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牛嚼教育
-
2 # 陳艾利
我是一名民辦學校的老師,經歷過帶學生創業比賽,自己參加教學比賽,學校內部競賽等等各種各樣的比賽。
首先,我們學校要求老師帶學生比賽,都是老師自願行為,如果帶學生比賽得獎了,年末可以考核加分,不過能不能得獎也不是老師能決定的,老師只能說是盡力而為。
其次,比賽分等級,有班級、校級、區級、市級、省級、國家級,國際競賽、世界級等。我們有個老師,是教電子商務的男老師,非常辛苦,他不但要做中專班班主任,還要帶畢業生實習,三個課頭教學任務,另外晚上上競賽課,帶學生競賽,真是超人!
他在他們班級設立了獎項,參考指標:出勤率、校級比賽得獎者、上課積極性、班幹組織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學校比賽,參加學校的活動或者協會…後來,他培訓出來的學生一路披荊斬棘從校級到市級到省級得到三等獎。
所以,學校要求老師帶學生比賽得省級一等獎真是非常讓老師為難了。
最後,獎項設定一等獎可能是一位,可能是兩位,也有可能更多。因為我自己參加省級微課比賽的時候,全省那麼多市的老師參加,最後選出共有200多位老師參加決賽,一等獎是3位,二等獎是5位,三等獎是若干位。分數是由網上教學分70%+現場教學30%,基本上很難翻身,能夠進省賽都已經很不錯了。更不用說一等獎了。民辦學校就是考著大大小小的競賽來招生,我們團隊拿到了省賽三等獎,排名從原來的28位上升到22位,也是很不錯的宣傳點。
-
3 # 子今青青
很好辦,你要求學校領導去做評委,而且不摻沙子。
在這樣的條件下,你的希望百分百。
還有一個辦法似乎很懸:賄賂全體評委
-
4 # 男高音歌唱演員
這就是現實啊,學校給了經費,給了排練時間。如果你作為一個老師帶著團出去比賽,不能拿到一等獎,那對學校來說就是一筆損失。接下來不僅你本人會受到歧視,學生也都不再信任你了
-
5 # 勵志朱老師
這是個權衡利弊的問題,主要看學校領導的執行把握程度。
我正常課務以外,帶著班主任,帶著團隊一起參加各項比賽,全是親力親為。學生看著帶隊老師的行為,會感同身受,不需要多解釋,一個個都會特別努力。現在我們自己班級的這個團隊,校內已經沒有pk對手。拿過多次市級賽一二三等獎,多次省賽二三等獎,省優秀學生,省創新大賽,省創業大賽,省創客大賽,省三創優秀均獎勵滿滿,國賽銅獎,國家專利,國家獎學金,市長獎。接受過國家級領導人的頒獎。在校創立社團,創辦公司,學生團隊的獎金捐贈設立學校基金。我的這個學生團隊,專門弄了個榮譽牆。伴隨著他們的成長,我這個指導老師兼班主任,同樣收穫滿滿。從這個角度出發,學校要求一等獎,可以起到積極作用,起到激勵效果。
但不可強迫,有些老師兢兢業業,上課認真,只是各方面原因沒有參加比賽。換另一個角度,如果每個老師都醉心於參加比賽,那還有多少精力來好好教學?而且能參加比賽的畢竟是少數學生,那其他人怎麼辦?難道就放棄了?顯然不行。
所以,這是個需要權衡利弊的事情,要合理處理相關事宜,因材施教,願伯樂能與千里馬相遇相識相成長。
-
6 # 七賢一凡
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就不是好士兵,學校要求你拿一等獎,是對你的期盼,也是對你的信任,相信你具備這個實力。你應該奮力一搏,當然比賽是極具挑戰的,只要盡力了,名次到是無所謂的,拿不了一等獎學校也不會為難你的。任何一個學校都不可能說重在參與,拿不拿獎無所謂。
回覆列表
瀏覽網路,感覺最近有些老師有點小排斥,特別是當這些規定和評職稱掛鉤時。
我覺得這規定有一定的合理性(先說合理理由),學校本來就是教書育人的地方,籠統說來,一是育人成人,一是教書成材,與家長朋友們相比,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教育知識的專業化,其中有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日常教書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如果孩子是那塊料,盡力去發現,盡力去培養,當然咱們也得保證大部分孩子跟得上大部隊,所以某種角度來說,學校的這個規定有利於培養機制的形成。
當然,如果學校強制把這一條當成重要的唯一標準,或者直接規定出去比賽必須獲獎,這樣的規定就有點不妥了,因為有的老師善於教書,不善於比賽激勵;有的老師善於科研,針對學生情況制定出好的教學策略,每個老師擅長不同吧。
如果真如文中所說,出去比賽必須得一等獎,那就有些不得勁了,比賽這種事情,各種因素互相都有,怎能如此掌控的穩呢?而且無形中會給老師帶來很大壓力!最重要的是違背了帶孩子出去比賽的初衷!
所以,這項規定是合理的,但是需要施政者靈活把握!更不應該強制帶隊老師必須讓孩子們得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