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好,瘋子!》發三封公開信求各影院增加排片
15
回覆列表
  • 1 # 眾可貸

    到底是誰在左右中國電影排片?本文就是由這個疑問引發的一篇科普貼,全國各地多家影院經理以匿名的方式告訴你,電影放映業是如何運作的,有哪些明規則和黑規則,什麼才是最真實的生存現狀…… 為什麼口碑平平的《北京愛情故事》能連破多項票房記錄,拿下奧斯卡2項大獎的動畫片《冰雪奇緣》,卻在有些電影院根本看不到?一部連標準電影都稱不上的《爸爸去哪兒》,能賣到近七億票房;而幾乎被所有評論人口誅筆伐的《小時代》,能拿到40%以上的排片量?

    有人把原因歸結為: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市場。也有人認為,因為大家喜歡跟風,影院的排片負責人為了高利潤,恨不得給熱門電影全部場次。甚至有人猜測,左右電影放映市場的,其實是製片方、發行方,還有那些影院經營者不敢說,觀眾也瞭解甚少的“幕後黑手”。

    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受訪者在最後都提出,“能不能匿名,不提我們影院和我的名字?”就像他們中有人所言:“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電影又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大家都要在現有規則之下,更好地生存。”

    囧現實——

    熱門檔期片多廳少,扎堆上映必有冤死鬼

    內地現有超過3831個影院,有些在大集團旗下,屬連鎖經營,比如萬達、博納影業的影城。也有些是單幹,由出資老闆私營,加盟一條院線,經由院線拿片源。中國從2002年後實行院線制,原先由上級部門統一給各省級電影單位派發複製的模式結束,全國大大小小的三十多條主流商業院線由廣電批准,相繼成立,其作用類似於“中介”,把製片、發行方和影院連線起來,避免了產品端和放映終端對接上的混亂。

    排片只有一個原則,誰都不能跟錢過不去

    給電影排片,是由誰決定的呢?現在有兩種模式,其一是由院線統一下發指導意見,旗下影院根據各自的區域和觀眾喜好,在建議的排片量範圍內適當調整,萬達院線、大地院線就是這種模式。另外佔大多數的,由影院經理直接負責排片。在這種情況下,是什麼因素在左右一部電影得到的場次多寡呢?

    以春節檔為例,前後有《熊出沒》、《大鬧天宮》、《爸爸去哪兒》、《澳門風雲》、《前任攻略》、《冰雪奇緣》等多部熱門電影上映,在影院經理們看來,《大鬧天宮》是3D大片,演員陣容強,宣傳到位,多給排片,沒得說。《爸爸去哪兒》適合全家看,市場不會差,但沒想到會那麼好。

    不過,也有一位西安某影院的經理說,自己多少有些電影情結,覺得《爸爸去哪兒》根本就不是一部電影,也不建議觀眾看,首映當天其影院九個廳,只給了《爸爸》一個廳。但是,第二天的票房資料出來後,他不得不給《爸爸》加場,因為“誰都不能跟錢過不去。”

    國內影院普遍廳少,強片一多就排不過來

    對於擁有9個廳的影院來說,排片基本沒壓力,即使每天有4部新片開畫,也排得過來。最痛苦的是一些小影院,一般只有4個廳,當幾部比較強的片同時競爭時,只能捨棄掉一兩部,給上座率更高的排更多場次。而目前中國,又以小影院居多(全國18398個電影廳,3831家影院,平均每個影院只有4.8個廳),和《大鬧天宮》、《爸爸去哪兒》同日的《澳門風雲》和《前任攻略》就受到了不小擠壓。

    接下來,有一部在北美票房和口碑都叫好的《冰雪奇緣》上映,但讓不少影迷困惑的是,這部電影的前期排片量很少,甚至在有些影院就看不到。在影院經理看來,《冰雪奇緣》不是同步北美上映,在中國的宣傳沒跟上,雖然影迷熱捧,但在普通觀眾中的知曉度不夠。另外,對於影廳比較少的影院來說,在《大鬧天宮》和《爸爸去哪兒》賣得正好的時候,是不會冒險減少其場次,排給一部片名陌生的動畫片。

