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柘泉遺風

    正是河豚欲上時的上:

    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看做成語文考試中的煉字題,也就是分析這個字在句子中的作用。

    聯絡全文來看,這首詩實際上是一首題畫詩,作者看到惠崇畫的一幅畫,展開了合理的想象。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此二句描繪的是畫的早春景象,桃花剛剛開放,河流解凍,鴨子在水中嬉戲。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是作者透過前面的圖畫所進行的合理的推測。早春時節,婁蒿遍地,蘆芽剛剛發芽,這個時節應該是河豚逆流而上,從大海里返游回來的時間啊。

    這個上字,表面上看是方位名詞,在這句話裡很明顯,是作為動詞使用的。結合河豚的習性(百度可得),河豚是一種洄游魚類,春季會逆流而上去長江的上游產卵,所以,這裡的上字應該理解為逆流而上。

    以上是一些粗淺看法,願與眾友探討。

  • 2 # 千指魔音

    圖畫意思可以用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來概括描繪: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賞析:這一首詩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緻、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讚之情。全詩春意濃郁、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詩人蘇軾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他的這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 3 # 葫蘆文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譯文是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戲的鴨子最先察覺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長滿了蔞蒿,蘆葦也長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北飛的大雁就像那向北歸去的人一般,依依不捨,差一點掉隊離群。遠隔千里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其中這“上”字是說河豚逆江而上,向上遊。這描述了在春天時,生物生機勃勃的樣子。

    如果是整詩的思想感情的話,整首詩是因描述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之畫中意象而來,詩人用他的想象,表現出江南初春特有的氣氛,二四句是作者的想象,作者透過想象,化靜為動,寫出了生機勃勃的感覺還有濃濃的春意.作者表達讚美熱愛春天的思想感情。

  • 4 # 大唐司馬沉香

    題主說的是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如下圖)

    (一)首先,瞭解一下蘇軾寫這詩的背景

    這首詩是元豐八年(1085年)蘇軾在逗留江陰期間,為惠崇大師所繪《春江晚景》而作的一首題畫詩。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看圖做詩差不多。據說惠崇大師的畫造詣很高,王安石、蘇軾和黃庭堅的作品中都有描述。但他的畫僅留下《秋浦雙鴛圖》和《沙汀煙樹圖》等幾幅畫,故詩裡描述的這幅《春江晚景》應該沒有保留下來。

    (惠崇大師的另一幅畫:《沙汀煙樹圖》)

    所以我們只能根據蘇軾的詩,大致能想象推測一下,畫中描述的是:江畔有竹枝和桃花(起句);江裡的鴨子自由自在的遊著(承句);岸上的蔞蒿已經長滿、蘆葦已經抽出短芽(轉句)。如果第四合句繼續描寫景,那就太平淡無奇了。所以我推測前三句就把圖中的春景基本描述完了。第四句就需要一句不是寫景的句子。故蘇軾用了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

    (二)為何用『正是河豚欲上時』呢

    我們可以再大膽的推測,這是因為蘇軾來江陰逗留期間,據朋友的介紹一些當地特有的知識,比如河豚會在春天逆流而上,從海里到河裡來產卵。現學活用,自己加上去的。為什麼這麼推測呢?江陰,處長江末端之南岸。據說春秋時代是江尾海頭。直到明朝初期張家港、常熟、太倉、上海都還沒形成陸地。所以宋朝的江陰,應該離海不遠。每年春天裡有河豚從海里洄游到長江裡產卵。

    而且這個知識點,是蘇軾到江陰之後才知道的,看到惠崇的春江晚景圖,想到了自己剛知道的有趣的海豚逆流而上,產卵的情形,於是把它寫到了詩裡, 所以合句就是說:現在正是河豚從海里逆流到河裡產卵的季節。也因對最後的合句進行了虛化處理,提升了詩的意境。

    所以題主說的這“上”,表示的就是河豚逆流而上的意思,方位詞的動詞活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邦是怎樣當上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