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磚學士

    文化掠奪的事情多了:

    一、靖康之難。

    靖康元年(1126),金人南犯汴京(今開封),次年擄掠宋徽宗、宋欽宗及宗室、后妃、技藝工匠北上,京城儀仗、冠冕、禮器、儀器、珍玩、圖書為之一空。所以,傳世的北宋版圖書很少,就是這個原因。今天藏在國圖的石鼓(就是載有石鼓文的那個),當時是宋徽宗的珍愛,他拿到手就給字上鑲嵌了黃金。這些黃金,被金人一一鏟去,所以原本700多字的石鼓,今天只能依稀看清200多字。

    二、敦煌卷子外流。

    敦煌文書被發現後,1907~1914年間,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國人奧爾登堡等,先後來到敦煌,使用誘騙方法,劫走大批文書卷子(大家看過餘秋雨的散文,大概都知道王道士)。這些卷子現在分藏於倫敦、巴黎、列寧格勒、京都、柏林等地。

    三、甲骨片外流。

    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被發現後,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濫掘,併為古董家、學者和一些駐中國的外國傳教士所收集。據統計,有2萬多片流散於日本、加拿大、英國、美國、德國、俄羅斯、瑞典、瑞士、法國、新加坡、比利時、韓國等12個國家,它們基本上都是1928年以前私人發掘及抗日戰爭期間由日本人盜掘的甲骨。

    四、青銅器外流。

    近代以來,中國戰事頻仍,外國人趁機倒賣大量青銅器。後來,陳夢家利用在歐美的講學機會,蒐集了這些青銅器的資訊,出版了《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錄》。

    五、簡帛、繪畫。

    例如從長沙子彈庫帛書(http://news.163.com/10/0502/03/65L8PEDQ00014AED.html)以及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歷代帝王圖》。

    六、英法聯軍搶劫北京。

    咸豐十年(1860),東南各省正為太平軍所困之時,英法聯軍攻陷北京。除了搶劫財物,還縱火燒燬圓明園,園內文淵閣《四庫全書》和《四庫薈要》毀於一旦。歷經劫難的《永樂大典》,一部分被燒燬,一部分被掠走。

    七、庚子事變。

    也就是八國聯軍進北京,時間是1900年。期間,殘存的《永樂大典》再次被掠走。英國人普南特·威爾在《庚子使館被圍記》中說,翰林院中堆積如山的圖書(數千萬卷)被燒燬,有的被劫走——其中就包括《四庫全書》的底本。

    八、日本侵華。

    期間,除了殺人,某些“漢學家”為虎作倀,幫助軍隊對中國進行了罄竹難書的“文獻掃蕩”:

    事實上,之前“皕宋樓”被賤賣,也可以算作文化掠奪。

    巖崎彌之助

    靜嘉堂文庫

    1905年,當日本駐蘇州領事白鬚直將清末四大藏書家的湖州陸氏意欲出售陸心源皕宋樓、十萬卷樓等藏書的訊息告知靜嘉堂文庫,彌之助立刻表達了收購意願,但就陸樹藩開出的50萬元天價,頗為躊躇。先前陸樹藩謹遵家藏圖書“切勿散佚”的家訓,多方聯絡國內藏家,打算集中出售和轉贈,竟無願意接受之合適單位;後又希望在保持藏書完整性的前提下悉數折價售與國內藏家,商務印書館創辦人之一張元濟等文化人亦多次建議政府和文化機構將陸氏藏書買下,然而兩年間,因售價太高,國內竟無一購書意向。陸樹藩當時認為,與其逐漸拆分擇精售出、忍見藏書在自己手上一散再散,不如集中售與日本藏家,至少保證了舊藏的完整性,就是不違先人遺訓。1907年3月28日,擔任靜嘉堂文庫長的重野安繹出訪歐洲途中,停泊上海,與陸樹藩會談,訂立協議,靜嘉堂以十萬清朝銀元(約12萬日本元)全部買下陸氏藏書約44,000冊。是年6月,三菱海運的一艘輪船把這4萬多冊中國古書運至東京,出資的巖崎彌之助,還來不及細覽這些泊來珍籍,就在第二年(1908年)3月去世,享年58歲。 ——《澎湃新聞·作為供品的靜嘉堂文庫:日本財閥如何收藏中國珍本古籍》當然不止這些,歡迎大家補充。

