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雨書齋
-
2 # 青溪書法
沒辦法,天時地利人和都被王羲之佔盡了嘛,換成你,你也能“火”。
1,家族地位決定了非王家不可。
南北朝時期,北方二大書法家族,衛瓘家族和崔悅家族。這兩大家族都因為出事而書風凋謝了。
南方四大書法家族,王謝二大家族都是名門望族。而王家又是排名第一的,比謝家還牛逼。而王羲之還是成語“東床駙馬”的主角。可見王羲之的家族地位不是一般的牛。
而那時的書法筆法都是家族單線傳承的,旁人想學也學不到啊。
2,從師承角度分析:
王羲之楷書:初始師從衛夫人,衛夫人既是北派衛瓘一脈的,又是鍾繇一脈的。這樣的傳承叫“又紅又專”,無人可比。後來王羲之又直接學楷書鼻祖鍾繇。
王羲之草書:師承草聖張芝。
王羲之在楷書和草書的基礎上創造了獨步天下的行書。
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是硬核,無人可匹敵。
3,歷代帝王的推崇,讓王羲之書聖的歷史地位定格。
李世民獨尊王羲之大家都知道,而且把《蘭亭序》原稿都帶到天堂裡去了。
梁武帝蕭衍,南朝梁書法家。他可能是歷史上最早重視王羲之書法的皇帝,可以說梁朝出現了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梁武帝把當時的書法排位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另外,南朝梁庾肩吾《書品》,也列王羲之書法為"上之上",因而輿論遂定。
這樣的王羲之不火都難了。
-
3 # 一笑貫長天
王羲之的書法是唐太宗與虞世南最為推崇的!
後世的一些書法人也盲目地以為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是這二人推崇的結果。其實,這種認識就是無知,就是對書法膚淺的認知。
說道書法,我們不能不談魏晉書法,因為魏晉書法的事書法的根源,也是獨有的書法頂峰!也是後世夢寐無法企及的頂峰!我可以告訴你,王羲之就是在這種書法頂峰之中誕生的頂峰上最耀眼的明珠!你可以胡言亂語說王羲之的書法不高,是某些人的鼓吹而已!但是,晉代的書法人不行嗎?不說二王,就是王導,庾翼這樣的書法家,後世有幾個敢說自己的書法比他們強?而王羲之就是在這樣的書法鼎盛的環境下突出來的偉大書法家,你可以想象,那種環境是大唐書法盛世都不能企及,何況以後歷朝歷代的書法環境呢?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你沒有達到非常高的境界是絕對無法理解的。你可以說我是鼓吹,我也沒有心思去反駁,我只能告訴你,你自己去臨摹,不需要神采,只要你能把外形寫到位,你能達到什麼程度?
-
4 # 老跨鬥
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書法到了唐朝,都進入了一個空前的繁榮!
而作為大唐盛世的帝王李世民非常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所以說,再好的文化藝術,沒有人,沒有重要人物的推廣,也很難傳播開來的。
作為帝王的李世民的書法,我覺得也非常棒,代表作是晉祠銘。
-
5 # 半坡居士趙武寧
從文化思想上是封建王朝首先著手的事情。在唐朝之前。王獻子。張芝 都要比王羲之有名。
而李世民取得了前下。作為封建帝王他也不例外。這也蘭亭序為什麼沒有真跡的原因。與其說來說蘭亭序成為最高。不是說帝王術的作用。
一本蘭亭序降伏了天下讀書人的心,王羲之的地位能不高嗎?
