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皮皮
-
2 # 湯不易vlog
我來自陝西西安,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闔家歡樂。
這個事情來說的話,中國的老人都這樣沒有不一樣的,做好自己吧,我只能這樣說,別生氣。
我姐姐也是有你這樣的生活,她一年到頭和我姐夫一起在外地上班工作,一年回來就一次,很多時候就是打電話發影片和家人聊天就這樣了,之前過年的時候,我姐姐也很生氣,我姐夫也是孝子,老實人一個,我姐天天做飯,天天做飯,但是她婆婆每天都在吃飯的時候嘮叨嘮叨的講話,剛開始我姐心裡很不舒服,還講出來,但是講了沒用的。
現在每年我姐姐回來,就是該做的就做,過年回家就是為了高興,不是為了取悅誰,她心裡放寬了,自己不要給自己過不去。
人這一生就是這樣,把生活過好就行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3 # 瞻雲983
那是因為怕小輩的忘記!
我們如果把長輩,對我們的犧牲和貢獻都記在心裡,去真心實際的去孝順他們,他們就不會總是提起了!
-
4 # 嫦娥奔月745
因為有的付出認為值得,而有的付出孩子已經習慣,會認為理所當然,因為心裡受了委曲,沒地方發洩,只能嘮叨嘮叨。
-
5 # 民生週刊書畫院
人老了懷舊,另外人老了有種失落感,很在意一切事情,原來對孩子付出那麼多,孩子們長大了卻對他們指手畫腳,肯定心裡受不了
當然這一切只能自己到了老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所以每個人都要善待自己的父母
-
6 # 嚮明人黃曾新
說明小輩待做了奉獻的老人不好。如果小輩對老人照顧到位,哪個老人會一直叨叨唸?否則他腦子有病,小輩要栓查一下自己有何問題
-
7 # 民間歌手現場發揮快板
因為他是你最親的人,只有外人才會說假話,親人都是說說話 所以你不要抱怨他,別人請他嘮叨他都會,每個人都想自己都後代比自己強,每個父母都盼望子女成龍成鳳 希望做子女的理解
-
8 # 睡醒了的小貓
因為老人操勞了大半輩子,到老了希望可以過得輕鬆一點。但看到子女那麼辛苦,老人又於心不忍,會主動幫助子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當老人做慣了家務,子女會認為他們做這些理所當然。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子女己經產生了依賴性。這時老人就會念叨,就會抱怨,但他們的本意是希望子女能夠理解他們,而不是針對某個人或事物。
提主說她兒子睡懶覺可以,你睡懶覺不行。當然不排除有偏袒成分。但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家務活自然是女人乾的多一些。如果說一天兩天睡懶覺可以,天天如此就有點說不過去了。老人本意應該不是說非要你做飯,她好休息。哪怕你早點起來晃一下,幫忙摘一下菜,老人都好想一些。如果你覺得心裡不平衡,也可以把你老公叫起來一起幹活。要知道老人覺得兒子一旦結了婚,就和媳婦是一夥的了。所以他們會覺得不管是說你還是你老公都是一回事。
不管怎樣,我們做媳婦的只要知道把老人哄好,最大的受益者是我們自己就可以了。
明白了這一點,什麼事都不叫事,自己也會過得快樂一些。
-
9 # 向日葵668
人老嘴碎,爰嘮叨。喜歡錶白自己的功勞,好讓子孫念起他的好。對他.好一點。
這是老人的通病,十有八九犯這毛病。絮絮叨叨,沒完沒了。小輩看見都厭,聽見都煩。自己落個,出力不討好。
人老就是這樣,他念叨他的。還不是一心對你好。.知足吧,有個好幫手是你天大的福氣。
-
10 # fh單親爸爸育兒記
這主要一部分原因還再於子女不成氣,父母辛苦一生有些子女長大了不成氣,不懂事,不理解父母讓父母生氣了,所以父母會會嘮叨辛苦付出,這也是一些老人的通病,畢竟父母一生養育子女不易,老了心裡有氣嘮叨幾句發發牢騷不礙事,做子女的也要多理解父母,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要認為父母發脾氣不對,父母嘮叨幾句就不對。
-
11 # 一片綠
楊降: 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是養出感恩的孩子!!!
