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斗讀書

    該如何選書,這幾乎成了困擾讀書人的一個問題。畢竟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想選一些好的書來讀,可以更有效的提高閱讀的質量。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是想要選到好的書,其實真的不是太容易。

    選書比讀書重要,那麼真的有100%選到好書的方法嗎?

    什麼樣的書才稱得上“好書”呢?我們是不是連何謂好書都無法定義嗎?其實對於不同人生體驗的人來說,好書對每個人的定義還真的不一樣。比如資深的作家和剛剛從災難中活過來的人,他們心目中好書的定義肯定不同。

    人們常說要想遇到好書,就應該讀評價統一的“好書”來磨鍊自己的感知。但是也不存在某人認為是好書的書就更好,某人認為是好書的書就更差的這樣的事情。每個人對書的感受各不相同。

    那麼,要如何磨鍊對書的感受呢?有沒有什麼提高我們鑑定書籍眼光的方法呢?我認為是量變產生質變的一個結果:“不管書的種類如何,總之就是多看為好”。結論沒什麼大不了的,就是以看書的數量來決勝負。其實哪怕讀再書,其中能夠改變我價值觀的書籍並不多。讀到好書的機率是很低的。

    理所當然,你的讀書量越大,和好書接觸的機會也就越多。

    前面說了那麼多,無非就是要多讀書,但是儘管說多讀書,也要有所選擇。

    怎麼樣去選呢?下面我們提供幾種選擇的方法:按作家選書:在圖書館借某個作家的書,五本也好,十本也好,總之就是有多少就借多少來看。這時候就完全不在乎這些書到底有沒有意思,評價如何,決定要看“這個作家”的書之後,我們就把它們放在桌子上,一本一本拿來讀。按興趣:如果你看到了感興趣的封面和書名,就從中挑五本左右一起買或借下來。這時基本上我們不會買和感興趣的書的內容相似的書,反倒會特地挑選種類不同的五本書。按媒體推薦:先看媒體的書評,然後再挑感興趣的書來看。按榜單選書:比如眾所周知的亞馬遜的書籍推薦。儘管我們都知道這是亞馬遜的營銷策略,但是他們書籍推薦功能讓我們看到平時自己不會看的書,也非常有趣。按口碑:如果一本書有2個以上人推薦給你,那我希望你還是去看一下書名,這本書至於使這些人產生了共鳴,並且是值得他們認可的。更或許觸到他們的心靈深處。

    總而言之,讀書不只是讀那些別人讓你讀的書,得出所謂的“正解”,比如課文。而應是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閱讀的。閱讀時,我們會感嘆:“還能這樣想啊。”在這樣寬容地接受書本內容的同時一邊質問自己“如果是我的話會怎麼想呢”,一邊繼續讀下去。

    透過各種意見的激烈碰撞,大腦的神經突觸會變得活躍。這樣多次重複之後,我們不僅會有自己的獨特觀點,還能漸漸理解他人的不同觀點吧。

  • 2 # 作家楊文華

    其實選書、讀書這些事情是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不同的人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讀書目的,他對選書和讀書的側重點都不同。

    比如我在家的時候,看到我侄女兒的書房裡擺滿了青春小說類的圖書,像郭敬明的一系列的言情小說啊,南韓電影的原著小說之類的。她正在讀高中,學業壓力比較大,平時的業餘時間就讀讀這些青春小說消遣一下,也未嘗不可。

    年輕的時候的閱讀,主要以培養閱讀習慣、激發閱讀興趣、開拓視野為主。所以儘可能的找一些比較容易上手的書讀,讀一些感興趣的小說就挺好的。

    等到你年齡偏大一點,比如我現在這個年齡段,就應該以功利性閱讀為主。我是要以讀書寫作為業的 就要多讀一些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書籍。比如很多自媒體寫手的方法論書籍,還有很多世界範圍內比較知名的寫作主題的書籍,都是我的教科書,只要我瞭解到的、口碑比較好的,我都會想不到弄來讀讀。

    這就是選書了。儘管我最喜歡的還是那些文藝範的青春小說,可是隻能當作甜品偶爾嚐嚐了,不能整天都讀這些。我的主業是讀書寫作,我就應該多積累這方面的書籍。一般人對讀書寫作只是停留在興趣愛好階段,看到很多人讀書寫作賺到錢了,就也想嘗試。可是他們my做很多的基礎功課,基礎知識打得不紮實,是很難在這條路上走好的。

    所以你看,讀書選書,是基於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讀書目的,側重點不同的。基本上是一個人思維方式的體現,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讀書是一個人思想的延伸,如果你想變成什麼樣的人,就多讀哪方面的書吧!

