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芙蓉樓送辛漸·其二》 唐朝·王昌齡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15
回覆列表
  • 1 # 文學名句

    《芙蓉樓送辛漸·其二》

    唐朝·王昌齡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芙蓉樓送辛漸》之一借送客明去,與送友本身初無關涉,所以詩人又寫了第二首補敘送客情況。

    詩一開頭即不避重字疊詞,大筆鋪寫景物以渲染送別情境。丹陽,即潤州。唐天寶年間以京口為丹陽郡,京口,就是潤州所在地,今江蘇鎮江一帶。從潤州西北的芙蓉樓眺望,城南、城北,無非楚雲深濃,秋陰萬里,和上首詩的“寒雨連江”相呼應。楚雲,泛指南方的雲。自從宋玉《高唐賦》寫楚襄王夢神女,朝為行雲,暮為行雨之後,“楚天雲雨”就有了多方面的寓意。這裡,“楚雲深”也暗示著詩人被友人赴洛所引發的迷離的失落情緒和對不可知未來的遐想。唐人的送別詩常用雲深霧回這樣的景物來寫離情別境。王維《初出濟州別城中故人》以“井邑海雲深”寫此去濟州不知何日歸來的悵惘,李白《金鄉送韋入之西京》以“望望不見君,連山起煙霧”寫此別何時遇的悽悲。都可與此詩參照。

    第三句“高樓”倒點前兩句觀景之“點”又啟下,點餞別之處。這裡的“送客”,從時間上來說,是在詩人“夜入吳”之後,“平明送客”之前。雖然不是臨歧執手之時,但想到第二天一早即將到來的離別,心情無比淒涼。愁懷不禁酒澆,稍飲即醉。“不能醉”的“能”,應讀作nài,通“耐”,是禁得起、受得住的意思。詩人寫告別宴會的情景,不多著墨,只用“不耐醉”三個字,狀“醉不成歡慘將別”之情,生動感人,意在言外。

    第四句不再具體描寫餞別宴席上的情事,卻宕開寫景,以景結情,化有限為無限。“寒江寂寂”,一如前詩的雨寒、山孤,寫離情的悽寂。“明月心”,以“明月”直接形容“心”,可見決不是詩人對現境的描繪。“明月”,歷來是思鄉、懷人的媒介。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心”,應該是“明月愁心寄,隨君到洛陽”的省略。唐代詩人殷遙《送杜士瞻楚州覲省》“淮月歸心促”,可證。

    這首詩歷來為眾口傳播的第一首所掩,少為人知,其實兩首詩一氣呵成,互相補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 2 # 長河日圓1

    【其二】主要敘述在頭天晚上;詩人在芙容樓為辛漸餞別。想到辛漸第二天,便將隱沒在鎮江,古稱【潤州】之外時,倍感孤寂的情傷。結合【其一】,這種情感:更縈繞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

  • 3 # 0今天明天后天0

    我來說一下我的一點看法。

    一、原詩及其大意

    《芙蓉樓送辛漸·其二》 唐朝·王昌齡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其大意為:往丹陽城的南面望過去,只見那秋海陰雨綿綿;往丹陽城的北面望過去,只見那楚天雲霧茫茫。我在高樓上為客人餞行,真的不勝酒力啊,寂靜的江面上寒意陣陣,那天上的明月就代表我那純潔的心。

    二、作者其人及文學成就

    說明;因我前幾天回答過:怎樣賞析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這兩個問題是緊密相關的,並且是送辛漸的組詩,因此第二大點和第三點的內容相同,故摘錄前文,特此說明。

    王昌齡 (698— 757)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字少伯,盛唐時著名的邊塞詩人,因為特別擅長於寫七絕,被譽為“七絕聖手”。他小時候家裡比較貧困,主要靠幹農活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之後擔任了幾任小官,後來被貶嶺南。 王昌齡與李白、王之渙、高適、岑參、王維等人交往深厚,經常在一起飲酒作詩。後來回到長安後又擔任了一個小官,沒多久又被貶了,最後在安史之亂時被殺。其詩以七絕見長,緒密而思清,在當時非常有名氣。著有文集六卷,現存編詩四卷共181首。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三、寫作背景

