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廢廢話

    勸別人放下很容易,讓自己放下很難。

    首先說為什麼要放下?

    傷害過就會有痕跡,一枚釘子釘在牆上,拔出來之後還會有個洞,刀割了手會有一道口子。

    如果你每天盯著牆上的那個洞,你會覺得整面牆都是壞的,每天盯著那個口子會讓自己遺憾整隻手都不再漂亮了,這會無限放大這個缺陷,一面牆毀在一個小洞,一個小疤痕影響一隻手。實際上這些影響當你站遠一點看,從整體去看,或許你就看不到這些瑕疵了。

    所以我們勸人放下。這就是有的人說:“放下仇恨才是放過自己”。

    但是,沒有受到同等的傷害就無法感同身受。就像郭德綱說的,如果你身邊有人不管什麼事都勸你放下,最好離這樣的人遠點,不然他被雷劈的時候會連累到你。

    所以放不放得下,也要看傷害有多大,如果整面牆都塌了,整隻手都剁了,這種事也能放下嗎?輕微的事情,放下,是為了不讓這些瑣事佔據心裡過多的地方,就像電腦回收站,清理了能讓電腦執行速度更快,心裡沒有那麼多煩心事,自己心情也舒爽。

    所以,有時候需要放下。

    但是,放下不代表原諒,你可以放下這件事,可以忘記對自己的傷害,但就像一個病毒軟體,你下載一次碰到了,第一次致使電腦中毒了,下一次再看到,你就會離他遠遠的,因為你知道他會給你帶來傷害。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放下,放下心裡的那份負擔,但也要遠離表明自己的態度。

  • 2 # 親吻生活一愛欣

    我們要對那些給自己造成傷害的人釋懷嗎?讓自己放下?

    我覺得這要分情況。對於那些無心傷害自己的人,那些被別人蠱惑而心智迷路也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我可以選擇釋懷;對於個別一而再,再而三非要置自己於“死地”的人,那種欺軟怕硬專揀軟柿子捏的人,我不能容忍。但是我不會採取極端“措施”,更不會像潑婦一樣罵街。

    我把釋懷交給典故: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1、有種傷害,難以釋懷

    有些傷害,是“痛徹心菲”的。就像一棵大樹被人砍了枝杈,被人砍斷“肢體”,被人連根拔起,其性質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覺得“枝杈”遮擋了你的蔭涼,你“砍掉”我可以保持沉默;如果你覺得樹的主幹影響了你的視線,彰顯了你的矮小,你有所保留的“鋸掉”我可以選擇痛心疾首;如果你看著不順眼連根拔起,我只能淚流滿面:期盼下一場大暴雨,等你走在這裡的時候不慎淹死你。

    這不是沒有可能。一個人在傷害別人的時候,會積累更多的怨恨,這種“怨恨”早晚有一天找個“突破口”,在他自己身上爆發。

    我見過一個人心中憤懣,用腳拼命踢一塊石頭,結果那石頭突然彈跳起來,將其“砸倒”,那人被“石頭的暴怒”把頭部砸成重傷。

    2、釋懷之前,我更需要療傷聽音樂療傷。音樂是治療傷痛的“良藥”。聽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那大河奔騰不息的震撼,那往事隨風而去的絕塵,沒有什麼腳步可以抵擋。傷痛會悄然在其中修復癒合,再看傷痛,已是“花瓣殘缺”的樣子。品茶療傷。茶香會浸泡一些東西而慢慢散開,讓心緒變得逐漸寧靜,看待事物會有正反兩面的比較,那些傷痛也許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心智成熟。在時間Sunny的沐浴下療傷。時間是最好的夥伴,沒有誰會把時間當做一幅畫貼在牆上。那些傷害我們的人也都一樣會老去死掉,要相信老天有眼,做惡的人必將得到懲罰報應。3、只是我選擇愛自己而放下

    你傷害了我,不是我無能力去傷害你,而是我的善良告訴我放棄去傷害你。

    因為我知道,用傷害面對傷害,是兩敗俱傷。

    放下是需要力量的,需要堅強,需要海樣的胸懷,需要忍住淚水往心裡奔流。

    突然覺得更應該愛自己才好。如果連自己都不愛,還有誰會選擇愛你呢?因為愛自己,我才會選擇“放下”。

    即使暫時的我也要放下。

    放下我才會面對今天的生活,才會思考如何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我要讓傷害我的人知道,今天的我依然活得更精彩更好。“你放下了傷痛,你才會理解一些東西的重要可貴。比如生命只有一次。”我認為非常有道理,生命的價值高於一切。也許我活著,就是為了要看到那些曾經傷害過我的生命將如何枯萎,如何埋葬。放下“不等於忘記”。我會用行動告訴你,我放下只是為了輕裝前行,讓自己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加春風得意。小結:

    不能因為別人的傷害而不釋懷、不放下,如果這樣只能是對自己的再次“傷害”。

    我們要經常撫摸“傷疤”告訴自己還是選擇善良。有善良的本性在,就會有好運,就會看到傷害自己的人遭到報應。

    這個世界還是好人多,自己的釋懷、放下是對自己的愛,也會讓身邊更多的人感懷你的寬容,會更愛你的善心善行。

  • 3 # 米五郎佐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首先把這個定位找準,我們的靶標應該是那些處心積慮、從主觀上要傷害我的人,而比如公交車上不小心踩你一腳、過馬路碰你一下,甚至新手上路慌里慌張撞你一下的,我們必須用“沒關係”來接受那句“對不起”,這是我們的道德和修養;其次就是把我們經常誤會的一句話補充完整:前半句叫“以德報怨”,後半句叫“則何以報德”。

    放不放得下,受多重因子左右,它可能有著利益衝突,也可能有關係束縛,當然我們更多會從人性情操的角度出發,以期從寬恕、諒解的做法中獲得更多“真善美”的宣贊。

    我們姑且拋開它的各種羈絆,迴歸到這個話題:我們放下了,寬恕了,那麼又何以報德呢?

    懲罰是這個世界保證平衡的兩大要素之一,另一個叫獎賞。如果這對紅與黑的關係顛倒了,傾斜了,那麼當下的這個世界就要被顛覆了——對我們個體來說也是如此。

    伍子胥鞭屍楚王,法孝直瑕疵必報,懷有聖母情節的人會說:看啊!他們多麼狹隘!但理性的法官一定會告訴你:他們在維護自己的權益——當一個人連自己都保護不好的時候,那麼他又怎麼可能創造價值,保護別人呢?

    普京在對待恐怖主義問題時立場更加鮮明:寬恕他們是上帝的事,而我們的任務就是送他們去見上帝。

    對惡的充分審判,即是對善的最大保護。放棄對惡的懲戒,實際上才真正失去了對善的堅守。聖母情懷的懦弱、偏執、朦朧,那些看似的善舉,其實無一不是惡行。

    對不起,我做不了惡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鼓浪嶼會暈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