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和酒

    據《三國志》記載,230年(黃龍二年),即孫權登基做皇帝的第二年,他派遣了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艦隊一萬餘人,攜帶各種物資,乘坐百艘戰船,出海尋找夷洲和亶洲,“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這裡的“夷洲”,指的就是今天的臺灣。

    經過數月的航海,衛溫、諸葛直率領的艦隊抵達了臺灣。隨行的孫吳丹陽太守沈瑩在《臨海水土誌》中記錄了1800年前臺灣的模樣:“夷州在臨海郡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蕃鄣。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舅姑子父,男女臥息共一大床。交會之時,各不相避。能作細布,亦作斑文。布刻畫,其內有文章,好以為飾也。”

    可以看到,那時候臺灣土著的生產生活狀態還比較原始,生產力也很落後,幾乎還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階段。然而當地氣候宜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實在是一方等待耕耘的寶地。

    衛溫、諸葛直等人沒有繼續前往尋找更加遙遠的亶洲,在臺灣停留了將近一年後,回到了大陸。一萬餘人,只回來了數千人,“(亶洲)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數千人還。”

    按照現在的觀點,衛溫、諸葛直等人克服了艱難險阻、在茫茫大海之中順利找到了目的地——臺灣,屬於一次價值難以衡量的地理大發現,怎麼重獎都不過分。可在當時的孫吳皇帝孫權看來,他們沒有打仗,一年不到就損兵折將數千人,簡直是一次失敗之旅。

    隨後,孫權以“違詔無功”將衛溫、諸葛直入獄殺掉,“三年(231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濬率眾五萬討武陵蠻夷。衛溫、諸葛直皆以違詔無功,下獄誅。”

    從表面上看,孫權這次勞師動眾,派出一萬人,回來卻只有區區數千人,的確是虧了。可他沒看到,衛溫、諸葛直等人給臺灣當地人帶去了先進的工具和技術,促進了臺灣的經濟社會發展。更重要的是,自此之後,臺灣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同大陸的聯絡逐漸密切,直至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多年以後,我們拍胸脯說“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有足夠的底氣。

  • 2 # 御指點江山

    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做過不少厲害的事兒,而且他在發現臺灣這件事兒上也確實有功勞。

    吳國是三國裡最小的,人又少,孫權想擴張,增加實力,但是哪邊都不行,因為魏國和蜀國的存在,他不能往內陸發展,於是他就瞄準了海上。

    《三國志》裡說,他派遣衛溫,諸葛直帶領一萬餘人去尋找夷州及亶州,經過好幾個月還真讓他們給找到了。

    那個時候的臺灣還處在土著狀態,“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齒”“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就是夷州,但是亶州沒有找到,亶州據說是徐福當時到達的地方,孫權也是想要長生不老。

    而且要注意,臺灣一直是我們的,夏商時就被劃為九州之一的揚州,只是地理原因,疏於管理

    衛溫等人發現夷州以後,就在島上住了一年,臺灣島因為未開化,瘴氣瀰漫在加上水土不服,疾病橫行,十之八九計程車兵都死了

    衛溫等人回來後,孫權看怎麼就這麼點兒人了,帶回來千人,派出去的可是一萬人,朝野上下也覺得他有辱使命,就把他給殺了。

    可憐衛溫當時去了那麼辛苦,好不容易保住命回來了卻被殺害,但是他的功績不應該被忘記,這在中國歷史上很重要

  • 3 # 煮酒論千秋

    《三國志,吳書》載:“吳黃龍二年春,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領兵萬人,浮海求夷洲及儃洲,欲俘其民以增加兵力,陸遜、全綜諫之,權不聽。儃洲所在絕遠不可得至,遂至東海東兩千海里之夷洲。吳黃龍三年二月還吳,得數千人。衛溫等行軍經歲,士卒疫死者十之八九,以違詔無功,下獄誅殺”。

    公元230年2月24日(吳黃龍二年正月二十四日), 吳大帝孫權 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萬餘人的船隊赴 夷洲 (臺灣島),衛溫率船隊從 章安 啟程 ,在夷洲的南部登陸。上岸後由於水土不服,士卒死傷慘重,衛溫俘虜了數千土人,返回大陸。回去就被孫權下獄誅殺。

