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伯格書房
-
2 # 一夜已知秋
攝影一般會經歷這麼幾個階段:
第一期,看見啥都想拍階段,特別敏感,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隨便一個街景,都覺得拍出來就是大片;
第二期,忽然覺得攝影很乏味,看見自己的照片,覺得一無是處,醜陋不堪,也忽然就找不到攝影的意義,覺得攝影是件無聊的事情,會很久不開機;
第三期,慢慢覺得攝影還是有意思的,又拿起了相機,慢慢有了自己喜歡拍的題材,或風景,或人像,或人文,或小品,拍著拍著,有了自己相對穩定的風格,這時候,對攝影有了比較高的鑑賞力,也基本能拍到自己中意的片子;
第四期,應該有這麼個境界,我達不到,但腦補一下——盯著自己喜歡的主體,不畏艱辛,不辭勞苦,跋山涉水,千里萬里,獵人追蹤獵物一樣,一直追下去,心甘情願,無怨無悔,矢志不移,有一天作品亮出來,驚豔了影界,成名成家,捧得大獎歸!
-
3 # 藝術攝影殿堂
攝影最迷茫的時候,是我靠手中的相機養活不了一家人了,房租,水電,人工,吃喝,還有一個覺著我搞攝影整天就是為了拍人體的老婆!還不掙錢!
在這個時候我改行了!
過了幾年,捨棄不了又投資幹了一個工作室,又是賠錢,老婆又在跟我生氣呢。。。
-
4 # 久戈芳草
首先,我要肯定,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這個提問很中肯。
行走在攝影的道路上,誰都會有此困惑。而最終,又都會透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解決所遇困惑的途徑和方法。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是所有攝影人都曾經歷經過的,值得商榷。
就我而言,最多的親歷和感悟,大致有如下幾點:
第一、入門容易提升難
說白了,攝影與美術如同一對孿生兄弟,它們之間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總體上來說,都是畫畫。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一個是用筆和墨作為繪畫的工具,利用紙張還原思想而呈現出一副畫作,這個過程十分艱苦,需要具備構圖、色彩、謀篇佈局、繪畫基本功等美術技能,才能完成一副圖畫。另一個則是利用光影成像,透過相機資料或膠片這個媒介記錄,最終來實現一副心想的圖片。所不同的是,前者作畫,上手很難,必須歷經一個刻苦學習的過程。而利用照相機定格作畫,遠比筆墨畫畫來得快捷方便。只要我們手上有一部相機,會摁動相機快門,就能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一副圖片。所以,利用相機作畫最大的好處就是上手很容易。
但是,會照相不等於會攝影,照相的過程很不簡單,“照相”只是“攝影”的初級階段,想要拍出經典的“大作”,缺少了專業技術導師的指引,是很難實現的。
就我個人而言,攝影道路上最困惑的時候就是提升太難 。好比初學走路的時候一樣 ,很容易邁步,但是,想要走出豪邁步就很困難。攝影到入門之後,總會遇到瓶頸,總覺得對相機的操控,對環境的掌握等等感到知識匱乏,總是覺得自己拍攝的圖片技不如人,想要獲得一張“大片”,那就相當的困難了。
要克服這一點,讓自己能夠拍出大片效果,就希望初學者認真學習和體念。
-
5 # 三峽大視覺
我是從新聞攝影開始起步的,見到什麼拍攝什麼,尤其是重大活動,也只是程式性記錄現場,領導講話致辭、掛牌揭幕等複雜的過程,而且編輯選圖也就是注重過程,然後就自選動作,新聞必須強調政治性、導向性、時效性,唱的就是四季歌,圖片質量要求畫面清晰,比恭比敬,平平淡淡,日復一日,月復一月,保證報紙上固定圖片位置不開天窗,到了年末一無所獲。
