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粹滇風話古今

    這個問題最適合回答給今天成千上萬的高考生、大學生、研究生。

    古代的秀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大學學歷(一本),一定程度上還要高一點、難一點,可以達到甚至超過研究生學歷。

    而且他們還是封建社會真正的天之驕子。因為秀才是明清地方士紳階層的支柱之一,代表知書識禮的讀書人,經常充當官民溝通的橋樑。

    秀才身份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成為秀才即表示功名在身,享有特權,受人尊重,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

    讀書人為避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諱,有時把“秀才”稱為“茂才”。

    明清時代,讀書人必須透過童生考試後才能取得秀才資格。“院試”(相當於今天的高考)是童生試的最高階段。

    而秀才是對經過院試,取得入學資格,成為府學、縣學“生員”(相當於今天的大學生)者的俗稱。

    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當年屢試不中,所以他連秀才都不是,氣得最後只有造反。

    像魯迅小說中的孔乙己、陳士成,到老也考不過童生試,被稱為老童生(類似於今天的高考復讀生)。

    而唐繼堯、陳炯明這些民國時期大名鼎鼎的一方諸侯,當年都是清朝秀才。

    他們當時只差參加鄉試、會試、殿試各級“公務員考試”了,算是棄文從武、投筆從戎。即便稱他們是“大軍閥”,也只能算是半路出家的軍閥。

    而那些沒有發展、沒有前途的秀才則被稱為“窮秀才”,多半成為私塾先生執教謀生。

  • 2 # 百日練字

    秀才在不同時期的含義並不一樣。

    秀才的含義

    隋朝有科舉以前:民間人才,能人異士。

    隋朝科舉制度後:科舉考試第一輪所選取的讀書人。

    廢秀才科後:泛指讀書人。

    宋朝:凡參加地方科舉考試的都叫秀才,也叫不第秀才。

    明清:經過院試,有入學資格的生員

    秀才在現在

    綜合上面,有多種可能:

    1、秀才就是國家公務人員,非要說學歷,就差不多大學畢業吧。

    2、秀才就是讀書人,受九年義務教育培養的人,都能叫秀才,學歷就是高中畢業咯。

    古今很多東西不能對等的,以前讀書難讀書少,學歷也不像現在這般規定,但以前秀才考試肯定不比現在簡單。

  • 3 # 薛慧儷

    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說明秀才是個遇事說理的人,遇事說理那肯定是個受過教育懂詩書禮儀的人,那麼秀才這個級別到底是怎樣的受教育以及知書達理的程度呢?

    這個秀才有多少含金量,跟我們現在的學歷來比的話,他應該是什麼學歷水平呢?

    如果只是按照晉級等級來看,可能就類似我們現在的小升初考試裡面成績比較好的,應該在初中水平。但古代跟我們現在不一樣的是,我們有好幾個階段,但古時並沒有那麼多個晉升步驟,所以初中不太合理。

    而且古時候讀書人還是比較稀缺的存在,人們文化水平也沒有現在這麼普及,所以物以稀為貴,秀才的社會地位能夠得到認可,並且是可以在鄉里自己開辦私塾學堂的。

    這樣說吧,按照科舉制度名次來排:童生——秀才——舉人(貢生)———進士。

    童生是進了學塾的待啟蒙的兒童或少年,那麼正式的學歷是從秀才開始的,秀才因為在古代學歷中墊底,所以現在的人一提起來,總覺得有點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事實上秀才雖是古代最低階的功名,是最低階的知識分子,可也千萬不要小覷。

    秀才每三年考試兩次,全國每次錄取2萬人,分攤下來,大約每縣錄取15個左右。你確認你能考進全縣前15名嗎?

    你在古代能考上秀才嗎?

