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豐盈心態嘣跳媽

    孩子想獨立,多麼好的事情啊~為啥會說沒辦法呢?

    兩歲多的孩子,獨立意識正在發育,很多事情都想自己嘗試做了,那就給他多試試啊!孩子小能力和經驗沒有我們強很正常。但是,三歲左右就要去上幼兒園了,上幼兒園前,需要學會自己吃飯、穿衣等等。這樣也不用擔心幼兒園老師少小朋友父母忙不過來顧不上自己家寶寶了。

    自己做事會給孩子力量感,有力量感有成就,孩子才會越來越想做更多的事情,覺得自己是有用的!所以家長不應該阻撓而應該多多創造條件給孩子多鍛鍊發展孩子的能力,給孩子成長提供機會!

  • 2 # 媽咪Jane黃靜潔

    對於孩子想自己做任何事這個問題,我想說這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她對自己周邊的人事物都是充滿好奇的,而好奇心也是孩子成長和學習的一個非常好的"敲門磚"。孩子從一個沒有自立能力的人,變成一個責任心的成年人,這個過程就需要她的努力探索和好奇心。

    家長應該持有鼓勵的態度,為孩子鼓掌。想探索的孩子,絕對是一個好孩子,我們應該去尊重和信任她。孩子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孩子越小,成長的速度越快,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她的成長。這種成長,就需要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

    這裡給大家說一個概念,就是"實習"。對於一個在做事上正在"實習"的孩子,家長的心態應該是要求不能太高,讓孩子有機會去展示自己。孩子自己動手做事有很多的好處,可以鍛鍊手眼和肢體的協調能力,刺激大腦和身體的發育,讓孩子變得更聰明。而且,在做事的事情,孩子可以學會管理自己的能力和溝通能力。

    當然,在孩子自己做事的時候,家長務必要做到兩點:

    1.保證她做事的區域是安全的。

    在安全的區域,讓孩子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家長可以在家裡"開闢"一個地方,專門給孩子做事,在這個區域裡面,孩子不會受傷,但是又可以滿足她自己的好奇心。

    2.孩子做的事一定不能"越齡"。

    2歲的孩子不能去做6歲孩子要做的事,這裡就涉及到拒絕孩子的問題,在拒絕的時候,家長不要簡單地說"不",而是要說出"不"後面的原因,她才會選擇相信。

    這裡我想跟家長說:你要對孩子有信心,對孩子有推動,你要對孩子有關愛,但不能寵愛。另外,全家人要意見一致。如果家人的觀點不一致,讓孩子搞不懂誰對誰錯,她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無能的人"--沒有能力去做事,沒有能力去想象,沒有能力去溝通,沒有能力做自己的判斷。

  • 3 # 多彩人生心理發展之謎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你家孩子可了不得

    你家孩子的表現足以說明兩個問題。從出生到現在父母的教育是科學的,成功的,孩子在健康成長;第二,恭喜你有這樣的孩子,“三歲看大”,這個孩子一定有發展潛力。孩子的行為表現說明孩子已經提前進入第一逆反期,也就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個飛躍期。這個時期,一般孩子要在3歲左右發生,這個時期的孩子心理主要表現是“我長大了”,“大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這個時期父母要把好兩個關鍵,即細心觀察發展變化的關鍵,給孩子機會讓他做主的關鍵。自主做的事做好了孩子會更有信心,做壞了會主動求助於父母。一個避免,即避免越俎代庖,以成人的眼光判斷對錯。比如,孩子畫畫,他畫的人物頭像眼睛比嘴還大,在成人眼裡不成比例,在孩子眼裡,眼睛是最好看的,其他可以忽略。這就是培養孩子主動性和創造新的過程。

    培養孩子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所謂個性,是根據孩子個體不同特點因材施教,並制定出符合孩子特點的教育計劃乃至發展規劃。所謂共性可以歸納為五點:一是抓小抓早。從出生到學前教育期,儘可能完成各階段的任務,錯過了很難糾正;二是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父母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在孩子面前,避免負性傳染;三是鼓勵限制分寸得當。鼓勵不是慢無邊界,限制也不是打罵責罰,孩子要自主做事就應該鼓勵,如果你家孩子甩碗砸鍋就得限制。打罵罰跪孩子是承受不了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足能讓孩子知道對錯;四是事前嚴事中狠事後安。即使0-1個月的新生兒吃奶都要規定時間,在保證不會餓到的前提下,哭鬧可以不管,但事過後要親他安慰她。以此類推一直完成學前教育,再製定新方案;五是放手不放心。放手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不二選擇。孩子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一段時間後可以讓孩子自己去上幼兒園,但是父母要遠遠的看著其背影進校為止,這個階段主要是要顧及安全。但這個方法一直要持續到孩子成人,要時刻關心孩子的成長,掌握髮展傾向,及時糾偏,把不良苗頭消滅在萌芽之中,萬不可縱容讓壞毛病成為習慣。

    總之,培養孩子父母的責任壓力山大,辛勤的付出可能換回的僅僅是慰藉,但不付出有可能得到的是追悔莫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桃果硬核初期能否噴施硝酸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