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元貞國學經典
-
2 # 歷史好奇怪
這句話是曾國藩的一個弟子說的。
是曾國藩死了之後,他的弟子送給他的一個輓聯,輓聯用這樣的話來概括曾國藩的一生功績,上面寫道: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所以這也是曾國藩天下第一完人稱號的由來,作為曾國藩的弟子,他這樣稱讚自己的老師,或者是在老師的時候這樣吹捧當然可以理解,也是人之常情。
在古代封建士子的眼中,曾國藩的一生似乎真的可以算得上比較完人的形象了,為古代中國儒家精神中對君子的要求,包括道德和功業的要求,似乎在曾國藩的身上都得到了極致的體現。
儒家精神中,要內聖外王,內儒外法。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究生前處世君子,身後青史留名。
我們看曾國藩這一生,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這三種為人處事的最高標準,不敢說曾國藩完全達得到,但是他都有這種表現。
立德:曾國藩一生自律之極,講究自我反省,每天會寫日記,他帶人講究中國人的中庸之道,極為謙遜,吾日三省吾身,當時世人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他平生四字秘決“忠信篤靜”,一生恪守,人格修煉到了很高水準。
徐中約先生在中國近代史中評價:
曾國藩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很少有人能予以否定,他或許是19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雖非才華橫溢,卻是一位堅持信念孜孜不倦的真正的儒者。而對於清王朝的絕對忠誠,也是他作為古代封建士人立德的一部分。
當然後世的很多人抨擊他愚忠,但評價歷史人物更應該將他放在特定的環境中,一生都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曾國藩,其忠君愛國的正統只能是清王朝,他的視線和格局無法跳脫當時的歷史侷限性。
在當時的所有人看來,曾國藩最應該的做法,無疑就是像王陽明一樣殺匪平叛,匡扶朝廷。這是士林的共同認識……
立言:曾國藩一生讀好學問,作文每日不錯,是名副其實的儒家士大夫,而且是重要的理學大家,歐陽兆雄說曾國藩早年就是專注於講理學,後來辦理團練時將申韓,再後來學老莊。
曾國藩在做人,思想,政治和軍事領域都留下了,非常多的格言和名句,比如說雲南的蔡鍔就曾經對曾國藩以愛兵來打造仁義之師的治兵思想,推崇備至。
老蔣則認為,曾國藩的著作應該是政治家們的必讀書目,他一生寫過很多為人處事的家書,而這些家書成為了後世經久不衰的情商教育課的必讀書目,同時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教材,可見其立言的影響力也非同一般。
清末民初的嚴復林紓,譚嗣同,梁啟超等人都受到曾國藩的文風影響,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包的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開一代古文宗師!所以在立言這一領域,也是卓有成就。
立功:在立功這一領域的,更廣為人知。也可以說曾國藩的絕大知名度都來自於他作為大儒的亂世立功。
曾國藩的成就要得源於太平天國之亂,曾國藩挽救了大廈將傾的晚清王朝,也在這場力挽狂瀾中成就了不世功勳,這是他得以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重要功績。
創立湘軍,屢敗屢戰,最終得以攻破太平天國,剿滅清王朝的心腹大患,對於當時半壁江山都盡為敵友的清王朝來說,無疑是將清王朝從懸崖邊上拯救上來的大功臣,甚至是首功。
梁啟超評價他,
豈為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豈為我國,蓋全世界不以二睹之,大人也已。蓋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除了梁啟超,連曾國藩後世最出名的湖南同鄉大人物主席也曾說:
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可見曾國藩的厲害程度。這麼一個極度自律的人,這麼一個重視道德修養的人,這麼一個建功立業如此輝煌的人,確實可以夠到封建儒家說稱謂的三不朽一完人的門檻了!
能文能武,為師為將為相皆有大才。
所以可以在封建儒家所倡導的宣揚的那種君子世界裡有一一席之地,曾國藩肯定不是全域性的完人。
歷史人物曾國藩無論是他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的被人詬病的心狠手辣,還是天津教案的處理失當,甚至是他在對付太平天國的屢敗屢戰,以及他在鴉片戰爭所表現出來的短視,都可以說明曾國藩並不完美無缺,而且也不會有人完美無缺。
但是在當時歷史的角度,已經沒有人比曾國藩做的更厲害了,而且在為師為將為相這三個方面被乘坐完人,或許還真不錯。
為師為將,他帶領湘軍創造赫赫功績,他手下的湘軍將領很多都成為了日後清朝的支柱,有多位將領後來成為了封疆大吏或是總督或是巡撫,他還是洋務運動的最早的啟蒙者,他開辦最早的軍事工業,和李鴻章一起上書朝廷奏請開辦赴美留學幼童,直接影響了詹天佑等一批人。
有人罵他是劊子手,曾剃頭,有人罵他是清王朝的走狗,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都沒錯,但是卻分明是在:
從一萬年後的現代餐廳裡吃著高階美食,然後罵茹毛飲血的原始人殘忍和愚昧……
豈不荒謬……
看歷史人物,如何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呢?
