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涵果果
-
2 # 裝備空間
歷史的原因總是複雜的,而一些戰略決策的成敗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至於二戰期間德國進攻蘇聯的原因,最主要的有兩點:1、處於戰略被動的無奈選擇;2、為獲取勝利爭奪更多的資源。至於網路上噴德國人無腦什麼的,那些僅僅是你站在“上帝視角”知道了德國戰敗結果後的妄議而已,如果你處於當時德國所處的地位,也許就不會那麼想了。
首先,我們來說說德國當時所處的尷尬戰略位置和無奈選擇。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之前,看似當時的德軍在Continental戰場上意氣風發,然而危險已經距離德國很近。此前,德國的將主要注意力放在西線,就是為了擊敗英國,然而英國一直沒有拿下,導致了德國其實在整個西南面都是被封鎖狀態,到了1941年德國人其實已經發現擊敗英國已經完全不可能了,大規模空襲英國迫使其屈服的計劃已經失敗,美國當時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是與盟國簽署的《大西洋公約》實際上與德國已經處於敵對狀態,大西洋一側基本已經被英國皇家海軍封鎖,光靠潛艇偷襲根本無力在整個牌面上扭轉乾坤,而英國則能源源不斷的獲得美國等域外國家的持續輸血,靠對峙消耗其實德國是毫無勝算的。大西洋被封鎖,而地中海上最重要的三個節點(直布羅陀、馬耳他和蘇伊士運河)也一直在英國人手裡,等於將地中海也完全封鎖起來,對於德國乃至整個歐洲佔領區這樣一個資源匱乏,經濟市場飽和的軸心國來說,輝煌背景下的現實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德國在發其海獅計劃的同時,也在地中海和北非也發其軍事行動,無非就是想在大西洋、地中海或者北非三個區域中開啟一條通往“外部世界”的生路(其實這時候的德國就像被鎖在籠子中的雄鷹,空有尖嘴利爪卻拿不到食物)。
這樣德國人就抱著裝有三條路的錦囊,最佳的生路當然是直接打垮英國,那麼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大西洋將暢通無阻,歐洲、地中海、北非也將唾手可得,還可打通地中海通往亞洲的道路。第二條路就是完全控制地中海,將德國歐洲佔領區和北非法屬殖民地連成一片,然後打通北非與西亞的交通,控制中東。最後一條路就是,打不下英國本土,也無力控制整個地中海,那麼就通過北非戰場佔據蘇伊士運河,通過法國、義大利、北非、蘇伊士運河將英國勢力反包圍在地中海伺機消化。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1939年到1941年 ,德軍上述三條目標一條也未能實現,看似德國在西線和北非很主動,但是戰略主動權卻掌握在英國手中,英國利用控制的大西洋和地中海上的關鍵節點,不僅可以隨時攻擊德國,還把德國急需的海外戰略物資牢牢卡死,德國海軍的孱弱和登陸作戰能力的不足,根本無法扭轉局面,如果繼續在西面和英國對峙,簡直就是坐以待斃。如果維持現狀,進入停戰狀態,那麼德國及佔領區內的各種矛盾又將集中爆發,禍起蕭牆。所以,最終德國轉向東面進攻蘇聯,或許是無奈中的唯一選擇。
其次,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和速戰速決戰法,需要建立在充足的石油和各種資源供應上,但是因為上文所述的原因,各種資源獲取渠道被英國封鎖,德國也只能將目光投向蘇聯這個土地廣袤、資源豐富的國家。
德國人其實考慮多種西向策略,但是任何西向策略最終都要與蘇聯發生衝突,且直接進攻蘇聯最為便利。況且,1939年-1940年剛剛經歷蘇芬戰爭的蘇聯,損失慘重;當時德國向芬蘭派遣的大量軍事觀察員和顧問也反饋回蘇軍素質低下、戰力不高的評價;英美與蘇聯存在巨大的意識形態之爭,也導致德國估計不到後來英美對蘇聯的巨大支援;總之這一切陰差陽錯和顯示需求,一起導致了德國發起對蘇聯的進攻,同時意在奪取蘇聯豐富的戰略資源(烏克蘭的糧食、頓巴斯的煤炭、高加索的石油、烏拉爾的金屬等等)。
-
3 # 白話歷史君
按照現在的主流說法,當年希特勒進攻蘇聯是一步臭棋,不僅折戟斯大林格勒,還將自己陷入了兩線作戰的艱難境地。實屬偷雞不成蝕把米!
