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i我是維維呀
-
2 # 天涯匠客
奴性,是一個孩子一定要摒棄的,乃至一個民族,一定要有血性。
首先,要豎立自信心。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而要教孩子有正確的道理觀,才能站在社會的正立面,才有立身之本。不斷學習,隨時追求進步,練就一身本領,遇事有主見,行事能自立,當然就少了奴性
-
3 # 今天的份
1,先鼓勵他們表達自我想法
每當問他意見時,不要自己說,讓他說,無論好壞,都表揚他的勇敢
2,當孩子面對他人的欺壓時
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打回去,如果你怕孩子打輸就讓他練習跆拳道
3,學會控制自己
任何一個偉大的人都有足夠自控能力,想收就收,想放就放,無論是示弱還是硬碰,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
4 # 為了自己努力
相信自己不比別人差,放手去做事情。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懷著一顆萬事不求人的心態去面對困難。相信你慢慢地會走出奴性人生的。
-
5 # 時間無情123
這裡的乖孩子,可能就是我們理解中的沒有自己的想法,無論怎麼樣都可以的孩子吧。有個專家說的好,孩子的問題我們可以先從養育者說起,應該會找到一些共同的問題。
第一,喜歡評價批評的養育者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正是因為不斷地嘗試孩子才能不斷地發展出各種可能性,如果在孩子邁出的每一步,養育者都以一種過來人的態度不斷挑剔,可想而知很容易讓孩子形成一種:我無能、我不行、我不值得被愛的一種核心信念。核心信念一旦形成,孩子就不可能自信陽光起來。
那作為養育者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想在孩子不斷嘗試或者試錯的過程中我們給予肯定和鼓勵的多還是給予批評和指責的多呢?
給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幫孩子建立起自信,這是孩子一生有勇氣走男闖北的基石。
第二,過度保護的養育者
過度保護的養育者,其實是在試圖給孩子一個完美的環境,那裡沒有挫折,那裡也沒有自我,一切都好像被包辦了,孩子其實只是負責陪伴父母演一出美麗動人的童話故事。
在童話裡,孩子無需做什麼, 想要獲得的都會自動到來,而這無形中就在磨滅孩子真正對生活的興趣。這樣的孩子是很難有真正自我的。
作為養育者,我想我們沒有必要一味地美化環境,隨著孩子的成長,他一定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真相的。
如果我們能多傾聽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尊重他們的想法 ,不過分主導孩子的世界,孩子應該也不會讓我們失望的。
-
6 # 遊弋的蝦米
“奴性”心理的分析
精神分析理論的鼻祖弗洛伊德從心理結構層面將人的心理劃分為三個層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謂“奴性”,我以為是本我被完全壓抑、自我屈從於超我和現實環境的一種心理狀態。
本我
本我要求毫無掩蓋與約束地尋找直接性的“肉體快感”,以滿足基本的生物需求。
本我只遵循“快樂就好”的原則,不會考慮多少風險和是否道德這些因素。
例如在嬰兒時期,孩子飢餓的時候,會隨時用自己的哭聲提醒媽媽哺乳,不會因為覺得媽媽照顧自己很辛苦或者擔心打擾別人休息而放棄自己索要食物的需求。
本我是人格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人對“生存下去”的表達。
自我
自我是人的一種適應環境、儲存個體的本能。自我的一部分是透過與外界環境的接觸和後天的學習獲得的發展。
自我負責感知外界刺激、瞭解周圍環境、儲存從外界獲得的經驗,從而具備了“調節”的作用。自我決定著是否應該滿足“本我的要求”
例如隨地吐痰這種行為,在嬰兒和幼兒時期,是沒有主動意識的,只遵循本我的“滿足”原則。
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父母和老師的教育下,孩子漸漸明白這種行為是不恰當的。所以當本我有這種需求的時候,自我就會根據接受的教育經驗要求自己吐到合適的地方。這就是自我對本我需求的調節過程。
超我
超我是人格層面中“道德性”的結構。
弗洛伊德認為,超我代表著人的良知和道德力量。
“超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的影響,往往習慣於站在“本我”的對立面。
所以當“超我”形成時,“自我”就要同時協調“本我”、“超我”以及現實這三方面的要求,從而使人的心理能夠保持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
舉個例子:某人看上一塊非常漂亮的手錶,想買下來(本我的需求),但又想到自己的收入有限,如果現在買了手錶,這個月家裡的生活費就會沒了著落(現實情況)。所以,為了要做一個對家庭負責的好丈夫、好爸爸(超我),自己的本我需求就要被壓抑。
此時如果本我表現的非常強烈,又沒有自我從中調節,這種壓抑就會在內心與超我形成一種激烈的鬥爭,讓人感覺非常痛苦。而如果自我兼顧三個方面的需要,讓這個人採取買一個款式相同、價格稍微便宜一些,或者分期或延遲購買的方法實現自己的願望,這個人的內心就可能不會感到那麼痛苦。
“奴性”心理的形成分析從精神分析心理結構層面看,所謂“奴性”就人的本我被現實和超我壓抑,屈從於現實和超我,從而表現出對現實環境和超我的順從性行為。
超我,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又被解釋為“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符號內化,形成於戀母情結的崩解時期,是一種對父親形象的內化認同。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俄狄浦斯期認為,由孩子無法成功地維持母親或父親成為其愛戀的客體,對父親或母親可能對其的報復或懲罰產生去勢焦慮(castration anxiety),進而轉為認同父親或母親。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人在兒童時期的現實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對超我人格的發展和形成至關重要。
