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柿111

    我覺得不算,情敵重點在情,林黛玉把薛寶釵當情敵是有可能的,但是薛寶釵我覺得最多把林黛玉當成競爭者,薛寶釵並沒有也不可能喜歡賈寶玉這樣的人,而且仔細看書的話,後期二寶基本就沒用互動了,都是寶黛的互動。實在要算的話,最多算競爭者,而不是情敵。

    而且我覺得賈寶玉這種人,如果不是林妹妹父母雙亡無依無靠,他根本遠遠配不上林妹妹,就連薛寶釵,如果薛家沒有沒落,薛姨夫還在,我是薛姨夫都不會把女兒嫁給他。賈寶玉不過就沾光在薛林二人喪父家世沒落而已,否則一個次房次子,要能力沒能力,要前途沒前途,也就夠配個傅秋芳了

  • 2 # 亽柒拾

    我認為是二者兼而有之。黛玉從小進入賈府,與寶玉同吃同住,兩小無猜,情投意合,青梅竹馬。誰想後面又來了個薛寶釵,且生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唇不點而紅,眉不描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豐美。”更何況寶玉對女子個個都憐愛有加,對於寶釵這樣一位絕色女子,寶玉能不動心嗎?後面又有了關於“金玉良緣”的傳聞,黛玉對於她和寶玉的關係如履薄冰,她的情敵就是寶釵。書中第二十八回,描寫寶玉要看寶釵戴的紅麝香串,可是寶釵“生得肌膚豐澤”,所以好不容易才褪下來。這時,寶玉注意到了寶姐姐“雪白一段酥臂”一時竟看呆了。被恰巧進門的黛玉看到了,醋意大發,笑罵寶玉為呆雁,順手就把手裡的帕子摔到寶玉的臉上去了!還有一回寶玉和黛玉在薛姨媽處吃酒,寶釵勸寶玉不要吃冷酒,寶玉果然不吃,黛玉又吃醋,借雪雁為自己送手爐之事譏諷寶玉:怎麼她的話就是聖旨,我平日的話你就只當耳旁風。

    黛玉是個實性子人,寶釵的幾次關心舉動,感動了黛玉,黛玉從此視寶釵為知己,親如姐妹。一次是寶釵送燕窩給黛玉,二次是行酒令。黛玉脫口說了《牡丹亭》和《西廂記》裡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紗窗也沒有紅娘報”,這兩本書在當時都是禁書,一個大家閨秀在大眾場合說出這些“不堪”的詞句成何體統!幸虧大家都沒在意,只有寶釵聽出來了卻沒做聲,私下裡把黛玉勸導了一番,黛玉感激不盡,認為自己以前是多心了,認為寶釵藏奸,從此就撤了提防,不再吃寶釵的醋。

    黛玉不吃寶釵的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知道了寶玉的心。在“惠紫娟情辭試莽玉”一節中,寶玉裝瘋裝病,表明了他非黛玉不娶的態度,給黛玉吃了定心丸。

  • 3 # 神侃局雷探長

    林黛玉最開始是把薛寶釵當做情敵的,後來明白了賈寶玉的心思之後,打消了疑慮,與寶釵的關係越來越好,成為了摯友。

    賈寶玉是屬於見了女的就走不動道的主,加上寶釵和寶玉關係走的又近,以黛玉妹妹小肚雞腸的性格,肯定是打翻了醋罈子。

    寶釵為人八面玲瓏,賈府上下都很喜歡她,再加上“金玉良緣”之說,最開始黛玉對寶釵是有些許嫉妒的。

    隨著後來寶黛關係的明朗化,黛玉打消了疑慮,競爭不過自己的情敵有什麼可怕的呢,於是與寶釵的關係也變得很融洽,後來黛玉生病了寶釵還天天送燕窩給她吃。

    畢竟黛玉寶釵都是才女,兩人都把對方看做難得的知己,只是在寶玉的問題上有過些許的誤會,總體上她倆的關係還是很親密的。

  • 4 # 國風文化小棧

    你好,我是國風,對於這個問題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老人們常說,永遠不要和利慾薰心的人交朋友,因為在他們眼裡,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以此而論,我們可以看清林黛玉和薛寶釵之間的情感,起始而來,林黛玉非常討厭薛寶釵。因為她一來,專屬於自己的小夥伴兒,老是三心二意往她那跑!小孩子肯定會心生嫉妒。一股無名的火會對著薛寶釵!以薛寶釵的聰明,她肯定能看的出來。但是她不能對林黛玉發火,因為林黛玉是賈府的紅人,而自己僅僅是賈府的客人!