    參考書目

    1. 陳垣:《敦煌劫餘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北京,1931。

    2. 陳寅恪:《陳垣敦煌劫餘錄序》,1930,《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商務印書館,北京,1958。

    4. Fujieda Akira,The Tun-huang Manuscripts,Essays on the Sources for Chinese History,dedicated to Ch.P.Fitzgerald,pp.120~128,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Canberra,1973.

    5. 嚴紹璗:《漢籍在日本的流佈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6.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中華書局,2001

  • 2 # 白sir讀書

    歷史上,文化掠奪的案例真不少,下面我來講兩個著名的案例。

    大英博物館裡,就珍藏著中國圓明園的珍貴文物。

    大英博物館引以為傲的口號是“遊世界,逛大英博物館!”剛建館時,裡頭僅7萬件展品,但隨著歷史上“日不落帝國”的擴張,它的藏品升至今天的700萬件,其中不少珍品都來自掠奪,其中就包括中國圓明園裡的許多珍寶。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洗劫並焚燬了皇家園林圓明園。當時有一位英軍大尉,把園中所珍藏的東晉顧愷之的名作《女史箴圖》的唐代摹繪本,盜往英國,它與後來從敦煌藏經洞盜走的敦煌壁畫、經卷一起,成為大英博物館東方藝術館的鎮館之寶。

    敦煌壁畫和經卷的被盜經過,我是從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中讀得的,當時心中憤慨又悽然。至於後來有人跟作者較勁,說他跟王道士過不去這個梗是誤傳,不去提它,我們這裡只講文化掠奪。

    另一個文化掠奪的例子,有點可笑。

    英、法兩國之間形成聯盟的時候不少,可是二者也曾爆發過數次文物爭奪戰,尤其以“通向古埃及的鑰匙”——羅塞塔石碑的爭奪,最為著名。

    1799年,拿破崙侵略軍在埃及港口城市羅塞塔附近,發現了羅塞塔石碑,將其運往法國在開羅設立的“埃及研究所”,供法國學者研究。1801年,在埃及的法軍戰敗投降,法國學者攜帶石碑隨法軍避走亞歷山大城。而英國軍隊宣稱,要沒收羅塞塔石碑及其它埃及文物,法國學者則表示強烈反對,並且威脅說,若英軍強奪,他們便燒燬手中的全部埃及文物!

    1801年9月,英法簽訂“亞歷山大條約”,規定英國接收羅塞塔石碑在內的埃及文物,同時允許法國學者保留相關研究資料和石碑拓片。根據規定,羅塞塔石碑被英軍運回了英國,隨即在大英博物館公開展覽。

    一直到目前,埃及政府還在向英國索還羅塞塔石碑,但未果。

    這算是什麼呢?

    兩個小強盜搶來了別家的稀世珍寶,因分贓不均紅了臉,還煞有介事地簽訂條約來分贓。唉,文化掠奪如此光明正大,這也是沒有誰了!

    如此公然文化掠奪,是因為新航路被開闢後,歐洲列強逐漸向外殖民擴張,而且當時的歐洲王室和貴族內部,曾掀起蒐集海外珍奇異寶的熱潮。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歐洲許多動人心魄的博物館,其背後大多隱藏著龐大的帝國擴張掠奪的事實。(完)

  • 3 # 樂物志

    # 文化掠奪悲劇:他們有預謀有組織30天時間, 310輛次,將中國88萬冊圖書劫運日本

    藝嶼EYESVOT|文化與警醒

    國人應警醒……

    毀掉一個民族,先毀掉或掠奪他的文化,比如圖書的、雕塑和繪畫!秦始皇的發焚書的歷史太久遠了,我就說說近現代的例子!

