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笨熊爸爸
-
2 # 高考突圍劉老師
首先,孩子需要接受適度的挫折教育,這樣的孩子在未來遇到挫折時會有更強的抗壓能力。
其次,給孩子最好的沒錯,但是還要給孩子他最需要的。
第三,要把握分寸,挫折教育不能過度傷害孩子的自尊自信,不能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
3 # 阿娥你好
只體驗美好的事物?咋可能呢?
賈寶玉銜玉而生、極盡寵愛於一身的貴族公子哥兒平安度日都是奢望,平民百姓哪有本事讓孩子只體驗美好的事物?
生活不易,小孩子幼兒開始就要接受學前教育,甭說上學以後更是早出晚歸、作業寫到後半夜、短假長假補習不斷了。
難不成做了父母就忘了自己成長的一路艱辛了嗎?誰能比誰更歲月靜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容易,一代人有一代人不得不承受的煎熬,誰敢妄言誰是輕鬆愜意的一代,社會進步如此之快,託兒所、幼兒園、學前班、中小學、大學。。。哪一步沒有挑戰?哪一步沒有風險?
描述裡有句話不錯,人生是場體驗,我們只能協助孩子成長,但不能代他(她)體驗。
但是父母包辦代、保護過度可不能稱為“讓孩子只體驗美好”,因為沒人能做得到代別人感受美好,也許父母以為的所謂“美好”,只是父母以為,孩子未必領情。
-
4 # 一頭怪牛
謝邀!不要為“古人”擔憂!這樣說吧,你的父母是怎麼教育你的?是天天給你出難題?讓你吃糠咽菜?叫你去不美好的地方體驗過?將來沒有你了,孩子不能生活嗎?你是想給孩子故意找茬嗎?所以,對待孩子排除萬難是應該的,培養孩子艱苦奮鬥也是對的!多講多說怎麼戰勝困難,不能讓孩子去受苦受罪鍛鍊!難道你不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的人嗎”?再說,讓孩子順其自然就行!不要強迫孩子做不願意做的事情!
-
5 # 老牛嚼教育
親,你所說的“美好事物”,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只有稱讚,沒有批評,天天快樂你我他呢?
如果是這樣我覺得不可取,而且也很難做到,畢竟孩子不可能不犯錯喲!也不可能不惹你生氣,總不成孩子犯了錯,還是視而不見吧?
再者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該跋涉荊棘的年齡,沒有讓孩子跋涉荊棘,等到走向社會,荊棘叢的針可能讓孩子遍體鱗傷,對於家長和孩子們來說,後果都將是“生命難以承受之重”!
對於每個人來說,生活不僅僅是美好和快樂,更有挫折和痛苦,這些都是人生的美好風景!沒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精彩的,因為那樣,孩子就沒有與命運之神進行過真正的對話!
-
6 # 玹子正向養育
孩子需要的是鼓勵。體驗美好的事物,同時也不應擋在孩子與困難的面前。人生就像開車,駕駛員永遠只能是自己,孩子的人生跑車的駕駛位不應被家長取代,父母可以坐在副駕駛去指導和幫助。當孩子遇到挫折,我們需要做的是認同他的受挫的感受和情緒,誰碰到困難都有可能有這樣的感覺。當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再和孩子討論如何解決問題,今後可以怎麼做,充分發揮孩子的思考能力,鼓勵孩子自己找出答案。當孩子克服困難小步前進,我們要鼓勵他的成績。總之,不要擔心孩子遇到挫折,更不要害怕孩子遇到挫折後的痛苦感受,我們要教給孩子面對困難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告訴孩子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擁有了解決問題的技能,人生總是很美好的。
-
7 # 阿彩老師
1.正能量。體驗美好事物,讓孩子看看漫山遍野的鮮花,聽聽泉水叮咚的溪流,奔跑於鬆軟碧綠的的草地,採摘色澤豔麗的瓜果……感受這個世界美好萬物,讓孩子小小的心靈遠離憂鬱、孤獨,充滿了美好,充滿了幸福,還給孩子一個天真爛漫的童年,讓孩子快樂地成長。
2.副作用。孩子一直認為世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對現實世界和現實生活缺乏免疫力,對現在生活中的死亡、疾病、失敗認識不足,以致於在從美好到失敗的落差中精神崩潰,產生嚴重的悲觀情緒,甚至心理疾病。
所以說,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只靠體驗美好事物來教育是不完整的。我們曾經上過一篇文章叫《精彩極了,糟糕透了》,文中母親以讚揚來激勵孩子,表達母親的慈愛,而父親則以批評來提醒孩子,父親的嚴厲也是愛。所以我針對孩子受教育提4點建議。
1.需要適當批評。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在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對與錯、是與非的同時,針對孩子的態度問題,一定要提出批評,讓孩子懂得做錯事情就應該接受批評,而接受批評是一種正常現象。這樣可以強大孩子的內心。
2.懂得接受失敗。我們說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普通人經常會遇到失敗。所以要教育孩子接受失敗也是一種能力,並且明白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我們要從哪裡跌倒,再從哪裡站起來,學會越挫越勇。這樣長大了就不會被困難打倒。
3.多讀書學榜樣。父母可以在孩子學習過程當中,適當地講一些勵志故事。如說張海迪的故事、霍金的故事等,生活都給了他們不公平的一面,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頹廢,而是憑藉自己的頑強毅力和決心,戰勝了疾病,創造了奇蹟。父母還可以推薦孩子多讀一些名人作品,如《鋼鐵是怎麼煉成的》,讓孩子從書中找到榜樣,向他學習堅韌不拔的品質。
4.參與挑戰實踐。平時父母多帶孩子參加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如與父親下棋,讓他挑戰父親的水平,這樣可以激發孩子越來越勇。還有平時孩子有哪些害怕做的事情?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去試一試,鍛鍊孩子的膽量,一次不行,多試幾次。這是讓孩子克服自己內心恐懼的挑戰。還有多參加一些競技類的活動,可以激發孩子的鬥志。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體驗,我們呢,總想讓孩子只體驗到美好的事物,總想給他最好的,總以為這就是愛,其實呢孩子有他的人生體會,我們只能協助她成長,而代替不了他的體驗,當有一天他還是要獨立面對很多事情,卻不具備承受挫敗的心理素質,其實呢,也是父母愛的保護造成的不是麼
回覆列表
嗯這個觀點認同,但也有一些小的建議。目前相對於上一代父母來說,現在的家長非常寵愛孩子,很多事都給孩子包辦。嗯,尤其是對一些所謂的挫折教育,很少有家長會捨得讓孩子去受罪。這是可以理解的,當然客觀上也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面對困難,就有為難情緒。
不過對父母來說,陪伴孩子的時間很短暫。等孩子上了大學,他就會獨自面對很多事情,生活上的學習上的,情感上的。在大學的4年裡,他就會慢慢的學會長大。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水到渠成的事情。現在的孩子課業負擔比較重,課內的課外的已經讓他們非常有壓力。所以家長也不必刻意的讓他們迴避一些美好的事情,接受挫折方面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