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行子

    練習《聖教序》一年多,需要改進的,肯定的、首要的、必須的是《聖教序》裡面的書法的筆法的運轉法度,特別是細微的較強穩定的準確到位的筆法,否則,再寫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是不會寫象的,就《聖教序》的形,也很難寫象,何況其神韻美更難己象像。所以說,首要必須改進的是書法的筆法的法度。改了進步神速,事半功倍。

  • 2 # 如石書藝

    不錯,要說改進和加強,有一點要是能注意改正,還會上一個臺階。

    這個問題, 就是筆勢。集聖教序的字取之王羲之的一些墨跡本,故字勢靈動而變化萬千。每一個字一落筆,就勢足氣滿,一氣呵成。這對你而言難度極大,但一定要有這個意識,逐步訓練達到。

    此帖雖說是行書,但有草書筆勢。字的節奏變化豐富,每一個字雖有主筆、次筆、主次關係以及連帶呼應關係,但都要統一在一個整體的字型格局中。

    相同的字,由於在筆勢上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字態,好比蘭亭序的“之”無一雷同一樣,臨帖時,尤其注意只一問題。

  • 3 # 老跨鬥

    一、大楷(唐楷),要求筆筆到位。手對筆的控制要精準。手摻入控為主,筆的自身特性為輔。

    二、小楷,多於日常實用,所以,較大楷筆法簡約了許多。如果公務多,小楷會逐步產生一些連動。字的形態,筆法由靜向動。

    三、行楷、行書應該是基於大楷、小楷的紮實功底自然而然地過渡而來。所以,寫好行書,應該有前兩個過程。

    四、行書,動了起來,運動中的筆畫處理方法與靜態中的筆畫處理方法有別,這個“別”,主要在於,書寫者應更多的藉助毛筆自身的彈性等特點,借勢、順勢而為。用大白話說:許多筆畫,以及連線,不是“寫”出來的,而是順勢“帶”出來的。

  • 4 # 子衿書法

    從你的圖片中可以看到你付出的努力。字形寫的已經很準確了。但是,我們從圖片上的字來看,總是缺少了一點東西。你不信再練一年,最多就是字形寫的更準確一些,欠缺的東西仍然不會改變。欠缺的是什麼?意韻。

    這個不是你的問題。字帖使然。《聖教序》為刻本拓片影印字帖,刀痕的生硬無法把毛筆細膩的筆觸完全刻畫出來。你越是臨摹的相似,筆畫越是生硬,沒有墨跡中特殊的翰牘神韻。

    在你的習作中一個顯著的問題,筆畫沒有起伏的輕重,通篇的感覺就是一個均勻的力度寫的。從這可以判斷,你對墨跡字帖的學習不夠重視,完全按照《聖教序》中的刻痕進行的練習。

    要提高,就要跳出《聖教序》的圈子,把學習的範圍從刻本字帖拓展到墨跡字帖的學習上,墨跡,是毛筆的最真實的痕跡,是學習書法的精髓所在。我們學習書法學習的是毛筆而不刀刻。只有在墨跡作品中,才能領略到毛筆的神韻。《聖教序》為集字作品,你可以從《蘭亭序》中找到很多被《聖教序》採用的字。把這些字當作突破口,找到王羲之的用筆習慣,再去應用到《聖教序》的學習中去。

    另外,也可以從古代學習《聖教序》的人身上汲取養分,研究他們的臨摹作品。趙孟頫臨摹的《聖教序》,就是相當不錯的學習範本。找到了突破點,水平的提高就會自然而然的如期而至

  • 5 # 一笑貫長天

    下筆的基本正確,外觀也有些意思。

    只是書法的功力還是欠缺的太多,方筆與圓筆都寫不到位,筆力太軟致使每個字都缺少神韻。

    建議你暫時放下《聖教序》,去練一練趙孟頫的《膽巴碑》,也可以臨一臨趙孟頫臨寫王羲之的《心經》,因為《心經》就是臨《聖教序》的一部分,趙孟頫的筆法是簡化的王羲之,所以上手會容易些。

    你也可以臨王羲之的草書《十七帖》,臨草書《十七帖》最容易體會王羲之的提按,也是王羲之筆法的精髓。臨帖時的外形固然重要,更主要的是體會書者的意圖,還有關鍵的筆法,隨著你深入的學習,相信你能逐步體會到這點。

    關鍵還是在於悟字不夠,可能是功力尚淺的原因吧,希望臨摹時多加思考的因素。

  • 6 # 羅落落

    總體來看您的聖教序筆法還不夠精細,有的筆劃比較隨意,線條粗細有點一致了,結字也不夠準確,但是書寫性好,很流暢。聖教序是一個值得長期學習的帖子,建議做好單字精臨,可以寫慢點,注意細節,轉折的處理,對比看看你的字和原帖還有很多自己隨意的東西。為了彌補聖教序的缺點您可以臨習王羲之手札來提高溫潤和章法。另外可以參看其他人臨寫聖教,比如趙孟頫,王鐸,當代的翁志飛,體會細節。我臨的也有很多細節不準,必須做好單字精臨。

  • 7 # 狂喜淡墨a

    練習聖教序一年,如何再提高?

