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少年劍未妥轉身已江湖
-
2 # 歷史鑑古今
江南為富庶之地,明朝又對商業課以重稅,所以這個殖民江南有點那個意思,和英國對美國初期的十三個州課以重稅一樣。
-
3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解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一句話,江南是大明帝國的一部份,只存在剝削和奴役,不存在殖民,或“實質殖民”的可能。
但“劍雄品評”向來喜歡借題發揮。願意借回答本題之機,圍繞此問點,寫一些相關的擴充套件歷史知識。讓大家在閱讀歷史之中,有一定的獲得感。
只願看上述簡略回答的,可以止步了。願意增加歷史知識的,可以繼續往下看。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為嚴肅的問題。大明對江南的統治,是殖民行為麼?要弄明白什麼叫殖民,必須從殖民的源頭說起。所謂的殖民,是指強國向它所征服的地區移民,並掠奪當地人民的利益以肥己。
一般來說,殖民最早的涵義,卻是移民開荒的意思。沒有特定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指向。比如明朝洪武朝大移民,就發生在洪洞大槐樹,這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由於戰亂的關係,新生的大明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
為了恢復農業、發展經濟,也為了使人口均衡,朱元璋採取了以民實邊、衛所屯田、化軍為民等多種方法移民,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之比例以民實邊、沒籍遷移。
據《明太祖實錄》、《明史·食貨志》、《續文獻通考》等史料記載,
洪武21年8月,戶部郎中劉九皋言:“今河北諸處,自兵後田多荒蕪,居民鮮少,山東、山西之民自入國朝,生齒日繁,宜令分丁徙寬閒之地,開種田畝。”太祖曾諭戶部侍郎楊靖曰:“山東地寬,民不宜遷,山西民眾,宜如其言。”於是遷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處閒曠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稅三年,仍給鈔20錠以備農具。明永樂朝由於篡朝建文,又由南京遷都至北京。不論是在地理上,還是在政治、經濟上,國家的重心,理所當然地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統治階級為了找到新的平衡,移民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永樂元年八月,定罪北京為民種田例。先是刑部尚書鄭賜督察院佐都御使陳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景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餘有犯罪免,免杖編成裡甲,並妻子發北京、永平等府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部政司就本政司編成裡甲······上悉從之。永樂2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一萬戶實北平。永樂14年11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2300餘戶於保定州,免賦役三年。根據社會歷史階段的特徵,資本主義社會要比封建主義社會先進。資本主義的特徵是工業化大生產,而中國二千多年來,長期處在封建社會的階段(實際上是中央帝制集權社會),其特徵是農業化小生產。
