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怡然齋
-
2 # 漢府文化
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被宋人譽為“書中之龍”,符合華人的審美理想:中和之美。它既有“力屈萬夫”的陽剛之氣,又有“氣韻千古”的陰柔之美。《十七帖》成為書法史上的一部經典,是繼章草之後,經過變革之後的“新草”,彪炳了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它中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是進入草書的必經之路,是不斷提高草書創作水平的必臨之帖。應該說,《十七帖》建立了今草秩序,具有創造性、想象力和表現力,正是這些給一代又一代書法人以啟迪,引導草書藝術不斷向深入發展。
《十七帖》有著跨越時代的人文價值和藝術空間,其藝術境界符合華人的審美理想,所以它可謂今草之源頭之一。
-
3 # 一笑貫長天
學習草書很多人喜歡選擇懷素的《自敘帖》,因為它被世人說成是草書第一。
我認為學習草書應該選《十七帖》!為什麼?《十七帖》系屬小草,沒有大草那麼激情澎湃,沒有大草那麼酣暢淋漓,但確能為草書打好最堅實的根基。
草書最易浮滑,我也經歷過草書寫得浮滑的階段,看上去似乎很流暢,線條也較舒展,優美,可是,在行家眼中真的很浮,很滑!沒有厚重感,也就是隻有提,沒有按,而對於按這個字來說做的最好的就是王羲之的《十七帖》,《十七帖》在按字上無人能及,在筆力上也是空前絕後,或許一些人說看不出來,其實說看不出來是說實話的人,假裝能看出來的才虛偽,真正能看出《十七帖》筆力強的人,已經是登堂入室了!《十七帖》的筆力因為不是真跡,也是因為即使是真跡你的筆力也不是表現強外觀上的筆力,它是蘊含在腕與指之間的,你寫不出那種提按,真的難以體會那種筆力。
學草書我推薦《十七帖》!
-
4 # 王興衛書法藝術
我來回答一下您的問題。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歷代臨摹學習的經典範本。王羲之《十七帖》之所以被後世奉為"書中龍象"?這是因為《十七帖》對於領會王羲之書法乃至整個魏晉書法的法度、風韻都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另外我要說的是王羲之的書聖地位是由其書法新體的原創性所決定的。有一個天大的誤會不知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這個誤會認為王羲之的書聖地位是唐太宗李世民偏愛王羲之的書法並利用其皇權給奠定的。王羲之的書聖地位,是由王羲之創造了楷書、行書、今草書新體所決定的,唐太宗的行政命令只在唐以後起到了強化作用。我們今天之所以研究《十七帖》,不是受唐太宗的影響,而是對王羲之草書原創意義的挖掘與探索。追根溯源我們便明白,秦漢以前的篆書書體還沒有產生點畫,線條單一,用筆比較簡單。點畫的定義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一,點畫是筆法的組合;其二,點畫與漢字構成有關,一般指橫、豎、撇、捺等等。書體發展到隸書之後,隸書把篆書中那根粗細相等的線條轉變成形態不一的點畫。點畫的出現,對筆法的豐富提出了新的課題,提按頓挫、方圓藏露等各種變化應運而生。但隸書時代點畫與點畫之間還基本上處於筆筆斷,斷而後起的狀態,沒有解決好書寫的連續、連貫問題。在王羲之之前,這些問題雖然得到了一定的解決,但解決得不徹底,不自覺,故而楷、行、草書體並沒有真正成熟。包括張芝的草書和鍾繇的楷書在內,都處在發展完善階段。鍾繇的楷書橫長豎短,轉折處很少有連續用筆;張芝的草書也多有隸意和章草符號等這些東西。
王右軍的書法在前人的基礎上,創立了新的書體式樣,完善了楷書、行書、今草的規範問題。這一點,是研究《十七帖》的前奏。如果站在學習、理解《十七帖》的立場,這個前奏至關重要。
中國歷史以來書法的藝術性是人們在實用過程中逐漸認知並不斷強化的。古代的實用書寫,如文稿、信札、公告、奏章、記事、銘功等,都不是為書法而進行創作的作品。在書法史上,東晉書跡大概可分為尺牘信札、碑銘墓誌和寫經三大型別,這三種類型的出發點也都不是以審美為目的。王羲之的《十七帖》也一樣,是他從44歲開始,直到公元361年的14年中寫給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等的信件,旨在資訊交流。在書法與實用難捨難分的年代,歷朝歷代都極力推崇“中庸”、“中和”和“至善至美”的標準,其動機主要是適應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在各行各業中都強調正統