    從此臺灣和大陸的聯絡越來越密切

  • 4 # 時時樂天天樂

    根據西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權傳》中記載,孫權聽說夷州(今臺灣)有數萬家,擄來可以補充民力,擴大兵員。於是,在黃龍二年(230年)春 ,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萬餘名甲士“浮海求夷洲及澶州。

    據考證,這個船隊從章安(今浙江臨海東南)啟程,從台州灣出海,沿海岸航行到福州、泉州,然後橫渡臺灣海峽,在今臺南市和嘉義一帶登陸。

  • 5 # 沒事閒拉呱

      三國之亂,源於軍閥的割據,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而東吳的孫權是最遲稱帝的君主。黃龍元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這個時候,魏和蜀已經稱帝近十年了,孫權佔據江南一隅,敗蜀拒魏,卻無力侵佔淮南一寸土地。而曹魏建立的合肥———襄、樊的防線,東吳也無法突破,在北面疆域無從擴大的同時,孫權做出了向南部和海外發展的戰略。

    黃龍二年(230年),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亶洲,揭開了大陸與臺灣交往的歷史序幕。經過充分準備,衛溫和諸葛直組成了一支有三十餘艘船的隊伍,帶著足夠的食物和淡水,率兵士一萬,揚帆出海,浩浩蕩蕩,開始去尋找夷洲。在陸地上驍勇善戰計程車兵,上了船,大都縮著脖子,臉色蒼白地背靠背站著,暈船嘔吐苦不堪言。兩員大將不斷鼓勵將士:“振作吧!如果真能抵達那傳說中夷洲的地方,可算是千古不朽的偉大功績!”

    經過日夜航行,數月之後,按照《禹貢》上的記載,他們終於到達夷洲。人馬剛上岸,還沒來得及欣賞島上風景,島上的高山族居民即擊鼓聚集,紛紛拿著長矛、弓箭、本棍衝樂過來。衛溫和諸葛直趕緊叫士兵迎擊了高山族人,雖然勇敢廝殺,但他們的兵器落後。這時候,吳國士兵使用的都是鐵甲、鋼盔,而高山族人用的長矛都是用獸角製造的,箭頭是用青石做的,又沒經過訓練,抵擋不住吳軍的攻勢,結果紛紛敗退。

    三國時期,高山族還處在氏族公社階段,沒有私有財產,過著原始社會生活,他們分成許多部落,部落成員被叫做“彌鱗”,口常勞作,按照性別、年齡、強壯程度,男子擔負上山狩獵、下海捕魚、保衛部落、守護財產的職責;婦女、兒童主要是在部落的管轄範圍內採集樹種、野果、植物根莖,為全體部落成員準備飯食,烤肉,大家一起吃飯,平均分配食物。部落中最高首領是酋長,氏族內部完全平等,酋長的住房和大家一樣,都是石房。在房子周圍圍上一圈木柵欄。酋長房中唯一特別的就是擺著許多人頭骨,因為按當地風俗,室內陳列的人頭骨越多,表示殺死的敵人越多,本領也越大。在氏族部落中,沒有法律,只按習慣來處理問題。有事大家召開部落會議共同商議。

    高山族的酋長為了表示對吳軍友好,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衛溫等人開始在夷洲住了下來,幫助高山族人耕種,並教給他們農業生產技術和鑄造技術,和高山族人相處得非常友好,但是由於水土不服,許多吳軍士兵生了病,高山族入熱情幫助他們醫治。由於他們的醫療水平也比較落後,吳軍所攜帶的藥物也使用完了,病死的人越來越多,衛溫和諸葛直商量後做出決定,返回吳國,有的高山族人願意跟他們一同去吳國,於是衛溫、諸葛直和夷洲高山族人灑淚作別,帶著數千吳國士兵和高山族人回到吳國。

    從此;夷洲和大陸的經濟、文化往來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從吳國開發夷洲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6 # 湖北一孝感

    朝廷真正在臺灣設立行政機構對其管轄最早也要追溯到南宋時期,三國時東吳只是派了衛溫和諸葛直帶領士兵去探索了一下臺灣,也就是當時的夷洲,但是因為東吳人在夷洲地區水土不服,很快就染上了無法治癒的疫病,死了很多人,衛溫和諸葛直趕緊帶著倖存者回到東吳,因為無功而返,孫權也很憤怒地把他倆殺了,後來再也沒派人去夷洲了。

