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天馬909張冰河

    收起自己的幻想,放下野心。先審視一下自己的能力,能操控什麼?能駕馭什麼?又有什麼能耐去服眾?靠憑空想象,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個連自己情緒和思維都搞不明白,撐控不了的人,還想撐控別人和事物,無疑是異想天開。

  • 2 # CaseyGrey

    掌控欲強有時並不是壞事,人在內心深處都住個一個長不大的寶寶,有時需要被掌控一下,讓人有依賴感,心裡覺得比較踏實。但凡事都有個度,一旦跨過那條界限,那就會引起反感。

    大多數人的認知裡,覺得很多時候想要掌控周圍都要有很強的處事能力,能力強不會讓人討厭,當一個人對周圍的出現掌控欲太強的時候,必然是人際關係產生了問題,所以才會覺得引起了麻煩,否則周圍人安心接受掌控,那就不存在問題。

    其實還有另一種情況,掌控的人本身能力並不強,但可以透過示弱來達到掌控。道理上似乎很難理解,但這種情況才是生活中更常見的,有時即便被掌控也不覺得是掌控,而只是覺得無法拒絕而已。比如嬌小的妻子卻能掌控五大三粗的丈夫。

    恰巧我身邊都有這2類掌控欲很強的人,一一來看:

    第一種,能力強掌控型的人。是在工作中,辦公室的一位同事,他在工作各方面能力都很強,也得到了公司一致的認定,但職務上始終沒有更上一層,一直維持在中層管理者層面,而他不能升職的原因就是掌控欲太強。

    一個專案是由多個環節齊頭並進完成的,做好本身環節的事物就是對這個專案最大的貢獻,而跨級去插手其他環節的事,不僅不能提升整個專案的效率,反而平白增加了與同事之間的摩擦。干涉過多,得到的詬病也越多,我的同事就是這樣的人。

    第二種,能力弱掌控型的人,是在生活中,是一位長輩,她是一位全職的家庭主婦,學歷不高,說話水平也不高,脾氣很耿直。這樣的人很難想象是掌控欲很強的人,事實卻是她透過示弱,和感情上的羈絆來強行掌控別人。

    她總是以弱者的身份,要求老公和兒子幫她做事,如果不按照她的意願來,她就會以身體不好為理由,以病要挾。兒子如果不聽話,就以愛的名義,一直指責兒子,號稱為兒子付出了全部,身體垮了,事業放棄了,下半輩子的希望都沒了等等,直到兒子屈服為止。讓家人頭疼不已。

    所以,不論哪一種型別,一個對周圍掌控欲很強的人,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喜歡,即使家人也得不到理解,事業不順利,家庭也不和諧。

    想要進行改變,首先要有改變的意識,一個意識不到自己掌控欲強的人,是不會有所改變的。

    那麼一個想要有所改善的人,該怎麼對自己進行約束呢?

    第一步,在改變前,先要進行一次梳理。什麼樣的梳理?自己與周圍人的梳理。就如同打掃房間前,先要把房內亂七八糟的東西收拾好,什麼東西放在哪個對應的盒子內,這就是梳理。

    心理學上,把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稱為“課題”。對應人複雜的關係網,可以總體歸納個三個課題,分別是: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這就是一個人總的“人生課題”。

    顧名思義,工作課題是有關工作中的人際關係,交友課題是有關朋友之間的人際關係,愛的課題可以理解為家庭,血緣關係,親戚等之間的人際關係。

    對照前兩個例子可以發現,第一種掌控型的人是在“工作課題”遇到了問題,第二種則是在“愛的課題”遇到了麻煩。至於“交友課題”其實身邊也不乏有這樣的一位朋友,總是愛插手別人的事,有些惹人嫌又不能怪人家太熱心。

    在關係梳理清晰後,可以首先了解自己掌控的程度和深淺,是在每個“課題”都有所掌控,還是隻對其中一個有掌控欲。例如,第二個例子,她由於沒有工作,交友也不多,所以她就只在“愛的課題”需要改進。

    第二步,在梳理了“人生課題”後就要開始著手對“課題”進行分離。什麼樣的分離?並不是三大課題之間的分離,而是對某一具體課題內的人與事進行分離。

    怎麼理解呢?還是以第二個例子中人物舉例,她的老公自己開了公司,而且公司效益非常好,家產豐厚,但是兒子卻不喜歡自己家開的公司,寧可去其他公司當一名小職員,她覺得非常不滿,強行要兒子辭職。最後以斷絕母子關係威脅逼得兒子辭了職。

