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一直有著很好的名聲,這與司馬遷有著脫不開的關係。畢竟後世對於歷史人物的瞭解很多都是有賴於當時史官的記載。那麼在司馬遷筆下,李廣無疑是一個品德高尚且灑脫飛揚的人。司馬遷不僅僅用講究的筆墨為李廣單獨作傳《李將軍列傳》,而且還特別的指出他的品德是“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暗示李廣的風範堪比古代聖賢。要知道同時期的其他將軍經常就是被“合傳”了,很少有機會得到司馬遷單獨列傳的殊榮。書上還記載了他多次出征匈奴,鎮守邊塞,為匈奴所畏懼,因而稱其為“飛將軍”。

    然而太史公也是一個儘量保持客觀的史官,他不僅記載了李廣的英雄事蹟,卻也不隱瞞他在戰場的失敗。

    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在馬邑伏擊失敗四年後,武帝派出車騎將軍衛青、驃騎將軍公孫敖、驍騎將軍李廣和輕車將軍公孫賀出擊匈奴。作戰計劃表示中原軍隊尚沒有形成對草原軍隊的正確戰法,因此,除衛青軍以避實擊虛的突襲戰法取得戰果外,其餘各軍均無戰果,而李廣一軍則被優勢匈奴軍包圍,幾乎全軍覆沒,損失士兵7000人,而李廣本人先被俘,後中途設法逃脫。戰後按照西漢的軍律,敗軍被俘,李廣被處以死刑,然後他又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出錢免罪,於是閒居在家。

    此外還記載過他的一件事,可以一窺其人性格。某次李廣在野外獵殺之餘,因就地野炊並飲酒,耽誤了回城的時間,當時的灞陵縣尉盤問他的身份,他報上自己的大名,縣尉也沒有讓他入城,於是李廣和隨從只好在關亭前就地睡了一夜。李廣將這件事情當做對他的侮辱,之後復出征伐匈奴的時候,點名要這個縣尉參戰,最終斬殺了縣尉。

    所以後世也有人因此而評價李廣心胸狹隘,殘忍嗜殺。但是如果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似乎李廣的“惡行”並不是那麼的突出,反而記錄在案這件事反映了當時的風氣。

  • 2 # 炎炎子言

    01 活在唐人詩文中

    唐人有“借漢喻唐”的傳統。如白居易《長恨歌》開篇“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再如杜甫《兵車行》“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等等。唐人選擇“漢”為自己抒情言志的載體,或許是因為這兩個朝代有諸多相似之處:都是長期分裂後統一;都是國力強盛;都是長期與強敵對峙。

    一句話,在唐人心中,漢與唐等量級,可比。唐天子也以李廣之後自居,李廣被唐人推重也自在意料之中了。

    李廣,在他們的篇章中一次次復活。

    王勃《滕王閣序》抒發懷才不遇之情時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王維《老將行》中暗示統治者用人唯親賞罰失據時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王昌齡《出塞》希望有保境安民的將領時慨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高適《燕歌行》抨擊驅士兵如雞犬的將軍時說:“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盧綸《塞下曲》刻畫將軍勇武時說:“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漢唐千年時光悠悠,將星林立,以西漢一代而論,韓信、彭越、衛青、霍去病、周亞夫、陳湯、程不識、趙充國等等,哪個不是功勳卓著?但若論大名響徹天下甚至婦孺皆知,且又深得文人偏愛的,非李廣莫屬。

    為何?答案在《史記》中,在司馬遷的妙筆裡。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筆下的這個故事完全脫胎於《史記》:李廣身材高大,兩臂如猿,天賦善射。一次,李廣夜間出外狩獵,風吹草動,以為草叢中的石頭是一隻猛虎,便彎弓射去,一箭中的,天亮時檢視,原來不是老虎而是一塊石頭,那支箭都沒進石頭中去了。李廣的鎮定、神勇可見一斑。

    《史記》多次記錄了李廣的精於騎射、勇於當敵、鎮定機智,極富戲劇性:

