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慢老師
-
2 # 熱愛教育的云云老師
兒童成長是有自身規律的,對於學習教育,也應該根據幼兒的發展規律實施。過度的學習教育,不僅僅會影響到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會影響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我們讓孩子學習知識,其實主要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從心理學方面說,孩子的獲得知識的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
-
3 # 自在成長
過度這個詞用在哪裡都會帶貶義色彩。不過這裡有一個細節點需要思考,是否是孩子主動學習?也要區分是哪個年齡階段的孩子。
對於幼兒來說,過度的讓他去做某件事,一定會造成他的壓力,牴觸。當然,這裡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透過孩子喜歡的方式由淺入深,從興趣到喜歡,到產生粘性。
對於青少年,孩子對學習從不熟悉到被動接受。一是會形成不一樣的學習動機。二要看是否掌握了正確的方法。
如果是孩子主動性為主,再看是內驅還是外驅的動機。如果是內驅,不要過度擔心,孩子會以學習作為自己達到彼岸這個目標的路徑。他們在明確方向感的指引下,會有很強的自律。
如果是外驅為主,就要注意瞭解透過學習他希望獲得什麼?得到什麼?是否是積極正向的?因為一旦失去這個外驅目標,可能會對學習產生厭倦。
透過學習成績反推學習方法,如果一直努力學,但成績上不去,也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導致自我效能下降。從而,對學習產生牴觸,形成惡性迴圈。
所以,孩子過度學習,看孩子年齡階段,在對應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方法看這個過度的結果,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決定。
希望我得回答對您有幫助~
-
4 # XZ鈺銘
丫es,我經常給家長們好說的一句話就是:不管是報輔導班,還是選學校,遵循兩個原則:1他是否有這方面天賦?2他是否喜歡?
-
5 # 前後左右轉三圈
不會的!學習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貴在堅持!過去十年寒窗,造就一批批人才!今天生活條件更好,更要努力學習!沒有聽說因努力學習導致生活質量下降的,阻礙智力發展的!
-
6 # 雅雅媽
學習應該不存在過度的說法,只是家長用錯了方法,導致孩子產生叛逆。沒有孩子是天生不喜歡學習的,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用嘮叨、強迫、考試取代了陪伴,取代了言傳身教,最後,卻責怪孩子不聽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變孩子首先改變我們自己。
-
7 # 明己而已
這種看法有點偏激。
我們有時根本就不瞭解自己,甚至自己對什麼感興趣這麼“自我”的事,也不是所有人都“自知”的。很多事都是因為投入而變得喜歡,投入的越多喜歡的越深。學習也一樣的,如果你因為讀書明白了自己的“無知”,而你恰恰對“無知”極度恐懼的話,你就會更加的愛讀書(學習)。學的越多,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因為你知道了自己不知道。這時的你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不是那麼受周邊環境影響的人。當你讀書讀到觸類旁通,懂得了很多普世原則、原理、規則、規律的時候,你兼具了一絲智慧,你的智慧告訴你應繼續追求“真理”,告訴你謙遜、博愛才能更加豁達。
最後想說,一個未成年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還不知道學習的好,更不知自己的“無知”,這時家長的言傳身教與正確引導不僅非常必要而且勢在必行。
-
8 # 英語口語T課堂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先給出答案:同意這種觀點。原因如下
首先,凡事有度,過了度就達不到平衡了。既然題主提到過度教育自然也就是一種不可負荷的教育形式。這種模式長此以往當然會對孩子的學習興趣造成巨大的影響。學習興趣建立很困難,但是要毀滅是非常容易的。
其次,現在的孩子本身在校期間學習壓力已經比較大,如果老師和家長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唯學習”論的反覆給孩子施加壓力,那結果可想而知。不同年齡的孩子的身心成長速度不一樣,但是共同點是都需要一個相對寬鬆的學習氛圍和彼此信任的交流模式。如果家長只是看到學習,完全忽略孩子學習之外的事情,對於長遠的親子關係和孩子的身心成長都極其不利
第三,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的手段有很多,但都有一個共同準則,就是要把握頻率和強度。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孩子天天聽到十遍“你不好好學習,這輩子就完了”類似這樣的對話將來能有多大的作為
-
9 # 功成方悅
不要把學習當“學習”,孩子會越來越願意學習。家長不要把學習當一種任務加給孩子,不要一談學習就很嚴肅,很沉重,不要把學習這個事和孩子平時玩的事,那麼截然分開,截然對待。一說學習就是,你趕緊寫完啊,不寫完不許玩,或者有很多家長用的一種獎勵方式,“好孩子,你把這個作業寫完,我就帶你去哪玩?或者你背過這篇課文,你就給你買…….”告訴大家,這是錯的,這是錯的,這是錯的。這樣做,你無形當中,告訴他學習是一件很讓他討厭的事,很難的事,寫完作業才允許玩的那個事,才會對他越來越充滿魅力。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讓他學習,你試試反過來用。
其實不用反過來用,最自然的方式,就是把學習和玩不要區別對待就行了,不是有個故事嗎?我從百度直接貼上過來。
動機的寓言:孩子在為誰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於是,他想了想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有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而玩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大家想想,好好想想。就想你平時跟孩子談學習的方式,讓孩子對學生產生了一種什麼樣的情緒?你再想想,他小的時候,是不是大人乾的活,孩子都願意來摻和,我們大人嫌他們搗亂,你就是在那搬磚砌牆,他是不是也不嫌髒不嫌累的想來幫忙,你在那看書,他是不是也要過來翻一翻,你在那打麻將,他是不是也非要摸一摸,所以,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講,沒有什麼好玩不好玩之分,他都覺得好玩。
但是我們大人怎麼做的呢?我現在還記得,我兒子三歲的時候,我在廚房做飯,兒子幫我剝了一個大蒜,孩子爺爺看到了,心疼的樣子至今歷歷在目,怎麼還讓他幹呢,讓他去玩。其實對於我兒子來講,我讓他剝個蒜,和他玩積木,是沒有區別的。孩子爺爺是教授,帶博士生的教授。所以教育孩子這個事,不要覺得你學歷低還是高,你只要用心都可以。
我們做錯的第一件事,就是太把學習當會事了,反而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的牴觸心理,學習真的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我兒子在初中的時候,我們家經常有這種場景,我喊,“兒子快吃飯了,”“等我一下,我再玩道數學題。”為什麼會覺得好玩啊,他越來越擅長了,那個探索的過程,確實會讓人很舒爽。
怎麼才能讓孩子主動願意學習呢?他得找到學習帶給他的樂趣和成就感,不要老給孩子講那些大道理,你要努力,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你要努力,你將來才能有個好的工作,這些話,我兒子都大三了,我一句都沒說過。我怎麼做的呢?我現在覺得我想說太多,又覺得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其實更多的是無為,更多的是,我沒做什麼?