    太原某影城的經理告訴記者,“別說是觀眾,作為影院經理,我們也經常會陷入矛盾。當有觀眾問,為什麼某部片沒有排場的時候,你也會懷疑,是不是我排錯了?以前一個月4-5部片,影院苦於沒有新電影上。現在,一個月30-40部,像我們這種影廳比較少的,就面臨著一個廳你要給2-3部片,選誰?如果選錯了,一天可能會損失掉2-3萬。”他拿馬年的春節前舉例,有5-6部動畫片扎堆上映,《神偷奶爸2》、《喜羊羊》、《巴拉拉》、《熊出沒》,這些電影都有不錯的票房前景,但是在扎堆的情況下,一定有幾部損失掉,甚至有些一場沒有排就下線了。

    當下,仍有很多觀眾是衝著明星去看電影的,或者,是趕一個正熱的電影話題

    怪內情——

    決定排片的是明星和宣傳,1/3觀眾盲目看電影

    在當下內地影市,如果一個製片公司拍了一部沒有明星陣容的電影,哪怕口碑不錯,影院經理們也會認為,“不太可能”。如果片方的電影有明星大牌,但宣傳沒跟上,也不會有好的市場表現,比如陳坤和劉嘉玲主演的《過界男女》。拿什麼會影響影院經理的選擇,他們共同的答案是:“卡司陣容,還有宣傳。”

    首日排片存在賭博性,透過預售觀察賣相

    以熱賣的《大鬧天宮》、《北京愛情故事》為例,這兩部電影都有明星陣容,宣傳也很賣力。《爸爸去哪兒》雖然沒有大明星,但是有電視熱播基礎,後續宣傳也做得好,也能佔到更多的排片。“但是像《掃毒》、《激戰》這樣的電影,雖然也有明星,口碑很好,但是沒有宣傳爆點,票房不會那麼高,來看的人,基本都是衝著電影本身來的。”博納旗下一家影院的經理分析說。

    每月有三四十部新片上映,太原一家影院的經理坦言,根本就沒時間看這麼多電影(一些片方因為沒有信心,也不會安排影院經理提前看片),因此,在電影首映日排片上,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有賭的成分。為了避免出現大失誤,很多院線(或者影院聯盟)會在一部熱門電影上映前做預售,根據預售結果,判定首日排多少場次。一些單幹的影院,會參考時光網上看影迷對新片的關注度上來做排片判斷。

    首映日過後,影院會根據當天的上座率對第二日的排片做出及時調整,幾乎所有影院的準則都是——票房最大化。鄭州一位同時運營多家影院的經理人說:“排片就像開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據此,他們開發了一個排片管理系統,透過旗下幾家影院的首日票房反饋,計算排片“誤差率”(比如,一個影院,給了一部片30%的排片佔比,如果這部片產出的票房佔當日總票房的30%,就是不錯的排片。如果是20%或50%,那就意味著搞砸了),同時在第二日給出指導排片佔比,各影城再根據各自情況作調整。也就是說,冒險也只冒一天。

    口碑基本不起作用,觀眾禁不起忽悠和炒作

    至於電影的口碑,影院經理們很少考慮。因為他們中很多人覺得,在網上寫評論或者給電影評分的這部分人,跟普通觀眾根本就不是一個群體,而且佔的數量並不多。一位影院經理認為,“在網上罵的,大多數是憤青,可能都是在電腦跟前看電影。我也是一個影迷,但是在電腦上看電影和在影院看完全不同,在影院看,說實話,沒有說特別爛的電影。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觀眾對中國電影還是比較寬容的。很多人看完,都說‘還行吧!’,讚的和罵的都是少數。《英雄》當年出來的時候,70%的人都罵,現在就沒有這種情況。”