    在這裡,她就把她自己的課題與兒子的“人生課題”進行了混淆。自己家開的公司是她與老公所共有的,並不是兒子的,兒子可以選擇接手或不接手。她的兒子明顯選擇了不接手,她卻要強行逼兒子改變主意。

    她的問題在於不懂得”課題“的分離,她以為兒子繼承家產再正常不過,事實上,兒子的人生不是她的責任,也不是她的課題,她一定要把兒子的”課題“當作自己的”課題“,這是所有控制慾強的人會犯的通病。

    不要再把別人的”課題“當做自己的”課題“,即便是最親的人,媽媽或是兒子,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也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所以,每個人只要對自己的”課題“負責就可以了,別人的人生由別人來負責。

    第三步,理解責任和被期待的範圍。

    要明白負責任和掌控之間的區別,很多媽媽以為干涉自己孩子的事叫負責,一切干涉的理由都是四個字”為了你好“,其實並非如此。在孩子的“人生課題”上媽媽的責任是教導,而不是代替孩子做選擇,告訴孩子每個選擇的後果,是媽媽的責任,但選擇權應該交由孩子。

    在熱門劇《小歡喜》裡陶虹所飾演的媽媽,就喜歡掌控女兒的一切,儘管女兒已經很優秀了,是個公認的好孩子,學霸。但陶虹依然要代替女兒做一切選擇,連在氣球人寫上自己願望都要逼女兒改成“高考700分”,難怪女兒喊出“這是媽媽你要的人生,不是我的人生。”

    負責任與被期待是一個愛掌控型的人最常用的理由,明白責任的範圍,接下來要明白被期待的範圍。

    被期待是愛掌控人的宿命,他們往往會自我加壓,認為自己是被期待要去做的人。如果不做或放任不管,別人的期待就會落空,而自己不能忍受別人對自己的失望,所以他們會加足馬力,努力地,強硬的去完成自己假想的“被期待”。

    在例子1中的同事,就經常誤以為自己被期待去插手其他同事的工作,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和對工作中千絲萬縷的聯絡,讓他總有這樣的感覺,覺得別人需要他,他不能放任不管。

    每當忍不住要干涉的時候,問自己“是我的事嗎?是別人真的期待我嗎?”有時候不需要太多的想法,只是一念之間,多一道詢問的過程,就可以瞬間放棄掌控的念頭,當然前提是理清了前面的提到的“人生課題”。

    總結,愛掌控周圍並不是壞事,但有了人際關係的煩惱,不妨做些改變。改變是為了改善人際關係,但更重要的還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我。理清自己的三大“人生課題”,學會與他人的課題分離,放下超出範圍的責任與被期待,愛掌控的人其實可以不用這麼討人嫌。為了更好的自己,不妨現在就改變下吧。

  • 3 # 情韻之音

    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掌控欲太強,並不是一件太好的事。

    我從三個方面分享下自己的觀點。

    第一: 對別人有壓迫感。

    人都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彼此之間都有屬於自己的秘密空間,包括夫妻,也是有求於自己的隱私。

    舉幾個例子,比如夫妻之間互相偷看對方的手機,即使沒有秘密,只要對方發現你看手機的蛛絲馬跡,都會讓對方火冒三丈。問題不是不坦誠,是因為你偷窺了對方。

    即使是夫妻雙方,也應該給彼此一些空間,再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間:

    再比如,虎媽教育孩子,都希望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往往對孩子的一言一行想掌控,強迫孩子報告自己的蹤跡,逼迫孩子報考媽媽心中理想的大學,但是我們問自己,孩子真的喜歡嗎?往往孩子會有壓迫感,感覺到窒息想逃離,這就是現實。

    第二: 自己變得霸道和歇斯底里。

    掌控欲強的人,往往透露出來霸道,一旦別人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就會變得特別煩躁發脾氣,給外人看起來是很“霸道”。

    這是自己很容易忽略的,你掌控的了別人,往往會失去別人的真心,得不償失。

    第三:自己變得焦慮和心累

    因為你對別人有強烈的不舒感,別人並不會按照你的做法去做,久而久之,你會變得焦慮,脆弱,甚至對對方失望,以至於悲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句和對聯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