    當時孫權派遣軍隊去尋找夷洲,主要是有兩個目的,其一是為了掠奪人口來補充軍隊,其二是為了長生不老。孫權建立吳國後大力發展水上航運和造船業,派遣大批軍隊去開拓疆土。經過很多次戰役後,吳華人口流失,兵源嚴重不足,為了對抗魏國和蜀國,孫權決定向南邊的疆域擴充套件。

    孫權聽說了夷洲有很多人口,而且那裡有讓人長生不老的仙藥,就想利用自己的水軍優勢,建造了很多大船,讓將軍衛溫和諸葛直帶著一萬多個士兵去尋找夷洲。實際上孫權對南邊的土地和人民一無所知,他了解到的都是一些民間傳言。有個傳言說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派徐福帶領數千個童男童女去尋找仙藥。可惜徐福並沒有找到仙藥,就帶著孩童們在夷洲和亶洲居住生活。

    孫權聽信了這些傳言,便想派兵收取這兩個洲,這樣就可以避免和魏蜀的爭奪,開拓國家的疆土。最終因為亶洲距離太遠沒有被找到,夷洲因為吳國軍兵適應不了那裡的水土也無法常駐,孫權沒能實現這個計劃。

  • 7 # 大河橋下流

    漢時候臺灣稱夷州,那時候的臺灣十分荒涼,人煙稀少,生活原始。

    黃龍二年(230)年,吳主孫權派遣將軍衛溫和諸葛直,率領一萬官兵出海,船隊從章安(今浙江臨海東南)出發,出臺州灣,經福州、泉州,之後橫渡臺灣海峽,在今天的臺南和嘉義附近上岸。衛溫和諸葛直遷土著幾千人往吳國,在臺灣駐紮一年後,很多士兵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不得已,軍隊又返回了東吳。

  • 8 # 劉文廣

    黃龍元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這個時候,魏和蜀已經稱帝近十年了,孫權佔據江南一隅,敗蜀拒魏,卻無力侵佔淮南一寸土地。而曹魏建立的合肥———襄、樊的防線,東吳也無法突破,在北面疆域無從擴大的同時,孫權做出了向南部和海外發展的戰略。

    孫權為了對抗曹魏外聯公孫淵,還不滿足,另想去東邊尋一盟友“亶洲”,也就是日本,也稱其倭國,乃九州島上的小勢力,在當時日本島還有著上百個政權。雖說和日本結盟,日本也幫不上什麼忙(那時的日本跟土著一樣,連件像樣的兵器都沒有),但至少可以對曹魏可以起牽制作用。

    於是就派衛溫和諸葛直出海,因二人不知其方向,一路往南,來到了夷洲,也就是臺灣。二人駐紮了一年並帶著幾千土著回來交差,並第一次把臺灣納入中國的版圖,按理說,二人可是立了大功了呀!但並不,確被孫權以“違詔無功”給砍了頭。來時領兵數萬回時確只有一千之餘和幾千土著,失去十之八九得不償失。而且當時與將士同去的還有丹陽太守李瑩這樣的文官,根據種種跡象表明,孫權意在長期經營。

    此趟航海之行,孫權雖說未能如願經營臺灣,但是此後兩岸的聯絡就日益增多了,況且隨軍的沈瑩,回來後寫了《臨海水土異物志》,大量記載了臺灣的物產、風俗、地理等,為後期建立政權作了準備,成就了水上霸主的地位。

    “生子當如孫仲謀”是曹操對孫權的評價.作為三國曆史人物中主政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孫權成為對百越地區進行實際有效控制的第一人.他的海上外交理念至今對我們還有很深刻的借鑑意義。

  • 9 # 臺灣房產網

    孫權聽說夷州有數萬家,擄來可以補充民力,擴大兵員。於是,在黃龍二年(230年)春,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萬餘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當時孫權的這支部隊在臺灣駐紮了一年時間,後因軍士水土不服才返回大陸。詳見《臨海水土誌》吳丹陽太守沈瑩著作。這是臺灣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政權統治及駐軍記錄。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臺灣是東吳的領土,宗主權屬於孫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西湖龍井茶你最想了解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