    按現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盛況來說,秀才就是每個縣的一本名牌錄取生,大約相當於現在復旦、浙大、交大、南大、中科大、武大、南開、中大、西交大、人大、北師這些學校的名牌大學生。

    看到這裡,現在98%的大學生都要倒抽一口涼氣了:這麼牛,連秀才都不如,淚奔。剩下2%的名牌大學生也如履薄冰了:如果穿越到古代,僅僅只相當於一個秀才。

    而且,秀才在公堂上是可以不用跪拜的,真是個好特權啊!還可以自稱“學生” ,這麼一看,秀才的社會地位應該類似現在的公務員。秀才能夠在當時的社會中擁有受人尊敬的地位,也是理所應當的,畢竟當時的條件,窮苦家庭培養出個秀才還是很難的。

    再也沒人敢小瞧范進了,人家好歹是舉人,擱現在,就是響噹噹的清華北大生!

  • 4 # 陳茶舊事

    秀才大約相當於現在復旦、浙大、交大、南大、中科大、武大、南開、中大、西交大、人大、北師這些學校的名牌大學生。

  • 5 # 有篇歷史

    先說下古代的功名,正式的主要有三級:秀才,舉人,進士。

    讀書人先透過童試(縣,府,院)的考試,過了就是童生,也就是秀才功名了。

    再到省裡參加鄉試,過了就成了舉人。這時,有些比較優秀的舉人就有機會去做官了。

    最後再到京城參加會試和殿試,會試過了基本就是進士了。然後皇帝殿試親自給列出三個等級。

    前三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

    再來聊一聊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水準。

    首先,古人考秀才前是沒有固定讀幾年書的。因為他們是以熟讀那些個名著,如四書五經之類的為準。認為讀通了就可以去考了。所以不能用讀書時間長短比較。

    其次,古人所學知識和現代人不同,現代更科學廣泛。也不好比。

    而且現代讀書的條件和古代有天壤之別。古代連識字的人都不多!

    不過,也可以只拿現代的語文試著和古代比下。

    通常我們現代真正學習文言文是從高中開始,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古代秀才相當於現在考中高考的大學生(二本起步吧)。

    其實,秀才的含金量在不同的朝代也不同,一般越到後面的朝代越不值錢。

    以上是我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 6 # z山海

    秀才的學歷相當於今日大學,其中小部分優秀者相當於研究生學歷。

    科舉考試考中秀才,比今日考大學難得多的多了,不知難上多少倍,不要說比較孰難了,根本木有可比性!科舉考中秀才,需經多年多次考試,錄取者廖廖,而大學每年錄取達幾十萬人,上百萬人,2017年甚至達到650萬之多,2020年可達上千萬人之多,怎麼可以相比!

    而今日考上大學,也就是相當於科舉考試考上秀才而已,是不能出仕為官的,秀才再參加省級鄉試,錄取為舉人方可授官為仕!

    科舉考中秀才,須經童生試、縣、府、院試。

    一、古時的讀書人,首先須經童生試,相當於今日基礎教育合格,取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在科舉考試未考取生員(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稱白衣。

    你看,《水滸傳》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考取生員(秀才)以上功名的文化人。

    讀書人,既使讀書到八十歲,成為白髮老翁,未考取生員(秀才),也是童生。

    二、秀才,縣試、府試、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童生參加,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俗稱秀才。

    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

    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今天大學公費生。

    增加錄取名額的增生、附加錄取的附生,則沒有這個待遇,相當於今天大學擴招的自費生。

    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相當於大學生保研,為貢生中的優貢。

    秀才只是取得進入縣、府、州學校學習,拔貢(保研),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

    秀才,享有免除差徭;見縣官不拜禮遇;訴狀不經吏員,直呈縣官等特權。

    秀才,不似舉人可以出仕為官,向上考試不第,可搞教育辦私塾、府州縣衙為吏、文臣武將幕僚、編志修譜等謀生。

    僅供參考。

  • 7 # 只愛潘多拉

    把古代的秀才和現在的學歷放到一起比,有點不倫不類。學歷是現代學校教育系統的概念,是一個人經歷的學校教育過程的證明。我們說某某人是高中學歷,是大學學歷,說的是這個人曾經接受過高階中學(高中)的學校教育和高等學校(大學)的學校教育,所以學歷的重點是顯示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