《詩經》中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而子女所能回報給父母的,不過是最後的一杯水。不懂感恩,孩子再優秀也無益!一個家庭最大的福報,不是養出來的孩子有多出息,而是有出息的孩子懂德感恩!!
多少家庭,都是父母咬牙扛起了生活的重擔,為孩子撐起了一個雨淋不透、風吹不著的溫室花園?!而孩子習慣了單方面接受和索取,覺得一切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因此而不懂得珍惜!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了全部,卻養不出一個懂德感恩的孩子!!!
有些孩子,大把花著父母的錢,只懂自己的快樂,不懂父母的辛酸,不捨得為親情付出一分一毫,可以算是全無良知。
林則徐曾說:“存心不好,風水無益;父母不敬,奉神無益。”一個孩子如果不懂德感恩,哪怕其他方面再優秀,對於家庭、對於社會也全無益處!
養出一個懂德感恩的孩子,遠勝過養出千千萬萬個優秀的“白眼狼”!教育孩子懂德感恩,並不是做父母希求孩子有多大的回報!嘮嘮叨叨有的時候就是一種教育和提醒!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正享受著別人的付出,自己的生活是因為別人的付出而享受的幸福!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教會孩子心懷感恩。就像畢淑敏說的那樣:“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親情不需要回報,但值得感恩!親情不是單方面的愛與呵護,更應該報以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的孩子,總能帶給父母溫暖和慰藉,老人自然也會少一些嘮嘮叨叨!!
老話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瑗,從小就會照顧人。楊絳曾在散文集《我們仨》中謝道:“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即使工作再忙,錢瑗總會趕回家,為睡眠淺媽媽縫製睡衣,為愛吃糖的爸爸剝好糖紙。每逢錢鍾書去外地出差,從不囑咐楊絳照顧好女兒。他只囑咐阿瑗好好照顧媽媽,而錢瑗也總是很負責地答應下來。每逢爸爸因病請假,錢瑗又跑去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嚕胡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著。”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錢瑗比同齡的孩子更加懂得感恩。懂得感恩的孩子,會發自內心地關心和愛護身邊的人,並竭盡所能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對如此感恩的孩子,老人怎麼會有嘮嘮叨叨?!十歲時,錢瑗首次回到錢家老宅。彼時錢家大大小小的孩子,全都聚集在院裡玩耍,唯有錢瑗靜靜守在祖父身旁看書。女孩兒靠在祖父床尾,一會兒為他掖掖被子,一會兒又去翻翻書頁。1997年歲暮,錢瑗寫了一首打油詩,給媽媽拜年:
牛兒不吃草,想把娘恩報。
願採忘憂花,藉此謝娘生。
當時錢瑗重病,已經不能進食。這首詩寫成沒多久,錢瑗就去世了。她最後留給人世間的,依然是對父母的感恩!!!
-
12 # 王春亞
這個問題是因為老人不懂得心理學,他們整天在付出,看著孩子們沒有他想到的結果給予回報,感恩,所以就會經常掛到嘴邊嘮叨個沒完,殊不知付出是你自願的,掛在嘴邊常說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和逆反
-
13 # 海之藍知多少
其實每一位老人為孩子付出都是應該做的,回報的話題不要總是掛在嘴邊上,如果天天叨咕,孩子會有逆反心理的,該回報的時候,是孝順的孩子一定會的,你養他小,他自然會養你老的,聰明的老人都不會喋喋不休的。
-
14 # 米粒Mengwen
人老了,沒有別的事情可做他們就是喜歡不停的說。包括脫離社會的人也一樣!好不容易找個傾訴物件?你老了也會跟他們一樣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
15 # ZJW1357924680
那就對她好點,回家後主動做點家務活,過節給她買點禮物啥的,人心都是肉長的,她付出了辛苦,你就嘴甜點手勤快點,你先試著改變一下吧。
-
16 # 文彩飛揚1