-
6 # 戴文岄命理風水
如果你不知道書法藝術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審美理念和創作觀,直接去談王羲之用筆多牛多厲害、能寫二十多個”之“還不重樣等等,這個問題你永遠也無法理解透徹。
“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得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會通。會通之際,人書具老。”
——孫過庭《書譜》
加粗的部分很重要。
為了體現它很重要,我又加了下劃線。
孫過庭是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他在這句話中將學習書法中“分佈”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求平正——追險絕——復歸平正。
所謂書法中的“分佈”,可以理解成廚師做一道菜時,將菜中各個原料、調料進行調配,使他們達到自身最合適的狀態,從而當結合在一起時能形成整道菜完美的口味——“分佈”就是把一個字看成若干個組成部分,將這些部分在位置施放上進行合理調配;於奇正、方圓等對比上加以適當安排,從而使這個字在視覺效果上變得悅目。
按孫過庭的說法,在初學書法時,由於不熟練和缺乏形式概念的緣故,會把字寫得雜亂無章,此時要努力做到結構平穩對比適中把字寫平正,這就是第一階段。
求得平正後應開始第二階段:將字的組成部分在上文所說的調配和安排上放開膽量,將形式的運用放至最大,使字變得更豐富、視覺上更具有表現力和衝擊力,此即孫過庭所論“追險絕”。
可是……
好不容易從求平正做到了追險絕,竟然還要復歸平正。為啥呢?
因為: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會通。會通之際,人書具老。
看出來了吧,在初學時努力做到的“平正”和最後高階階段迴歸的“平正”其實是兩個概念。初學時的“平正”和平穩的意思差不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後的“平正”意思是一個字包含了萬千種變化,卻能把變化埋藏在平和的狀態下。
好像人在小孩子的時候慾望都很簡單、單純,只想和爸爸媽媽快樂生活、有吃有喝;成人之後慾望變得多樣,不斷去追求各種目標;到了老年,經歷了大半輩子的追求、跌宕,又迴歸到慾望單純、只想和家人快樂生活有吃有喝的狀態。但老年時的單純的狀態和小孩子時的單純不是同一個概念,是經歷了超心冶煉後的一種平和。
孫過庭說的“復歸平正”的狀態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他把這個高階的狀態稱為“會通”,並且說“會通之際,人書具老”,更體現了書者和作品之間的緊密聯絡。
說了這麼多,和王羲之的《蘭亭序》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要知道,我們常說的《蘭亭序》不是王羲之的真跡,是唐代的馮承素的摹本,真跡還在土裡埋著呢。我們暫且認為馮摹《蘭亭序》是對王羲之《蘭亭序》接近百分百的還原。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我認為當時的王羲之已經達到了書寫的最高境界——會通。
他已經做到讓自己的字在充滿對比、變化的同時,呈現出一種平和的狀態。
以下是有助於理解的圖片對比。
我選取了一些《蘭亭序》中的字,和王羲之其他比較險絕的作品同樣的字進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是怎樣在其他作品中先做到“險絕”,又是怎樣在《蘭亭》中把“險絕”蘊藏在“平和”之中的。
為便於理解,我把它們細化成結構、形式等等小的分類,其實這些就是上文所說的“分佈”。
1. 結構的佈局
a.位置的施放
上面《二謝帖》中“青”和“爭”錯落明顯,《蘭亭序》中的則不然。
b.奇正的區分
《喪亂帖》中“雖”字左右兩部分,左邊是傾斜的右邊是正的,以此來達到“險絕”的效果,《蘭亭》中則把這種對比壓縮到很小很小。
2。 形式的調配
a. 簡繁對比
《喪》中左邊簡化成一豎,同右邊連續的幾個彎折形成對比;《蘭》中則採用了幾乎不可察覺的左邊比右邊複雜一點點的對比方式。
b. 疏密對比
這個不需要多解釋了。
c. 輕重對比
《妹至帖》中透過粗細變化造成左邊重右邊輕的、偏簡單的對比,《蘭》中將這種對比豐富成左上角最輕、右上角其次、右下角偏重、左下角最重的效果。
透過以上的圖片對比就可以稍微看出王羲之是怎樣在《蘭亭》中把“險絕”蘊藏在“平和”之中的。
如果還是不能理解就看看王鐸臨的《蘭亭序》,再看看八大山人臨的《蘭亭序》,應該會有點感覺。
--------------------------------------------------------------------------------------------------------------------------------------------
《蘭亭序》之所以備受推崇,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核心因素,還是其本身的藝術水平。而如果想理解其藝術水平到底比米芾、趙孟頫、蘇東坡董其昌等書家高在哪裡,除了分析其用筆精緻、結體講究以外,更多要從書法的傳統審美理念和創作觀的角度去分析——在完成這幅作品時,王羲之能將險絕蘊藏在平和之中,達到一種“會通”的狀態。這是其他書家始終未能超越他的原因。
總結起來一句話:
好看很難,
既好看又耐看,更難。
-
7 # 書法家王曉平
王羲之書法地位在唐代就確立了!
