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代尚書院

     用筆如“印印泥”、“錐畫沙”是唐代書法家褚遂良首先提出來的。他說:“用筆當如印印泥,如錐畫沙,使其鋒藏,書乃沉著,常欲透過紙背。”(《論書》)張旭還對“錐畫沙”進行實踐驗證:“僕(張旭)嘗聞褚河南用筆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後因閱江島間平沙細地,令人慾書,復偶一利鋒,便取書之,險勁明麗,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草正用筆,悉欲令筆鋒透過紙背,用筆如畫沙、印泥,則成功極致,自然其跡,可得齊於古人。”來源書法屋。(見蔡希綜《法書論》印印泥是指印章印在印泥上,四周凸起,印體凹陷,用以比喻筆鋒藏在筆畫中。這兩種說法都十分形象,實際上就是講中鋒行筆,用蔡V的話就是“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印印泥”、“錐畫沙”,一方面強調一種力度,用筆沉著;另一方面使鋒藏於筆畫之中,取其自然之妙。正如董內直所說的:“如印印泥,如錐畫沙,自然而然,不見起止之跡。”《書訣》用筆如“印印泥”、“錐畫沙”是古人對筆法的形象概括,簡潔傳神,把不易說清楚的筆法非常形象地概括出來,金針度人,對我們今天搞書法的人也不無啟迪。

  • 2 # 王志敏60

    用筆如“錐畫沙”,如“印印泥”是古人對學習書法的經驗總結,用形象比喻的語言表達出來。用筆如“印印泥”,是說寫字要像蓋印章一樣,方正沉著,筆畫要實不可虛脫,筆畫用藏峰,如橫筆必先左後右再向右回收,藏而不露。豎筆應先上後下再收筆。用筆如“錐畫沙”,強調寫字要用中鋒,不可多用側鋒,寫字才會有力度,才會入木三分,筆畫才能酋勁有力,雖柔卻顯出鋼勁,鋼柔相濟給人一種美感。多用側鋒則像畫畫,沫來沫去看不出功底。這兩句規範了對寫字的要求,是寫好字或想當書法家的人必須遵守的原則。

  • 3 # 手機使用者65406604335

    據我理解:如錐畫沙是用指中鋒運筆、筆與紙面成90度角、避免偏側鋒,如印印泥乃指運筆要慢、力透紙背、這樣、作品非浮、而老辣、蒼勁、厚重。

  • 4 # 智度書道

    因唐人墜離書法巔峰不遠,所以還知道書法作品的優劣。其本為鑑別書法作品優劣之比喻,卻多被已不知何為書法的後人臆定到諸如中鋒用筆等書寫過程上去了。明白了唐人本意,再來看"屋漏痕",就會知道那是中部飽滿邊緣參差突起的意思。因漏水沿牆下行之時,每行分毫皆須先將幹牆皮注飽,就形成了中部飽滿。而漏水中的灰塵在水流邊緣淤積則形成了參差突起狀,這個比較好理解。由於"錐劃沙"和"印印泥"從字面看都是與手臂相關的動詞,後人更易誤認為是運筆動作,這都是後人缺乏漢字語言藝術方面的修養的結果。唐人為求字數上的整齊或上口而進行了省略,可後人竟不知補齊而望文生義。試想若唐人將"屋漏痕"省略為"屋漏",則後人又不知會妄謬到那裡去了。其全句若是"用筆的效果應當如同錐劃沙的痕跡或印印泥的痕跡"則較易理解,都是中部飽滿邊緣突起的意思。後人對"古釵腳"的反應最為荒唐。其先將之改為"折釵股",此雖為動詞卻不如前者般理解為用筆方法去將筆桿折斷,反倒注意其形態了。至於唐人為何用"古釵腳"而不用"新釵腳",以及為何用釵而不用簪卻長久無人考慮。想弄明白這個問題並不困難,既然都是唐人用來鑑別書法作品優劣的,就應和前者相似。因為前者多有參差之邊緣而新釵皆光潔,所以便選鏽蝕嚴重之古釵。由於前者皆強調兩邊的突起,以釵之雙股可示筆劃兩側之突起,這就是不用單股之簪的原因。從唐人的這幾個比喻可以看出,其所認為的優質的筆劃,不僅要保證中部的飽滿更要加強邊緣的堅實度。由此可見其對虛浮筆劃之不屑。只有使用書法真筆法,才能寫出符合唐人標準的優質筆畫。而當今所有貼著書法家標籤的人,都不會書法真筆法,也就都不可能寫出優質的筆畫來。下面是一幅使用書法真筆法的作品,所有不服的人,只要找自己心目中最偉大的所謂大師或大家來一試就會心服了。

  • 5 # 神韻軒書法

    如錐畫沙指用筆中鋒寫出來的線條效果有立體感。像鐵錐在平地紗面畫線一樣,呈中間深,兩側斜淺狀。中鋒行筆時,與錐畫沙相似。

    如印印泥指藏鋒用筆沉著、微微挫動,筆力深入,有印印泥線條遒勁有力而生澀的效果。

    褚遂良《論書》中說:"用筆當如印印泥,如錐畫沙,使其藏鋒,書乃沉著,當其用鋒,常欲透過紙背。″

    趙孟頫行書《止齋記》筆力沉著,俊秀飄逸。(見圖)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6 # 翰墨書道