    聖教序是為集字,代表王羲之書之神髓,觀看所臨,一年裡,進步很快,體現了熱愛晉韻。

    聖教序的宗楷法為正,端莊優雅,筆法盡得其勢,變化無常,意外自然。

    瞭解王羲之的行書遵循楷度為主線,欹正存焉,寫字皆以情性盎然而落筆,因此臨寫過程縈繞古人心境,貴在變化,源自流便。

    此貼,方圓用筆兼有,方筆多於圓筆,方折則勁,圓則秀美,方折圓潤,剛柔相濟,中和筆端,是聖教序的一大特點,也正是王羲之的書法精神。為何讀帖,有興致,臨帖有興趣,原因就是晉韻特有的魅力,有人觀點,臨帖於羲之字,有挫敗感。千年有了王羲之書,美到極致,已經很難再創美,今人背離王羲之帖學,走歪斜醜俗。書有欹正,而今把歪斜充當欹正。

    欹正在書寫之際屬於因勢而成。因性情變化而點畫無常,而形成。也真是書法的流便的自然性。

    如何寫好聖教序,初學一絲不苟盡其巧筆。後有感知深邃。簡單二字概括,靈活。

    手寫實則心性在寫意。只有超脫心性,大性情,才有起伏流變便之筆。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情,去吻合古人心境。

    如此書境,也乃不會園囿手筆,心境明朗散開。窗下有明月清風,自然忘記以前瓶頸,重拾聖教序,而玩味。

  • 8 # 不二齋

    王羲之的行書《聖教序》是非常難寫的,我上學時期最怕寫的就是《聖教序》,但是這本字帖又是學習行書必練的,沒辦法,堅持練習了兩年,才寫出一點心得。

    王羲之的《聖教序》有2個難點:

    我們看《聖教序》是一幅集字作品,唐代的和尚懷仁用了20多年時間,把王羲之各種字帖裡的字集在一起而成一片《聖教序》,雖然是集字,但是章法處理的也非常好,雖大小參差錯落、變化豐富,但整體有條不紊、十分和諧,儼然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可見懷仁也應該是一位書法大家,深諳章法處理之道。這是聖教序的一個難點。

    (這是王羲之《聖教序》中的一頁,大家看第3行,“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你會發現這一行之間,字的大小粗心變化都很明顯,而這種變化只能仔細觀察才能看出來,非常微妙,學習它,就要把它體現出來,才能學到真東西)

    《聖教序》的另一個難點是筆法和字法問題,因為它是一幅刻帖作品,是刻在石頭上的,不是真跡,初學者很難看清其筆法,用筆的來龍去脈全靠以前學習經驗的支撐,或者老師的指導,所以我不建議初學者直接學習,最好有學習其它行書的經驗,或者有老師的指導。

    (聖教序是刻在石頭上的,如上面這個“沙”字,算是很清晰的了,放大以後細節很明顯,假如變成真跡會是什麼樣子的,臨摹聖教序,我們需要把它體現出來,透過刀鋒看筆鋒。)

    題主的兩個問題:

    我們看題主臨摹的《聖教序》作品,其實就遇到了這兩個問題。雖然一年的時間能夠寫成這樣已經很好了,但是這兩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1、首先是作者在章法上沒有太多的經營,可能現在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寫的大小太過於統一,沒有體現出《聖教序》的大小和粗細變化,可能現階段還做不到,但是這個意識一定要有。

    2、第二個問題是單字處理的太過於粗糙,不夠細緻,沒有能夠領會行書的筆法,只是在臨摹外形,沒有找到筆畫內在之間的關係。

    (看題主的字,這兩點很明顯還沒有做到)

    我的一個建議:

    我建議作者可以先把《聖教序》放一放,停一停,可以去學習一下王羲之的手札作品,或者去學習宋代的墨跡作品,參考學習元代趙孟頫臨摹的《聖教序》也可以,總之要去學習墨跡作品,不要再學刻帖了。

    以作者現在的書寫功底,寫上一兩年墨跡作品,再回過頭來學習《聖教序》定能寫出新的境界。

  • 9 # 曹曹144103935

    下了一定功夫,有相當的基礎,存在問題:大多數結字不準確,不像;用筆不對,要麼藏,要麼露,你的筆入紙方法錯誤,好好學習努力,一定會進步的

  • 10 # 翰墨書道

    能夠學到這個水平,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如若如何進行下一步,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是精;二是準;三是得勢和神。

    一、從所付作品看整體看非常不錯,但進不去細節上的推敲。這個細節包括點畫形態的精準,結構佈勢的到位,章法的處理是否遵循原帖法式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的強化臨摹練習,最後從系統的描紅臨摹開始,以獲得更精準的點畫、結構,章法位置。從作品看都需要精益求精,目前還感覺不到精緻的格調。如用筆上細膩,嚴謹,法度的精嚴。