王羲之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這幅作品也是他執愛之作,被歷代書法家所敬仰,作為所有書寫者臨摹的典型字帖。就這篇“遒媚勁健、絕代亙古”的序文從中體現了他很多的書法風格千變萬化,奇測多姿,一個“之”全篇各有姿態,無一雷同,用筆以中鋒為骨,藏鋒露鋒含蓄畢露,互相銜接,或大或小,隨手而出,蘊藏著作者深厚的筆墨技巧及高深的文化底蘊。
王羲之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七歲就開始學書法,“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也受到衛夫人的真傳書風,使王羲之書法有了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後又學習鍾繇、張芝等書法家的字型,讓他的書法又融入了新的特點筆勢,具有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的風格。
王羲之的書法被推崇及地位的確立是從南朝梁開始了第一次學習高潮,第二次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極度推尊,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唐宋元明清沒有哪位書法家不臨摹他書法的,這樣也可以看出他的書法風格收到後人一致好評。
王羲之的書法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來讚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子久了,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論說:“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書聖”。唐太宗李世民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蒐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摹制多本,賜給群臣。在中國書法史上,帝王以九五萬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雲:“廿餘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臨摹過,何嘗不想深入王羲之的書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王羲之書法對書法界的影響,只看張旭的一句話就知道:“自智永禪師過江,楷法隨渡。永禪師乃羲、獻之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傳陸柬之,陸傳子彥遠,彥遠僕之堂舅,以授餘”。這句話包括了唐代幾乎所有的大書家。張旭後來將這種楷法傳給了顏真卿,以楷書四大家與宋四家為首的後起之秀之所以能在王羲之後期有如此大的成就,根本原因都是學王羲之的書道,誇張的說中國自東晉以來的書法只能分為王羲之前期和王羲之後期,他不但將鍾繇發明的楷書和張芝的今草發揚起來,其流傳的《十七》,《黃庭》,《蘭亭序》,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永不可超越。
王羲之的字是剛柔兼濟,剛強之美和陰柔之美二者是組合得非常好,恰到好處。後世張旭、懷素書法如果沒有王羲之的字比較,他們的字就是完美的,但一旦和王羲之相比,就發現他們剛烈之處太多了,過於激烈,中和之美差了一些。還有用王羲之的高度來看待顏真卿,發現顏真卿的字稍微粗野了點。用王羲之的高度來審視歐陽詢,歐陽詢稍稍板滯了點,特別在行草書方面,稍微板滯生硬了點。用王羲之的高度來審視趙孟頫,趙孟頫稍微圓熟了點,方筆少了一點,陽剛之氣稍稍弱了一點。所以用王羲之的高度審視其他書法家,都似乎感到某種不足,儘管後來的這些大家也都是一領風騷數百年,但面對王羲之,都得面北稱臣。
個人愚見不當之處請斧正!
