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漪情感論
-
2 # reallxc
痙攣性斜頸是指原發性頸部肌肉不隨意收縮引起的頭頸扭轉和轉動為表現的症侯群。早期表現為週期性頭向一側轉動或者前傾、後屈,後期頭常固定於某一異常姿勢。臨床表現本病發病率約為15/30萬,多見於成年人,平均發病年齡30-40歲,男女比例大致相等。起病緩慢,病情逐漸加重,很少會自行消退或緩解。頭頸部肌肉不能控制的異常運動,往往雙側肌群受累,但受累程度常不對稱臨床上根據肌肉受累範圍可以分為四型:(1)旋轉型:頭沿身體縱軸向一側作痙攣性;(2)後仰型:頭向背部後仰,面朝天;(3)前屈型:頭向前屈,下頜抵在胸前;(4)側屈型:頭偏離縱軸向左或向右,耳朵靠近肩部,常伴有同側聳肩。當患者試圖維持其頭部正位時,大多有頭部震顫
-
3 # 超超丿國王
痙攣性斜頸最典型的症狀是頸部的姿勢僵硬、異常。因受累肌肉不同,具體的症狀也不同。臨床最常見的型別是旋轉型頸部姿勢異常,主要受累肌群是一側的胸鎖乳突肌或者頸後對側的肌肉,患者表現為頭部向一側或另一側旋轉等。其它型別還包括後仰型、前屈型等斜頸姿勢異常。患者現在是什麼情況,zj1747詳細溝通一下
-
4 # 忠解癌狀態
痙攣性斜頸病的臨床表現如下:
1、痙攣性斜頸可分為輕、中、重三度。輕型者肌痙攣的範圍較小,僅有單側發作,無肌痛;中型者雙側發作,有輕度肌痛;重型者不僅雙側頸肌受到連累,並有向鄰近肌群,如肩部、顏面、胸肌及背部長肌群蔓延的趨勢,且有嚴重肌痛。
2、主要表現
(1)旋轉型頭繞身體縱軸向一側做痙攣性或陣攣性旋轉。根據頭與縱軸有無傾斜,可以分為三種亞型:水平旋轉、後仰旋轉和前屈旋轉。旋轉型是本病最常見的一種,其中以後仰型略為多見,水平型次之,前屈型較少。此外根據肌肉收縮的情況,又可分為痙攣和陣攣兩種。前者患者頭部持久強直地旋向一側;後者則呈頻頻來回旋動。
(2)後仰型患者頭部痙攣性或陣攣性後仰,面部朝天。
(3)前屈型患者頭部向胸前做痙攣性或陣攣性前屈。
(4)側攣型患者頭部偏離縱軸向左或右側轉,重症患者的耳、顳部可與肩膀逼近或貼緊,並常伴同側肩膀上抬現象。
-
5 # 人體結構重塑
屬於頸部的單側肌肉過緊導致的斜頸,正常情況下頸部肌肉不會太緊,太緊多半屬於人體骨架傾斜引起的,比如高低肩等。
高低肩不平衡之後我們的頭顱會自己尋找最佳平衡點,這個平衡就會形成斜頸。造成高低肩的原因有肩胛骨移位、胸廓旋移、骨盆旋移等,當然還有脊柱側彎。
斜頸屬於一種症狀,病因還是人體結構被打亂了,所以才會有各種不正常的體型甚至是畸形體態出現,重塑骨結構恢復軟組織的正常形態才是治療結構性病症的重要方法。
-
6 # 神內小美醫生
什麼是痙攣性斜頸?
是一種以頸肌扭轉或陣攣性傾斜為特徵的錐體外系器質性疾患。臨床表現起病緩慢,頭部不隨意的向一側旋轉,頸部則向另一側屈曲,可因情緒激動而加重,多成年起病,慢性病程,女性多於男性。
病因特發性病因不明,曾認為是一種侷限性肌張力障礙。
臨床表現疾病早期:患者多主訴間斷的頸部 “推、拉”感或頭部不自主扭轉,症狀逐漸加重;
晚期:則表現為頭頸部持續性不自主運動或明顯姿勢異常。
頸肌疼痛在痙攣性斜頸較為常見:
疼痛既可作為頸部姿勢異常的伴隨症狀出現; 也可作為斜頸的前驅症狀,在頸部姿勢異常前出現。疼痛通常累及頸肩區域,持續或間斷性,可放射至受累肌肉對側 。患者可主訴頸肩部疲勞感、放射痛、牽拉痛、痠痛等;
多數患者起病後症狀呈進行性加重,以病程前 5 年加重最為明顯,之後保持相對穩定。約 1 10% ~20% 未經治療的斜頸患者可自發部分或完全緩解,但症狀多在之後數月或數年內復發並持續存在;
主要分型:
旋轉型: 即頭繞身體縱軸不自主向一側旋轉(最常見);
後仰型: 即頭部不自主後仰,面部朝天;
前屈型: 即頭部不自主向胸前屈 曲;
側傾型: 即頭部偏離縱軸不自主向左或右傾斜,嚴重者耳、顳部與肩膀靠近,常伴同側肩膀上抬現象;
多數痙攣性斜頸患者臨床表現為多種型別異常姿勢的組合。
多種因素可加重或緩解斜頸的症狀,通常精神壓力、疲勞、緊張、應激可加重症狀,而放鬆、睡眠、“感覺詭計 (sensory trick)”可使症狀減輕 。存在 “感覺詭計”是斜頸的臨床特徵之一,即用手或物品碰觸頭面部、頸部等相應部位可使斜頸減輕的現象。
鑑別癔症性斜頸:主要與精神因素有關,多在精神刺激下突然起病,症狀表現多變,經暗示可緩解;
先天性斜頸:起病年齡較小,主要與頸部骨骼肌先天性異常有關;
症狀性斜頸:是頸部肌炎、淋巴結炎等區域性病因刺激頸部肌肉引起;