-
3 # 貓在盪鞦韆
悠悠千年,在中國歷史上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屈指可數,而又做到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恐只有一人,那就是曾國藩。那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1、為官慎獨慎省
曾國藩對於自己的每一次升官都誠惶誠恐,總自謙自己學問膚淺,見識鄙陋,能屢藩得皇上重用,都是皇上天恩和祖宗餘蔭,在家書中他更是幾次三番提到,恐怕曾家祖先幾世累積的陰德被自己一人佔,曾國藩為官的過人之處一方面來自個人品高畫質廉,另一方面來自勤於任事。
曾國藩中進士後任職京官七年,從未回過家鄉。在家書中,他描述了自己這種天天為錢發愁的苦惱:“餘自去歲以來,日日想歸省親。所以不能者,一則京賬將近一千,歸家途費又須數百,甚難措辦。”當時的曾國藩已為翰林院侍講學士,四個月後又升授禮部侍郎,可算居京官高位。然他連回家省親的盤纏都難以籌措,清廉程度可見一斑。
曾在三十歲時立誓,終身保持清廉之身。他誓雲:“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曾國藩臨終前仍不忘此誓,留下遺囑:“餘若長逝,靈樞自以由運河搬運回江南歸湘為便。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
曾國藩辦事認真,心思縝密,縱觀曾氏一生,“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繼日”是對其最好的評價。
2、兄弟鄰里和睦、謹守孝道、克勤克儉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治家極嚴,曾國藩將祖父星岡公的遺訓,編成家規,即“八字家訣”:早、掃、考、寶、書、蔬、魚、豬。書,是指讀書;蔬,是指種菜;魚,是指養魚;豬,則是指養豬;“早”,是指早起;“掃”,是指“掃屋也”;“考”,是指祭祀祖先;“寶”,最是重要,是指正確處理各種人事關係。
在曾國藩寄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上曾說:“李申夫之母嘗有二語云:‘有錢有酒款遠親,火燒盜搶喊四鄰。’警戒富貴之家,不可敬遠親而慢近鄰也。我家初移富,不可輕慢近鄰,酒飯宜松,禮貌宜恭。除不管閒事,不幫官司外,有可行方便之處,亦無吝也。”
“爾當體我此意,於叔祖、各叔父母前盡些愛敬之心,常存休慼一體之念,無懷彼此歧視之見,則老輩內外必器愛爾,後輩兄弟姊妹必以爾為榜樣。”
“內間妯娌,不可多講鋪張。後輩諸兒,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菜;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
曾紀澤娶媳婦時,曾國藩親自寫信給諸弟並曾紀澤,論以教誨新婦:“新婦始至吾家,教以勤儉。紡織以事縫紉,下廚以議酒食,此二者婦職之最要者也。孝敬以奉長上,溫和以待同輩,此二者,婦道之最要者也。”“新婦初來,宜教之入廚作羹,勤於紡織,不宜因其為富貴子女不事操作。大、二、三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雙寄餘,各表孝敬之忱,各爭針黹之工。所織之布,做成衣襪寄來,餘亦得察閨門以內之勤惰也。”
曾國藩的治家“八字訣”,既對一個家庭的日常行為,提出了規範,又繼承和落實、發揚了中國的傳統禮儀文化,確是意義重大。
據曾國藩的曾孫女曾寶蓀回憶說:“小的時候,我們曾家仍保持著祖訓遺風。其他有錢人家大多信僧通道,香花蠟燭,齋供果品,四時祭拜,開支頗豪,而我家每年只吃4天素(觀音齋)。唱戲,是那時大戶人家的一大嗜好,多數人家中建有花廳戲臺,遇喜慶佳期,便請客喝酒,唱戲招待,而我家只有祖母和父親生日時唱兩天戲。賭博這種惡習,在我家也興不起來。那時有些富豪子弟四季泡在賭場,我家子弟一個也不去賭,只在每年臘月二十四至來年正月十五這段時間裡,自家人關起門來玩玩象棋和牌類,其他時間一律不準出格。”
曾國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陳述自己這種勤儉的緣由:“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
曾國藩曾說:“吾不願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他所追求的“秀才”,不是傳統的讀書做官的仕人,而是能夠明白事理、才德雙修的君子。正是在這種家教的潛移默化下,曾氏家族才能每一代都湧現出大批的人才。
3、讀書貴專而有恆
曾國藩認為:“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窮,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觀海,如牛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認為,鑽研學問沒有固定之法,但一定要專。他認同好朋友吳子序的話:用功好比挖井,與其多挖而不出水,不如守住一口井,力求挖出水來。在他給諸弟的信中寫道:“若志在經典,只須專攻一種經典;志在科舉文體,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古文,須專看一家文集。萬不可以兼營並務,兼營並務勢必一無所能。”
他還對諸弟說道:“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亦專字訣也”。曾國藩被世人奉為“千古第一完人”,他在為官、處世、治家、教子、識人、交友、養生等方面都展現出了極大的智慧,不愧為天下第一完人。
回覆列表
孤陋寡聞,未曾聞曾文正公為天下第一完人。聖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中國聖人兩個半,立德,立功,立言;
一個孔聖人孔仲尼;
一個王聖人王守仁。
半個曾文正曾國藩。
曾國藩雖有家書、冰鑑,文修武備,力挽狂瀾,文事卻未能開宗立派,自成一家。不成聖則以人論,也算達到莊子所講的:至人。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曾文正未臻入聖,卻近於完人。
天下第一名號太大,古賢甚眾,難分弟次。
文正而論,小生更瞻仰范文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