    秀才是什麼?秀才是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下的一種“功名”,也就是等級認證,準確的說是一個人參加“領導幹部資格考試”後取得的等級認證,秀才參加的是最低一級的“領導幹部資格考試”,一般由省一級的“學政”(相當於省委常委兼分管文教工作的副省長)負責主持,取得秀才的功名,算是進入了“預備幹部培養隊伍”裡了。

    所以秀才不是顯示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而是標識這個人在經受了一定的教育以後參加“領導幹部資格考試”的等級認證。所以秀才既不是什麼初中學歷,也不是高中學歷,更不是大學學歷,這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當然,我們今天,普通人至少要獲得大學學歷的教育,才有資格去參加各個級別的公務員考試,而公務員考試透過以後,一般也只是普通的公務員,而不是“領導幹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秀才比現代教育體系裡的大學本科學歷的檔次還要高一些。

    不過,秀才並不等於大學本科,因為兩者不是“同類”意義上的比較,如果非要拿秀才和現在的什麼“人”進行類比的話,大概相當於今天的“選調生”,因為秀才雖然通過了最低等級的“領導幹部資格考試”,但是在明清時代,秀才功名並不具有當官的資質,注意古代的“官”主要是指的領導幹部,不是一般公務員,一般公務員是“吏”,不需要參加科舉考試。

    秀才的這個功名,只是參加更高級別的“領導幹部資格考試”的“門票”,拿到了這個門票,還要看你下一步能不能考上舉人和進士,舉人和進士,才決定了一個人在官場的站位。這跟選調生比較像,選調生就是各級組織部門有計劃的從高等院校選調品學兼優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作為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後備人選的主要來源進行重點培養,跟秀才一樣,也是取得了成為領導幹部的“門票”。但是最後能不能成為領導幹部還要看個人的造化。

    當然,秀才既然作為古代的一種“功名”,本身還可以享受一些普通人沒有的好處的,比如有“免稅權”,他本人不用再交稅,有“徭役豁免權”,本人不用再去為朝廷幹體力活。這兩個兩個特權,基本上一般老百姓一輩子最痛苦的事了,秀才都可以免了。說實話,今天,哪個學歷的人有這待遇啊!就算是兩院院士、國學科技獎的得主、諾貝爾獎得主都不行吧!

    所以不要小看了秀才,秀才可以碾壓今天所有的讀書人!

  • 8 # 歷史大學堂

    受一些戲曲、電視的影響,一提起秀才,很多人都感覺沒本事,更是用窮秀才、酸秀才來揶揄。《武林外傳》中,就有個呂秀才,說話文縐縐的。因為沒有考中功名,經常成為大家嘲笑的物件。

    圖 呂輕侯(呂秀才)電視劇《武林外傳》中的人物,飾演者喻恩泰

    那麼,秀才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如果放到今天,秀才大概是個什麼學歷呢?

    因為秀才是由每個省選出,所以就有人認為,秀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普通本科生,也有人認為是重點本科生。還有種觀點認為,清朝後期每年約錄取2萬名秀才,而全國約有40-50萬秀才。每年錄取的秀才約佔人口的1/15000。目前,中國每年錄取博士7.5萬人約佔人口的1/20000。因此,有人認為,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博士。

    圖 三字經 古籍

    雖然都是選拔人才的方式,古代的科舉和現在的高考還是由很大的區別的。因為如果考中秀才,往往還伴隨著一些政治權利。如秀才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可以免役,不用交公糧,可以用奴婢,可以免刑等等。這些都是現在的高考生所不具備的。

    文:墨羽翩翩

  • 9 # 半仙兒說Y史

    秀才相當於什麼學歷?