但各位有沒有想過,我們只不過是站在上帝視角,從結果去倒推,這樣並不客觀。
如果站在當時希特勒的角度,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和形勢來看,希特勒進攻蘇聯,實際上是一出妙棋。
在1993年,俄羅斯上校丹尼洛夫在著名的《奧地利軍事雜誌》上公佈了一份自蘇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的中央檔案館的戰爭計劃,名為《大雷雨計劃》。
所以,從這裡來看,蘇德必有一戰,希特勒只是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招數。而且成效也是非常可觀的,蘇聯軍隊前期一度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這比等著蘇聯人準備好了打過來要靠譜得多。
當然,即使沒有《大雷雨計劃》,希特勒進攻蘇聯也是當時比較好的選擇,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解讀。
這場現役持續了一年時間,德國的空天部隊在大部分情況下處於被英國皇家空軍壓著打的局面。
蘇聯和德國之間存在著《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蘇聯卻在德國與英國開戰時,不斷的騷擾德國的大後方,這讓希特勒十分惱怒。
希特勒懼怕蘇聯會趁機偷襲羅馬尼亞,搶佔油田,到時候德國將腹背受敵。
“大不列顛現役”失敗後,希特勒將戰爭的矛頭直接對準蘇聯。
希特勒:“其他國都是人造革,只有蘇聯是真的皮!揍他!”
希特勒不僅憎恨“斯拉夫人”,還厭惡馬克思主義。 斯大林與希特勒之間存在著“種族分歧”、“政治分歧”,所以希特勒打蘇聯,或是蘇聯打希特勒是早晚的事。
斯大林:“你殺我族人,我騷擾你油田,欺負你小弟(日),來呀,互相傷害呀!”
根據德國的軍事戰略來解讀希特勒進攻蘇聯之前,在納粹會議上,介紹入侵蘇聯的好處時,是這樣說的:
“一但將蘇聯打垮,我們就能獲得西西伯利亞和高加索的石油能源。 英國已經是強弩之末,而英國的希望在於美國和蘇聯,只要將蘇聯打垮,就可以最大的減輕日本在關東地區的壓力,一旦日本介入歐洲戰場,英國將面臨毀滅。”
希特勒的戰略構想非常明確,進攻蘇聯是拯救歐洲戰場的一步活旗。
在某種角度上來說,蘇聯的存在已經成為了希特勒爭霸歐洲的阻礙,攻打蘇聯是必然的結果。
根據德國的國內情況來解讀:二戰前期,德國的海上運輸線被英國封鎖,德國國內所需要的糧食、物資大部分購買自蘇聯。
在德英戰爭期間,蘇聯向德國提議,用科技來換取物資,希特勒為了穩住蘇聯,同意了蘇聯的要求。
-
4 # 狼煙火燎
2、蘇聯是沙俄的延續,沙俄的本性就是強大了就開始擴張侵略。而在歐洲的歷史上,沙俄喪心病狂的擴張讓所有歐洲強國都感到恐慌,侵略性太強了。因此沙俄一直都是歐洲強國最忌憚的,英、法最強大時曾經聯合制約沙俄,甚至支援日本在亞洲打了一場日俄之戰,都是為了節制沙俄的擴張野心。而德國強大後,和蘇聯一起瓜分了波蘭,然後兩大帝國領土接壤了。
而且蘇聯明顯繼承了沙俄的侵略野心,比如入侵芬蘭,瓜分波蘭等
4、在擊敗佔領法國後,英國孤懸海外,德英雙方互有優勢,英國擁有世界第一海軍,德國無論如何也攻打不過去,而德國陸軍在當時是無敵的,英國不敢也沒有能力登陸,解除了後患!
-
5 # 小司馬遷論史
德國進攻蘇聯的真正原因,估計只有希特勒自己知道,現在若想分析一二,也只能從當時可能的一些因素來入手。
而德國海軍力量薄弱,根本沒有實力同英國海軍抗衡,只能通過潛艇戰來威脅英國的海上運輸線。
當時德國戰車已開,雖說滅亡了法國,可仍舊是沒能徹底解決問題,因為對英國的作戰還在繼續。
其實蘇德戰爭期間,德國一直沒有出現日本那樣的能源危機,原因就在於其打下的地盤,可以供應。
那麼為何希特勒一定要進攻蘇聯呢?其最大的原因還是蘇聯的動作太大了,或者說蘇聯的威脅太大了。
可以說蘇聯還是防範了德國一手,且其工業發展的速度驚人,趁著西歐戰亂之際,蘇聯工業發展到了十分可怕的規模。
也就是說德國不能坐等蘇軍強大,因為這始終是其後顧之憂,蘇聯的存在讓德國後方存在不穩定的因素。
希特勒估計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才會趁著西歐各國北征服之際,閃電解決蘇聯,然後再圖其他,只不過希特勒未曾想到蘇軍這麼強大罷了。
-
6 # 寶劍鋒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進攻蘇聯的原因是以戰養戰的需要,掠奪蘇聯的石油等資源,維持自己講戰爭進行下去。
德國在戰勝了法國以後,對英國發動的攻擊,並沒有取得成功,陸軍沒有登入英倫三島,主要靠空軍對英國進行轟炸。並且英國利用強大的海軍力量,基本掐斷了德國的海上貿易通道,擊沉德國商船,對德國打擊巨大。
在無法徹底戰勝英國的情況下,將矛頭指向蘇聯,將面臨極大的兩線作戰風險,但德國依然對蘇聯發起進攻,願意冒兩線作戰的風險。這恰恰說明,德國在英國的海上打擊下,維持戰爭的資源以及不足,只有通過閃電戰迅速戰勝蘇聯,獲得蘇聯的石油、糧食、礦產等重要資源,以便將戰爭進行下去。
這才是德國不得不進攻蘇聯的根本原因。
-
7 # 吳楚古邑一一菜根譚
撇開善惡,希特勒是千年來歐洲超過彼得超過查理超過伊麗莎白超過拿破崙超過俾斯麥的戰略意識第一人!為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生存空間,必須佔領啥都不缺的毛子的廣袤土地。為了彰顯自己才是羅馬的衣缽傳人,必須消滅一直以自己才是羅馬傳人的東正教的毛子。為了西方正統的價值觀,必須消滅共產黨當權以共產主義為理想的毛子。所以,無論早晚,消滅蘇聯,是納粹德國是希特勒不變的國策。
-
8 # 歷史吐槽機
這個問題相傳在巴巴羅薩行動爆發後,當時蘇聯的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問過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當時德棍的回答非常符合他們長時間以來的高逼格:“因為你們就在那裡!”