    “觀眾基本都是根據廣告、宣傳來進行選擇。現在觀影人群不光是年輕人了,40-60歲的都有(而且數量在不斷增加),他們對電影不一定很瞭解,看電視的時候看到廣告,也就來了。電影作為一種消費品,其生命週期又極短,一週內熱度就會過去。也就是說,等大範圍的觀眾聽說這部片很爛的時候,票房已經賣的差不多了。”一位影院經理無奈地說,“作為影院的人,我也很痛苦,中國觀眾不禁忽悠,抵不住炒作。”

    太原一家影院以視窗售票為主,其經理的感受是,“現在有三分之一的觀眾看電影是盲目的,到了影院,才根據影院的排片表、宣傳海報、認識的明星做選擇。不過今年以來,這種現象開始有改變,觀眾的指向性逐漸變得明確了。”上海一家影院的經理說,在他們影院,佔最大比例的是會員票,其次是網路選座購票和團購票,“透過網路購票的觀眾,目的性都是很強的,知道要看哪部電影,這個比例大概在30%左右,未來會成為主流。”

    電影票房並非只給影院和製片公司,由於中間多個參與分成的利益方

  • 2 # 艾N視角

    影院根據自身盈利目的,安排電影節目放映的時間,型別及場次。

    主要考慮因素:影院黃金時間、影片質量、影廳大小、影廳數量、影片長度、複製數量、跑片時間、人員安排、通道使用等。

    其他考慮因素:地理位置、交通、天氣、風俗習慣、語言類別、作息規律、重大節日、重大活動、消費人群、特殊要求等。

  • 3 # 了不迪

    一般來說,院線的排片對於影片最終票房的影響非常大,可以說是直接影響電影票房生死的關鍵因素。所以,你在新聞上也會常常看到,很多文藝片的電影導演對影院排片表示氣憤的新聞,甚至出現了像《百鳥朝鳳》這樣的電影製片人向院線下跪求排片的情況。

    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素在左右排片呢? 一般傳統上,排片都是影院的排片經理根據每月得到的院線上映電影排片表來綜合分析、預判,比如電影的製作、卡司、宣傳、物料、熱議度等等,最終決定排片的。

    而另一種模式是像萬達、大地這樣的大院線,一般都會下發一定的排片指導,特別是有大片上映的時候,很明顯,如果有關注度超高的好萊塢大片上映時,排片經理自然會將35%以上的排片都讓給這些大片,特別是上座率最高的黃金時段(晚6點至9點),絕對是當日最受矚目的影片的天下。甚至有些超級大片會拿到80%以上的排片,而一些邊邊角角的時間段,比如早上12點之前這些上座率相對偏低的場次,才會排片給一些“小片”。畢竟影院也不會跟錢過不去。

    那影片的口碑究竟有沒有用呢?可以說,口碑並不能起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國內沒有專業的藝術院線,所以對於文藝片來說,在院線中生存的空間就非常狹窄。比如前面提到的《百鳥朝鳳》,雖然都知道是吳天明導演的遺作,質量非常好,拍的很好,口碑很好……但是然並卵,雖然大家都知道好,但觀眾依然沒有進影院去看文藝片的習慣,所以上座率自然很悽慘,本來這種文藝片就被排在非黃金時段,而好口碑又無法帶動上座率,所以最後只能是被大幅削減排片。

    而影院經理最看重的,又是電影上映首日的上座率。比如很多在春節檔扎堆上映的大片,既然這麼多大片,都是趕來賀歲的,那這樣大片雲集的時候又怎麼排呢?那就要看影片上映前三天,特別是首日的表現了。比如2014年春節上映的《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當時一開始很多院線排片並不高,因為很多影院經理都認為,這片子根本談不上是什麼電影,也不會吸引太多觀眾來看,結果影片上映前幾天就爆了,上座率超高,所以很多影院都臨時調整了排片,緊急增加了場次,畢竟還是那句話,誰也不會跟錢過不去。

    而且影院會優先考慮3D電影的排片,畢竟票價擺在那,放映一場3D版賺的可比2D電影多多了。而且平臺有很多票補紅包也會跟院線置換排片,不過說到底,如果上座率不行,說啥也沒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碑好且賣座的電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