由於生產力的限制,農業國是無法對工業國升維殖民的。只有維度高的社會歷史形態,對級別低的社會歷史形態,才有進行殖民的可能。
所以,殖民特指率先工業化的資本主義國家,把經濟、政治勢力擴張到不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掠奪和奴役當地的人民。比如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對全世界的殖民。
大英帝國,為什麼號稱“日不落帝國”呢?不是太陽永照英倫三島而不落。英倫三島才多大,區區24萬平方公里而已,而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競達3488萬平方公里,比忽必烈建立的蒙古帝國還大200萬平方公里。其幅員橫亙歐亞、大洋洲、美洲、非洲,如比太陽永遠不會在大英帝國的國土上落下。確實一點也沒有誇張。大英帝國的國土,其中99.3%是殖民地、自治領、屬地。女王麾下的人口高達4億之多。其國家的實力、恢弘之雄心,令人瞠目結舌、目瞪口呆(是否覺得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偉大創舉,與之相比很low)。
而英國就是這個大到連太陽都無法落下,殖民地的宗主國。從這裡我們知道了殖民的幾個要素。首先是社會歷史形態,宗主國一定是資本主義國家,第二,必須要率先工業化。
為什麼我們至今還認為秦始皇一統六國,是一種曠古爍今的壯舉呢?因為工業化和農業化維度不同,其生產的爆發力不可同日而語。
以如此落後的初期農業化,始皇帝尚能揮戈東向,一統海內,其功奇業偉,絕不居於裹挾工業化殖民全世界的維多利亞女王之下。人家憑藉的工具好。咱的差著整整一代,實在沒什麼好比。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待到始皇帝以軍力完成了一統後,中國文化適時充當起這個國家的脊樑,讓二千多年的中國,至今依舊泯然一體。而大英帝國卻早已在近、現代分崩離析了。其殖民地也已紛紛獨立。
霸業可以以強硬鋒利的工業化達成,而歷史卻是由柔韌無比的文化來支撐。水,因至柔而至堅。
好,該回頭看看,大明朝是不是對江南進行實質的殖民了。
江南既是個地理概念,也是個人文概念,且一直在因時而變。清朝有個江南省,所轄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以及江西省婺源縣、湖北省英山縣、浙江省嵊泗列島等地,也就是明朝的“南直隸”地區。
明朝之時,江南大體指湖廣、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一帶,主要是指江西及江南省及浙江一帶。
江南的富裕不是天生的。在秦漢時期,中國最富裕、最開化的區域,在黃河流域。南方還是屬於衣衫襤褸、童蒙未啟的年代。
北方的動盪和戰亂,一次又一次,送給南方發展的契機。加上江南優越的氣候、地理條件。由於蠻族頻繁對北方和中原的入侵。
每一次的入侵,都是對文明的反動和倒退。也無不凸現出江南社會的穩定,這種強烈的氣候、社會條件的對比,再與人性中趨利避害的本性結合,“衣冠南渡”勢成必然。
西晉永嘉之亂,便是中原文化初探南方;唐朝安史之亂,使中原人口填補給南方;靖康之難後,則完成了史上最偉大的經濟中心,對南方終極的遷移。
江南作為南方最精華之地,首當其衝,鳳凰涅槃,青出蘭而勝於蘭。南方經濟的崛起,首先靠北方主流的文化流入。以優勢的主流文化,去適配優越的地理、社會環境,因此南方不富,天理不容。
蒙古建元,又讓南北優劣之距拉至最大。大明卜立,自然會對富庶的南方,課以重稅以補償全國。這相當正常的。這裡的南方是大明帝國的一部份。根據前文對殖民定義的界定,顯然不屬於殖民的行為。何況特指的江南,就是大明永樂朝及之後各代的南直隸,也是洪武、建文朝的首都地區,大明皇帝朱元璋對大明的首都地區,進行掠奪式的殖民管理。這不歷史冷笑話麼?
說到元朝將中國南北之優劣,拉至有史以來最大地差距。主要原因在於,蒙古統治者對南方士紳階層,實行的是相當“寛疏”的政策有關。這種“寛疏”的政策,具體表現在,蒙古統治者給予江南世家,以“輕刑、高位、薄賦”的善待,這與對北方計程車紳階層的嚴求苛責,是完全不同的。