    所以薛寶釵開始玩起了小恩小惠的收買人心。自然假作關懷贏得了林黛玉的感激!把她當成了一個好人,一個知己。

    林黛玉慢慢長大之後,漸漸看透了薛寶釵的人品!兩個人的感情也就不那麼真摯深厚了。當然也少了那些不必要的對峙衝突。變得虛與委蛇,場面應付!

    到最後,薛寶釵撕破臉皮搶人家心上人的時候。可能林黛玉也沒有時間恨薛寶釵了,只有恨賈寶玉一個人的時間!

    對於,林黛玉和薛寶釵的關係,到底算摯友還是情敵?這個問題不應該籠統來看。沒有確立寶玉寶釵的婚姻關係之前,兩個人最多算普通的朋友,算不上摯友。確立寶玉寶釵婚姻關係之後,兩個人應該算是情敵了,但已經沒有時間互相仇恨,而且薛寶釵應該覺得愧對林黛玉。所以始終不去見她!

  • 5 # 馬自立

    林黛玉和薛寶釵其實是摯友,而不是情敵。

    一、《紅樓夢》故事情節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為主線的,始終沒有提過賈寶玉和薛寶釵存在愛情

    從神話中絳珠仙子為感恩神瑛侍者而以一生的眼淚還債,可知寶黛相愛已是前生註定。自從林黛玉六歲進賈府,寶黛二人吃住在一起,讀書在一起,青梅竹馬;逐漸長大後,二人趣味相投,內心中互相引為知己,產生了愛情。到第三十三回寶玉捱打,黛玉最心疼,哭的眼淚最多。然後寶玉給黛玉送去舊帕,黛玉深為寶玉的愛意所感動,在舊帕上深情題詩,至此寶黛愛情已經矢志不渝。

    儘管賈寶玉是一個“泛愛主義”者,他對身邊所有女孩兒,無論是小姐還是丫鬟,他都會用真心去愛護與體貼,對寶釵尤其是深深愛慕,但是那只是一種泛愛之情,而不是愛情。第三十六回“夢兆絳芸軒”,寶玉在夢中說“什麼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即表明了賈寶玉鍾情於林黛玉,而不是薛寶釵。

    二、薛寶釵是“山中高士”女君子,她並不太看重於“金玉姻緣”,更不會奪人所愛

    《紅樓夢》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釵正冊第一幅是合寫薛寶釵和林黛玉的,其判詞前兩句:“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在前八十回書中,作者就極盡筆墨去寫了林黛玉之才和薛寶釵之德。我們看到,若論美貌、論才學,釵黛難分伯仲;若論德行與人格,我們看到的薛寶釵是一個寬宏大量、溫柔敦厚,處處容忍退讓,事事為人設想的女君子,決不會起什麼骯髒心眼兒去奪人所愛。

    最要緊的是,人人“都道金玉良緣”,寶釵卻從未重視過這一點,也就是說她並不太看重於成為“寶二奶奶”。第二十八回“薛寶釵羞籠紅麝串”有一段描寫:

    寶釵因往日母親對王夫人曾提過,金鎖是一個和尚給的,等日後有玉的,方可結為婚姻等語,所以總遠著寶玉;昨日見元春所賜的東西獨他與寶玉一樣,心理越發沒意思起來。幸虧寶玉被一個黛玉纏綿住了,心心念念惦記著黛玉,並不理論這事。

    這一段表明了薛寶釵的潔身自好,且並不屬意於寶玉,就更談不上構成林黛玉的情敵了。

    三、《紅樓夢》前八十回中,作者曹雪芹寫釵黛之間,是有極深的友誼的,是名副其實的摯友

    儘管由於林黛玉心屬寶玉而曾對薛寶釵有過“半含酸”(第八回),然而到第四十二回寶釵勸黛玉少看“雜書”,黛玉“心下暗服”;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寶釵探病,二人推心置腹,黛玉向寶釵傾吐了滿腹的心語。以黛玉的心高氣傲、從不服輸而竟能如此傾心誠服,說明了薛寶釵以德服人的力量。“金蘭同心”,是友情極高的境界,無疑就是真正的摯友了。

    四、後四十回續書篡改《紅樓夢》原著的構思,杜撰“調包計”——“釵嫁黛死”的情節,造成後世讀者誤解薛寶釵為黛玉的“情敵”