治療前針對痙攣性斜頸的治療多為對症治療,主要目的是緩解症狀、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藥物、肉毒毒素注射、外科手術等;
肉毒毒素:
用於治療痙攣性斜頸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長、有效率高、區域性不良反應輕微、重複
治療效果良好等優點,是目前治療痙攣性斜頸的首選方法。多數研究顯示,有效率達 90% ~95%,注射後 1 周左右起效,療效維持 3 ~ 6 個月。部分患者在單次治療後可獲數年、甚至 10 餘年的症狀緩解。常見不良反應有吞嚥困難、頸部無力和注射部位疼痛; 少見不良反應包括頭暈、口乾、流感樣症候群、全身無力和發音困難等。
-
7 # 斜頸治療中心
痙攣性斜頸:痙攣性斜頸有多種臨床症狀,基本的症狀可以分為四型:旋轉型、側攣型、後仰型、
前屈型。有的病人臨床症狀是多種型別的混合表現。病人常常伴有頸部、肩部疼痛,部分病人有情
緒低
落甚至抑鬱症狀。一般而言症狀在運動或情緒激動、焦慮時加重,安靜時減輕,睡眠中消失。
-
8 # 小小小小師弟丶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痙攣性斜頸。
痙攣性斜頸是肌張力障礙疾病中的一種,侷限於頸部肌肉。由於頸部肌肉間斷或持續的不由自主的收縮,導致頭部扭曲.歪斜.姿勢異常。一般在30-40歲發病。
病因大多數痙攣性斜頸病人病因不明,少部分病人有家族史。痙攣性斜頸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基底核.神經等部位的功能障礙有關。
臨床表現痙攣性斜頸有多種臨床症狀,基本的症狀可以分為四型:旋轉型、側攣型、後仰型、前屈型。有的病人臨床症狀是多種型別的混合表現。病人常常伴有頸部.肩部疼痛,部分病人有情緒低落甚至抑鬱症狀。一般而言症狀在運動或情緒激動.焦慮時家中,安靜時減輕,睡眠中消失。痙攣性斜頸在3-5年內趨向加重,持續時間可從1個月到18年,存在很大差異。另外,疼痛在痙攣性斜頸中發生率較高,該特徵有助於區分其他型別的區域性肌張力障礙,而且與功能障礙相關。在患病過程中,75%的患者在某些時間點存在疼痛,而且這種疼痛是功能障礙的主要來源。疼痛還與頭部的持續痙攣轉動及旋轉程度相關。功能障礙也常由於異常頭頸姿勢而回避社會交往引起。
-
9 # 骨科許醫生
大家好,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痙攣性斜頸,大部人可能會認為痙攣性斜頸就是頸部肌肉痙攣導致斜頸,區域性肌肉放鬆放鬆、熱敷一下就能解決問題。如果您也這樣認為,那麼您就錯了。
痙攣性斜頸是肌張力障礙疾病中的一種,病變部位當然就是頸部肌肉。由於頸部肌肉不規律的不自主的收縮,導致頭頸部扭曲、歪斜、姿勢異常。這個就是醫學領域中對痙攣性斜頸的科學解釋。
痙攣性斜頸的主要表現為:
臨床上常見的症狀有四型:旋轉型、側攣型、後仰型、前屈型。
有部分患者可能是多種型別的混合表現。大多病人常常伴有頸肩部疼痛,有的可能會有頭暈噁心不適。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部分病人有情緒低落甚至抑鬱症狀。
所以許醫生在此建議大家,保持一個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工作態度,凡事別那麼較真鑽牛角尖,不然您的心態容易出現問題,接下來就是身體出現相應不適的表現。
-
10 # 血液與醫學諮訊
痙攣性斜頸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多數起病緩慢,少數驟然起病。頸部的淺深肌肉均可受累,而且每一位病人其受累的肌肉以及受累的程度各不一樣,但以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及頭頸夾肌的收縮最容易表現出來。根據頸部肌肉受累的範圍及受累的程度主次不同,臨床表現可分為四種:
1.旋轉型 表現為頭繞身體縱軸向一側作痙攣性或陣攣性旋轉。
2.後仰型 頭向背部作痙攣或陣攣性後仰,頦、面仰天,頸椎呈弓狀前突。
3.前屈型 頭向胸部作痙攣或陣攣性前屈。
4.側攣型 頭偏離身體縱軸向左或向右作痙攣或陣攣性側屈,重症病人其耳、顳部與肩部逼近或貼緊,並常伴隨同側肩膀向上抬舉現象,縮短了耳與肩膀的距離。