    “錐畫沙”、“印印泥”實際上都是談的書法中的中鋒線條,也就是點畫中中鋒技法表達出來的形質。經典理論認為這是最美的書法點畫線條。為什麼我們會認為中鋒線條最美呢,因為中鋒線條給我們的審美感覺是立體的,不是完全平面畫的形質感覺。

    實際上,我們生活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平面,但立體的卻是絕對的,平面只要有厚度就仍然可以看作是立體的,這並不勉強。平面化的事物只能證明我們的認識不完整,所看到只是事物的一個側面而不是整體的完整的事物。所以我們把立體的事物定義為美的基本標準之一,是符合藝術審美的基本原則的。

    實際上,書法中具有立體感到作品往往是絕對的經典書法作品。而那些完全沒有立體感到線條甚至空間分割的作品是沒有什麼藝術價值的。當然不可否認,美的書法作品中並不是唯立體感的,平面的點畫線條仍然在較小範圍是存在的。因為我們的書法作為藝術,其內涵是非常豐富的。“錐畫沙”、“印印泥”是書法家兼書法理論家們在考察經典書法技法和對自然之美但認識與領悟後的一種對經典書法點畫線條的非常形象的描述或者感覺上的理解與認識,這是一種較高極的認識。因為我們初學書法 過關注的只是技法方面的問題,更多的是考慮的是“形”的問題,而不是“質”與“神”得問題,但我們有暇考慮形質的“質”與“神”得問題時,往往我們的書法臨摹功夫已經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的,可以已經具備書法家的條件了。

    中鋒線條的運筆就是萬豪齊力。鋒正心圓,筆尖在點畫線條的中間,因為筆鋒豎直“墨精暗墜”,集中注與紙上,所以線條圓而厚。而側鋒用筆的點畫線條,往往較為浮滑,形質不全。中鋒線條來自篆書,是中國書法中比較古老最成熟的筆法之一,也書法的核心筆法。無論是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亦或歐顏柳趙等書法家的都以中鋒技法表達的點畫線條為基本審美理想和衡量標準。我們今天學習書法技法,同樣要以中鋒為書法技法的核心筆法,最高點畫線條的審美理想與標準。

    要表達中鋒線條的藝術效果,除了鋒正外還需要注意,用筆的節奏要明快,但不能過疾,要以穩健暢達為主。

  • 7 # 怡然齋

    “印印泥”、“錐畫沙”這兩種筆法是唐代書法家褚遂良首先提出來的。他說:“用筆當如印印泥,如錐畫沙,使其鋒藏,書乃沉著,常欲透過紙背。”張旭還對這兩種筆法進行過驗證,結論是:“用筆如畫沙、印泥,則成功極致,自然其跡,可得齊於古人。”

    先說“錐畫沙”,若在平平的沙面上,用錐尖輕輕地划過去,沙子就會滾回小而淺的劃槽裡,把它填滿,還有什麼痕跡可以形成。當下錐時深入沙裡一些,而且不斷地微微動盪著畫下去,使一畫兩旁的沙粒穩定下來,才有線條可以看出,這樣的線條,兩邊是有凹凸的。所以包世臣說,書家名跡點畫往往不光而毛。可知“如錐畫沙”形象地表達了中鋒行筆之妙。

    再說印印泥 :“泥”是指封泥,而不是現在使用的印泥。古人為了檔案保密,在信封或者檔案袋口貼處用膠泥來封住,再鈐上印章,稱為“封泥”或“泥封”,印痕深入有力,永存其真。形容用筆精深、圓潤、厚重,筆道穩健準確而有力。

    這兩種說法都十分形象,一方面強調一種力度,用筆沉著;另一方面使鋒藏於筆畫之中,取其自然之妙,簡潔傳神。但是再好的文字表述總是有侷限的,為此,我在經典作品中選取了這兩種筆法的典型範例與喻體的實物形象放在一起比照,從而更形象直觀地呈現這兩種筆法的藝術表現力,前3張為“錐畫沙“,後3張為“印印泥“,書友們細細揣摩 ,自會有所領悟。

  • 8 # 千年蘭亭

    錐畫沙和印印泥是說下筆有力,力透紙背。

    錐畫沙比較好理解,像錐子在沙上畫,中間深,兩邊淺,有立體感,是中鋒行筆的表現。

    而印印泥不好理解。這裡說的印泥,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印泥,而是一種粘性的紫泥。

    古人用紫泥來封信,和近代用的火漆相類似,火漆上面加蓋戳記,紫泥上面加蓋印章,現在還有遺留下來的,叫作“封泥”。

    前人用它來形容用筆,自然也和錐畫沙一樣,是說明藏鋒和用力深入之意。

    而印印泥,還有不走樣的意思,形容下筆既穩且準。而要做到這一點,執筆要合理,手腕還要經過基本訓練的硬功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認為李白的媳婦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