我們在書寫與書法價值的判斷上,要認識到書寫的意義在於“文以載道”和作為資訊交流的工具;而書法的意義,則在於“書為心畫”,在於“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等心理、情感的參與。書法技法是書法表現過程中的工具,它只有同情感相結合,才能使書寫上升為書法,使實用性書寫產生藝術的美感。唐蔡希綜《法書論》說:“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蔡希綜在這裡指出了《十七帖》的實用性——“除繁就省”;還指出了其原創性——“創立制度”;也指出了其藝術性——“穎悟斯道”、“謂之新草”,講的很透。
-
5 # 蒼山書童
王羲之《十七帖》作為草書入門臨習我個人覺得不是很合適,因為《十七帖》中還有濃郁的章草蹤影,使轉過分注重提按,似折非折似轉非轉,還沒有進化到使轉以圓勁瀟灑為主的今草,再則《十七帖》是王羲之二十多年與友人往來書信之和,並不是一氣呵成之作,二十多年時間也可以說代表了王羲之草書風格演化的全過程,這樣也不利於初學者在臨習中過程中尋找摸索筆畫的筆法規律和結字規律及章法覺悟,大大加大了臨習難度,會影響初學者自信心建立,使其學習興趣大打折扣,所以推薦小草入門臨習智永《草書千字文》,大草入門臨習草聖的張芝《冠軍帖》,當然已有深厚楷書功底的入門草書臨習《十七帖》會更容易上手,畢竟楷書就是在章草注重提按筆法基礎上加以方正規範後演化而來。
回覆列表
王羲之《十七帖》是中國書法史上今草(也稱小草)書體的典範之作,代表了今草的最高成就。從這個意義上說,《十七帖》當然是學習今草的最佳法帖。要真正明白這其中的道理,我們需要從《十七帖》的歷史地位、經典意義、學習價值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十七帖》的歷史地位
我們今天所說的草書包括三種形態:章草、大草(至唐代又分離出狂草)和今草。草書最初的形態是章草,產生於漢代 ,由隸書的簡省快寫而演化成的書體,尚存隸書筆法,漢末張芝積大成,又創字與字筆畫連帶的“一筆書”,即大草。所以今天能看到的張芝作品有兩種草體,即章草(《八月帖》)和大草(《冠軍帖》等)。王羲之融合章草與大草,按他的審美觀進行了一番富有創意的取舎和改造:去掉了章草的隸筆,存其古樸;減省了大草過多的引帶連綴,存其流美,使二者有機融為一體,創立了今草。羲之子獻之在學父的基礎上借鑑張芝草法,又推進了大草的發展。至唐代張旭、懷素出,將大草的連綴和跌宕起伏進一步誇張,是謂狂草。至此草書形態完備。
王羲之作為歷史公認的書聖,於楷、行、草三體均有高深造詣,後代書家均難企及,最享盛譽的是行書和草書二體,而最大成就卻是草書,理由是:其一,王羲之留存至今的所有刻帖(真跡一字無存)共約三百多帖,90%以上是今草。後世評其書“晚乃善”,而他晚年以書信留存的書法都是今草,應是他書法的最高水準。其二,他是今草的奠基人,同時又是最高成就創造者。這在藝術史上也是個特例,一般來說一種藝術形式的建立者不會是取得最高成就者,因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從誕生到成熟有一過程。比如律詩,在唐初就產生了,但一直到盛唐杜甫出,這種詩體才有了巔峰之作。
既然王羲之的最高成就是今草,那麼他今草的代表作是哪一篇哪一部呢?我的回答是:《十七帖》。依據是:《十七帖》雖刊刻於唐代,書聖早已故去,但仍然薈萃了王羲之最精妙的草書佳作。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右軍書記》中記述了此帖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恆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及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以"貞觀"兩字為二小印印之。褚河南監裝。《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號之。”這段話提供了兩個重要資訊:一是《十七帖》是遵太宗李世民(羲之超粉)旨意,從朝廷所能收購到的三千紙王羲之書法中按風格類似而精選的一一有足夠龐大的選擇基數;二是選編刊刻的藝術總監是當朝大臣、書壇領袖、深得王羲之書法精要的大書家褚遂良一一保證了選編刊刻的高水準。
《十七帖》之外,王羲之還有近三百帖草書刊於《淳化閣帖》、《大觀帖》、《潭帖》等叢帖,筆者仔細逐帖品讀過多次,認為只有二十多帖與《十七帖》水準相當,可見《十七帖》選帖精準。
綜上所述,可知:書聖→王羲之→最高成就→草書→最佳法帖→《十七帖》。這就是《十七帖》的歷史地位。
二、《十七帖》的經典意義
何為經典?經過歷史選擇出來,最有價值,最能表現本行業精髓的,最具代表性、典範性、權威性的不朽之作。《十七帖》不僅完全符合所有關於經典的定義,而且是書法史上最具經典意義的作品。筆者的依據是:
1、代表書聖最高水準
