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楓希

    “枯藤老樹昏鴉” 這句詩出自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淨沙•秋思》。

    小令的開頭,詩人由近處著筆,“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隻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刻畫出了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緻,令人讀來緊扣心絃。

    “藤”、“樹”、“鴉”,原本是荒涼野外司空見慣的景物,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然而讓其與“枯”、“老”、“昏”結合在一起,就會顯得蕭瑟無比,籠罩在讀者心頭。

    再加上其兩字一頓,語調由低轉高,再由高轉低,“枯、老、昏”依次遞進,緊壓過來,讓人頓感氣息閉塞,有種無法喘息的感覺。

    如果把“枯藤老樹昏鴉”改為“孤墳老樹昏鴉”:

    “枯藤”、“老樹”、“昏鴉”,這裡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原是結合在一起的一個意境,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

    而“枯藤”變為“孤墳”,體現的雖然也是一種淒涼,但細細品味,遠處一座孤墳,一棵老樹,幾隻烏鴉,這種淒涼之景,實在與下句“小橋流水人家”給人帶來的幽雅閒致不想匹配。

    故此,我認為若改成“孤墳老樹昏鴉”,就失去了全詩原有的意境,表達不出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

  • 2 # 文仰山人

    枯藤老樹昏鴉,這句話出自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的《秋思》。這首散曲很有特點,使用前面二句全用名詞,沒有動詞,六個名詞,六個典型的襯托出“秋”的事物,構成了一幅深秋黃昏羈旅圖,寫出了羈旅人的孤單、勞頓、漂浮的形象。如果僅從語法來看,把“枯藤”改為“孤墳”,同為名詞,語調大家都是平聲調,沒有什麼下妥。同時,墳墓代表了死亡,“枯藤”,則代表了無生氣,是衰老的象徵,所以有相同的地方,整首詩基本情調沒有變。但是,是不是因此改為“孤墳"就好過“枯藤”呢?不是,因為:一是我們要從大的方面來把握這兩個字,枯藤與老樹是有關聯的,也就是說老的樹才有老的藤,而墳與樹是沒有關聯的,顯得十分突兀;二是從邏輯上說,在村莊附近道路的旁邊,有墳墓,一般來說是不太可能的。古代村莊,一般會有藏葬死人的地方(要講風水),不可能這麼近,而且是“孤墳”;或許有可能是客死他鄉的路過的人,即使有羈旅的人死了,這個村莊的人也不可能讓他埋到村莊的旁邊,不能壽終的人,更要埋一些。三是這個畫面雖然是很悽清、很幽深的,但是並不是陰森的,從審美上說,畫面是優美的。如果換成孤墳,顯得很突凸。

  • 3 # 柳波

    天淨沙是曲牌名,後面還有一個標題,《秋思》。枯藤古樹昏鴉,這是作者對實際所見的景物直接描述,並借景而點題。不論什麼文體,點題都是必須的,文中內容圍繞著題目開展開,也是寫作的基本規範。這篇秋思,秋是季節,但思是主體。藉著季節特色,層層展開思的描繪,很自然的就做到了融情於景, 心物合一。

    從對仗和語法本身來說,孤墳也是可以的,但偏離了主題,也沒有起到點題作用。高手文章,惜墨如金,字字珠璣,是不會浪費任何一個字的用處。

    更進一步說,這首秋思,雖然透露出強烈的悲涼之感,被後人視為秋思之主,但並不消極,反而因為一個思的存在,更加體現出作者心頭一種極為強烈的渴望,這種反差更豐富了文章的內容,讓人讀來,餘味繞樑。如果用孤墳,就容易把意向帶得極為消極,消極的思想也不會成為流傳萬代的經典。

    作為創作愛好者來說,煉字,煉意,都要特別認真對待,這首元曲的寫作手法,就是我們學習的好典範。

  • 4 # 清歡qinghuan

    “枯藤老樹昏鴉”出自於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全文如下: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爬滿枯黃藤蔓的老樹上烏鴉棲落,流水潺潺的小橋旁有幾戶農家,荒涼的古道上瘦馬頂著西風緩慢的行走著。夕陽西下,漂泊不定的旅人思念著家鄉,獨自漸行漸遠……詞作者馬致遠,才華橫溢,卻一生鬱郁不得志,四處流離,這首秋思表達了他孤旅的百般愁思,千縷愁緒。

