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歆靜CHINA
-
2 # 墨香詩染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裡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當今社會漢服熱是一種風氣,也可以說是一種傳承,漢服有它優美的一面,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華,所以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加以傳承!
-
3 # 田園牧歌123
漢服代表的是傳統文化,表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現在很多地方流行一時的漢服熱早已經變味,賣茶葉的穿著它是為了讓自己的茶葉賣得更好,賣文玩的穿著它是為了讓自己的藏品價格賣得更高,練國術的穿著它是為了更彰顯仙風道骨,寫醜書的大師穿著它是為了更好去招搖撞騙。
-
4 # 順其自然65491946
漢服就是漢朝時候的一種經過改良的服裝。事實上每個朝代的服裝都有一定的改革。各種身份地位不同的族群的服裝也不同。就象人戴的帽子一樣,種類很多。比如漢服吧,如是表演或舉行某個義式。穿著不妨。但要是在街市上出行。就有點別類了。不知為何,最近幾年不少的人突然對漢服推崇不異。大概是突然太懷舊了吧!事實上。愚以為,漢,唐,宋,明,中華民國等五朝基本上代表人中華民族服裝的變遷。
-
5 # 左極
漢服熱,屬於中國實力增強,假託漢服,來去崇尚漢朝時的強大,文化復興,自強的一種符號,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6 # 娜兒娜氐
漢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飽含了中國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歷史文化元素,見證了歷史的興衰,延續了優良傳統。
漢服不單指漢朝的衣服,它可以說是每個朝代、或是民族的衣服的統稱,且各個朝代都有不一樣的元素。對於我來說,認知比較清晰、較為了解的是襦裙,因為比較常見,而且在我看來比較好看。而襦裙的上衣可分為對襟、交領、坦領等,下裙通常為一片式。常見的襦裙穿搭方式為齊胸襦裙穿搭,齊腰襦裙穿搭、高腰襦裙穿搭、坦領襦裙穿搭。據歷史記載,齊胸襦裙和高腰襦裙穿搭多見於唐朝時期,能凸顯出女性的身材之美和富態之美,富貴不失優雅。
而齊腰又有交領齊腰襦裙和直領齊腰襦裙之分,根據野史記載,齊腰曲裾穿搭多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而坦領襦裙,據野史記載,流行與隋唐時期,成為一種風尚。在生活和影視劇中也能經常見到看到女子穿搭此幾類漢服。
對於漢服,可能多數人都始於其顏值,不甚瞭解其背後的歷史文化。但隨著近年來人們愛國熱情的高漲和受歷史文化的薰陶,逐漸瞭解漢服背後的故事,深受影響,本著保護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初心,越來越多人對漢服的或是穿漢服的態度有所轉變。特別是近幾年來,“漢服風”如排山倒海之勢席捲而來,大街上看到有人穿漢服的人已經見怪不怪了,甚至看到比較好看的還會上前求其合照。
漢服元素也逐漸走進大眾生活,融入人們的日常傳達中,走向國際,2019巴黎時裝週漢服秀,驚豔了世界,把漢服元素帶向世界,把漢服之美展現給世界,這是中國上下幾千年的優良沉澱,令華人驕傲和自豪。
聽周圍穿漢服的女孩說過,喜歡漢服,起初是因為漢服確實很好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太敢穿出去,受不了別人異樣的眼光和指指點點,現在,可以光明正大穿出去,絲毫不用避諱。
所以,對於穿漢服,我的看法是不打擊、不貶低,甚至覺得她們很好看,彷彿穿越歷史朝代,見到了她們,耀眼又奪目。但也不會過分吹捧,畢竟漢服做工精細繁雜,相應的費用會相對較高,長期買漢服將會花費一筆不小的數目,如果為了買漢服不顧自身經濟條件,可能導致一些不好的風氣,建議適合自身條件購買,追求有度。
回覆列表
這個就與文化自信有關係。
漢服顧名思義就是歷史上漢族的傳統服飾,屬於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說起漢服,這是中國歷史上漢族傳統的服飾。漢服歷史源遠流長,從夏朝就已經開始孕育。
可想而知,在夏朝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了漢服的雛形。
到了明朝,漢服已經發展到了相對完善的地步。
漢服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各自的文化內涵。
這其中還是有不少講究的,不明白中國文化的人,那是很難理解漢服魅力所在的。
縱觀世界各國都有傳承一脈的傳統服飾,唯獨我們的傳統服飾傳承在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明代古裝劇,漢服都是不那麼考究。
真正的漢服,那是相當漂亮的,充分展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漢服發展經過了3000多年,到了明朝這種漢族特有的服飾,卻戛然而止。
原因很簡單,繼承明朝衣缽的清朝統治者,倡導“剃髮易服”,以及民國及新中國成立之後,漢服幾近銷聲匿跡。(這裡的傳統服飾說的是漢族的傳統服飾,少數民族的服飾至今都有傳承)。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不同朝代的風俗流變也反映在服飾面料、式樣、風格的變化上,漢服種類繁多,是否需要統一形制,值得商榷。其次,漢服的使用場合是尊重特定的禮儀場合,還是日常化?眾所周知,服裝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功能,對特定儀式、特定展演活動,漢服形制應符合歷史習俗規範,準確體現符號意義,成為漢文化的真正載體。
所以現在要提升人們對中華漢服文化意蘊的認知,讓漢服在融合創新中保持文化意義的傳承性,比如花紋、圖案、顏色的選擇應符合東方文化語義,不能因創新而丟失了漢服的歷史文化的本質。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漢服愛好者在穿著漢服的那一刻,就承擔起了新的角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因為這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