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呂氏春秋》改一字,賞千金!
18
回覆列表
  • 1 # 微觀歷史

    當然不可能了。《呂氏春秋》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一個字就值千金的話,那麼這本書得值多少錢啊?所謂的一字千金是《呂氏春秋》這本書寫成之後,呂不韋曾將這本書公佈於咸陽的城門旁,並將千金懸掛於書的上面,廣邀各諸侯國的遊士賓客前來評閱,並且許諾: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個字或減去一個字,就獎賞給他一千金。 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來。那麼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背景介紹:

    在戰國時期,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且在這方面都相互競爭,有一爭高下之勢。身為秦國相國的呂不韋認為,秦國這麼強大,也應該有這麼一個可以和戰國四公子一較高下的人,於是他就廣招賓客,並且給他們優厚的待遇,最後他門下的食客多達三千多人。不過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並不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注重文采。因為呂不韋自己素來善於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再說秦國猛將如雲,軍力強大,實在沒有必要再蓄養徵殺之士。而且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當時有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後世,永垂青史,這一點令呂不韋十分眼紅。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是他現在可以藉助這些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於是呂不韋決定要主持編撰一本書。

    等到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呂不韋就下令門下凡是能寫文章的,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都寫出來。寫完之後,呂不韋又挑選一些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篩選、歸類、刪定,最終綜合在一起成書,取名為《呂氏春秋》。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這本書完成之後,他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首都咸陽城門旁,聲稱如果有誰能增加一個字或減去一個字,就獎賞給他一千金。

    那麼這就有一個問題了,呂不韋為什麼要給出這樣的許諾,他對這本書就這麼自信嗎?他就不怕真的有人站出來增加一些字或者減去一些字嗎?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門下賓客治學嚴謹

    《呂氏春秋》是由呂不韋主持,集合門下賓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家、法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的一部著作。由於呂不韋對這本書的重視,手下的門客也都極盡心力去參與著作,沒人敢敷衍了事。初稿完成之後,呂不韋又挑選了幾位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篩選、歸類、刪定,最終才定稿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呂氏春秋》。

    呂不韋給出“一字千金”的承諾,從側面間接的可以反映出,呂不韋門下賓客的治學嚴謹。再加上後來的篩選、歸類、刪定,更加提高了該書的嚴謹性。門下賓客的治學嚴謹是呂不韋敢於做出“一字千金”這樣的許諾的一個重要因素。

    擴大影響

    呂不韋之所以給出“一字千金”的許諾,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要擴大這本書的影響,提高這本書的知名度。對於一部剛剛完成的著作,要想提高它的知名度,就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噱頭,讓人們來關注它,這樣才能提高它的知名度。而“一字千金”就是《呂氏春秋》的噱頭。

    結果也證明,這個噱頭做的非常好。“一字千金”的訊息傳開之後,人們蜂擁前去閱讀這部書。使得這部書一時名聲大噪。

    體現了呂不韋的權勢

    《呂氏春秋》成書的時代,正是呂不韋任秦國相國的時候。秦國的制度是丞相設定兩個,相國只設置一個。秦莊襄王在位期間,呂不韋已經是丞相了。嬴政繼位之後,他就成了相國。而此時,由於嬴政年紀很小,所以,國家大政都交給呂不韋來處理,於是呂不韋就掌握了秦國整個的國家大政。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由他主持編纂的書,即使有什麼問題,也不會有人敢指出來,更別提去領取那千金的賞金了。看看後來“指鹿為馬”的鬧劇,就不難理解呂不韋的所作所為了。所以,《呂氏春秋》也體現了呂不韋的權勢十分的大,大到沒人敢指出他的書中的任何錯誤,哪怕是一個字都不行。

    提高呂不韋的威望

    在戰國時期,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尤其是對於獎勵耕戰的秦國來說,商人的地位就更低了,通常都會被人們瞧不起的。而呂不韋作為一個從商人轉型為政治家的人,雖然他現在做了相國,但是文武百官都清楚他的過去,因此,百官們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而呂不韋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知道必須想辦法來提高自己的威望。

    於是,呂不韋就與自己的門客商量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威望,這時有一位門客說孔子是個大學問家,著有《春秋》。孫子很會打仗,寫了《孫子兵法》,二人都是透過著書從而流芳百世的,不如我們也效仿前人,寫一本書,既可以提高您的地位,又可以為後人做些貢獻。呂不韋聽了以後很高興,就立即組織他的門客開始這項工作,然後他再分門別類,編成“八覽”、“六論”,“十二紀”三個部分,共計二十多萬字。呂不韋自認為這部書保羅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為《呂氏春秋》。

    這部書完成之後,呂不韋就將它公佈於咸陽的城門旁,並做出“一字千金”的許諾。最終,這部書在成名的同時,呂不韋的威望也逐漸得到了提高。

    呂不韋

    綜上所述: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並不是一字千金,而是呂不韋曾作出的一個許諾: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個字或減去一個字,就獎賞給他一千金。至於呂不韋作出這種許諾的原因,一共四點:

    一:門下賓客治學嚴謹

    二:擴大影響

    三:體現了呂不韋的權勢

    四:提高呂不韋的威望

  • 2 # 大秦鐵鷹劍士

    《呂氏春秋》當然不是一字千金了,該書有十萬多字,如果一字千金,那這部書就真值錢了。所謂的一字千金說的是能修改《呂氏春秋》中的一個字,不論是錯別字還是思想不正確的語句,都給修改一字千金的酬勞。但最終的結果是沒有人能修改《呂氏春秋》中的字,這充分表現了呂不韋及其門人治學嚴謹,但是對嬴政來說,並沒有什麼用。