那一定是這個做孩子的不知感恩,無視父母的付出,惹老人家傷心了才讓老人家反反的。其實父母為兒女做什麼並沒想刻意讓兒女感謝,但兒女總不能少教的對待父母,說一些不禮貌不知深淺的話,或根本無視父母的付出。或無休止的過度依賴父母。要知道處於父母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很大。現在有幾個父母不用幫兒女攢錢結婚買房的?他們本來就很難,外界再給他們壓力往往就情緒失控,就是你看到那樣的了。
-
17 # 瓏槿四月
可能是時代造成的,感覺身邊80多歲以上的老人,會有一個共同的理念(不是所有的,是大多數80以上的老人):
就是喜歡在孩子面前報辛苦,常常把小時候養育孩子吃多少苦、遭多少罪、受多少窮,重複掛在嘴上,時刻提醒孩子要感她的恩,欠她的情,現在必須孝順來還她的帳。她們對孝順的理解一般集中在,還像小時候一樣聽她的話,否則會說孩子翅膀硬了,不聽她的了,她說話不好使了。
比如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就有很多網友被家裡老人數落不懂禮數,不聽話,不去走親訪友。任憑你給他解釋病毒多可怕,政策多倡導,她都聽不進去,也不戴口罩,還說不去拜年是不懂禮數,長大了她說話不好使了。所以這是時代的產物,可能我們沒有那一代人所經歷過的年代,所以理解不了,這是巨大的代溝的問題。當然也有小部分80歲以上的老人很開明的 ,但是很少。
80歲以下的父母能和時代接軌一些。
我知道的50年前後出生的父母的就很少有這樣的思想,他們會認識到生下孩子,就有義務和責任把孩子撫養長大,她會覺得孩子給自己帶來的當爸爸媽媽的幸福感,也不會覺得是孩子欠她的,不會常常掛在嘴上要孩子還她的養育之恩,這也是時代不同才會造成不同時代的人的人生觀不同 。
-
18 # 為證能量喝彩
這樣子是不對的,家有老人也得把兒媳婦高看,因為她是家族以外的人,嫁入你家要得到尊重的,老人不要參與下一代當中,因為家是他們組建的,,家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的
-
19 # 事隨我心winners
一般來說為孩子做出貢獻和犧牲而總是嘮嘮叨叨的,大多數是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不理解孩子心情,總嘮叨著她養孩子的辛苦,要孩子聽她的話,孝敬她們。她們也看不出來當年的行勢,不講對錯,總嘮叨著。有少數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還是能理解孩子的。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老人從來不嘮叨,還能理解下一代的。
-
20 # 雲淡風輕任平生
我覺得這種現象是代溝造成的,老人為你們甘心付出值得尊敬!愛叨叨是他們的習慣,善意的叨叨沒有錯,應該得到你們做小輩的理解和接受。彼此真心相待求同存異理解萬歲相向而行,只有這樣做才能保證大家庭幸福和諧綿綿流長。
看完了你長長的提問,我覺得你還是對婆婆有一定成見的。婆婆為你們付出這麼多,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她是位值得尊敬的老人。
老人不是聖人,她不可能事事都保證做的正確無誤,生活中一定有這樣那樣的不足。
從描述來看,你對婆婆最大的牴觸就是她平時愛叨叨。要知道愛叨叨是老年人的習慣,首先你要明白一點,愛才能叨叨,叨叨代表愛。她為啥不去叨叨街坊四鄰?
其次老人叨叨說明你做的還有不當之處,還有改進提高的可能。比如說你提到的睡懶覺,你睡懶覺還有理了?居家過日子,女人就不應該睡懶覺,需要你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婆婆叨叨幾句算是給你提醒了,你應該常懷感恩之心才對。
再次你對婆婆的叨叨不要抱有成見,要有換位思考之心。如果是孃家媽叨叨,你肯明定不會在意,因為那是親媽呀,親媽怎麼叨叨都不為過。
現在婆婆叨叨你便覺得不爽,說明你還沒有拿婆婆當親媽啊。不把她們放在同一位置的後果就是容易設定雙重標準,繼爾給自己日後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不爽,對家庭的和諧穩固產生不良影響。
你說你是個小心眼的人,我覺得這個自評完全正確。
婆婆付出這麼多,你尚且不如意,真不知道她怎麼做你才會滿意。
為了家庭的和諧,你最好還是改變一下吧。婆婆這把年紀,要求她改變是不可能的,靜下心來好好和她溝通一番,讓老人家今後儘量少叨叨些就行了。
婆媳關係說難就難,說容易也很容易。只要彼此真心付出,就一定能夠處的好之又好!
回覆列表
人老了。話可能就多了……老人付出了。多說幾句話就給個耳朵……好想讓老人付出還想讓老人規規矩矩的。那有哪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