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膠東文化學人

    遠意思是遠離,避開,不親近。這裡指對自己的兒子不偏向,沒有偏愛,沒有特殊照顧和過分關照。所以“之”就是“的”的意思。

  • 2 # 茂哥國學館

    這是個語法問題,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具體說就是,原來的主謂結構是個獨立的句子,中間加一結構助詞“之”,取消了這個句子的獨立性,使其變成另外一個句子中的構成成分,一般是作了主語。

  • 3 # 淡淡一掬水

    “聞君子之遠其子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聽說君子要遠離一點自己的孩子”。大概是想表達君子如果離孩子太近、太兒女情長、則不免被感情所左右,不能實踐大仁大義。

    我雖然不知此語出自何處,此話應該是論述君子應該怎樣去實踐“仁義”有關係。

    “聞君子之遠其子也”,這裡的“之”的是“之所以”的之。是指這個道理的之。是“道理”的替代詞。是代表“遠其子也”。不是代表“君子”的代詞。

  • 4 # 靜心手寫

    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出自《論語》季氏篇,這個“之”字在這裡是當助詞在用,本身無並實義,起停頓,舒緩語氣加強情感的作用,目的是突出“遠其子”。彰顯孔子對子女和弟子一視同仁有教無類的的思想。

    一、原文及讀解

    【原文】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讀解】陳亢(孔子弟子,字子元)問伯魚(孔子的兒子孔鯉):你父親是不是有特別的學問或者秘訣傳給你?伯魚回答他:沒有。一次父親一個人的時候,我恭恭敬敬從他身邊過,他問我“學詩沒有?”我說沒有,父親教我“不學詩,沒有說話的學問”,我回去後就開始學詩,還有一次也是父親一個人,我還是恭恭敬敬從他身邊過,父親問我“學禮沒有?”我說沒有,父親教我“不學禮,不能自立於世”。我回去後就就開始學禮。陳亢離開後特別高興,說我只問了一個問題,卻明白三個道理:學詩方能言,學禮方能立,還明白孔子真是聖人,沒有私心,對待兒子不偏心不偏愛一視同仁。

    二、從所處環境分析

    漢語博大精深,同樣的句子,同樣的字放在不同的環境下,意義完全會不同,舉個例子,男女談朋友,女人對男人說“你真是個好人”,那麼這個“好人”,在這裡是褒義詞,如果男女吵架,女人對男人怒說“你真是個好人!”,那麼這個“好人”就變成了貶義詞。我們試想一下當時的情景,陳亢離開伯魚後特別開心,說話估計和吟詩一樣: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念這個“之”字時肯定拉長音,這樣就突出了遠其子的重要性。如果把這個“之”字去掉,念成又聞君子遠其子也,這句話就顯得平淡無奇,沒有突出重點。

    三、從古漢語語法上分析

    把助詞“之”鑲在在主謂結構中間,這種語法稱之為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就是具有停頓,舒緩語氣,突出謂語,加強情感,用現代詞語來說,就是緩衝句子。這樣讀起來更順口,更有韻味,比如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讀起來朗朗上口,我們學習古文最好是多讀,讀出來把感情放進去,你會發現這個“之”雖無實義,但是讀起來韻味十足,這就是古人高明之處。

    在一般人看來,孔子肯定會對自己的兒子特別照顧,甚至開小灶,但事實是孔子怎麼教弟子就怎麼教子女,這就是他偉大的地方,視眾生如子女,視子女如眾生。把自己的知識學問當成全社會的共同財產,毫無保留的傳給世人。如果他不能做到有教無類,不能放棄對兒女那份私心,如果他是“私其子”,而不是“遠其子”那就和凡夫無異了。

  • 5 # 語留人

    這個問題勾起了我對學生時代的回憶,中學的時候學習古文,翻譯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應對考試,需要背大量字詞的古漢語意思及用法,尤其這個“之”字,是重點字,因為他的意思及用法很多,用量又特別大,所以是必會的一個字。

    這句話意譯其實很簡單,就是“聽到君子不偏向自己的兒子”的意思。這句話語出《論語》,反映了孔子教學中無視親疏遠近一視同仁的態度。教育應沒有厚此薄彼之分,老師不應有偏愛與歧視,這個道理,孔子早就提出了,而現在呢?這個道理大家基本都明白,而且可能會言語觸犯好多人的利益,或是對某些人不敬,也有可能我會以偏概全,所以也不必深刻探討了,我倒是很願意與您研究研究“之”字的用法。我想,您可能是個學生,或者喜歡研究古漢語,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需要掌握單字的具體用法,尤其考試的時候,老師都要求逐字翻譯,也就是直譯,因為意譯比直譯真的要簡單太多,尤其聯絡上下文的話,知道整句話表達的意思並不是難題。那麼我們來逐字翻譯這句話。聞:聽到、聽說。

    君子:一般指人格高尚或是地位高的人,或者是尊稱,直接運用不做翻譯亦可。

    遠:遠離、疏遠、不親近。這裡可以引申為不偏向、不偏愛、不過分關照。

    其:他的、自己的。

    子:兒子。

    也:助語,用於句末,表示陳述。

    有時候“之”字完全可以最後判斷,因為它意思、用法太多,而起一般來說,不影響整句理解,這也是古文翻譯的一個技巧,先翻譯簡單的、確定的,再解決難點。

    那麼也就可以直譯為,“聽到,君子疏遠自己的兒子。”

    您就可以發現,“之”字沒有翻譯出來,卻不妨礙整句翻譯。您可以嘗試把“之”的代詞、動詞用法套進去試試,發現並沒有什麼必要,這就可以考慮是助詞用法了。

    又發現用在了“君子”與“遠”之間,也就是主謂之間,所以“之”字的用法就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

    中學課本里比較有名的同樣用法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所以,要學會由易至難的翻譯技巧,而且要基本知道常用字的常用意思及用法,古漢語確實有些枯燥,而且需要靜下心,不要著急,慢慢的您就會發現,古漢語翻譯也是挺有意思的,並且沒有那麼難,從而不斷收穫知識與成就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練趙體很長時間了,可是總覺得提高太慢,有什麼好辦法?能否指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