附:二十多年前臨的馮承素摹本《蘭亭序》。
-
8 # 咪姆愛分享
首先是上有所好,歷史上所流傳下來的名作,都是在後世的名人推崇下達到宣傳之目的。王羲之書聖確立的原因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大的關係,主要在於唐太宗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並親為傳記,將蘭亭序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死後還將蘭亭序隨葬。
再者蘭亭序確有自己的長處,書法於微醺中寫出,行雲流水,遒美飄逸。特別是之字書法,共有21種不同形態,形態迥異,各有特徵。後世都難有如此各具形態的書法大集。,為王羲之書法之巔峰之作。
再有永字八法是後世書法的用筆法則,據傳創始人最有可能是王羲之。此亦為王羲之書聖的原因之一。
回覆列表
東晉瑯玡王氏,是四大家族中名聲最大,對中國書法貢獻最大的一個家族。王氏名家輩出,計有王正、王敦、王導、王曠、王廙、王恬、王洽、王劭、王薈、王羲之、王茂之、王珣、王珉、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等一大批書家,其中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影響為最,以"二王”之名成為中國書法正統之代名詞。
王羲之少時從衛夫人學書,屬鍾繇一派的楷書,風格秀麗飄逸,未有奇特之處,改轉師叔父王廙後,自此書體得到了很大的擴充套件,不僅僅侷限於正書,這與他之後能擅各種書體,取得書法成就,建樹“今體”。應該說王廙對於王羲之的影響大於衛夫人。
衛夫人(272-349)名 ,字茂漪,汝陰太宗李鉅之妻、世稱衛夫人。河東安邑(今山西復縣)人。衛氏為衛門望族,世代善書,衛夫人“工書法,尤善隸書。”《筆陣圖》傳為衛夫人所撰。文章雖短,但涉及問題頗多,對書寫工具、執筆、讀帖、筆法、筆試、筆意等一系列問題。都簡潔的介紹與描述,直到今天對學書者仍有啟迪的作用,在書法教學上帶有指導意義。
關於王羲之師從衛夫人的記載很多。傳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稱:“予少學衛夫人。”
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稱:“晉中書郎李無母衛夫人,善鍾法,王逸少之師。”
《和南帖》稱:“衛氏有一弟子王逸少,基能學真書、咄咄逼人,筆試洞精,字型遒媚。”
王羲之的第二個老師是其叔父王廙,與衛夫人同源鍾繇,都是名聞天下的大書法家,而鍾繇又是王羲之之前最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能跟隨這樣兩位大書法家學習書法,這是常人難以企及的,這是王羲之能成為中國最偉大的書法家得天獨厚的條件。
右軍書最顯自然,最閤中庸,最多變化,最是難學。所謂魏晉筆法,二王書風便是此說。右軍以下,從者如流,得其一二,便成名成家。然學王字有成者,若鳳毛鱗角,亦是公論。
李後主雲:"善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顏真卿得其筋而失於粗魯,柳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於俗,李邕得其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於狂。獨獻之俱得,而失於驚急,無蘊藉態度。"
張懷瓘雲:右軍書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世人不探其本,遂作意使之不同。不知右軍既得筆法,又精神貫注,下筆自然不同,絕非臨時排算也。
宋高宗雲:觀右軍書,初若食蔗,末如食橄欖。餘謂右軍書極正大和平,並非素、旭等類狂怪者可比。
案思陵翰墨志:餘每得右軍數行或數字,手之不置,初若食蜜,喉間少甘則已,末則如食橄欖,蓋言久之而真味愈出也。
吳匏庵雲:書家有羲、獻,猶詩家之有韋、柳。
蘭亭之精妙,代有論及者。
黃山谷雲:“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覆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
董香光雲:“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解縉《春雨雜述》雲:“字既盡美,尤善佈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
元代書法家郭天錫跋王獻之保母磚志雲:餘愛帖中氏字、扵字、石字、於字。臨學三年,無一字似者,古人真難到也。……八百餘年保母辭,獻之筆法似義之。斷碑剝落百餘字,高作歐顏千世師。
南朝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文中評曰:“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是贊右軍雄秀。
董其昌說"右軍如龍,北海如象",是說王李二人大氣。米芾說"草書不入晉人格轍,便成下品",是說晉書高品。魏晉是書之峰顛,乃千年定論。清不如明,明不如唐宋,唐宋不如魏晉,應無爭議。
魏晉書風,二王父子先後引首。唐以前,乃獻之領軍。唐以後,領軍者羲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