    抗戰時期「大掃蕩」

    關於文化掠奪的案例,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例證,但對於中國國人來說,最讓人難以原諒和釋懷的文化掠奪的例子,無疑是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對我國的文化事業的打擊和掠奪。

    抗戰期間,侵華日軍不僅瘋狂屠殺中國軍民,而且對我國文化事業百般摧殘和劫奪,犯下了滔天罪孽。

    東方圖書館原貌

    東方圖書館1924年在上海建立。前身是1909年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圖書資料室涵芬樓,藏書曾經達46萬冊。1932年日本炮擊上海於一·二八事變中被焚燬。此時,文化掠奪的悲劇使我的心中隱隱作痛。

    “東亞聞名文化寶庫”、“亞洲第一圖書館”毀於一旦。東方圖書館也就是上海東方圖書館,是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圖書館。1932年1月,日本飛機轟炸上海,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私立圖書館東方圖書館五層樓舍焚燬一空,中外文書刊損失殆盡。據統計,損失普通中文圖書26.8萬冊;西文圖書8萬冊:善本書3203種,29713冊;何氏善本書約4萬冊;方誌2641種,25682冊;5萬套圖書卡片;

    東方圖書館被焚燬

    同時包括許多報刊的孤本或珍本,如初版德國《化學藥學年鑑》全套、1832年至1851年香港出版的《中國彙報》等。

    自“七·七事變”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不包括戰後至1947年間日本曾經歸還我國(蔣介石政府)的部分書籍,遭掠奪或因戰火而被毀的公私藏書共計586,428冊,其中公共448,957冊,私人藏書137, 471冊。

    1937年:日軍7月29日攻佔北京,李鴻文私人藏書38, 000冊在家中遭掠奪;曾憲三私人藏書1箱遭到掠奪; 8月,北平民國學院書籍59, 836冊被掠奪;清華大學在北京倫陷時中西文圖書34, 991冊丟失;輔仁大學中文書226冊,西文書18冊丟失。

    浙江、上海、南京、廣西、汕頭等地省市圖書館館舍與藏書或全毀於戰火,或慘遭損失。

    商務印書館及圖書館

    1939年甘肅省立圖書館被炸,損失無量。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藏書豐富,到1935年已達20多萬冊,其中多為宋元明清歷代珍本,抗戰期間,該館寄存在蘇北興華縣的木刻圖書及省方誌6803冊全被日軍燒燬。

    日軍在摧毀、破壞館地和藏書的同時,還對我國珍貴文物圖書掀起掠奪狂潮。在淪陷區,他們派出所謂“科學調查團”,由日本的各種科學家,包括圖書館學和版本學家組成,到處進行搶劫。

    日本憲兵和警察到各圖書館搜查,凡屬進步書刊全部燒燬,珍貴文物圖書則全部劫走。在南京日軍派出特工人員、士兵近700人,僱傭勞工800多人,共動用卡車310輛次,花費一個月時間,將88萬冊圖書劫運日本。

    可見,抗戰期間日軍不僅在中國燒殺搶掠更是有預謀有組織地搶劫文化資源,對我國的文化事業造成了一次重創。

    除此之外,國寶級文物《女史箴圖》的唐代摹繪本被劫,敦煌文書,青銅器、甲骨文外流,石鼓文、簡帛被毀,火燒圓明園《四庫全書》、《永樂大典》難以倖免,侵華日軍“文獻掃蕩”,無數的藝術珍品文化瑰寶,顛沛流離……

    那泛黃的歷史書影,已經歷近百年了!

    藝嶼EYESVOT,泛文史創作群組(魚組),關注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法的增減筆畫會誤導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