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達摩格利斯之劍

    人云亦云的問題,清朝什麼時候堅持海禁了,什麼時候講不用火器了!

    問這種問題幹嘛不直接問,那人是不是你殺的,你為什麼殺人,介紹的一下原因

  • 2 # 蘭臺

    首先,清朝歷代皇帝都很重視火器的作用。

    雍正乾隆時期,清朝皇帝與大臣們非常重視火器,認為“火器關係軍政,甚為緊要”,強調“興師進剿,利於火器”,多次重申火器是“軍中最緊要之利器”。

    乾隆帝為了平定大小金川叛亂,在四川、雲南興建了大量的“鑄炮廠”,鑄造可以在山谷使用的小炮:

    乾隆十三年(1748年)六月,從滇、陝等省調取鑄炮鐵匠,從四川各州縣調運煤炭和鐵,製造大炮、鐵胎木炮、九節炮等。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嶽鍾琪在成都製造火器噴筒已有成效。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月,為了攻打約咱,四川總督阿爾泰在軍營鑄造三千斤大炮成功。

    乾隆三十八年(173年)一月,為了攻剿功噶爾拉等地,溫福大量製造火炮等火器,因銅料不足,甚至將錢局鑄銅錢的銅暫行借用,以滿足鑄炮的急需。

    所以,不存在清朝皇帝不重視火器的這種事情。

    為什麼康雍乾嘉道鹹六代清朝帝王都強調“騎射”?

    這不是他們不知道火器的威力,而是因為火器在清朝八旗和綠營中實在太流行,導致八旗和綠營肉搏戰能力嚴重退化。

    太平天國起義時,清都統烏蘭泰在挑選駐防八旗加強到廣西剿滅太平軍前線時,就曾經奏稱:“駐防八旗已多不習刀矛,弓箭十無五中,唯今所恃,唯以鳥銃。”

    所以,清朝歷代帝王提倡“騎射”,不是他們不知道火器的好處,也不是他們要防止漢人作亂,要知道《大清律》可是不禁止民間持有鳥槍和火繩槍的。

    乾隆朝有大臣上奏摺請乾隆帝下旨禁止民間持有火槍都被乾隆帝否決了。

    清朝歷代帝王提倡“騎射”並不是真鼓勵騎射,而是要鼓勵八旗和綠營恢復敢於肉搏的勇氣,雖然效果略等於沒有,但是不能說這種“提倡”是錯的。

    乾隆帝之所以經常性提倡“騎射”,實在是乾隆朝普通八旗士兵和綠營士兵肉搏能力以及騎射水平太過不堪。

    乾隆帝親自考察身邊侍衛,別說箭箭十環,就連能射中靶子的都是鳳毛麟角,地方總兵提督也報告說,綠營士兵裡大多數士兵居然使用“二三力弓”。

    這個“二三力弓”是什麼弓呢?就是目前國內出售的兒童弓就是標準的“二力弓”。

    這軍隊都已經退化到普遍使用兒童弓的地步,你說清朝皇帝強調“騎射”錯了嗎?

  • 3 # 笑看風雲44463

    清代火器技術的巔峰是康熙時期,當時主要依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幫忙制炮。南懷仁幫助清廷製造的武成永固大將炮是清代前中期制炮技術的最高水平,此炮重8000斤炮彈重20斤總計製造61門,平心而論該炮技術水準依然還是明末紅夷大炮的水準。

    康熙年間火器技術最大的問題是依賴外華人,不重視本國技術人員培養,這就造成了自南懷仁死後清廷後繼乏人造炮技術日趨落後的根本原因。

    康熙晚年出於對漢人的防範心理,特別規定把綠營兵手中的先進火器收回京師,以形成八旗掌握先進火器綠營兵只能裝備比較落後火器的格局。自此以後直到太平天國時期在清軍中裝備格局大體如此。

    綜上所述,康熙不是不懂火器威力而是出於對漢人的防範意識刻意打壓漢人,製造火器只用外華人卻不重視本華人才的培養,無非就是研究火器的都是漢人要培養的話只能培養漢人,可這樣做的話只會削弱滿人自己,所以乾脆就不培養自己的火器人才,中國火器製造為什麼自17世紀末以後日趨落後到19世紀鴉片戰爭時期清軍火器完全落後於英華人埋下伏筆。

  • 4 # 達摩說

    康熙確實知道火器的厲害,所以在雅克薩之戰中,清軍裝備的火器著實不少。

    清軍圍攻雅克薩城,雖說鳥槍不多,也沒有燧發槍,但卻裝備了40餘門火炮。面對堅守的托爾布津,至少在重武器上有優勢。加之清軍人數佔優勢,2000圍800,還用了專克火槍的虎衣藤牌兵,這才有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

    至於重視“騎射”,也確實如此,但其中內情必須說明白。

    第一,在清前期的地緣政治下,很少不存在一隻敵國武裝是大量裝備並熟練使用火繩槍和燧發槍的,俄國算一個,但俄國的戰略重心不在東亞,所以可以忽略不計。而對付裝備了火繩槍和燧發槍但又不怎麼會使的敵國武裝,對射顯然不夠痛快麻利,還不如直接上騎兵,所以騎射很重要。