那麼德國人的生存空間在哪裡呢?希特勒的構思中就是在東方,根據納粹政府在1940年制定的最早版本大日耳曼帝國規劃,中歐和東歐才是重點佔領區域,並且準備將這些地區的原住民驅趕到西伯利亞生活。
所以如果問德國進攻蘇聯的根本原因,真的就是因為他們在那裡,他們佔據了希特勒想要的東西。在希特勒極端民族主義的零和遊戲中,弱者佔據生存空間就是原罪,所以斯拉夫人也和猶太人一樣是劣等民族,是文明破壞者。
解決兵役超編問題:在跟法國玩命的時候,德國的兵役超編嚴重,國內生產力嚴重不足。如果擊敗蘇聯,陸軍大規模戰鬥基本不會再有,可以退役大量士兵維持生產。這其實算希特勒種族主義造的孽,關鍵生產只有德國人才能進行。
解決食品問題:烏克蘭的糧倉可以提供大量廉價食品,這對缺乏農業物資的德國意義重大,他們之前入侵的地區大多食品產能不足。
解決基礎勞動力問題:蘇聯接近兩億的人口可以徵集大量奴隸性質勞動力,可以緩解納粹基礎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尤其是農業勞動力。
徹底孤立英國:只要擊敗蘇聯,在歐洲英國在地理上基本就徹底被孤立,美國物資運輸的線路也會受到極大限制。
解決燃料短缺問題:在二戰中德國的石油非常依賴羅馬尼亞,但羅馬尼亞產能有限且受蘇聯威脅,擊垮蘇聯可以釋放羅馬尼亞的產能,還可以拿到巴庫地區的蘇聯油田。這對依賴裝甲力量的德軍至關重要。
扭轉政治印象:當時毛熊也不是什麼好鳥,大鬍子搞的很多事情很群嘲,擊敗蘇聯可以扭轉希特勒同樣很惡劣的政治形象。
這是巴巴羅薩行動之前的歐洲地圖,黑色是軸心國勢力,綠色是同盟國勢力,白色是中立國,紅色是毛熊。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德棍真的沒啥有戰略價值的目標可打了,西邊的西班牙亂的要死,打下來沒價值。
北方的英國受海軍限制一時半會打不下來,除了打土耳其向西亞進軍就剩下打毛熊了,問題是當時西亞地區沒有發現現代這麼大儲量的石油,除了沙子就是沙子,他打下來沒有意義。這種情況下,你說他能去打誰?
回覆列表
作為曾經的同盟國,蘇聯可能不會想到在和德國瓜分了波蘭以後,這個暫時的盟友會立刻調轉槍頭,用飛機大炮和坦克闖入大門!
德國在企圖發動二戰的前夕,納粹領導人,法西斯的儈子首希特勒,為了迷惑英法等國,通過外交和利益的手段,夥同一戰時期的協約國共同制定了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並且與其簽訂了友好協約;為了得到同是野心勃勃的義大利和日本的認可,認可了偽滿洲國的合法存在,同時停止了與華簽訂的一系列軍售合同,促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步伐;為了拉攏蘇聯,1939年8月,夥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且制定了瓜分波蘭的軍事行動!
戰爭對資源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資源的多寡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希特勒在徹底失去了進入中東地區的希望後,不得已只能孤注一擲的對蘇聯開戰,以蘇聯作為糧倉和石油的供應基地,進而謀求新的發展!
1941年,就在蘇聯進行政府改革和工業改革的同時,德國派遣大量的精銳部隊,分南北中三路集團軍群,向蘇聯腹地發起進攻!在蘇聯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殲滅了蘇聯一百個師,縱深1000公里,如此驚人的作戰能力和推進速度,著實嚇到了斯大林。德軍三路勝利會師斯大林格勒,萬不得已的蘇聯政府只能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策略,同德國軍隊打起了巷戰!
失敗的戰略部署最終導致了德軍在蘇聯的潰敗,繼而影響到整個歐洲戰場,蘇聯在反攻柏林的過程中,佔領了蘇聯到德國的中控區域,成就了一個超級大國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