    由於《紅樓夢》原稿後半部迷失,高鶚作後四十回續書,歪曲了原著的構思,編造“調包計”——薛寶釵冒名林黛玉嫁給寶玉,同時林黛玉“焚稿斷痴情”含恨而死的情節,這是後世讀者誤解薛寶釵,誤認為釵黛是“情敵”的原因。

    其實,根據《紅樓夢》原著前八十回伏線以及脂硯齋批語的暗示,寶黛釵結局應該是:先是林黛玉因“沉痼”淚盡夭亡,然後才有寶玉、寶釵成婚,終究是良緣不諧,寶玉棄家為僧。寶黛愛情及玉釵婚姻均以悲劇告終。

  • 6 # 紅樓夜思

    黛玉起初確實是有些把寶釵看做自己情敵,也曾經多次吃醋。比如她覺得寶玉一聽了寶釵的勸告之後,就不再喝冷酒了,這種行為寶玉只對寶釵,卻不這麼對自己,因此感到不滿。還有一次是,黛玉見寶玉久久地沒過來,就覺得寶玉是被寶釵“絆住了”,為此也有些吃醋。

    在黛玉的想法裡,她是隻願意寶玉對自己好,跟自己玩的,如果寶玉稍微在寶釵身上用了一點心,黛玉就會有想法。這樣的心理,在戀愛的小兒女身上,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黛玉太過於在意她和寶玉之間的感情,也就在意了寶玉和寶釵之間的關係了。

    但是,黛玉對寶釵的這種態度,是從她口無遮攔說了《西廂記》裡面的幾句話,以及寶釵前來探望她而且給她贈送燕窩之後,就有了根本的轉變的。

    劉姥姥來大觀園遊玩那次,酒席上大家說起酒令,黛玉一不小心就說起了偷看的禁書裡的句子。眾人都沒有在意,唯獨寶釵發現了。但是寶釵沒有當場揭穿,而是事後把黛玉叫到屋裡,一番推心置腹,告訴了黛玉不要看禁書以免移了心性等話。因為這一件事,黛玉就對寶釵服氣了。

    用黛玉自己的話說,如果是寶釵說了這樣的話,她是不會饒過的。“比如要是你說了那個,我再不輕放過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可知我竟自誤了。”

    再後來,寶釵親自來探望病中的黛玉,又和黛玉講了一番養生治病的話,又寬慰黛玉好好休養身體,還給黛玉送來了燕窩,這樣的舉動,就已經讓黛玉徹底放下了心防。從那以後,黛玉管寶釵叫姐姐,管寶琴叫妹妹,也認起薛姨媽為媽媽了。

    同為優秀出色的女孩子,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黛玉和寶釵的和諧相處,這是很美好的畫面,很多時候,黛玉自己的心結,也是性格原因所致,解開了心結,她和寶釵也就成了很好的知己和朋友了。

  • 7 # 方哲健康生活

    評價兩人的關係,要作一個定性結論的,是看親戚關係、社交關係還是終極關係?從當事人角度還是旁觀者角度?且來看看:

    一、起始關係

    在作品中,黛玉和寶釵是非血緣關係的間接姻親表姊妹關係,黛玉的舅父賈政與寶釵的姨媽王夫人是夫妻,所以黛玉是賈政甥女、也是王夫人姻親甥女,寶釵是王夫人甥女、也是賈政姻親甥女,黛玉是寶玉姑親表妹,寶釵是寶玉姨親表姐,釵黛為沒有血緣關係的表姊妹,這是無論從當事人還是旁觀者角度,都很清晰的起始親戚關係。

    二、社交關係

    黛玉被賈母接到賈府後,與寶玉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彼此互相依賴、親密無間、不可分離的表兄妹關係,並透過共閱西廂萌發了追求自由戀愛的共同理想,兩人逐漸從互相猜度、誤會磨合到夜傳私帕形成戀人關係。這是評價釵黛社交關係不可忽視的背景,兩人經歷三個階段:

    一是競爭關係。寶釵隨母親寄居賈府首要目的是“入宮待選”,由於元春省親很欣賞釵黛兩表妹才華,便命開放大觀園讓寶玉和姑娘一起進園讀書。所以未進入大觀園前,黛玉寶釵仍互為表姊妹關係,黛玉對寶釵有防備心理,是爭奪寶哥哥玩伴的對手;寶釵自與寶玉互看通靈寶玉和金鎖後,已有“金玉良緣”的概念,寶釵對黛玉有潛在的嫉妒心理,這在寶黛在薛姨媽處吃酒時與李嬤嬤發生口角後,寶釵那一言一行可見:

    寶釵也忍不住笑著把黛玉腮上一擰,說道:“真真的這個顰丫頭一張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歡又不是。”寶釵視黛玉,恨沒有理由但生恨,喜歡說不上,這就是嫉妒心理反應。所以後來採用所謂“金蟬脫殼”計嫁禍黛玉的行為便不足為奇。

    二是社友關係。寶釵和黛玉都是詩社成員,各自取號剝離了親戚關係和影響學習的其他關係,兩人在詩作上產生了良性競爭的社友關係,彼此互相尊重、視對方平等,社友關係存在友誼關係。

    三是金蘭關係。寶釵抓住黛玉說漏嘴禁書上詩句的小辮子,藉機給予教訓和表白,進而送燕窩示好,更加上寶黛夜傳私帕已心心相印,使黛玉徹底地御下防備心理,黛玉視寶釵為可信任依賴的金蘭姐妹。寶釵則故意在黛玉面前滾到薛姨媽懷撒嬌,寶釵視黛玉為可憐的患病妹妹,並及時刺激一下。義結金蘭的“義”很有質疑。

    三、終極關係

    從判詞上看: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藏。釵黛為並列關係。

    但從紅樓金曲《終身誤》看: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明顯黛玉更勝一籌。

    釵黛無論是友情關係還是義結金蘭姐妹關係,對其定性應經得起推敲和時間考驗,顯然從當事人角度和旁觀者角度都是不一致的,只能講“曾經有過”。但其終極關係卻很明確:黛玉是寶釵丈夫寶玉唯一相愛的戀人,寶釵是黛玉唯一相愛戀人寶玉的妻子,寶釵也是寶黛愛情的見證人。

    黛玉寶釵是無血緣關係的表姊妹,是曾經學習娛樂的社友,是曾經短暫的金蘭姐妹,是寶玉的愛人和妻子,彼此位置不可替代,但都遺憾。

  • 8 # 讀書悟道

    當代著名作家王蒙老師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做了這樣的回答:從小說學的角度,林黛玉和薛寶釵絕對是一對情敵。但中國封建文化對於愛情有一種管制壓抑,絕不允許它失控,所以兩人鬧不起來,情了半天敵,最多是潛情敵,明好友,明好姐妹。

    下面從三個角度來理解。第一,從釵黛合一的角度上來理解在《紅樓夢》中,作者經常把釵黛二人放在一塊來描寫,既求同又存異。比如判詞釵黛合一,她們兩人的判詞和唱曲都是合在一起寫的,看似好比一個人的兩面性,既對立又統一。判詞中的兩人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形態,一個“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表達出作者對林黛玉欣賞之情和孤獨無依的悲嘆;一個“可嘆停機德”,“金簪雪裡埋”,則是作者欽佩薛寶釵的品性,同情她的命運結局。紅學家俞平伯曾經提出,薛寶釵和林黛玉在《紅樓夢》中實際上是合一的。賈寶玉也好,曹雪芹也好,他們最理想的女性是兼具林黛玉的真性情和薛寶釵的端莊大方,放在當今,就是理想化的妻子,既出得廳堂見過世面落落大方,又入得廚房孝順雙親相夫教子。很明顯,把魚和熊掌都歸入囊中,不是不好,誰都想,可惜得到者寥寥,或者根本沒有人得到過。

    如果從釵黛合一的角度上來理解,她們不是情敵,她們是一對矛盾,敵友兼而有之。

    第二,從感性與理性的角度上來看她們同時寄居在賈府,林黛玉來時因母親過世,來賈府是尋求親情上愛的庇護,後來父親也過世了,家中上無長兄下無幼弟,雙親一去,此後便是真正的無依無靠,成了名副其實的寄居。林黛玉身上的感性來源於對愛的渴求,人們在愛面前,特別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在愛情面情能夠控制好處理好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人,屈指可數。回首年少時,我們總是有一些遺憾。在她的生活當中,也就只剩下可以慰藉的愛情了,林黛玉的感性符合一個真正為愛情而嫉妒的少女形象,,而薛寶釵就是那個屈指可數的年少有為的理性少女。薛寶釵來京城的目標是為了選秀,本就是奔著前程去的,她所尋找的庇護就是前途問題。在京城薛家也有生意,他們的經濟實力完全可以不選擇寄居。但是他們一家人也都選擇了寄居賈府,而且隨後還帶來他們家的親人薛蝌薛寶琴兄妹,薛家一族在賈府的寄居隊伍可謂龐大。相比之下,林黛玉一人顯得形單影隻。由於受環境影響,這就造成了二人在性情上的大不同。薛寶釵的雪洞一般的住所,她怕熱,要吃冷香丸,她對所有人都顯得溫婉大方,幾乎所有人在她那裡,都可以被尊重被原諒,這一切都歸於她的理性。而這種理性並不是她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培養形成的,她的家庭正常,成長之路也正常,所受到的教育是封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就是賈寶玉口中不屑的“祿蠹”。但是她有錯嗎?不,她沒有錯,她為了這個正統的價值觀磨滅了自己的個性以及所有個人化色彩的行為和情感,為它所崇拜的皇權奉獻了自己,這是一種多麼高大的行為。她應該被那個時代熱捧。