  • 3 # 有思想的狐狸

    下面我對這個問題分析一下。

    問題問到“選書比讀書重要嗎?”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正確的,選書的確要比讀書重要。

    1⃣️首先我們要明確自己的興趣,眾所周知《紅樓夢》位列十大最難讀的書目中,真的,許多人都忍受不了紅樓夢的“無聊”程度。假如有人對你說,你要好好讀讀紅樓夢,但是你會發現,你很容易跑神,即便是讀完了,腦海中也只不過留下了浮光掠影的痕跡。與消耗掉時間不成正比。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選擇你不愛的書籍,當然讀不下去,選擇是良好的開端。

    2⃣️選書其實也有著和讀書一樣重要的地位,許多人不會選書,尤其是當今的大學生,不知道要讀什麼書,很盲目,哪怕是跟自己專業相關的書籍,也不知道要看什麼。足以可見,我們選書的能力不強,那麼,雖然古人常說“開卷有益”但在這樣的大資訊時代,“大量的資訊就相當於沒有資訊”如果不會有選擇的利用,那麼讀書將會很盲目,很被動。

    3⃣️在我看來大多數情況下選書要比讀書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選擇了一本好的書籍,那麼閱讀學習起來將會事半功倍,因為你找到了一本適合自己的書,有目的性的閱讀,將會提高閱讀效率!

    但孔夫子也說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說,選好書籍只是開始,如果不花費時間閱讀,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 4 # 吃書青年

    讀書的目的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

    消遣娛樂

    自我提升

    如果是以消遣娛樂為目的的讀書,那讀什麼書無所謂。怎麼舒服怎麼來,想讀什麼就讀什麼.

    但是如果是以自我提升為目的的讀書,就不能隨便讀了。透過讀書來完成自我提升,重點應該放在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上。如果沒有搭建好知識體系,漫無目的的讀書會產生亮哥不好的結果:不知道讀什麼和讀完就忘。

    這兩個結果都會讓我們認為讀書無用。

    首先來看為什麼要搭建自己的知識框架。雖然我們看到許多成功人士有自己的愛好,比方說袁隆平會拉小提琴,但是專業能力才是他們在社會立足、安身立命的本錢。

    尤其是在資訊時代,過去的木桶理論已經變成現在的長板理論。把一個專業技能做好做精,才能在職場上立足。

    知識框架的最大作用,就是在給定自己方向之後,透過深度閱讀和學習來構建自己的能力體系。

    說完了什麼是知識框架,我們來看看如何透過讀書來構建知識體系。

    在確定自己一生的職業規劃之後,我們要透過學習來對其所需要的專業技能進行強化。既然問題是讀書選題,那麼在此不提及如何透過影片、音訊、實踐等方面來學習,只談談如何讀書。

    許多人認為讀書就應該讀大部頭的經典,這個觀點沒錯,經典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原因就在於作者將規律和原理凝結在書中,而規律和原理是萬古不變的。

    但是對於學生以及選擇與自己專業不對口的工作的人來說,大部頭的經典很容易成為一本“勸退指南”。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對於行業中的基本概念不理解,比方說經濟學專業的大一新生,適不適合一開始就讀《資本論》的。

    這個時候,就應該從一些基礎的、科普類的書讀起。比方說《小學二年級就能讀懂的經濟學》、《原因與結果經濟學》、《小島經濟學》等等。

    這類科普書的沒有複雜的數學模型,也沒有讓人頭大的各種圖表。透過簡單的故事來解釋經濟學的複雜概念,在掌握基本概念之後,再讀大部頭的經典會輕鬆很多。

    在透過大部頭的經典完成對一個領域或行業的知識體系構建之後,並不意味著可以停止閱讀了。在資訊時代,每天都會生產出大量的資訊和知識。如果停止閱讀,則意味著止步不前。

    所以接下來,我們仍然需要透過不斷地閱讀專業期刊和論文,來更新知識框架的內容。如果把知識框架看成一個人的人,大部頭的經典就是這個人的骨骼,碎片化的閱讀是這個人的血肉。

    除了專業領域內的書,是否應該閱讀其他書籍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注意力缺失,意思是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於一點時,會忽略其他資訊。

    閱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僅僅閱讀那些專業書籍,那麼我們的思想就會被侷限於此。透過閱讀其他領域和類別的書,會讓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

    以上。

  • 5 # 王南得

    選書比讀書更重要嗎?

