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火星
-
2 # 待我施為地煞變
一,楊冬服過量安眠藥無痛苦地死去
服過量安眠藥並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樣,在熟睡中死去,而是死前幾小時噁心、口吐白沫,頭疼欲裂,翻江倒海就是死不了。是最痛苦的死法之一,真想死還不如找個二樓一個猛子紮下去舒服。
二,三體人思維透明,不會欺騙。
地球人都對此深信不疑,我一開始還以為這是三體人說什麼地球人就信什麼,這也太單純了吧,三體人很可能是懂欺騙的。後來有人說大劉在旁白中也提到了這點,也就是三體人確確實實思維透明,不懂欺騙,地球人沒錯。
那麼問題就來了,小說裡的地球人並沒有讀過三體這部小說,也不認識大劉,他們怎麼就知道三體人不會欺騙呢。僅憑三體人,還是要入侵消滅自己的三體人單方面的敘述,驗證過嗎?雖然是發給eto的,是反間計怎麼辦,有人考慮過嗎?
這就像有人給你打電話過來,說你中獎了,讓你打錢領獎。他還說自己這人特實誠,從來不會騙人,講了一堆自己不會騙人的故事,於是你就深信不疑。
思維透明的究竟是誰?
三,程心怎麼活下來的
威懾失敗之後,人類都恨程心,於是對她進行了非人的折磨——辱罵。
之前面壁者雷迪亞茲,僅僅是要以同歸於盡為籌碼,要挾三體人,就被民眾砸死了。
地球可是實實在在在程心手上丟失的,人類將面臨滅頂之災,對程心僅僅是辱罵及有限度的毆打。對人類來說,從頭到尾,有誰比程心損害更大嗎,不該早撕了她了了嗎?就算只是打她,也得排隊,輪到你時程心早成肉餅了。
你說當時人類已經娘化,所以不會做那麼野蠻。可是,後來氣化韋德時,眼睛可都沒眨一下。
程心能活下來,純粹為了讓她繼續當聖母,被讀者罵。
四,章北海很重要嗎?
在很多讀者眼裡,章北海已經封神,他才是唯一成功的面壁者,只有他儲存了人類的火種。因為不能讓所有人都逃走,所以民眾強烈反對太空逃亡,因此各政府嚴厲禁止了任何逃亡計劃,乖乖陪著一起等死。
簡直個個是包公下凡,海瑞轉世。A老總一邊高呼我們必勝,然後建立個阿爾法星科考艦隊,把B老總的大侄子二外甥三舅子四姨子塞進去;B老總一邊誓與地球共存亡,一邊成立“敢死艦隊“,去“迂迴包抄“三體艦隊,把A老總的七大姑八大姨安排進去;這都是人類精英們玩爛了並且屢試不爽的套路好嗎?
人類精英稍微貪腐、為私一點,就能有無數章北海出逃。無奈三體中人類精英個個清廉如水,一心奉公,只能跑出去一個章北海。
再者,如果章爺有一座普通大學一名普通教授的一半水平,就說某個星球上有種塔克拉阿達元素,撒在培養液裡能讓蔬菜比土裡種的還鮮美十倍,要一筆“科研經費“,買足的燃料和食物和一大批科學家去“考察”,還還會發生黑暗戰役嗎?再招上三個才貌雙全的女研究生,不就能為人類文明的延續做出更大的貢獻了嗎。
-
3 # 梧桐樹邊羽
《三體》的缺點是什麼?
很早以前看過這套書,那時候大劉還只是在科幻界有名,沒有火到今天談中國科幻必談大劉的地步。
《三體》是一部科幻大作,這個毋庸置疑。至於有多好呢,看過的就會知道,現在很多沒看過的也知道。前兩天賣書的不還說奧巴馬打電話找大劉要書嘛。
老外也很喜歡這部小說,因為宏大的世界觀從華人最不喜歡提及的紅小兵展開,直到宇宙的盡頭。科幻小說應該是中國文學中翻譯成外文後接受程度最高的小說型別,就好像咱們中國的留學生也是以理工類為主一樣。
在科幻的世界裡,在理科生的世界裡,全世界都是相通的。
因為科幻很多都是架空的全新世界,我們沒有必要以現存的世界觀、價值觀去衡量裡面的人物和情節。
所以,對科幻小說挑毛病,找情節錯漏是此路不通。
但是這個問題問的就是缺點,缺點肯定是有的。不過一說出來肯定又會招惹來一大幫子的“你行你上”,“你行你寫一部拿個獎”的槓精。
一,文采不夠。這個不消多說,大多數人都被他的情節和架構所震驚,但是我們回頭看第二遍,就會很明顯地看出大劉的文筆問題。
有人就會說了:科幻小說,講什麼文采?
