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自旅行的風
-
2 # 大語文語天下
以下我對問題的幾點解答
1、從切入、品析人物描寫入手深入細緻分析最能體現人物個性特徵的神態、外貌、語言、動作等直接描寫段落、句子,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綜合各種描寫手法寫人物,文言文很普遍,《史記》最典型。
如《鴻門宴》樊噲勇闖軍帳的動作描寫,及“瞋目視項王”“目眥盡裂”,以“目”傳神的神態、外貌描寫,盡現樊噲勇猛、豪爽和粗獷,宴會一番慷慨陳詞,又轉巧言善變,粗中有細。
《項羽之死》慷慨悲歌(語言)表現項羽多愁善感,英雄末路,烏江拒渡(動作),又顯他知恥重義、視死如歸等等,不一而足。
2、從分析情節發展,理清情節線索發展脈絡入手以主人公為敘述物件, 疏通文意,明確幾個人?幾件事?各為誰所為?
情節主要作用是展現矛盾、衝突,而矛盾、衝突本來又是人物間行為、活動最激烈的情節,事實這一情節又是透過外貌、行為等描寫來實現。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從情節入手,據情論人。
《鴻門宴》項羽政治無知,自大輕敵,剛愎自用的武夫性格,《項羽之死》多愁善感,驍勇善戰和知恥重義的性格,兩節合起來才是《項羽本紀》項羽完整的性格,都是利用情節、情節衝突塑造人物,多一份情節則多一面形象。
3、從細節描寫入手品味細節,準確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內心世界。
《項脊軒志》就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細節和場面進行描寫,寥寥數筆,人物形象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從利用對比、反襯等塑造人物形象常用表現手法入手黑格爾說:“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只有藉助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利用這句話可以很好理解對比和反襯。
比如 :《鴻門宴》就善於運用對比手法,使劉邦和項羽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荊軻刺秦王》荊軻的剛烈頑強,是藉助於秦國之強大、秦王之威武來烘托的。
顧笑武陽襯托沉著機智,群臣驚愕襯托英雄虎膽。
《廉頗藺相如列傳》也多次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如藺相如對敵和對廉頗態度對比,廉頗對藺相如前後態度對比,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色厲內荏對比等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蘇武傳》蘇武與張勝對比,襯托深明大義;與衛律對比,突出民族氣節;與李陵對比,彰顯光明磊落,大義凜然。等等。
5、從藉助聯想與想象入手利用積累、儲備的文化背景,充分發揮大腦聯想與想象的作用,讓作品人物在自己的頭腦裡活起來,讓作品中的人物走到我們面前與我們做心靈的對話。
6、從環境切入,關注人物性格成長背景入手例如《蘇武傳》蘇武的背景是由李陵轉述的,蘇武家境之慘淡,家人之悲慘,揭示了蘇武忠君愛國、義不受辱的精神世界,刻畫了他剛烈難犯,視死如歸的堅強個性。
可以說環境是人物性格成長的源泉,《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原繆賢舍人,廉頗自然不把他放在眼裡,為以後兩人的矛盾、衝突埋下鋪墊、伏筆。
當然這種環境大而言之,推而廣之,是跟整個中華文化背景特別是儒家思想對古人思想長期的浸潤和影響分不開的,無形對人物形象起了強化作用。
當然還有其它更多分析人物形象入手的方法,但我想最常用的主要應該就是這幾點,只要我們多讀,肯下功夫,不但能夠很好掌握,還能熟能生巧,共勉!
-
3 # 詹均江
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大多是透過敘事來表現的。《木蘭詩》就是樂府民歌透過敘事刻畫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傑出代表。
在處理好生字、生詞、斷句、譯文朗讀的基礎上,我分三步處理課文。第一步,感悟認識,初步印象。我丟擲"課文敘述了什麼事,刻畫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發動學生討論,說故事,論形象。學生會歸納出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一個孝順、勇敢的女子等等。第二步,理性思考,找出特色。我接著提問"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事,作者是怎麼刻畫人物的?"。老師抓住背景,與學生分享故事和人物,歸納課文藝術特點。1、《木蘭詩》突出的藝術成就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公元五世紀的黑山、燕山,北魏與柔然多次發生戰爭,木蘭的出現有且可能是現實的需要,但詩中所描繪的"萬里赴戎機"、"將軍百戰死"、"賞賜百千強"顯然有作者的想象和誇張。作者集現實和理想中的孝順、勤勞、智慧、善戰、勇敢等美德於木蘭一人身上,增添了英雄形象的神話色彩。2、用故事成功塑造了木蘭的形象。在和平環境中,她親手織布,過著勤勞的生活"唧唧復唧唧”,戰爭來了"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宣佈要和男人一樣奔赴疆場,行軍打仗,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壯舉。一個善良勇敢、外柔內剛的女英雄躍然紙上。"木蘭不用尚書郞"、"送兒還故鄉"說明從軍並不完全在於盡孝,而是忠於祖國。不慕富貴,共享天倫,正是勞動人民本色,是多麼純潔高尚的情懷。……
第三步,歸納總結,昇華認知。作品透過木蘭女扮男裝,代爺從軍勝利歸來後拒絕受官、返鄉團聚的故事,表現了木蘭純樸、智慧、勇敢和不貪圖功名利祿的品質以及熱愛祖國的情操。
回覆列表
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與分析現代文中的人物形象,大同小異。
一般情況下,只有記敘文類,小說、人物傳記、寓言等才涉及到分析人物的形象,當然敘事詩、戲劇也涉及這個問題。
不過。特殊的是,畢竟是古今語言習慣不同,文言文艱深晦澀,還需要先疏通文意才行。
我覺得分析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疏通文意,熟練掌握原文的意思,透徹地理解重點詞的意思,為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分清文章的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尤其是記敘、描寫、議論這三方面。
第三、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弄清作者的感情傾向,把握描寫的隱含意義,尤其要注意語言描寫。還有,透過作者的議論,看文章中心和作者的性格。
第四、善於運用原文詞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
第五,注意文章的寫法,如對比、烘托等手法對錶現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如《周亞夫軍細柳》一文:
先寫漢文帝到霸上和棘門軍營的情況,與在細柳軍營遇到的情況作對比,突現細柳軍營軍紀嚴明。
再一處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門軍中 “直馳入”;而在細柳軍營,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可見周亞夫治軍有方,令行禁止。
第三處對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門軍營時,眾將士竭盡逢迎之能事以討好漢文帝;而周亞夫卻持兵揖,請以軍禮見。更顯出周亞夫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的性格特點。
這裡透過語言、動作行為的對比,就很好地表現了周亞夫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