比如,小學一年級,孩子們都讓寫口算題卡,我兒子不願意寫,學校發的都沒有寫完,我沒說他,我更沒有象有的家長自己再給孩子買一本,增加負擔,我會在玩的過程當中,孩子就會口算了,孩子三年級有一次,老師給我打電話說,你家兒子這次作業我管他要了三次,他都沒交,你把他領回去吧,我就過去領回來了,回來就娘倆一起玩了,挺高興,沒批評,沒談話,後來,我看上去很隨意也很好意的問他了一下,你最近學習上有困難嗎,需要我幫忙嗎?他說“我不喜歡上語文課,我們現在教生字還橫撇點捺那樣教,我覺得特別沒意思”“哦,確實有點沒意思,那怎麼辦?要不然,那你就別聽,你就玩”兒子若有所思,“要是我玩的時候,老師提問我,我不知道老師問的什麼,怎麼辦”我同樣努力在一起想辦法“那要不然,我提前給你寫點請假條,你上語文課的時候,就說你肚子疼,就回來,”他又想了想說“算了,那太麻煩了,我還是上吧”。你以為我就這麼處理完了嗎?其實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我們要用心觀察,要用心找到孩子不願意學習的主要原因在哪,其實孩子喜不喜歡去學校,喜不喜歡上課,最重要的還在學校老師和同學給他的感受,所以不要光聽孩子說什麼,最重要的要研究出孩子沒說什麼,這個沒說出來的什麼,不見得是孩子故意隱瞞,其實他也不知道怎麼表達,所以我們大人要儘量學會解讀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跟孩子這麼聊完以後,我私下給他們老師打了個電話,老師姓高,我問高老師孩子最近在學校的表現怎麼樣?高老師比較負責任,平時問她,她都能很快告訴你,你家兒子那個作業太亂啊,怎麼樣怎麼樣的,能說的很清楚,那天打電話,有點支吾,後來乾脆告訴我說,最近經常出門聽課什麼的,跟孩子們接觸有點少,哦,我明白了,孩子是覺得最近沒有受到老師關注,孩子覺得老師不重視我了,我心裡明白了這些事以後,咱得想辦法處理啊,班裡50多個孩子,你天天讓人家老師關注你家孩子,人家也做不到啊,得自己想辦法。
我用我的另外一個手機號,備註上高老師的名字,冒充老師的名義,給我發簡訊:“我一直很重視***,每次上課都盼著他能舉手回答問題,唉,他總是不愛舉手,我覺得他肯定會。”我拿著手機讓兒子看“高老師來簡訊了,”“你們老師挺看重你啊,那要不明天你舉手回答一個問題?”他想了想,點了點頭,然後,我悄悄給高老師打電話讓她幫個忙,這點小事,老師肯定會配合的。後來有一天,兒子跟我說,媽媽,我現在喜歡上語文課了。
-
10 # 莫非說教育
基本同意問題的觀點。
一個人經常處於不良的學習體驗中,學習動機會下降,態度會變消極,正常情況下,學習興趣會下降,甚至厭學。如果此時能有好的學習效果,也許不會太嚴重,因為學習最需要的還是成就感,有了成就感,有些學習者會加倍克服困難、迎難而上,最終在不斷戰勝學習困難的路途上學會學習。
-
11 # 火辣辣的姥姥
人生毫無意義,什麼都適度不能過度,活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來湊數的
學得再好也不一定就過得好,何苦為難自己,不是讀書無用,只是實話而已,現實無情,誰也無奈。活在當下,才是最高境界
回覆列表
教育是一件最不能一竿子打死的事情,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人,是有靈魂有思想的人。所以這個問題中的幾個關鍵詞我不喜歡。特別是“徹底”這個詞,感覺偏頗。
這個問題一定是否定的,因為教育面對的孩子是不一樣的,對一個孩子無效的方法對另一個孩子來說也可能會產生積極效果。
我們教育的鼻祖孔子他老人家都說了要因材施教。他也是這麼做的,子路好勇,孔子處處在一方面壓制著他,對於不太自信的弟子,孔子則處處放手,鼓勵他去做。
我也是老師,我們班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一個女孩,父母對她教育嚴格,至少現在看來,她各方面都很優秀,性格也大氣。還有一個男孩,父母雖嚴格,他卻不長進。
嚴格跟嚴格也不一樣,有的嚴格是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有的嚴格是粗暴簡單,一刀切,所以效果肯定不一樣。
所以,我想您應該先定位一下,這個過度教育到底是哪方面,另外還要看教育物件自己的身心特點,面對不同的教育物件,結果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