二,人物扁平。這同樣是小說技術上的問題。和文采有關,但是又和文采關係不大。而是大劉的態度問題。他自己說過,他小說中的人物,只是工具而已。
有人就會說了:科幻小說,講什麼人物豐滿?
三,王者思維。這是《三體》最大的問題,或者說是劉慈欣最大的問題,也可以稱作“霸主思維”。他小說中的人物,只是工具,所以只是一個大資料中的蒼白小點,隨時可以犧牲,正是這種命運忽轉的殘酷性讓很多讀者大呼爽快。
其實這就是網路爽文套路,我就是王,我就是霸主,我的敵人都是螻蟻,我的臣民都需要我來拯救。讀者在讀到這類小說時為什麼會爽?因為會自動代入到霸主身份。
《三體》,就是讓面壁者成為霸主,讓羅輯成為聖人,讓讀者不自主地代入到人類拯救者的身份之中,發生共鳴。
而其他人,皆是螻蟻。
換句話說,這就是缺乏人文關懷。
其實你我都是需要被拯救的人,小說看看就好,做做夢就好了。等下回家還要洗衣服,談什麼黑暗森林,破什麼壁?
有人就會說了:科幻小說,講什麼人文關懷?
其實人文關懷是小說得以成為名著,長久流傳於世的最高標準。
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科幻小說還是任重道遠啊。
-
4 # 小瘋啟示錄
看的科幻文不多,三體對於我來說是決定硬核的科幻作品。特別佩服大劉的想象力與紮實的物理學基礎。無論第一部從電子遊戲介紹三體人文明開始還是到黑暗森林還是最終到程心的離開。這三部曲重新整理我對科幻小說的認知。
第一:三體對於物理學和人文科學認知真的很強,對於人類社會關係和人的本質把握很深刻,有主動的愚民,有被動的欺騙,也有人性閃光與善良。比如文革期間的猜疑無情,自私自利,邏輯與史強的組合,比如雲天明的說的童話故事,再比如貫穿三部曲始末的芸芸眾生。
第二:物理學定理及其猜想。這個是考量一部科幻作品是否硬核的唯一標準,三體中直接或者間接的物理學定理與概念是相當多的,從牛頓到量子力學,從質能方程到引力波都有其解釋。
與很多科幻作品不同的是,三體的打擊武器直接上升到直接用物理學原理來實現。人類用的最厲害的武器可能就是核聚變,三體人是質子與水滴,比三體人高一級文明用降維打擊的二向箔,一級比一級有質的飛躍,對於這個只能用震驚來形容。
第三:毫無疑問,三體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就是黑暗森林了吧。黑暗森林法則,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互為獵物的關係,猜疑鏈與技術爆炸,每一層次的闡述無不令人拍案叫絕。在黑暗森林中,面壁與破壁計劃更是精彩紛呈,讓人目不暇接。精彩!
第四:大劉人物刻畫不算飽滿,但是也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如此汪淼,邏輯,史強,章北海,程心,雲天明,維德等等。雖然程心被冠以聖母婊的稱號,但是這個可能也是那時候人類發展到那個程度的縮影,其實是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的人類的。 最後,這是一部關於地球的硬科幻史詩級作品,全程高能,天馬行空!佳作!!!