    二是準的問題。實際上,所附作品中有許多字,仍然不過精準,也就是那種如等取影的精準。記得過去參見刊授學習書法,老師就安排了這樣的課程,從字帖中選幾十個字,反覆進行描紅臨摹,知道能夠背臨以後和原帖子重合,以求字形和點畫造型的精準到位。,學習書法技法要學,精準的字形同樣也要學,否則,往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形不準,神和勢自然迥異與原帖,這樣,對於我的臨摹練習效果或效率就會降低許多。

    三是神和勢的問題。

    學習書法,技法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夠學到古人還需要的古人原帖之神,要想的神,得勢是離不開的。這是臨摹練習書法和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之一。

  • 11 # 墨寶

    聖教是刻本,缺少筆畫連帶關係,可能是唐人楷書筆意的加入或者長年的磨損缺失,所以臨寫的時候建議結合王羲之墨跡進行臨摹,效果可能會好些!

    無論怎麼寫,在筆法上無非起筆形狀,行筆粗細和收筆的狀態,一定要看好了再去臨寫,看的越準臨的就有可能越好!

    另外還要注意輕重,字勢,大小等等的變化,雖然章法上不統一,但仍要注意一下這些問題!

    您臨的已經很好了,祝您進步

  • 12 # 伴_支煙

    多讀書,歷史。

    換一下毛筆和紙墨。

    一筆一劃的精臨。

    多找書評閱讀思考領悟再寫。

  • 13 # ajin321

    說實話臨習一年能寫出這樣的水平己經很難得了,結構己經很接近原帖,運筆比較流暢自然,個別字很有王字韻味,可喜可賀!但如果要取得更大的進步,可能這樣繼續練下去效果不一定會更好,因為題主在運筆上不夠精細準確,這個從表面上看是不夠熟練,讀貼不夠精細,但從本質上來說基礎不夠穩固,需要加強基本功的練習,譬如寫一段時間的楷書或魏碑;另外還有一點也需要注意,練習時參照原帖,加強提按的練習,使書寫時更有節湊感,使點畫有粗細變化,這樣寫出來的字更有動感。這只是個人的一點粗淺認識,不到處清見諒!

  • 14 # 墨色小余魚

    練練王羲之的其它墨跡帖,你會有更多的收穫。氣韻,筆法的起行收都還有好多可以提高的。練字不能單臨一貼,看看其它王體系列才能觸類旁通。

  • 15 # 手機使用者50398125972

    臨帖先讀帖,不能硬臨,你臨了兩個月,能如此屬不易!但是字寫的太認真,氣韻不貫通,已經入帖,堅持數年方可出帖!

    儲存好,以後回頭看一看,就會發現進步!

  • 16 # 東門之外

    一年時間能把聖教臨成這個樣子,很不容易,證明悟性很不錯,也下了大功夫了!我猜你臨帖以前硬筆字也應該寫的比較好!我大體瀏覽了一下評論內容,也順便談談我的看法!你整個字型風格都把握得比較好,少數字結體還不協調,這種情況,你需要找幾個有代表性的字去精臨,細摳一下!比如“是,而,之,無,空”這幾個字很有代表性,有時間去深挖一下,!聖教前後兩三千字,最精彩的是後面的心經及落款那一部分,你一定要多臨多體會,很多相同的字放在大致相同的空間,看看作者怎麼處理的!從而用心體會書聖用筆結字的精妙細微!另外你應該去臨一下王羲之尺牘,體會一下那種手札體的書寫自由,分行布白的章法處理!建議你先不要去臨《蘭亭序》,一是蘭亭序太精微,過早接觸蘭亭序會讓你過於注重細枝末葉,而且神龍蘭亭的起筆那些尖過多,臨細臨久了會帶來一些入筆的毛筆!如果你能夠感受到書聖當年的書寫狀態,你可以臨一臨,找一找那種怡然自得物我兩忘的書寫感受,自是極好!臨蘭亭,臨的是那種書寫狀態,而不應該是它的字(個人看法),另外呢,你如果想追求更高,你可以嘗試放大臨,臨到8/15公分左右,甚至更大,另外適當加強正書的練習!祝書藝大進,附幾個近日臨帖圖片

  • 17 # 頗好筆翰

    寫得還還錯,希望再接再厲。

    再寫的時候,要多琢磨帖中筆畫的用筆。雖然帖裡的字是靜態的,看不見書寫過程,但經常地、仔細地去體會,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還原其書寫過程的。在這個基礎上,再多寫、多寫,再多寫。

    對於古人的筆法,我有個人的認識,不知你能否接受。古人的“永字八法”,裡面無折,折筆就是由勒和努對接,組合裝配而成的。裡面也無鉤,鉤是由努和趯對接,組合裝配而成的。概言之,凡有折角處,都是分兩筆來寫成。“要提得筆起”,提起,就使筆鋒有換面的機會,做到八面出鋒。

    這個認識結合《聖教》,多體會、多琢磨,然後多寫。你可以試試看。下面示範一下。寫了一個口和一個豎鉤。兩個都是前者為強調寫法,後者是正常寫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放假了帶孩子進行親子活動,應該選擇室內活動還是戶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