    一次,李廣百騎遇幾千匈奴騎兵。手下大恐,欲逃。李廣反命令手下前進到了離匈奴陣地約二里處停下來,下令:“全體下馬解下馬鞍!”此做法使敵人堅信漢兵是在誘敵。隨之李廣和兵士出擊賓士,射死了一匈奴將領,從容回隊後解馬鞍,讓士兵們放開馬隨便躺臥。時值日暮黃昏,匈奴軍始終不敢進攻。半夜,匈奴兵害怕伏兵偷襲,就領兵撤離了。

    還有一次,匈奴兵多,生擒了李廣。被俘時李廣正生病受傷,匈奴兵就把他放在兩匹馬中間網兜裡。李廣裝死,看到一個匈奴少年騎匹好馬,就突然縱身跳上馬背,把他推下,奪了弓,向南飛馳,匈奴幾百騎兵來追,李廣回身射殺追兵,終得脫逃。

    另有一次,四萬匈奴騎兵包圍了李廣,猛攻,箭如雨下。漢兵死亡過半,箭也快用光了。手下恐甚。李廣用弩弓射殺死好幾個匈奴副將,匈奴軍漸散。軍吏面無人色時,李廣卻神態自然。

    最激盪鼓舞人心的是這一次:

    李廣駐守右北平時,匈奴聽說飛將軍在此,好幾年不敢入侵這裡。

    寥寥數語,活化出李廣之悍勇與智謀。事實或許有誇大之嫌,但如此書寫,恰恰是司馬遷以此來抒心中發揮之不去的遺憾:若漢廷能充分利用匈奴對李廣(等)的畏懼,對匈奴施威懾之法,不輕率開邊生事,或許就能免於大規模勞民征伐,也不至於發展到兵連禍結,國力日漸耗竭吧!李廣一生征戰,從結果看,實際上是敗多勝少,但若從過程看,他常是孤軍深入,猝然遇敵,以少抗多,性命攸關之際,機變迭出,膽氣過人。不但一次次絕處逢生,全身而退,而且震駭敵人的魂魄,樹威揚名於匈奴,豈是庸常戰將比得?0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開元二十四年以後唐軍兩次戰敗,高適感慨極深,寫下《燕歌行》,他寫“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譴責將領怙寵貪功,輕敵冒進,同情士兵之苦難與無意義的犧牲,憤恨將帥之臨戰失職、縱情聲色。而最末兩句“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提出李廣,意義甚廣,憂憤尤深:千年征戰史上,愛惜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的將領能有幾個?不思積累私產、帶兵寬緩簡易,誠心待下的將軍有幾人?

    李廣一生,專以射箭為消遣,一直到死,無多餘享樂。他為官清廉,得賞賜就分給部下。家無餘財,不治家產。帶兵遇到缺糧斷水處,必等所有士兵飲過水吃過飯,他才吃喝。對士兵寬和不苛刻,士兵因而愛戴他,樂為所用。李廣自刎而死,軍中將士都為之痛哭。百姓聽到這個訊息,不論認識李廣否,老老少少都為之落淚不止。

    04 無雙才氣被虛擲

    公孫昆邪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左右近臣公認李廣是名將。李廣名氣顯於當世,自然是他的幸運;李廣一次次錯失建功良機,當然是他的不幸。

    王勃說“李廣難封”, 王維用“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替李廣喊冤。王勃王維的同情、不平,《史記》始之。

    《史記》用酣暢的筆墨,敘寫李廣歷文景武帝三朝,從少年起與匈奴七十餘戰,任職邊境,無不以奮力作戰而出名,然終其一生未獲封侯之賞。李廣幾乎參加了漢對匈奴的所有戰役,各部校尉以下軍官,甚至那些才能不如中等人的,都有幾十人因軍功被封侯,而李廣卻未得尺寸功勞,這自然也就因不合封侯標準而未得封侯之賞。但司馬遷認為憑李廣之才沒能立下軍功,非不能也,非不為也,實在是“數奇”,即“命數”不好。