-
5 # 虎斑不虎搬
暑假裡,我連續看完前中後三本,此書可以說是科幻界的典範了;
三體小說雖然故事編的不錯,但有個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善惡是非觀念。
中外大多數文藝作品都有明確的善惡是非觀念,都在宣揚懲惡揚善、愛民族、愛人類的主題,一般最後都是善人勝利,或者人類被拯救。
即使善人失敗,作者也會用明確的筆法貶惡揚善,把善人描寫得光輝偉大,把惡人描寫得猥瑣卑鄙。
三體則是個例外,他沒有把入侵地球的三體人作為反派來描寫,而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描寫一場彷彿與自己無關的戰爭。
三體人不但不猥瑣卑鄙,反而還比較可愛,還創造了很多讓人類喜歡的文藝作品。三體的傀儡智子,也被描寫得充滿魅力,最後智子還和地球人像朋友一樣聚在一起。
一般來說,把邪惡的一方描寫得充滿魅力,很容易在實質上起到讚揚反派的作用。比如一部電影把漢奸描寫得英俊瀟灑,結局中漢奸還和主角們談笑風生,會給人什麼感覺?很容易誤導一些思考能力不足的人產生“漢奸挺好、漢奸也沒做錯什麼”的感覺。
書中所說的黑暗森林理論,我覺得也不大可能正確。因為從人類歷史來看,文明程度越高,就會越講究和平、善良,比如二戰後人類建立了聯合國,主張禁止侵略、和平發展,當今世界大國,也很少侵略擴張。不少發達國家,都講究愛護動物,反對虐待動物。我想,擴充套件到宇宙也是這樣,先進的文明,應該是越來越仁愛的,而不是越來越邪惡。
黑暗森林理論則充滿負能量,搞得越先進的文明就越殘忍。退一萬步講,就算黑森理論正確,文藝作品也應該起到宣揚正能量的作用,像美國大片都是讚揚保衛地球的英雄。
三體的不少粉絲,都沒了善惡觀念,認為宇宙就是弱肉強食的,人類不強被毀滅也活該,我覺得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很容易變成不擇手段、不仁不義的人,若有外敵入侵,這樣的人則很容易做漢奸。
文藝作品應該起到宣揚真善美、教化大眾的作用,三體在這方面則有嚴重缺陷。
-
6 # 作家王小京
《三體》的缺點和他的成功之處是互補的。
《三體》的主要缺點是對外星人的描寫、對宇宙的描寫不夠直觀,比如對三體人的描寫,仍然是站在人類的角度上,並沒有真正體現出三體人到底是什麼樣子,雖然這很難,但一切都還是以人類為視角的描寫,顯得有些美中不足。
但是《三體》的優點則是,作者果斷放棄了對外星人外觀的描寫,反而用更多的筆墨塑造了黑暗森林法則、猜疑鏈、技術爆炸、宇宙社會學等理論,這些理論成為《三體》的最大亮點。在這些經典理論面前,不管是三體人,還是歌者文明、歸零者等等,他們具體長什麼樣子,已經不重要了,無論牛頭,還是馬面,都要遵守自然法則。
-
7 # 美國報姐兒
書中的世界需要在讀者的腦海中重構,人物的情感需要讀者聯絡自身經驗才能產生共鳴。讀書的過程,就是對作品的一次個人化改編。
由於原著宏大的敘事觀和多元複雜的人物關係,影視化製作一直是個難題,佛系粉絲們早已對三體跳票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不能在短期內看到作品影視化,我覺得是三體最大的缺點。
最近,由“三體宇宙”官方授權,基於劉慈欣知名科幻小說《三體》改編的同名廣播劇將於在喜馬拉雅App全球首發,劉慈欣更是實名點贊,指出聲音是科幻作品最好的載體,真實的聲音讓每個人物都變得鮮活起來,三體世界的模樣究竟如何,每個聽眾都能擁有想象的留白,這也是在看不到三體系列電影的前提下,粉絲觀眾們的一種妥協了吧。
-
8 # 基情燃燒歲月
《三體》第一部,汪淼是貫穿始終的線索人物。簡單介紹下,他是一位奈米材料工程師,因為這種技術被三體人所忌憚,因而遭遇智子的干擾,就在他行將崩潰之時,被警察大史數言點醒。他進入三體遊戲,逐步瞭解到三體世界的真相,並順利打入 ETO(地球三體組織)內部,協助警察抓獲 ETO 成員,最後還提供了“古箏行動”所必需的奈米材料,成功地摧毀 ETO 並截獲珍貴材料。