    呂不韋作為一個大商人,能透過投資嬴異人達到由商入官,位及人臣最高位,不得不說呂不韋是曠古奇才,是商政兩通的大才。呂不韋入秦三十餘年,做了秦國四朝元老(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政),執掌秦國牛耳二十餘年,對秦國的影響極其深遠。但是秦王嬴政親政後,在治國理念上與呂不韋不合,所以呂不韋想透過《呂氏春秋》來影響嬴政。

    嬴政是天生的政治強人,是天生的權謀家,從即位到親政的十多年裡,搬倒了一個又一個攔路虎。嬴政信奉的是法家,他要的是原汁原味的法家學說,他要的丞相是商鞅一般的法家名臣。但是呂不韋是雜家,在秦法的基礎上揉進了儒家、墨家、農家、陰陽家等多種學問,他的學問是王道,但是嬴政要的是霸道。

    為了擴大《呂氏春秋》的影響力,呂不韋想出了這樣一個一字千金的辦法,把呂氏春秋全書掛在咸陽南門,讓所有人來修改此書,能改一字者得千金。這樣的營銷手段,自然讓天下士子及秦華人對呂氏春秋有了認識。但是嬴政不為所動,還是堅持法家治國,於是呂不韋下臺了,於是呂不韋飲鴆自殺了。

  • 3 # 通古博今農民工

    《呂氐春秋》是呂不韋組織兩千多人為秦始皇寫的教科書,在書裡呂不韋反對"個人獨裁″?因為國家是大家的國家,而不是哪個個別人之國家……?……可惜秦始皇沒聽呂教?反而把呂逼死了?

  • 4 # 一輩子的偽君子

    這就跟趙高指鹿為馬一樣,那隻鹿真的是馬嗎?不可能!《呂氏春秋》同樣不可能一字千金。而呂不韋公開說誰能改《呂氏春秋》一個字,就賞千金,卻沒人去改,其實不是不能改,是不敢改,呂不韋的權勢才是《呂氏春秋》一字千金的原因,而不是這本書的一個字真的值千金。正如趙高指鹿為馬一樣,那隻鹿真的是馬嗎?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不是,但為什麼還有很多大臣說是馬呢?還不是因為趙高的權勢。

    如果不是因為呂不韋權勢沖天的原因,那《呂氏春秋》別說改一個字,我甚至能把整本書都燒了,你呂不韋給多少金?錢夠嗎?我拿不動,打我卡里好了。

    一字千金只是個典故而已,且在不同人眼裡價值不同,與我而言,這本《呂氏春秋》雖然價值很高,但不可能真正做到一字千金。據說這本書五十多萬字,要是真的一字千金,那我去“扣”一個字出來,豈不是成了千萬富豪了?

    我說的對不?@呂不韋。

  • 5 # 葦說定製化運營

    “一字千金”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通常來講,“一字千金”這個成語是稱讚詩文或書法作品極為精妙,價值很高。呂不韋透過懸賞千金力求《呂氏春秋》毫無瑕疵,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稱讚。

    如果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您或許就不會這麼認為了,請讓刀掌門為你解讀!

    公元前239年,秦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當時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光他的奴僕就有萬人之眾。三年後秦莊襄王去世,太子政繼任為王,尊奉為相國。

    此時的呂不韋,可以說是真正登上了人生的巔峰。高處不勝寒,人生的巔峰帶給呂不韋更多的思考。

    眾所周知,呂不韋的從政之路不管是“奇貨可居”還是“邯鄲獻姬”,總結為四個字——投機倒把。如今已成為大秦的相國,從政之路可謂是到了終點,升無可升。另外一方面,作為相國也沒辦法不作為,無功受祿總是令人非議。

    不同於春秋時期,戰國諸子百家爭鳴,如今我們熟知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等等都誕生於此時期。相對較為有影響力的人,還會豢養大批的門客,一方面擴充自己的學識,一方面來擴大影響力。在這方面,戰國時期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這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在國家的地位、自身的財富和實際影響力,呂不韋相較於這四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呂不韋要在這方面來爭個高下。很快,呂不韋門下就有了三千食客。

    同時,他所召集的食客也不能閒著。呂不韋決定自己和這三千食客共同完成一項足以服眾的業績——著書。這本書約二十多萬字,記錄了呂不韋本人及其門下食客所有人的見聞見解,堪稱“戰國風雲錄”,這本書便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呂氏春秋》。

    書是寫完了,呂不韋還玩了一把事件營銷。

    這便是成語“一字千金”的由來。

    迴歸到我們今天的主題,“一字千金”真的是一道懸賞令嗎?

    要知道當時的呂不韋已經連續出任了兩屆秦國丞相,他更像是太子政的“爹”,權力在秦國可謂是如日中天。這道“一字千金”的懸賞令還掛在秦國都城的城門邊,您真的認為有人敢直接挑毛病嗎?

    從事實來看,自《呂氏春秋》完成之後,也確實沒有修改一個字。由此看來,早在戰國時期呂不韋就玩了一把事件營銷,所謂的“一字千金”實際上一個子兒也沒出。

    看學讀想學成語,“一字千金”就為大家解讀到這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羽的年紀明明比劉備大,為何還要尊劉備為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