回覆列表
  • 1 # 儒姐在北京

    《黃帝內經》對真氣的定義:關於“真氣”的定義,既是在《黃帝內經》中提出,同時也是在這部經典中作了準確的定義界定。《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素問·離合真邪論》:“真氣者,經氣也。”

    現代人容易理解白話文,那麼就可以解讀為:真氣是由先天元氣與後天水谷之精氣結合而化生,能夠在經絡中被傳輸轉運輸布的能量,真氣是維持全身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原動力。氣能動血,就是推動血液迴圈,可以說,大血管供血靠心臟,微迴圈的暢通要靠氣來推動。氣不通的地方,血就瘀阻了,這就叫“氣滯血瘀”,區域性可能出現痛麻的症狀,中醫針灸治這種病非常有效,比止痛藥好多了,針灸是直接打通經氣迴圈。

    有人問什麼氣和經絡,解剖時根本看不到。有學者在經絡敏感人身上進行研究,才發現經絡是客觀存在的,並且在面板上能夠出現經絡的起始與走向,與歷史記載幾乎一致,氣是無相物質,具有非穩定性,分解與彌散的速度比有相物物質的分解快速得多。神離則氣散,氣散則經亡。所以解剖時不會發現經絡。

    《黃帝內經》所孕育的中醫學,主旨是修身內文明所觀察的結果。因此,學習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學習中醫,如果只是像學習西醫那樣,只作為知識學習,而不用內修的方法同步進行,那麼終其一生也難以真正掌握中醫和自如地應用中醫。修行不僅對於醫生自己本身的體質是一種淨化提升,同時對於正確學習和掌握中醫學的精髓是一個必須實踐的過程。西醫知識是記在大腦中,中醫文化卻必須融化在性命中。所以,西醫治的只是疾病,中醫醫治的是人體本質,好中醫對應的是性命。

    氣也需要正確的生理調節:《素問·評熱病論》:“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幹,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最佳的調節方法:“恬惔虛無,真氣從之。”又:“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靈樞·邪客》:“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

    真氣具有與邪氣相對和可以抵制、清除邪氣的功效,它們是一對具有陰陽屬性的質元物質能量。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在於韻律。經絡的疏通在於其內能量的質量高低和數量的多寡。精足氣充沛,生命活力提升等體徵,都會自然出現。真氣是否充沛,消耗是否能夠調節,開源節流是否能夠保證,才是它們是否會重新瘀滯、閉塞的關鍵。

  • 2 # 為人排憂解難

    氣血在脈中同行,氣有推動血脈執行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有溫養作用而使血不寒。氣有固攝作用,使血循行於血管而不致流失。血為氣母,載血而行。氣必須依附於血,不能單獨存在。二者相互依存,氣血同源,維持著人體生命。

    當人體沒有了氣,身體會發涼,血液凝固,也就沒有了生命。同樣,大失血後,氣無法依存,也會危及生命。

  • 3 # 純鈞LHGR

    氣,與中醫所講的血、精等,實際上其概念具有實體和模型的雙重屬性,是實體及其作用、功能、屬性的辯證統一。

    氣包括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種類,其主要功能為維持人體基本的生命活動和為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

    1、元氣。元氣由元陰、元陽合成,藏於腎,它是人的生命之源,受之於父母,具有促進人體生長、繁殖的功效。

    2、宗氣。宗氣是肺內吸人之氣與水谷化生之氣的混合體,具有增強肢體活動能力、促進臟腑功能的作用。

    3、營氣。營氣是由水谷中的營養物質生化而成,運行於血脈之中,具有調和五臟六腑、化生血液的功能。

    4、衛氣。衛氣與三焦有很深的淵源,它由下焦腎中陽氣所化生,以中焦脾胃中水谷化生之氣為補充,在上焦肺的宣發下發揮作用。衛氣行於脈外較為強悍,具有溫養臟腑、滋潤面板、抵禦外邪的功效。

    氣的生成、輸布、代謝,有賴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又需要氣的溫煦、推動及精、血、津液的營養。因此,氣既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生理活動的產物,又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活動的物質基礎,其生理和病理,與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古人稱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在經塔周流不息,全賴氣的推動作用。氣滯則血凝,氣虛則血脫,氣迫則血走。反之,血凝則氣滯,血虛則氣虛,血脫則氣亡。

    在《內經》中,陰陽常因參照標準不同,而使陰陽所指含義不同。以氣一元論角度來分析,基於一氣之用不同所分的陰陽既可為營衛,又可為氣血。將一氣按循行之用分陰陽,則偏聚偏行脈中者為營,營為陰;偏散偏行脈外者為衛,衛為陽。如《靈樞·營衛生會》所載:“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即以循行時氣在脈之內外角度論營衛的概念。

    《素問·調經論》載:“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可知人的一身之氣亦可由偏無形的氣與偏有形的血所構成,氣為陽,血為陰,即一身之氣又可由氣血統而概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骨正筋柔,氣血以流”,《靈樞·營衛生會》言:“壯者之氣血盛”“老者之氣血衰”,由此可知,氣血乃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其在體內盛衰變化,影響人之生老病死。

    氣血不是孤立存在的,血能生氣,氣能推動血在經絡執行,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依附,不能單獨存在的。人體受到外因的作用,也就是當機體受到損傷之時,氣血也就受到損傷,而致營衛不能貫通,臟腑功能由之失調。

  • 4 # 今古齊觀

    氣血同源”之個人淺見

    “氣血同源”一詞源於《黃帝內經》,為什麼“氣”,“血”同源目前眾解不一。

    其實在《內經》的“營衛生會”篇己有闡述。結合現代人體生理學,細讀此篇即可發現。

    與經文闡述相吻合的是“血液迴圈系統”,“淋巴系統”,與“組織細胞間液”。

    而且淋巴液的回注量約等於人體的總血量,極大的補充了血容量。

    “淋巴液”的主要成分是血漿,以不同的方式,靜脈共同吸收小腸產生的營養物質,異途同歸彙集於血液迴圈。

    這裡的“氣”應該是“淋巴迴圈系統”。

    “氣血同源”應該是這樣理解。

    可以參閱《淋巴迴圈系統》仔細分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看,怎樣引導孩子形成“成長型”積極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