民國史學大咖、錢穆先生曽於《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一文中說,“出身雖微,要之言必陳本朝,而其本朝則胡元也。彼輩之重視昭代,乃與在朝仕宦者無二致,則何其於亡元之崇重,而於興明之輕蔑。”;“舊朝已覆,新朝(指明朝)已興,在當時士大夫心中,亦似乎茫然不知,漠然無動。”顯然,限於篇幅,我們不可能對南北之差的政策因素再展開討論。反正,記住這個結果。
而另一位義軍領袖張士誠,後來降元反朱,與元之對江南政策也間接相關,坊間傳說,他接受了江南士紳的勸降。等到朱元璋平定南方後,南方士紳連帶南方百姓,大都對朱元璋的感覺不怎麼樣。
但僅憑這一條,就說朱元璋或明朝,對江南實施掠奪式管理,當然是說不通的。因為,這不是一個聰明的統治者,所應當應為的。
遍觀朱元璋的一生,朱元璋可以很多疑、也可以很殘暴、但絕不會很任性、很愚蠢。這是毋庸置疑的。
何況,建文帝和永樂帝以及大明後代各帝,又與江南和南方有什麼仇隙呢?他們還不是一樣,對富庶的江南課以重稅。在明末的天啟朝,朝廷還對江南另加徵工商稅。滿清統治者,也是照方抓藥,同理處理。
原因無他,作為地方,你富,就該多支援支援窮地方,畢竟自古中華是一家。統籌兼顧,共同發展,是任何一個統治者,都會應當應為的執政基本功,與殖民不殖民,風牛馬不相及。
回覆列表
題主的問題,我大概理解到了,這裡的殖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殖民。
殖民江南的意思是:對江南進行經濟掠奪,加重稅率,說白了,就是定一個比其他省更重的稅率,田稅,關稅以及商稅等。
實際上,終明一朝都對江南地區實行了很重甚至數倍於北方行省的稅率,兩京一十三省,唯獨江南稅率最重。
原因有兩條:
1.朱元璋的報復:朱元璋還在創業的時候,他的對手有很多,如:陳友諒,張士誠,元朝政府等。
這裡就單說張士誠,張士誠,職業:私鹽販子,商人。特點:有錢,為人仗義,善良,容易滿足。
元末張士誠響應全國農民起義的號召,仗著家裡有錢,對江南一帶有著很強的威望,再加上自己手下也有一大幫情深義厚的酒肉兄弟。於是,他造反了,很多人紛紛投靠,便迅速控制了江南地區。
由於,本就是私鹽販子,經商又是輕車熟路,控制了富庶的江南之後,便賺得盆滿缽滿。稱王之後,生活是美好的,至於稱帝統一全國?不好意思,張老闆想都不敢想。
後來,他覺得自己已經這麼有錢了,老百姓生活不容易,再說本就是家鄉父老支援,才有我今天的地位。要不,就把治下的稅免了?說幹就幹,在他主政期間,整個江南是不收稅的。
公正地說,這是一個好人。可惜,好人從來只能被髮好人卡。正是為此,他錯失了爭霸天下的機會。
後來,朱元璋擊敗陳友諒,攜大勝之勢,進攻張士誠,出乎意料一向以軍紀嚴明,受百姓愛戴的朱元璋在這裡打感情牌居然不好使?
不僅,張士誠的部隊死戰不降,就連普通百姓也反對朱元璋,拖家帶口地幫助張士誠。後來,終於擊敗張士誠,萬萬沒想到江南人民特別懷念張士誠,不僅活著立生祠死了還悄悄立碑紀念他。
這一切 終於惹怒了朱元璋,他下令江南的稅率永遠高於其他地區。直到,建文帝期間,禁不住文臣的要求和實際情況,建文帝下令減稅。此舉大獲民心,後來永樂帝造反,還是江南官員連同百姓掩護建文帝逃走的。
2.經濟重心:從古至今,南方地區一直是經濟發達的地區,江南尤為重要,杭州,揚州等主管著運河及海運,明朝在杭州還設立了市舶司,茶馬司,織造局等官方手段控制經濟,其主要原因就是,這地方經濟發達,適合耕種,財富多啊,當然要重點照顧啦。
要按照其他省的標準稅率來定,無疑會白白損失很大一筆稅收,這樣的稅收對於維護國家穩定,賑濟災民是非常重要的。畢竟,雖說是兩京一十三省,可江南一省的經濟抵得上大半個國家,而其他省,土地貧瘠,經常鬧災害,不向國家伸手都不錯了,根本不能指望。
所以,反正都是自己的孩子,疼是都疼的,關於老人的養老錢,誰家錢多,誰就多給點。
這個思維,很好理解吧(*^ω^*)…
其實,一直到滿清政府,江南也是繳稅的重心,不必特指明朝,每個朝代都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