    在古代學歷也分幾個等級的,分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進士的前三名分為狀元,榜眼,探花。

    就像我們現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秀才因為在古代中的學歷是最低的一個等級,所以一般人提起秀才就是感覺低人一等的那種,感覺怎麼窮秀才酸秀才,秀才遇到兵。反正不是什麼褒義詞。就像現在的大學生一出門,到處都是大學生。

    個人認為古代的秀才比現在的專科生,二本三本的大學生要有文采多了。

    古代的秀才比現在的大學生要風光很多,享有各種特權,史書上記載秀才可以免疫,秀才可以不用交公糧,秀才家裡可以用奴婢,秀才可以免刑,秀才在穿戴上也享有特權,秀才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

    我認為秀才比現在的大學生等級要高,相當於現在的名牌大學生吧。

    感謝關注:仙兒史記

  • 10 # 覓跡尋蹤

    在許多的影視劇中,都會有這樣一個身份存在,那就是秀才。他們苦讀寒窗十多年,一朝趕考,奔波千里。他們是揹著一個書篋子,戴著布帽,穿著一身布衣的書生形象。在古代的已經相對完備的科舉制度裡,秀才其實是等級裡頭最低階的那個。只要考過了第一個考試——鄉試,就可以享有秀才的名頭。那古時候的秀才到底是我們如今大概多高的學歷呢?

    既然考過一場鄉試就行,所以很多人都會覺得可能這就是小學畢業。看到這裡,肯定有的人不信了,怎麼只有小學畢業的學歷,不過在古時候,只要你當上了秀才,就已經是一個有功名的人了。而且你在和別人打官司的時候都不用下跪,已經比平民百姓高了很多待遇。這可不是現在的小學畢業生可以擁有的喲!

    而且你倘若考上了秀才,也可以去那種私塾裡面應聘一個啟蒙教學的老師。放到如今,你想要去做一個小學老師,怎麼著也得有個中專,大專文憑吧!所以難道當時的秀才就與我們現在的專科生一樣嗎?恐怕還不是。之前我們有說,他在公堂上不需要下跪,這可已經是擁有政治權力的象徵。那麼他就不再是一個平民,只是還不可以授予官職。那這樣說的話就好像是大學畢業,有了考公務員的資格,只是還不行。那這樣說的話,他又跟我們現在的大學畢業生一樣了。

    不過古時候的教育水平可沒有現如今這麼高,最基本的印象就是一大片小孩坐在席子上搖頭晃腦唸書,可這絕對是剛開始的啟蒙教育啊。後來的教育水平就需要用錢來請老師去家中教授知識了。那窮人家的孩子請不起私塾老師,只能自學,這大概也是窮人考中功名之後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吧!那總的來看的話,秀才的水平在當時也算不錯。而且小編認為可能就是本科大一的樣子,這個時候人的智商已經比較完善,只是能力還依然不夠。

    綜合上面的分析,秀才就是現在的本一大學學生的樣子,你是不是可能不相信?覺得怎麼著也是碩士博士的學歷,那古時候的人來到現在可一點也不吃虧,相信也能有很好的作為。看起來我們也一點都不能瞧不起那些窮書生,因為他們放到現代社會很有可能就能從北大清華畢業。不過現在的競爭壓力這麼大,不知道他們還能不能脫穎而出呢?

  • 11 # 理查德弗曼

    一般來說,秀才泛指讀書人,按現代說法,就是文化人,具體算那個級別,每個朝代有不同的說法,隋文帝是開闢中國科舉制度的先驅,他認為,舉薦存在弊端,容易埋沒真正的人才,遂廢棄舉薦制,改革科舉制,用考試的辦法選拔優秀人才,因考試極為嚴格,標準較高,隋代考取秀才者總共不過10人,但這充分體現了“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實在是歷史性進步。

    其實“秀才”原本並非泛指讀書人,《禮記》稱才能秀異之士為“秀士”,這恐怕是“秀才”一詞最早的來源。最早有秀才之稱的,是西漢初期的賈誼。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但後來「秀才科」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到了宋朝時,凡經過各地府試者,無論及第與否,都可以稱為秀才。故此當時有「不第秀才」之稱。

    明、清時,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得到秀才資格,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例如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秀才中部分人是貧窮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帶來財富。只有生員資格的秀才並沒有俸祿,若果未能透過之後的鄉試中舉,亦不足以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進一步,只能回鄉以教書等方法為生。這些在經濟上並不富裕,但在社會上地位稍高於平民的讀書人被稱為「窮秀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友提的分手,他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