王羲之的經典作品很多,名氣最大的是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被譽為行書圭臬的《集王聖教序》等。前者是書聖中年時的作品,雖被後世視為神明一般,但畢竟還未到書聖晚年爐火純青的境界。後者雖精美無比,但畢竟是集字作品,非完全意義上的書聖原作。而《十七帖》不僅是書聖晚年佳構,而且是他獨創的也是最擅長的書體一一今草的代表作。所以說《十七帖》代表了書聖的最高藝術水準是沒有疑問的。
2、是今草最權威的藝術標杆
在書史上各種書體都有很多經典作品,比如楷書,唐代就有歐褚顏柳諸家的代表作,各呈異彩,水準相當,或者說差距甚微。行書的經典作品也大致如此。今草在王羲之之後可稱得上經典的有智永《真草千字文》之草書、孫過庭《書譜》、懷素《小草千字文》等,但這些作品均是對王羲之今草在不同時代的闡釋、演繹和發揮,均被籠罩在書聖的羽翼下,尚不能與《十七帖》等量齊觀。所以《十七帖》是今草最權威的經典,沒有之一。
3、是審美極則“中和“之美的典範
“中和”之美是始終是審美極則,也是“中庸之道”的審美理念。庸,不是庸常,更不是平庸。庸是合道。因此,只有“中和”才最具審美的廣泛性和恆久性。
孫過庭在《書譜》裡把王羲之與張芝、鍾繇二人作了番比較,大意是:比之張的雄放恣肆,王則沉著內斂;比之鍾的敦厚矜持,王則靈動灑脫。概言之,在收與放之間,王羲之居其中。“中也者,天下之定理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所以《十七帖》蘊含的中和之美,是最具經典意義的。
三、《十七帖》的學習價值
最經典的作品是否就是最具學習價值的楷模呢?這不一定。因為有些經典作品是天作之合,也就是作者天分使然,後之學者很難從中把握規律性的東西,無從學起。舉例來說,李白、杜甫的詩是經典吧,但杜詩可學,李詩卻很難學。因為李白的傑作大都出於自然,那是天縱英才,你可以從中受到強烈的感染、深刻的啟發,但你卻難以仿效,難以從中學到作詩的技巧。而杜詩卻是另一番境況,是學詩的模板,無論立意、提煉,還是修辭、音韻,杜詩都提供了可資學習借鑑的規範和技巧,是學詩的標杆,所以唐以後學杜者眾,杜詩成為了最具學習價值的經典。這也是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的原因。
詩聖經典是學詩的楷模,書聖經典同樣是學書的楷模。那麼具體到《十七帖》,筆者僅作如下分析:
一、《十七帖》提供了相對最完美的作品示範,格調高雅,習之不會染上習氣
凡藝術作品均不可能盡善盡美,《十七帖》亦不例外,但它卻是書史上缺點最少,最接近完美的作品。而智永《真草千字文》、孫過庭《書譜》乃至以後的張旭、懷素、黃庭堅等的草書經典作品,都存有一些個人習慣上的弊端,如果臨習者不加酙別,越是深入則越容易染上習氣。而臨習《十七帖》則是越深入越美妙,越是可以減少臨習者本身的習氣。
二、《十七帖》提供了最豐厚最標準的草書技法
點畫、結字、使轉、章法是草書的四大要素。
《十七帖》點畫精準、變化豐富,“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羲之以後,很少有書家能有如此精妙的筆法。同時它的結字非常優美生動,所使用的草書符號準確無誤,為歷代圭臬。再說它的運筆使轉,自然流暢,筆斷意連,氣韻貫通;章法隨機生成,節奏鏗然,少有安排,一派天機。縱覽書史,也只有行書經典《集王聖教序》有如此豐厚的可資學習臨摹的內容,但由於是集字,免不了氣韻連線的生硬。
三、《十七帖》瀟灑從容,不激不厲,傳遞晉人高雅韻致。
韻,是草書最難進入的境界。王羲之以東晉士人蕭散超脫的心態,心手相應,揮灑自如,達此妙境。晉之後幾乎無人再現草書的雅韻。所以,米芾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則徒成下品。”常臨《十七帖》,晉人遺韻,潛移默化,淘冶筆墨,提升境界,何樂而不為?
說了這麼多,總歸一句話:《十七帖》是最具經典性的草書法帖,其作為臨習範本的優勢,幾乎是無可比擬的。
最後簡要說說現行《十七帖》的版本情況,為愛好者的選擇臨習範本提供點參考。
傳世《十七帖》有兩個系統,一為帖尾有“敕”字和“付直弘文館臣解無畏勒充館本,臣褚遂良校無失”等字者,世稱“館本”或“敕”字本”;一為《淳化閣帖》所收、傳為賀知章臨本。兩本相較,應以館本為優。
現行館本共134行,1160字。其中有行楷書4行20字,餘皆為草書。有人根據帖中自然段落分為29帖;也有人根據帖的內容和有關記載,分為27帖或26帖。為了臨寫方便,一般分為29帖。
現印行版本繁多,筆者認為善本有以下5種:
1.《十七帖》吳寬本(或稱上海圖書館藏本,一般認為是最善本) 。
2.《十七帖》馮銓快雪堂本(或稱河南開封博物館藏本)。
3.《十七帖》文徵明朱釋本,現藏美國安思遠處。
4.《十七帖》姜西溟藏本。由羅振玉售予日本大阪上野有竹氏,故稱日本"上野本’。
5.《十七帖》 孔氏嶽雪樓本,香港中文大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