    我的回答是,因為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目前階段的書籍,要比盲目讀書上萬冊要好。當然,數量也是可以參考的係數,但要是沒有選擇好書籍,拿什麼去讀呢?

    很自然而然,在選擇面前,”讀書“雖然也是十分關鍵,但卻是整個過程中的第二步。

    我們該如何選書?

    這是一個好問題。

    我一直覺得,選書要看個人的喜好,可也不能完全如此,畢竟多讀書、拓寬眼界與範圍,對我們自身而言,可以有著更加廣闊的視界。時間久了,你不僅僅對本專業書籍熟練,也可以對其它門類有著更加深刻的思考。

  • 6 # 自然人220527929

    讀書重要,選書更重要。學生時代,可以廣博瀏覽,夯實積澱基礎;青年時期,以學生時代的積澱為基礎,已經能初步篩選自己應該閱讀的書籍;中年以後,自己的閱讀品味已然成型,自然有自己偏好的,不過,也應該適當補充自己缺少的內容,強制自己閱讀。

  • 7 # 簡慢人生

    我認為讀書比選書更重要。

    很多人都認為選書是讀書的第一步,於是讀書的行動就會被選書這個想法耽擱。

    齋藤孝把人分為兩種,以有沒有讀過100本書來劃分,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讀過100本書(含)以上的人,一種是讀過100本書以下的人。

    這兩種人選書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讀過100本書以上的人,不需要別人給他開書單,在他的頭腦中自然有一張圖書的導航表,讀到哪本書之後,應該讀哪本書,哪本書就會落到他的手中。你要知道,每一本書都不是獨立的,它和其他的書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同作者的書,作者書中提到的書、提到的作者的書,同領域的書,同技能的書,一旦開始讀書,你會發現讀書就是一張網,你就是織網的蜘蛛,讀的書越多,網就越大,網越大,和外界接觸的點就越多,就會促使你讀更多的書。

    讀過100本書以下的人,或者讀書更少的人,才需要別人提供書單,幫助他選書。

    因此,我的建議是給讀書比較少的人的:

    一、隨便翻翻都有益

    在你基本上沒讀過什麼書的情況下,拿到哪本書就讀哪本書,讀不下去就扔掉,換一本再讀,這是個好辦法。

    先看你能接觸到的那些書,排除選書帶給你的焦慮,也排除選書讓你繼續等待合適的書籍的藉口,立刻開始讀書,不管什麼書中總有能讓你受益的東西,找出它。

    你不必要求自己通讀全書,完全領會書本的意思,不必,讀書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只要你能從書中找出一句你認為有用的話,就可以了。魯迅說了,開卷有益。開啟書,開始看,你就成功了第一步。

    二、有針對性的尋找專業書籍

    如果你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那麼讀書一定要有目的性,或是為了解決某個專業問題,或是為了學習某個技巧,又或者傳遞某個資訊,這樣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相關的書籍,但是,有一個原則,同一方向的書籍,至少要看三個不同作者的書,以此來印證選擇哪一本對你更有效。

    三、尋求朋友的幫助,接受推薦書單

    如果你沒有目的,只是想看書,又不知道方向,那麼你可以找和你志趣相投的朋友詢問,看看他們在讀什麼書,有什麼可以推薦給你的,你再在書單中選擇。要是你還是下不了決心,那麼你可以去豆瓣查查書單上書籍的書評,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

    四、書店、圖書館偶遇

    其實書和人也是有緣分的,選書就跟選男女朋友一樣,要到書多的地方去找。圖書館藏書經典多,書店新書多,你去那裡走一圈,隨便翻翻,看看封面封底目錄,再隨機讀一頁,讀進去了,就選到了;讀不進去,放下,再選。如此再三,總能挑到滿意的。

    五、網路試讀

    現在網上的讀書渠道很多,還有很多讀書軟體可以免費讀書,你可以上網試讀,找到適合自己的,就可以開始讀書了。

    總之,讀書是要行動力的,不要讓選擇困難症阻礙了你讀書。選書其實很難,但在你沒有讀完100書之前是不難的,因為底子太薄了,什麼書都需要讀。

    提醒一句,網路小說不算閱讀,那是一種自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班牙留學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