汪淼的經歷不豐富嗎?人物作用不重要嗎?可這個人物幾乎沒有任何特質可言,完全能夠被其他任何人物所取代,他的經歷很難引起我們對其個人的共鳴,而且,故事也並非因為汪淼的行為而得到很大推動。到了後兩部,汪淼乾脆銷聲匿跡,只有一句輕飄飄的話說他活到 100 多歲,算是交代了。顯然,這一人物只不過是推進情節的工具而已,作為人物形象本身並沒有太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劉慈欣顯然也沒有著力塑造這個人物。
另外,有的人物在小說中多次出現,如丁儀。這個人物先後出現在《坍縮》,《微觀盡頭》,《朝聞道》,《三體》,《黑暗森林》,《球狀閃電》六部小說中,其形象基本一貫,不修邊幅,有些流裡流氣,卻有曠世奇才,是個無所不知的科學家。而這六部小說的故事並沒有非常直接的聯絡,只有《三體》系列中曾經提到過丁儀在《球狀閃電》中的成果。可見,劉慈欣是將丁儀作為某一類其心目中的科學家的代表進行塑造。
雖然《三體》裡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大史,但總體來說,《三體》,乃至全部大劉的小說中人物都顯得蒼白,缺乏個性,只能算作是“功能性人物”。
“功能性人物”這個概念源自敘事學研究。普洛普將俄羅斯民間童話抽象為 31 個功能單位,並將其中人物歸納為 7 種“角色”——“主人公”、“假主人公”、“壞人”、“施與者”、“幫助者”、“被尋求者和她父親”、“派遣者”,充當同一角色的人物可能在性格、年齡、性別、社會背景諸方面相差甚遠,但這些都無足輕重,因為真正有意義的是這些人物所體現的“行動”,是他們在故事當中的“功能”,這就是典型的“功能性人物”。它從屬於行動,在故事中相當於一種句法成分,本身並沒有具體屬性,只有和謂語結合時,才能夠產生含義。
“功能性”的人物觀認為人物的意義完全在於人物在情節中的作用,而“心理性”的人物觀卻認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具有獨立存在的意義。福斯特認為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的人物是逼真的,在小說世界中是活生生的,有自己的生活,甚至會背離作品的主要設想。心理性人物觀基於人本主義思潮,認為世上一切的存在都是以人為中心,而小說世界的中心也應該放在人身上。
而劉慈欣對這種文學觀念從來都持懷疑態度,他曾經說過:
現在,人類可以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環繞地球,但我們能看到的最遠的星系,光線也要走 150 億年;從時間上看,如果把宇宙誕生至今算做一年的話,人類的出現只是最後一秒鐘。但在我同文學有限的接觸中,一直有一個聲音在耳邊絮絮叨叨,告訴我只有這灰塵般的地球和人類出現後這彈指一揮的時間值得去表現去感受,其餘那廣漠的時空都不值得一瞥,因為那裡沒有人,沒有人性,文學是人學。在文學中,由於人性超越一切的吸引力,太陽和其它星辰都是圍繞地球轉的。如果宇宙是撒哈拉沙漠,只有地球這一粒沙因其上附著的叫人的細菌而成一粒金沙,其餘的整個沙漠都可以忽略其存在。太陽的存在只是為了照亮淳樸的田園,月亮的存在只是為了給海邊的情侶投下影子,銀河系的存在幾乎沒有必要,好在有個東方的神話用到了它,雖然那對情侶即使以光速跑過鵲橋,也要花十萬年時間才能擁抱。
大劉犯了個小錯誤,人類的歷史不止一秒,有足足十四秒。忽略這個,繼續說。大劉覺得主流文學太過於“自戀”,而科幻文學則“最自覺地”做著“超越自戀”的努力。在他的作品中,他對人類自以為是的中心地位進行挑戰,而這種挑戰首先便展現在人物的功能與塑造上。
當然,在科幻小說中進行這種突破,其實相對來說比較保險。在科幻文學中,世界並非只是簡單的舞臺或者器具,而是作品非常重要的直接組成部分。設想一下,倘若沒有“鸚鵡螺號”,沒有“銀河帝國”,沒有“基地”,沒有“矩陣”,那麼科幻還能剩下多少魅力呢?