多數痙攣性斜頸病人的肌肉收縮頻率大於10次/s,表現為頭強直在一個方向,稱為痙攣性;少數病人肌肉收縮頻率少於10次/s,表現為頭向一個方向抽動,稱為陣攣性。
痙攣性斜頸與其他錐體外系疾病一樣,臨床表現在早晨起床時較輕,緊張、衝動或勞動,行走時或各種身體器官受到刺激時症狀加重,安靜時症狀減輕,入睡後症狀消失。清醒時患者常用手自行扶正頭部,症狀逐漸明顯時,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狀態。長期的頭部異常運動,可以表現受累肌肉不同程度的增粗肥厚,對側各拮抗肌肉處於弛張、廢用狀態,以至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縮。輕型患者可無肌痛,重症患者常有嚴重肌痛。少數病人還伴有震顫,偶有病人出現發音,吞嚥障礙。
-
11 # 中國醫藥資訊查詢平臺
概述
痙攣性斜頸(spasmodic tortiollis,ST)是指頸部肌肉呈陣發性不自主收縮,使頭、頸部多動並呈各種傾斜或旋轉姿勢。本病幾乎不發生在兒童,多在30歲~40歲起病,男女差別不大。
臨床分型1、旋轉型
即頭繞身體縱軸不自主向一側做痙攣性或陣攣性旋轉。根據頭與縱軸有無傾斜又可以分為水平旋轉、後仰旋轉和前屈旋轉3種亞型。旋轉型是本病最常見的一種型別。
2、後仰型
即頭部不自主痙攣性或陣攣性後仰,面部朝天。
3、前屈型
即頭部不自主向胸前痙攣或陣攣性屈曲。
4、側傾型
即頭部偏離縱軸不自主向左或右痙攣或陣攣性傾斜。嚴重者耳、顳部與肩膀靠近,常伴同側肩膀上抬現象。
症狀體徵多數起病緩慢,發病起始往往症狀輕微,一般均會進行性加重,以前3~5年病情加重最為明顯。少數急性起病。極少自愈。10%~20%的患者未經治療即可短期內自發性部分或完全緩解,但往往會復發。
臨床主要表現為頸部肌肉的不能控制的異常活動,雙側頸部深淺肌肉都可以累及,但多以一側為重。影響最為明顯的肌肉依次為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和頭夾肌等。受累肌肉的強制性收縮使頭部不斷轉向某一方向,頭部向一側轉動者為對側胸鎖乳突肌的收縮,頭向前屈為雙側的胸鎖乳突肌收縮,頭向後過伸則為雙側頸夾肌和斜方肌同時收縮。通常用力、行走、情緒波動、疲勞或感覺刺激可使症狀加重,安靜時症狀減輕,人睡後症狀消失。受累肌肉肥厚,而對側肌肉逐步失用性萎縮。發作頻繁時肌肉疼痛。
痙攣性斜頸的程度可分輕、中、重三度。輕型者肌痙攣的範圍較小,僅有單側發作,無肌痛;中型者雙側發作,有輕度肌痛;重型者不僅雙側頸肌受到連累,並有向鄰近肌群,如肩部、顏面、胸肌及背部長肌群蔓延的趨勢,且有嚴重肌痛。
實際上,ST臨床症狀多種多樣,大多數表現為多種型別異常姿勢的組合。臨床上相似的異常姿勢可以是不同肌肉與其拮抗肌不同程度收縮組合的結果。
-
12 # 南方健康
痙攣性斜頸又稱頸部肌張力障礙,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局灶型肌張力障礙性疾病。
可以有以下症狀:
1、痙攣性斜頸主要表現為頸部肌肉不自主收縮,導致頭頸部出現運動增多和姿勢異常,如頸部不自主地扭轉、側傾、前屈和後仰。
2、常伴有姿勢性震顫、某些特定的運動不能及相應肌肉的痙攣性疼痛等。
3、依據受累肌肉的不同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殘疾,影響患者進食、行走等基本生活運動能力,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
回覆列表
痙攣性斜頸是一種以頸肌扭轉或陣攣性傾斜為特徵的錐體外系器質性疾患。臨床表現為起病緩慢,頭部不隨意的向一側旋轉,頸部則向另一側屈曲。
可因情緒激動而加重。病情多變,從輕度或偶爾發作至難於治療等不同程度。本病可持續終身,可導致限制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畸形。病程通常進展緩慢,1~5年後呈停滯狀態。部分病人發病後5年內可自發痊癒,通常為年輕發病,病情較輕者。1/3病人有其他部位張力障礙的表現,如眼瞼,面部,頜或手,不自主運動(如痙攣)在睡眠狀態時可消失。本病症以成年人多見,至今病因不明。其發病率與性別和年齡相關,女性的發病率通常是男性的1.5~1.9倍。發病的高峰年齡為50~6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