新聞攝影的規律,除了記錄社會應具有欣賞性和可讀性,在不違背新聞規律的前提下,在用光、構圖以及表現角度上用點心,那麼就不對編輯味口,尤其是災難等反應社會關注的問題和焦點,只能這樣絕不準那樣,這就是令人糾結和迷茫的時候,在堅持新聞規則的前提下,開設了視覺專版,定位以社會生活為主,強調思想性、藝術性、欣賞性、記錄性,這樣攝影思路也慢慢開啟,攝影領域逐漸擴大,風光也當著新聞來攝。在迷茫的時候,說明你具有責任感,在思考問題,否則按部就班,長期下去將一事無成。
-
6 # 影心靈動
本人不是職業攝影師而是攝影發燒友 攝影不是我生活的全部 也不是我生存的手段 迷茫對我講 好像沒什麼感覺 但當人們一提起或討論攝影誰如何 如何?都總提起國外的大師 什麼亞當斯 佈列松等等 我就有點迷惑 難道我們中國攝影界沒有大師嗎?這是我最迷惑的問題。
我玩攝影已有六年了 但也常看一些國內外攝影名家的作品 因為每個攝影師或玩家 他們所處的生存環境不同 拍出的作品都各有特點 但這些特點不一定就是他們的優點 所以我們不少中國攝影人就死搬硬套地想拍出他們的樣子 當然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一點都沒錯 但是我們要拍出自己的特質和特點。
我常常用一句話激勵自己“心中無大師 你就是未來的大師” 這不是我張狂 每當我看到一個影展或一張相片 應思考一個問題 他們的影展或相片有什麼優缺點 我要向他們學習什麼 我缺什麼 如何補己之短。
我從不盲目追逐所謂的大師 因為有不少名家與大師 他們一輩都在玩攝影 以攝影為生 或許玩了十幾 二十年 難道拿不出幾副像樣的作品嗎?我最注重的是同一時間 同一地點 同一環境的實戰 勝我者我口服心服 這時勝者就是我心中的大師。
攝影人要甩掉從眾心理 要在攝影的道路上 不斷思考 不斷學習 不斷創新 不斷突破 不斷自我否定與肯定 攝影的路子才能越走越遠 越走越美 “中心無大師 你就是未來的大師”。
-
7 # 從勇
這個話題是一個眾多攝影愛好者看起來像是一個悲痛和傷心的話題,或許這真的觸痛了很多曾經走在攝影路上的愛好者,曾經的他們本以為很多,以為自己可以讓工作和情懷手牽手一起走下去;以為透過自己的努力以及對攝影的瞭解,可以在攝影界佔下一片天空;以為自己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拍出舉世矚目的作品大片;以為只要傾盡資本購買一套好的器材就可以像那些資深的老法師一樣行走天下。並拍盡天下美景。
更多的以為,自己從此也成為了一個有情懷有文藝範的熱血青年,也以為自己從此可以用攝影的技巧讓自己成就一片事業的天空。可是這些太多你以為的以為,到頭來你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是一場夢景。在此小編沒有想要放棄攝影的意思。只是寫了部分攝影愛好者的新聲。
我們每天在網上大量的蒐集著攝影的技巧或知識類的文章,以為學了那些就可以拍出比以前更好的照片。你也會以為你已經拍了很好的作片。便會在一些攝影群裡展示,後來你才發現,別人比你拍的更好。參與一些活動的時候,出發前你以為你的5D3或D810是一款不錯的全幅,結果到了現場你才發現,那些1D和D850那些比你用的還高階的相機以及鏡頭,竟然是自己在網際網路望塵莫及的。你以為你的技巧很嫻熟,結果遇到了那些老法師們時你才會發現,你的廢片率和人家的出片率是成正比的。然後你又發現,你的後期對於那些已經在攝影路上走了很多年的老法師們來講,就是個渣兒。甚至連渣兒都不如。回頭看看自己放在床上那些不成系列的零散的裝備。再想想信用卡上還沒有還完的裝置分期;此刻突然懷疑,你在攝影的路上能走多遠。
從入門到放棄你在攝影的道路上走了多遠,可能有很多人都會經常考慮這個問題,很多的年輕人也加入到了攝影的行列,各種購買著單反,器材,各種學著後期,可是一到了想要拍出一些作品的時候,那種矇蔽迷茫的眼神又一次問自己,你能在攝影的路上走多遠。
工作還不穩定,生活還是個問題,面對這些不斷升級的廠商及裝置的需求,又看看自己的收入賬戶,抬頭看著遠方,問著自己,你的攝影路能走多遠。不知道下個月要不要換工作,也不知道明天在那裡~在每次拍攝活動後,會不會想到一個問題,今天為什麼要這樣拍,為什麼要來這裡拍攝,想要拍到什麼?問著問著,卻問到了內心的寂寞與孤獨,無奈與無助。又一次問自己的內心,攝影的路上能走多遠。