    從感性與理性的角度上來看,她們二人的價值觀完全是不一樣的,林黛玉走得是個性化路線,在當今來看,屬於小眾文化。薛寶釵走得是主流之路,屬於主流文化。我們當今是自由的,小眾文化也可以獨立發展,有粉絲,受熱捧。主流文化也一般不去對其指指點點,倡導百花齊花。但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下,主流文化是不能容忍異聲的。於是薛寶釵對林黛玉的個性化進行了削弱,或者說是融合,比如薛寶釵私下勸林黛玉不要讀那些禁書,教育她女孩子應該如何,還給林黛玉生活上的關心。所以她們二人不可能成為推心置腹的摯友,頂多只是一對明好友,明好姐妹。

    第三,從純粹的愛情角度上來看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在紅樓夢曲《終身誤》中,唱出了兩人的結局,在愛情上,林黛玉贏了,在婚姻上,薛寶釵贏了。在古代,婚姻上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薛寶釵自然是恪守禮訓。在賈寶玉的眼中,薛林二人都是極優秀的女子,才貌雙全。但在愛情上,賈寶玉的愛卻半分也沒有給薛寶釵,全都一股腦兒的給了林黛玉。這是為什麼呢?賈寶玉對書中女性個個都憐愛有佳,難道薛寶釵就不值得他去愛?哪怕一丁點兒也沒有嗎?回答是沒有。我們說愛情向來是自私的,無法與人分享。賈寶玉的愛情觀和價值觀與林黛玉是契合的,他們的感情是一天天堆積起來的,是有基礎的,性趣相投,彼此相互瞭解,相互信任。所以他們二人可以共同看一本《西廂記》,而薛寶釵卻指那些書是禁書,實在看不得。價值觀分歧這麼大,怎麼可能說到一塊去,更何況談場戀愛。所以,賈寶玉只欣賞薛寶釵身上的才情,以及她的端莊大方,但是要娶妻還是算了吧。賈寶玉的心思,林黛玉早期是不確定的,所以處處表現出她對薛寶釵的羨慕和嫉妒,甚至波及到史湘雲身上。她羨慕薛寶釵上有母親有兄長,有依靠,有人為其張羅前程。同時,她又嫉妒薛寶釵佩戴的金鎖,所以她經常拿薛寶釵在賈寶玉面前開玩笑,奚落薛寶釵。對金玉姻緣的嘲諷,體現出林黛玉的嫉妒之心。誰人身上都有一個身份標配,唯獨她身上沒有,就連史湘去也有個金麒麟,時不時得擔心賈寶玉身上揹負的“金玉姻緣”。可見,在愛情面是,她嫉妒起來也是發狂的。從純粹的愛情角度上來看,薛寶釵和林黛玉是一對妥妥的情敵。以上觀點,供參考,歡迎討論交流。

  • 9 # 半旅

    薛寶釵和林黛玉一開始是有矛盾的,其主要起因在於林黛玉的性格,根本原因則是賈寶玉見了姐姐忘了妹妹的博愛,讓林黛玉產生了誤解。書中說”寶釵年歲雖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而且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頭子們,亦多喜與寶釵去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鬱不忿之意,寶釵卻渾然不覺“。

    後來隨著寶黛愛情關係的明朗化,林黛玉和賈寶玉已經心心相映,她終於知道了賈寶玉對於薛寶釵的真實的態度,醋意全消。而薛寶釵也透過自己的寬容大度獲得了林黛玉的認可,兩姐妹愈發親密無間起來。