科幻世界的魅力,使得我們當面對科幻文學時,不會僅僅為為人物的悲歡離合而感慨,更會被那個世界所震撼,而後者往往更加強烈。現在很少有人會記得《我,機器人》裡面的全部故事細節,但大家不會忘記機器人三定律。而這一特性也使得科幻文學即使沒有生動逼真的人物形象,也依舊能夠帶來令人回味的藝術效果。
而且對世界的強調,往往會讓“人”變得微不足道。大劉有部小說《山》,以這個為例子簡單說說。
在小說《山》的開場,是馮帆與船長的對話。馮帆是隨船地質工程師,卻從來不上岸,這令船長很好奇。在對話中,馮帆的往事被一點點揭示出來。他原本是登山隊成員,然而登山隊五個人在珠峰遇險,登山鎬無法支援五個人,於是馮帆鬆開了登山索,使得另外四個人墜入懸崖斃命,因而被輿論譴責,也背上了道德十字架。作為懲罰,他自我放逐,到了離山最遠的地方——海洋。然而山對於馮帆,卻始終難以割捨。他說:“遠山對於我已成為一種象徵,像我們生活中那些清晰可見但永遠無法到達的東西,那是凝固在遠方的夢。”而這時候,外星人來到了地球,飛船巨大的質量使得太平洋麵湧起一座“海山”,高度比珠峰還要高 200 米。此時風暴正在形成,船長準備逃離風暴區,而馮帆似乎看到了命運的召喚,他放棄逃生的機會,要攀登這座“最高峰”。
生存、背叛、夢想、放逐、宿命,這些話題無疑可以鋪陳出極具張力的情節與人物形象。馮帆奮力地登著“山”,令人聯想到張承志在《北方的河》中描述的橫渡黃河的場景。然而,與《北方的河》不同,劉慈欣並沒有渲染主人公那勃發的生命力。可想而知,“登山”比橫渡黃河難度要高,但在小說中,除卻高空呼吸困難之外,幾乎沒描述其他困難,對馮帆登山時的心理活動也很少涉及。此時馮帆這一形象更重要的任務是爬上山,見到外星人,並於外星人對話。
當對話開始,楊帆的性格、經驗全被抹去,反而是外星人的故事更加吸引我們,由此,敘事重心從楊帆瞬間轉向外星人的世界,整個故事的情節走向與楊帆毫無關聯。
外星人所講述的故事時間跨度極大,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彷彿歷史概要一般,講述了他們如何探索宇宙奧秘的故事。外星人生活在“泡世界”中,也就是地心,隨著他們不斷向外探險,宇宙模型也一次又一次地被修改,為了這知識,還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Explorer們也不停地面臨著未知的挑戰,最終,他們終於看到了燦爛的星空,而現在,他們又向著更深處探索,探索更多的山,臨走前,外星人對楊帆說:
“山無處不在。”
1924 年,喬治·馬洛裡在攀登珠峰時死亡。之前,在被問及為何要攀登珠峰時,他回答:“因為它就在那裡。”這也成為之後登山者的名言,《山》中楊帆也說過類似的話。外星人最後的話與這句話相映成趣,使得這種探險精神在更大程度上有了普世意義——登山,是文明的終極追求。
然而,這種普遍意義的出現,其實也意味著楊帆獨特個性的失去,而成為一個“嚮導”——引導我們參觀未知的世界。“嚮導”在 90 年代之前的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如《小靈通漫遊未來》,大劉在這裡對其進行了發展,使得“展覽品”不止是冷冰冰的科技產品。一個世界作為一個形象出現,這便是劉慈欣所說的人物形象的概念在科幻小說中的擴充套件之一:世界形象。楊帆作為一個個體,與神奇莫測的泡世界相比,與一個文明上萬年的探索歷程相比,是多麼微不足道。人,又有什麼好自傲的呢?