當本我的需求經常性遭到否定和拒絕,甚至為此遭到懲罰的時候,本我就會被壓抑,自我沒有親身的經驗,為了存活下去,只能選擇屈從於超我和環境,這是自我對有機體採取的保護機制,以此儘可能地減少受到外界傷害的可能性。
如何走出“奴性”1、為孩子的訴求表達留出一席之地
孩子們的需求表達常常會被成年人以自己的經驗否定,從而遭到抑制。
一個總是被拒絕的孩子,慢慢會在表達自己需要的時候表現的膽怯,或者不願表達,只聽從外界環境的支配。
當這些孩子的父母從孩子“乖巧”的喜悅裡醒悟過來,發現自己的孩子膽小、沉默,缺少自主選擇和決斷能力時,又會變得非常焦急,以強迫和責罵的方式對待孩子,尋求改變。這種行為方式無異於“緣木求魚”。
本我沒有得到表達,自我失去了對新事物直接的體驗和感受,積累的經驗來自外界的間接教育。
此時,想起讓孩子為自己負責,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了。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作為成年人,我們首先要做到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為孩子的表達留出一席之地。
2、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嘗試。
人對世界的認識,是透過眼睛觀察、耳朵傾聽、親身體驗、獨立思考來完成的。
親身體驗,可以直接形成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感受。
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子親身嘗試,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自我的體驗和感受。如果這一部分總是被外界取代,孩子的經驗只能來自於道聽途說,無法形成自我。當遇到選擇時,本我的表達被抑制,自我沒有經驗,只能屈從於現實環境和父母培養出來的超我,因此變成了一個“奴性”的人。
小結
首先,我認為“奴性”這個詞用在未成年人身上並不合適,尤其是處於童年、少年期的孩子們。
這個時期,大多孩子的“自我”和“超我”還在建設和發展中,並沒有完善。如果經過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隨著認知水平的提升,對事物可以形成較為全面提升,可以運用積累的經驗恰當處理本我、現實和超我之間的衝突。
回覆列表
那麼一類孩子,他們在父母和老師的心目中是個“乖孩子”,聽話、懂事、循規蹈矩,但是孩子的內心需求你們瞭解嗎?要知道,乖巧的孩子往往更需要呵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也許,應該再加上一句,解放兒童的心理——家長,當心“乖孩子”的心理損傷。
4歲的張倩是個乖巧聽話的孩子。有一次,老師讓他們回家後,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用彩紙疊三個紙青蛙。回到家,張倩不敢和看報紙的爸爸說,也不敢和正在做飯的媽媽說,有幾次,她鼓起勇氣,想說卻又咽了回去。吃過晚飯,要睡覺了,她卻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間。
“你這孩子,怎麼不聽話?!” 爸爸訓斥她。張倩哭了:“老師說,要你們幫我做紙青蛙。”聽了張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牆上的鐘:“現在到哪去買彩紙?明天再說。”張倩想爭辯一下,說鄰居張爺爺家有,卻沒敢說。就這樣,張倩的紙工作業並沒有完成,最後,還是媽媽答應,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兒園向老師解釋,她才安心地睡了。
沒想到,第二天媽媽單位臨時安排她出差,她把張倩送到幼兒園門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時左右,媽媽在出差的車上,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說張倩沒到幼兒園。媽媽忙給爸爸打電話。中午,焦急萬分的媽媽終於接到爸爸電話,說張倩找到了,原來,她怕老師批評她沒完成作業,所以沒敢進幼兒園,就在不遠處的一個街心花園裡哭呢。媽媽這才長長地嘆了口氣:孩子很乖、很聽話,可就是太聽話了……
其實,張倩媽媽除了嘆息,並沒有深入地尋找孩子這種行為的心理根由。
張倩原本並不是這樣的,二三歲的時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歡冒險,但每當她要淘氣或和大人辯駁時,媽媽就會罵她,說她不聽話,爸爸甚至還打過她兩巴掌。慢慢地,在家長的管束下,孩子變了,變得越來越乖巧聽話——這也簡單,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們是喜歡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沒有主見,獨立性差,而且膽小怕事。
這樣“聽話”的孩子,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提不出來、或不敢提出來,說東他往東,說西就向西,就算心裡不滿意,也會適應、服從別人的想法。特別是對長輩,無論是對還是錯,都不敢與之辯論,因為,他們的心裡已經形成了一種定式:自己是個聽話的好孩子。這樣“聽話”的孩子,有的是遵從、禮貌、是對讚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說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孩子,性格已經被扭曲,被家長教育出了一種“奴性”的心理。
這樣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獵鷹。獵人捕到鷹後,不給它吃,不給它喝,在它反抗時,就打它的頭,“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氣,直到最後,它屈服了,順從了,由博擊長空的鷹,變成了捕兔的獵鷹,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然而,遺憾的是,一般家長還是把這樣的孩子當成聽話的好孩子,把培養乖孩子的方法稱之為成功的教子方案,爭相效仿,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樣的孩子也是有問題的兒童,他們的心理,正被家長一廂情願的家庭教育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