當裝置的投入成了你的累贅,攝影到讓你心碎的時候,你會不會問,你到底能走多遠。
不知不覺你在攝影路上已經走過了
-
8 # 牧村MC
任何行業,當你真正的去用心做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甚至是幾個“瓶頸”階段。
當遇到這樣階段的時候,不要沮喪,這說明你正在進步。前行的道路遇到“轉彎”和“阻礙”是肯定的。只要想法走過去,前面依然會有路。
至於攝影,也一樣。
那一年,由於對攝影的熱愛,我開始從事了人像商業攝影,那時候婚紗攝影還比較熱門,結婚的人多,賺的錢也多。每天要拍3對到5對的婚紗照。突然有一天,覺得自己似乎陷入了一種俗套,固定的妝容、同樣的婚紗禮服、固定的燈光布位,甚至拍出來的新娘子都看著一個樣子。這跟自己的創作初衷產生了矛盾,也讓自己陷入了苦惱——真的要這樣拍下去嗎?這就是自己所要的攝影嗎?
說實話,那時拍婚紗照還是個賺錢的行業,另一方面自己看到一對對結婚新人從自己鏡頭下定格下美好的畫面心裡也由衷的幸福,彷彿自己在為別人做一種圓滿。
鑑於這倆方面原因,自己並沒有放棄。
但面對瓶頸又需要改變。
於是,我給自己休假一週,不碰相機,然後去看畫展看時裝秀鑽圖書館。貌似做了些與攝影無關的活動,但這些貌似與攝影無關的活動卻潛意識的啟發了我,給了我更新的啟迪。
婚紗攝影,接觸和拍攝的永遠都是年輕人,作為攝影師應該引導時尚,把流行和時尚的元素結合到婚紗攝影裡來,本著結婚新人對未來對新生活的定位,從現場拍攝的引導到服裝造型的新的創意改變固定的模式。同時刺激新的創作靈感。
於是,再回到影棚自己也充滿了活力。拍攝風格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學習和提高”“借鑑和調整”是我面對攝影瓶頸的辦法。
有時候,不是我們真的被“瓶頸”了而是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進步”。
所以說,當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說明是好事而不是困難。
邁過這一步,即將是海闊天空。
回覆列表
從事攝影工作的人大概都知道瓶頸這個說法,也就是說當你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陷入一種迷茫或停滯不前的狀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攝影人的這種困境,可以說攝影技藝的成熟就象是一種無形的硬殼,要想突破何其難呀。做為一個普通人,我最初也只是憑著興趣用相機拍拍樂而已,做為一名職業編輯和廣告設計師,我必須從大量的圖片和文案中不斷的汲取營養,也只是為了修煉自已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專業知識結構的層次而己,說白了就是不想虛度年華,說穿了就是為了外出便於裝腔作勢唬唬人而已。從2oo9年我在上海舉辦第一次個人影展到2o12年我回母校舉辦第二次個人影展,這期間我的迷茫是隱藏在表面風光背後的內心焦慮。除去器材和環境因素的各種制約之外,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處理表現和表達之間的關係。2o12年之後,我開始逐漸放棄單反只用手機拍片,從諾基亞58oor和諾基亞8o8,到現在的華為手機,我規定自已只能在生活第一拍片第二的前提下,利用各種隨見隨拍的機會積累作品,同時還要擠出時間來從不斷閱讀相關領域的人文歷史資料中充電補課。所謂功夫在詩外,生活就是修行嘛。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從目前這種簡單的隨拍中尋找到解決迷茫困惑的突破口,只能在現有條件下邊拍邊想的過程中繼續努力吧。
附圖:街拍2o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