    薛寶釵和林黛玉在賈府有著相似的處境,有著不相上下的才華和智識,所謂惺惺相惜,更有高山流水得遇知音之感。這從她們日常相處的一個稱呼就可以看出來。薛寶釵經常稱呼林黛玉為“顰兒”;而其他人只稱呼林黛玉的姓氏,諸如林姑娘,林妹妹,林姐姐,林丫頭等。

    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時候,賈寶玉因問“妹妹尊名是那兩個字?”黛玉便說了名。寶玉又問表字,黛玉道:“無字。”寶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顰顰’二字極妙。”探春便問何出。寶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況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這兩個字,豈不兩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這樣,在開玩笑的氛圍中林黛玉有了表字——顰顰。但這畢竟只是一個玩笑,過去一個人的名和字應該是由父親按照家譜規範起的。作為女孩子往往只有閨名而無表字。大概賈寶玉覺得林黛玉這樣書香氣質的女孩是配有表字的,所以特意杜撰了一個。大家雖然都知道了,林黛玉也默認了這個稱呼,但畢竟是玩笑話,在日常相處中,並沒有人直呼黛玉為顰顰或者顰兒。

    在紅樓姐姐妹妹之中,只有薛寶釵稱呼林黛玉為“顰兒”,“顰丫頭”。 這充分說明了薛寶釵和林黛玉之間親密無間的關係。稱呼林黛玉為“顰兒”的還有賈母和賈寶玉:

    第七十五回賈母吃飯的時候,又指著“這一碗筍和這一盤風醃果子狸給顰兒寶玉兩個吃去,那一碗肉給蘭小子吃去。”

    第三十回賈寶玉看到齡官畫薔,不由心中想道:“難道這也是個痴丫頭,又象顰兒來葬花不成?”

    賈母和賈寶玉都是最疼最愛林黛玉的人,但是他們並沒有當面稱呼過林黛玉為顰兒,賈母一直是說林丫頭,或者“你林妹妹”,而寶玉更是一口一個“林妹妹”地叫著。畢竟“顰兒”是賈寶玉開玩笑取得字,並不是正式的名字,只能是一種暱稱。因此大家都對林黛玉很有禮貌而且客氣地以姓呼之。

    事實上,薛寶釵稱呼林黛玉為“顰兒”也是在一些非正式的場合,或者平輩姊妹們在一起的時候;而在有長輩在場的時候,也是稱之為“林妹妹”的。第四十二回,寶釵便叫黛玉道:“顰兒跟我來,有一句話問你。”黛玉笑著忙央告:“好姐姐,顰兒年紀小,只知說,不知道輕重,作姐姐的教導我。姐姐不饒我,還求誰去?”在薛寶釵和林黛玉的相處中,“顰兒”更像是一種暱稱,體現了二者之間親密無間的日常。

  • 10 # 紅稚蓮妹妹

    黛玉是個實心眼,直來直去的單純女孩,她的喜怒哀樂,幾乎都跟寶玉有關,擺在臉上嘴上,誰都可以看得出感覺得到。因為她跟寶玉一樣,是至純至善至真的美好象徵和化身。

    縱使她有不少凡人的小缺點小性子,會吃醋含酸,會懟人,會挖苦嘲笑別人,但那些都是無傷大雅的小性子,不曾真的傷害到誰。

    這些不完美,使她的清高自許,超凡脫俗有了煙火味,顯得有血有肉,親切真實。

    比之寶釵的明近暗遠,外熱內冷,黛玉的表裡如一,外冷內熱,顯得那麼可貴難得。

    因為善,黛玉才會在長大成熟之後變得更加渴望親情,把已經跟她成為情敵的寶釵當金蘭姐妹交心信任,把拆散她跟寶玉的幕後黑手之一的薛姨媽當乾媽親近。

    結局不用多想,在黛玉對薛姨媽母女交心的同時,也是薛姨媽母女下狠手掐斷木石姻緣,斷送她所有紅塵牽掛的時候…

    所謂金蘭契姐妹情,在寶釵為了自家的前途利益利用黛玉時顯得那麼諷刺,可悲可嘆。

    紅樓夢裡那麼多青春美好的女孩,小姐丫頭不乏佼佼者,像寶釵那麼堅定的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擇手段,越來越黑化的卻不多。比她處境尷尬的多了去了,黑化如她的卻沒幾個。

    原作者要控訴的是整個舊時代那套吃人的封建禮教和制度,並不是針對某個人而已,所以即使黑暗如賈府的男主子們,薛蟠,賈雨村,王夫人薛姨媽鳳姐…都沒明確的告訴你他們善還是惡,好或者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受誰的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