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句話出自蘇軾,請賞析一下
5
回覆列表
  • 1 # 心靈小語

    西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是蘇軾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裡喝了浮著雪沫乳花的小酒,配著春日山野裡的蓼菜、茼蒿、新筍,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後自己讚歎著“人間有味是清歡!”

    當時所以能深記這闋詞,最主要的是愛極了後面這一句,因為試吃野菜的這種平凡的清歡,才使人間更有滋味。

    “清歡”是什麼呢?我想就是一種“清淡的歡愉”,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當一個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一個人在路邊的石頭裡看出比鑽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個人聽林間鳥鳴的聲音感受到比提籠遛鳥更感動,或者甚至於體會了靜靜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這些都是清歡”。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無求,是它不講究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清歡”的境界是很高的,它不同於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那樣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那種盡情的歡樂。它也不同於杜甫的“人生有情淚沾臆,江山江花豈終極”這樣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那種無奈的感嘆。

    --整理自網路。

  • 2 # 寫歌人代伐鍾

    自從蘇軾在《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一詞中寫下“人間有味是清歡”這個名句,從此清歡便成了一個倍受追捧的名詞,也成了一種令人嚮往的生活方式。

    清歡是個什麼東東呢?愚以為不是寡淡的歡樂、高冷的歡樂、無慾的歡樂,而是清靜的歡樂、清新的歡樂、清澈的歡樂。這種東西,在鬧鬧嚷嚷、爾虞我詐、物慾橫流的紅塵俗世中,的確已是稀罕之物了。

    由清歡,使人聯想到幸福。托爾斯泰曾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這樣寫過:“幸福的人生都是一樣的,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同。”

    千篇一律的所謂幸福,就這樣淹沒在歌舞昇平、觥籌交錯、吃喝玩樂、聲色犬馬的滾滾紅塵中,除了為世間徒增“快樂的笑料”,最終留不下任何痕跡。

    據我的觀察,李叔同是個絕不認同中庸之道的人,他一直奉行凡事追求極致的生活理念。細察他的一生,在“三層樓”的生活中,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還是靈魂生活,每一種他都過到了極致。

    當然,比起釋迦牟尼佛祖來說,弘一大師也只是個追隨者而已。佛祖俗名喬達摩•悉達多,原本是釋迦部落的王子,為了求解心中的疑惑,他毅然放棄一切世俗的享樂,最終在一棵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在佛家看來,不僅世俗的所謂幸福日子不值得一過,連肢體髮膚這一身臭皮囊都不值留戀,更況浮財、浮名、浮利這些苟且之物。

    我們活在這太平的世間,所追求的一切,得到的一切,所享受的一切,比起生命本質的需要,早已是“物超所值”,夫復何求?

    以此觀之,我覺得差不多可以這樣定位:以追求感官享受、物慾滿足為目標的所謂快樂人生,不過是始終處於負一樓的“地下室人生”、在地表以下折騰蹦躂的膚淺人生而已。

    說到底,在大徹大悟、大智大慧的人看來,自己的幸福尚且不值得追求,別人的幸福又有什麼值得羨慕?

    由是,清歡成了這世間最貴的奢侈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一桐出道4年從沒演過配角,與楊洋鄧倫搭戲全是女一,為何就是不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