當然,同樣是功能性人物,大劉在使用上也有區分,他們在“功能”上也有不同。一種是串聯起整個故事線索,另一種則是直接改變故事走向,前者如汪淼以及楊帆,後者如《黑暗森林》中的章北海。當然,這二者有時候也是同一的,如《人與吞食者》中的“上校”。
人人都愛章政委。《黑暗森林》中的章北海,是《三體》系列中最具人氣的角色之一。他出生於軍人世家,也是太空軍最為優秀的政委之一,他“信念堅定,眼光遠大又冷酷無情,行事冷靜決斷,平時嚴謹認真,但在需要時,可以隨時越出常軌,採取異乎尋常的行動”。當同事們從技術決定論角度出發,對未來產生沮喪情緒時,他卻能夠始終保持高昂的鬥志。而在這鬥志背後,他則成功地隱藏起自己的真實想法,成為“第五個面壁者”,他認為在未來的太空戰爭中,人類必敗,因而他必須尋找機會,保留人類的火種;為了未來太空軍的發展,他精心策劃,暗殺四名元老人物,甚至傷及無辜也在所不惜;最終,他得以通過冬眠來到兩百年之後,在末日之戰中劫持了飛船,為人類儲存了(當時看來)最後的火種;他也看出了太空的“黑暗森林”狀態,並且早早地做好了準備,要揹負起沉重的道德十字架。章北海以一己之力,兩次改變了歷史發展的程序。
與章北海相類似的,還有《死神永生》中的維德。“前進,前進,不擇手段地前進。”這是維德行事的信條。他以近乎野蠻的手段,將探測器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一,從而將雲天明(嚴格來說是雲天明的大腦)送到三體人內部;而為了尋找合適的大腦,他不惜殺害自己的同僚;當來到末日之戰以後的世界,維德想要成為“執劍人”,因而又意圖殺害程心;地球的位置暴露在太空,隨時可能面臨毀滅性打擊,維德便極力推動光速飛船的研發,甚至試圖與政府軍同歸於盡。正由於他的努力,末日降臨時,程心才能夠乘坐光速飛船,逃離地球。
章北海與維德,其在小說中表現的性格是異常強悍的。這種強悍的性格,與黑暗的宇宙相呼應,構成了微妙的平衡。只是這種個性過於“突出”了,而遮蔽著人物形象可能的其他面孔,使人無法想象在常態社會中這類人物形象是否還具有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強悍”,不僅僅體現在面對危機狀態時人物的所作所為,也體現在與其他人的交往與對比中。在《三體》系列中,兩百年以後的人已經偏女性化了,面對到來的危機,他們已經不具備自行處理的能力,而只能依賴於一個又一個的奇蹟——這些奇蹟,正是章北海們創造出來的。作為群體的人們成為作為個體的章北海們的背景,這一人物形象也是對纖弱柔美的人類道德文明的挑戰。
劉慈欣在這裡有意無意地將人性的某些面目加以誇張化的描述,比如,羅輯為了驗證黑暗森林法則,而間接摧毀了一顆恆星,之後以黑暗森林法則與三體人進行博弈,成功地威懾住三體人,並給地球帶來了發展的機會,自己成為執劍人,孤獨地生活在墳墓一般的房間中。而在房間外面,陷入狂熱的一些人正在組織對羅輯的審判,理由便是其曾經摧毀過的恆星可能有生命。
-
9 # 一枚小確幸
三體小說雖然故事編的不錯,但有個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善惡是非觀念。
中外大多數文藝作品都有明確的善惡是非觀念,都在宣揚懲惡揚善、愛民族、愛人類的主題,一般最後都是善人勝利,或者人類被拯救。
即使善人失敗,作者也會用明確的筆法貶惡揚善,把善人描寫得光輝偉大,把惡人描寫得猥瑣卑鄙。
三體則是個例外,他沒有把入侵地球的三體人作為反派來描寫,而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描寫一場彷彿與自己無關的戰爭。三體人不但不猥瑣卑鄙,反而還比較可愛,還創造了很多讓人類喜歡的文藝作品。三體的傀儡智子,也被描寫得充滿魅力,最後智子還和地球人像朋友一樣聚在一起。
一般來說,把邪惡的一方描寫得充滿魅力,很容易在實質上起到讚揚反派的作用。比如一部電影把漢奸描寫得英俊瀟灑,結局中漢奸還和主角們談笑風生,會給人什麼感覺?很容易誤導一些思考能力不足的人產生“漢奸挺好、漢奸也沒做錯什麼”的感覺。