    第二,重視騎射,主要是為了強調滿洲打仗不要命的尚武傳統,而不是真的讓大家開歷史倒車,都使上刀矛弓箭。事實上從雍正年間開始,清軍已經大量裝備火繩槍了,到了乾嘉年間基本上早就忘了怎麼肉搏,更不敢肉搏。而且國家承平日久,八旗綠營騎不了馬,拉不開弓的情形也越來越多,清政府也是怕自家子弟兵戰鬥技能退步,戰鬥精神下降,所以才提出來要重視騎射。

    想想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軍和英軍火槍對射時還有模有樣,有板有眼的,可一到肉搏戰就嚇尿了,部隊潰散得不像話,可見清前期強調騎射為本,的確有道理。

    至於海禁,清朝從來也沒把它視為其對外政策的根本,只是在平定臺澎金廈期間用過一段,目的是為了對付臺灣鄭氏。之後清朝就一直是開放的,而且是多個港口開放,乾隆年間改為一口通商,但也不是封閉,更不是海禁,因為即便是一口通商時代,華人也能出去,外華人也能進來,只是有一定限制而已。

  • 5 # 冷兵器研究所

    所謂騎射為主的說法,我已經多次寫文批駁了。

    那個絕對是滿清皇室在糊弄鬼,人家裝備火器的勁頭十足。從努爾哈赤時代就特別注重火器了。

    據《滿文老檔》記載:“著每牛錄遣甲兵百人,以十人為白巴牙喇,攜炮二門,槍三枝;再將九十甲兵分之,其四十甲兵為紅巴牙喇、攜炮十門、槍二十枝,又十人,攜盾車二輛、水壺二個。黑營五十人,攜炮十門、槍二十枝,又二十人攜盾車二輛、梯一架、鑿子二把、錛子二把、釣鉤二個、鐮刀二把、斧二把、席四領、叉二把、連夾棍一根、水壺二個及一月用之木炭、綿甲十五副。每一甲喇攜大炮二門……”

    滿清入關後,更是重視火器,甚至對有些火器嚴格控制,只允許八旗裝備,不讓綠營裝備。比如,1715年,太原鎮總兵官署都督僉事金國正向康熙上了個摺子說“臣標下向無子母炮、今願捐造二十二位、分給各營操練。應如所請。”康熙皇帝看了就很不高興,就讓大學士回話說“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前師懿德、馬見伯、曾請造子母炮。朕俱不許。此事不準行。”所謂子母炮就是明朝的佛郎機後裝炮。

    至於雅克薩之戰中,康熙可是非常重視火器的。

    在圍攻雅克薩城的清軍當中,雖然只有100杆鳥槍,即火繩槍。但清軍攜帶了43門火炮(不含水師戰船配備的火炮)。其中包括:4門鑄造於1676年(康熙十五年)的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和1門用於攻堅、名為“沖天炮”的臼炮,以上兩類火炮主要負責轟擊城牆及城內建築。餘下的12門鑄造於1681年(康熙二十年)的 “神威將軍”炮、21門子母炮和5門龍炮等輕型野戰炮,則用於攻擊出城反撲的俄華人。上述五種火炮還有45門存放在璦琿各處的軍火庫以資呼叫。

    因此,相對於雅克薩城裡只有區區三門火炮,且只能依靠木城防守的俄華人,清軍在重火力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說到底,滿清皇室玩海禁、吹噓騎射,都是為了更好的統治漢人。康熙不是不知道火器的厲害,他怕的是漢人也知道了火器的厲害。閉關鎖國,大家見識不到外面的世界,八旗軍只要裝備比漢人更精良的火器就可以。這是人家維持兩百多年統治的根本要素啊!

  • 6 # HuiNanHistory

    到底是誰給你的錯覺,竟然認為清朝不用火器?

    到底又是誰讓你產生誤解,認為清朝堅持海禁?

    這兩句後都是錯誤的。清朝在對俄的兩次雅克薩戰爭中,就是靠著火器取勝的。不僅如此,清朝也沒有堅持海禁,搞了300年海禁的其實是明朝。

    早在雅克薩戰爭爆發的三年前,也就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朝就開始部署火器,以便消滅俄國在尼布楚、雅克薩的據點。

    根據史料記載,清朝派到黑龍江流域偵查的副都統郎坦奏請:

    今臣等愚意,欲取雅克薩諸城,非紅衣炮不可破。記奉天府有紅衣跑數座,若速遣官至奉天府,得二十跑,即可濟用。俟來春冰未融化之時,預運于吉林江口。

    這個時候,戰爭還沒有開始,清朝就已經計劃使用火器了。等到戰爭真正開始了,就是成千上萬的火器運到黑龍江地區。

    再說說海禁的問題。

    真正搞了300年海禁的,其實是我們大明朝。清朝海禁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持續時間是順治三年(1646)到康熙二十三年(1683),只有37年時間。

    明朝海禁的時間,大約是清朝的10倍了。

    清朝入關初期的海禁,只是為了防範沿海的反清勢力。

    總而言之,這兩個問題都是錯誤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女離婚,男人淨身出戶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