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大山裡的男人
-
2 # 江上漁舟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同一個魚塘的魚,為什麼有些有土腥味有些沒有?首先是同一個魚塘的魚,有些有土腥味有些沒有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魚塘裡的魚沒有土腥味的,我只知道一個魚塘的魚,它的土腥味只能說有些魚土腥味較重,有些魚土腥味較輕,怎麼可能說沒有土腥味,你是說的魚塘裡的魚,又不是說的野生魚。因為我自已有好幾個魚塘,而且還都是流動活水,一樣有土腥味的,只是味道大小而已。為了這個問題我還去查了好多資料。
其實魚在養殖過程中,水中的營養鹽容易過剩,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成為微生物絕佳的培養基,而它們代謝產生的風味物質也被大量釋放到水體,讓土腥味物質濃度呈指數型增長。在高濃度的水體中,各種魚類(四大家魚)透過鰓,面板和消化道的吸收,被迅速的醃製入味。主要是土腥味物質親脂性強,易被體表吸收,幾分鐘就能從水體滲透到魚體中,如果耍把它們排出體外的話,那就比較麻將,需要幾天或者半個月的時間。這樣就使土腥味物質很容易在魚體中造成蓄積,魚越大,土腥味就越大。
不然的話為什麼長江,河流啊,什麼大型水庫啊大水體中的魚就好吃多了,味道更好更受歡迎。相比魚塘小水體養魚的話,大水面水質更好,水中藻類,營養鹽等含量更少,因此使魚產生土腥味的物質的濃度相對來說更低一些,養成的魚就更容易呈現魚體本身的味道,魚的價格比魚塘的魚也會高出好多。
-
3 # 山峰159
密度太大,水質汙染造成的,最好是加強換水,用石灰水潑灑也可以稍微緩解
以下介紹為詳細的養魚知識。
1、養殖環境與池塘消毒:草魚最容易生病,養殖無公害草魚應有專門的養殖基地,並形成一定的規模,基地周圍無汙染源,如工業三廢、農業廢棄物、農藥、生活汙水,各種垃圾等都不允許存在。養殖基地應具備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排水暢通,魚塘之間互不相通,交通運魚力便,飼料資源豐富,生態環境條件良好。
魚塘面積以5-10畝為最佳,東西向,水深保持2m左右。池塘應清除過多淤泥,保持10-15 cm。冬季魚池曝曬後,在放魚種前10天注水10-20cm,每畝用生石灰150kg徹底清池消毒,經2-4天后放水,對注入魚塘的水源及施入的糞肥須經消毒後入池,防止病菌等有害生物隨水流入魚塘,使池塘造成汙染。
2、優質魚種的放養:要想養好草魚,必須選用健康活潑的優質魚種,魚種放入前須經消毒處理,可選用二氧化氯每5-10分鐘20-40mg/L,食鹽每5-20分鐘用1%一3%.每15-30分鐘用8mg/L,高錳酸鉀每15-30分鐘10-20mg/L,等藥物浸泡消毒。第一批在2月中旬前入塘,條件較好的池塘畝放規格為300-500g/尾的大規格草魚250-300尾,規格在200g/尾以下可放500尾,密度過大或沒有清潔流動水要備好增氧機,放養比例按80:20放養模式投放魚種,即主養草魚佔80%,配養魚(搭配鰱魚200尾、鱅魚50尾、鯉魚80尾等,配養魚規格要少於草魚)佔20%,另外可配少量鯽魚等其它優質品種,以充分利用水域空間及殘餌,不斷提高立體養殖效益
-
4 # 心雨快樂一生
魚和人類都一樣:有的死而忘己:有的貪生怕死:這就是腥的驅別、同樣是人有的衝在疫情前線l而有的明人都跑到囯外去了、
-
5 # M1346211
鯉、鯽、鰱等淡水魚常有一股土腥味,這是因為淡水魚的生活環境,如魚塘、湖泊中的腐殖質較多,很適合微生物的生長。研究表明,一些藍藻和綠藻門生物能產生具有土腥味的物質。現在也有人認為,矽藻門的某些種類及放線菌也能產生土腥味。土腥味透過魚鰓進入血液中,故有土腥味。近代研究表明,土腥味主要是由於MIB(2甲基異茨醇)和Geosmin(土腥素)兩種物質產生的。
傳統淡水魚中土腥味的去除方法:去鱗除鰓、剖肚洗淨後,放在冷水中浸泡,並倒入少量的醋和胡椒粉,由於冷水把魚體中的血液置換出來,並加入了除腥的姜、蔥、大蒜等佐料,故可除去腥味。近年來,國內外加工業中關於脫腥方法的研究,主要有鹽溶液浸泡、茶溶液浸泡、脫腥劑法和臭氧法等。
-
6 # w洛伊
不同種類的魚,腥味不一樣的。我生活中接觸的魚,主要是白鰱、鯽魚、草魚、鯉魚。其中白鰱腥味最重,這和它的習性有關,它是吃浮游植物的。身邊有位養殖生態草魚的老鄉,低密度養殖,青草餵養,水源又好,這種草魚腥味就很淡。
回覆列表
在淡水魚中最為常見的土腥味,主要歸咎於水體中一群單細胞浮游藻類。它們屬藍藻門,在自身代謝過程中產生半揮發性的土腥味物質,大量富集到魚體中,致使土腥味的出現。除了藍藻,科學家們還發現綠藻與矽藻等藻類也能產生異味物質。不僅僅是浮游藻類,放線菌也能產生土腥味物質。因此,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產生土腥味的主力軍是放線菌。藻類只是在死後為放線菌提供了養料,促進放線菌的增長,與土腥味的產生無直接關係。
水環境中微生物的種類與優勢種複雜多變,影響觀測產生土腥味結果的真實性。微生物、環境與土腥味物質三者間的關係還有待科學大佬透過長期穩定的檢測,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淡水魚有土腥味是什麼原因?在養殖過程中,水中營養鹽容易過剩,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成為微生物絕佳的培養基。而它們代謝產生的“風味物質”也被大量釋放到水體,讓土腥味物質濃度呈指數型增長。在如此高濃度的水體中,各種淡水魚類透過鰓、面板和消化道的吸收,迅速被“醃漬入味”。
土腥味物質親脂性強、易被體表吸收,幾分鐘就能從水體滲透到魚體中,而要把它們排出體外,卻需要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這使得土腥味物質容易在魚體中造成蓄積——魚越大、味道越“濃郁”。而且土腥味物質容易透過魚的血液迴圈從面板與消化道,轉移到皮下脂肪與肌肉的脂肪中,這意味著:同樣的重量,脂肪含量越高,越能吸收更多的土腥味物質,“風味”越足。
雖然我們感覺魚的土腥味非常勁爆,但其實魚肉中的土腥味物質含量並不高。研究表明,當GEO(土臭味素)的濃度超過6——10微克/千克時,人們就可以嚐出異味;如果在飲用水中這類物質超過1微克/升,就會讓人難以忍受。
好訊息是,經過大量的生產實踐證明,透過調節土壤營養和微生物平衡,以達到澄清水體、控制藍藻、調節水質的目的,再加上透過內服含多糖、鐵元素等的營養素,促進血紅蛋白增加、增強腸道及肝胰臟代謝功能,可有效緩解淡水魚“土腥味”。作為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淡水魚肉質可口、價格適中,為人們的菜籃子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希望隨著養殖技術的提高,淡水魚的“土腥味”會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受到吃貨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