    “孤墳”二字,一般都讓人聯想到北宋蘇軾那首悼念亡妻、膾炙人口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

    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 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 短松岡

    作者妻子早逝,十年無人陪伴的孤墳淒涼悲愴,是生離死別的痛與哀,無盡的傷嘆與悼懷。孤墳無依,人去而不得復生,思念成疾卻再無相見之期……

    如果把“枯藤老樹昏鴉”改成“孤墳老樹昏鴉”,我個人認為意境極其不妥。枯藤明年可以再發,老樹冬去又綠,昏鴉依舊停留,秋思而念春。而孤墳,肅靜蕭煞,了無生趣,讓人遙望而悲懷,不是“秋思”倒是“悼秋”了!

    個人胡扯一通,聊作一笑吧。

  • 5 # 陳師兄說紅木

    如果問我哪些關於描寫情感讓你印象深刻或淚目動容的詩詞,我會選下面兩首,一首是北宋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全文如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是蘇軾在一個晚上夢見愛妻王氏,寫下的一首悼亡詞。被陳師道稱為:“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且能傳誦千古的詩詞。作者在詩詞中表達了對愛妻深沉、真切的思念之情,把孤獨寂寞、淒涼無助而又急於向人訴說柔腸寸斷的內心情感,娓娓道來、感人至深。所用每字每詞皆令人動容、讓人淚目,奇崛之處,妙絕千古。這首詩詞裡恰巧有問題中所提的孤墳二字。

    第二首就是問題所提的,出自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全文如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作者用廖廖數語就把眼前的景色及心情勾勒出來,畫面盡是滿目的淒涼和悲愴,那枯萎的藤、千年的老樹,颯颯的西風、荒涼的古道、體弱無力的瘦馬、飄零在天涯海角斷腸人,看著這安詳、靜謐的小橋、流水、人家,愁情是多麼的深切、悲傷和孤獨......這個畫面讓人不覺悲憫,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現在我們回到所提的問題,如果把“枯藤老樹昏鴉”改成“孤墳老樹昏鴉”會變成什麼?如何賞析這句詩?

    首先,我們從整首詩詞的代入效果來看

    這詩詞應該屬於元曲,作者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緻,前三句全由名詞性片語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功力之深厚、意境之高遠確實是千古之佳作。從整篇詩詞來看,根本沒有多餘一字,更是無法修改其半分之餘地。如果把“枯藤老樹昏鴉”改成“孤墳老樹昏鴉”而代入整首詩詞之中,整個詩詞就變味了,一是,會失去整首詩詞的畫面感,孤墳與老樹根本就不是一個畫面上的東西而被強行拉在一起,會有突兀的感覺;二是,會與後面的“小橋流水人家”的詩詞相互衝突,試想小橋流水人家裡面還有座孤墳?讓人錯愕。

    再者,我們從單句詩詞的修飾效果來看

    “枯藤老樹昏鴉”及整首詩詞全部運用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係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與形狀,依次展開,過度非常的自然和諧,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如果把“枯藤老樹昏鴉”改成“孤墳老樹昏鴉”,整個畫面感會大打折扣,會把一個本來的整體畫面進行分割,整個意境相差就更大了。

    最後,我們從詩詞的藝術角度來看

    “枯藤老樹昏鴉”及詩詞的整體上,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如果把“枯藤老樹昏鴉”改成“孤墳老樹昏鴉”,這種意象的有序性就會被打亂。且詩詞本身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所以在詩詞的構成上的每一個字都要用恰到好處。所謂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最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淨沙·秋思》這首詩詞在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 6 # 1火28

    你是覺得你的文學水平比馬致遠還牛逼嗎?

    幹藤老樹和汙鴉,

    破橋髒水與刁民,

    土道寒風吹蔫馬。

    老陽下了西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以用一個詞或一個成語可以說出你的家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