    李廣從文帝時起就因善騎射斬敵多,被任為漢中郎。隨文帝出行時衝鋒禦敵格殺猛獸,文帝曾既欣賞又不無遺憾地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你趕上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景帝評定七國之亂時,李廣奪旗立功揚名,雖有梁孝王授予將軍印,但或許因漢景帝與梁孝王兄弟之間尖銳矛盾,最後沒獲得朝廷封賞。

    武帝馬邑城誘單于,單于發覺逃脫,漢軍都沒戰功,李廣自然無功可表。至於在雁門關戰敗被生擒後逃脫,依法本應斬,後削職為民,當然也無功可言。出兵右北平,幾乎全軍覆沒,功過相抵又沒有封賞。隨衛青伐匈奴,許多將領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這次依然沒戰功。

    寫李廣之“不遇”,又借漢武帝叮囑衛青的話說李廣“數奇”,並非是司馬遷迷信鬼神。而是他藉此表達對李廣的萬分同情,委婉表達對李廣被排擠的憤慨與對漢廷用人制度的批評。

    李廣的“數奇”絕不只是“運氣不好”,當也有“皇恩疏遠”。而衛青霍去病等貴戚所以屢戰不敗,立功封侯,不排除“天幸”:幸運,加上皇帝寵幸。

    《史記》給出了暗示:

    大將軍衛青(皇后衛子夫弟弟)外甥霍去病十八歲,受到武帝賞識,當了侍中。跟隨大將軍,衛青奉武帝之命,撥給他壯勇士兵,

    各位老將統領的兵馬及兵器,比不上驃騎將軍(霍去病),驃騎將軍手下兵士都是經過挑選的精兵。

    霍去病的軍隊運氣也好,從未遇到絕大的困境。然而其他老將軍常常因行軍遲緩落後,遇不到好的戰機。

    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統領五萬騎兵出征,幾十萬步兵及轉運物資的人跟隨其後,而那些敢於奮力作戰和勇於深入的人都隸屬驃騎將軍。

    司馬遷寫史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究天人之際”。他寫李廣的“不遇”,或許也有要分辨清楚:哪些遭遇是“人”的因素導致;哪些結局是所謂“天”所左右。 “天”是無法解釋掌控的,那麼,透過李廣這個人物的遭際,探究“人世”的原則和道理,才會給與現世和後世以“殷鑑”吧。

    05 抗匈奴,一門三代終凋零

    衛青、霍去病出徵匈奴,李廣隨行。儘管李廣請求說自己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至今才得到與匈奴對陣的機會,願做前鋒,單于決戰。但皇上曾暗中警告衛青說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能讓他與單于對陣。加之衛青更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於是就命李廣從東路出擊。衛青自帶精兵追逐單于。而李廣軍隊迂迴繞遠,又無嚮導迷失道路,錯失與衛青合圍單于良機。單于逃跑,李廣親抵幕府受審對質時說,自己年已六十多,不堪再受刀筆吏的汙辱,於是自刎身亡。

    《史記》還作了如下交代:

    李廣兩個兒子先於他而死。李廣死後,堂弟李蔡自殺。另一兒子李敢,死於霍去病箭下。

    孫子李陵孤軍深入匈奴腹地,率五千人對抗匈奴八萬大軍。殺傷匈奴一萬餘人後,力戰八天投降。漢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兒全家。

    一代名將,一世征戰,一門猛將,一心為國,如此收場,的確讓人意難平。

    司馬遷說李陵為人“臨財廉,取予義“,“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有國士之風”,孫兒李陵的這些特質,自然傳襲自祖父李廣。

    宋代劉克莊有感李廣事,寫道:飛將無時命,庸奴有戰勳。誰憐老衛尉,身屬大將軍。

    欣慰,飛將軍李廣,不止活在唐人心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少看到一個女人坐在河邊兒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