書中所說的黑暗森林理論,我覺得也不大可能正確。因為從人類歷史來看,文明程度越高,就會越講究和平、善良,比如二戰後人類建立了聯合國,主張禁止侵略、和平發展,當今世界大國,也很少侵略擴張。不少發達國家,都講究愛護動物,反對虐待動物。我想,擴充套件到宇宙也是這樣,先進的文明,應該是越來越仁愛的,而不是越來越邪惡。
黑暗森林理論則充滿負能量,搞得越先進的文明就越殘忍。退一萬步講,就算黑森理論正確,文藝作品也應該起到宣揚正能量的作用,像美國大片都是讚揚保衛地球的英雄。
三體的不少粉絲,都沒了善惡觀念,認為宇宙就是弱肉強食的,人類不強被毀滅也活該,我覺得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很容易變成不擇手段、不仁不義的人,若有外敵入侵,這樣的人則很容易做漢奸。
文藝作品應該起到宣揚真善美、教化大眾的作用,三體在這方面則有嚴重缺陷
-
10 # 頭號男神
要說《三體》的缺點,大概就是人物太單薄《三體》第一部,汪淼是貫穿始終的線索人物。簡單介紹下,他是一位奈米材料工程師,因為這種技術被三體人所忌憚,因而遭遇智子的干擾,就在他行將崩潰之時,被警察大史數言點醒。他進入三體遊戲,逐步瞭解到三體世界的真相,並順利打入 ETO(地球三體組織)內部,協助警察抓獲 ETO 成員,最後還提供了“古箏行動”所必需的奈米材料,成功地摧毀 ETO 並截獲珍貴材料。汪淼的經歷不豐富嗎?人物作用不重要嗎?可這個人物幾乎沒有任何特質可言,完全能夠被其他任何人物所取代,他的經歷很難引起我們對其個人的共鳴,而且,故事也並非因為汪淼的行為而得到很大推動。到了後兩部,汪淼乾脆銷聲匿跡,只有一句輕飄飄的話說他活到 100 多歲,算是交代了。顯然,這一人物只不過是推進情節的工具而已,作為人物形象本身並沒有太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劉慈欣顯然也沒有著力塑造這個人物。另外,有的人物在小說中多次出現,如丁儀。這個人物先後出現在《坍縮》,《微觀盡頭》,《朝聞道》,《三體》,《黑暗森林》,《球狀閃電》六部小說中,其形象基本一貫,不修邊幅,有些流裡流氣,卻有曠世奇才,是個無所不知的科學家。而這六部小說的故事並沒有非常直接的聯絡,只有《三體》系列中曾經提到過丁儀在《球狀閃電》中的成果。可見,劉慈欣是將丁儀作為某一類其心目中的科學家的代表進行塑造。雖然《三體》裡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大史,但總體來說,《三體》,乃至全部大劉的小說中人物都顯得蒼白,缺乏個性,只能算作是“功能性人物”
-
11 # 精彩電影頻道
三體這本小說最大的缺點是什麼?我覺得是書裡面一直在講不傲慢要多想不過實際上智力的限制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和理念沒多大關係,該多幼稚還是多幼稚。所以我們十分反感灌輸教育,就是因為理念不是灌輸出來的,是自己領悟的。所以三體人怎麼才能讓地球人不傳送自己的座標呢,除非立刻讓地球的高層知道一切並且和地球人合作。沒有別的辦法。而且速度要快,要是資訊已經公開了就很難阻止了,因為地球不是獨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
12 # 像風一樣自由9527
《三體》所描述的地球人無法逃離黑暗森林法則,最終歸宿不是逃離就是滅亡,傳遞給世人的除了悲觀就是失望!
回覆列表
三體是一部偉大的小說,能和我看過的任意一部偉大的小說媲美,其實我還真找到了一個比較大的漏洞,人類在準備掩體計劃的時候技術已經可以支撐在太陽系其他行星上生存了,甚至也論證了太陽被毀滅後繼續長期生存的可能性,那麼三體人應該早就掌握了相關技術,為什麼不在附近空曠的星系建立殖民地而要冒險和人類為敵呢?貌似是寫第一部的時候沒有想那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