    寫這首詩時,王昌齡身份屬謫宦,他於公元739年被貶嶺南,第二年允許他回來,此詩應是公元742年所作,當時他為江寧(今南京)縣丞(仍為貶官)。辛漸是王昌齡的好朋友,他準備從鎮江渡江到洛陽去。王昌齡從南京陪他到鎮江,然後在鎮江分手道別。他為此做了兩首詩,這是第二首。

    四、具體賞析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句。我站在芙蓉樓上向丹陽城南面望去,只見那秋海陰雲密佈,陰雨綿綿;向丹陽城的北面望去,只見那楚地的天空雲霧茫茫,層雲密佈。這兩句是互文的寫法,兩句意思互為補充,並不是說城南雨城北雲,而是說城南城北都是陰雨綿綿、層雲密佈。古人寫離別時一般都以“雲深”“海陰”啊等等的為意像,比擬心中的愁與憂,把綿綿陰雨、茫茫層雲比作是心中的離愁別恨,這樣就把愁之深、恨之長很形像地表達出來了。這兩句寫丹陽城的景色,將離愁別恨之情寓於景色之中。

    “高樓送客不能醉”句。我在高樓上置宴為我的好朋友辛漸送行,想到明天就要分別,我心緒全無,喝酒不也盡興,喝一點就醉了。此句的高樓就是芙蓉樓;送客很自然是送辛漸了;不能醉歷來有幾種解釋:一種是不敢醉,怕耽誤明天清早辛漸的行程;第二種是不耐醉,因為心緒不佳,一下子就醉了;第三種是不想醉,因為朋友明天就要走了,雖然捨不得,雖然惆悵,無心喝酒,想與好友暢聊到天明。我認為第二種不耐醉更好一點,至於到底是哪種解釋,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寂寂寒江明月心”句。我們不停地在喝酒,不經意之間看了看樓外的江與天,只見那黑寂寂的江面上泛著陣陣寒意,那高高掛在天上的皎潔的月亮就代表我純潔的心呢。因為是送別朋友,所以整首詩的基調都是悲涼憂愁的,就最後三個字:明月心,有給人精神一振之感。與第一首詩中的一片冰心有玉壺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詩應寫在這一首的前面,第一首是送別和言志,這一首是寫送別前的餞行,兩首互為表裡,應參照著一起讀。正因為第一首太著名了,導致大部分人不知道有這首詩。

  • 4 # 知者足

    前二句,明顯是王昌齡喝麻了寫的,可能沒有來得及改,以訛傳訛:我家門前,有兩棵樹,左邊一棵,是棗樹,右邊一棵,還是棗樹。昌齡前兩句的意境大抵可以這樣比喻。後面兩句貌似壓抑,但壓抑從何而來,不得而知,卻散淡了送友的別離之情,只顧著自己的情緒而忘了要送友遠去。此事,王昌齡雖然做得不盡人情,但詩還是有一定的意境,然而絕非上佳之做。抱歉!

  • 5 # 博雅文化達人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二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齡送辛漸寫了兩首送別詩,結合第一首來賞析會比較全面。第一首寫清早與朋友分別的場景,第二首寫了前一天夜裡的置酒餞行的場景。這第二首與第一首相比,名氣顯然要小很多。除了因為第一首介紹了背景(夜入吳),以及辛漸要去的地方(洛陽),資訊比較全之外,最重要的是末兩句以冰心表心志,第二首如果單拿出來,資訊會少一些,但是第一首的一個補充,如果只有第一首,會讓人感覺在自抒胸臆,與客人關聯較少,第二首則彌補了這個不足,三四句寫了對客人的不捨之情,依依惜別,酒不盡興;寂寂寒江,我們的友情像明月一樣皎潔。

    個人認為,這首詩“景”是唯美,但沒有進入千古名句行列,還是在“意”上略遜。最後一句“明月心”與前面的“寒雨連江”、“楚雲深”、“秋海陰”似有違和感。

    唐詩中有名的送別詩很多,也可對照閱讀,例如: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

    ……

  • 6 # 月下起舞弄清影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原題有兩首詩,是屬於組詩作品。第一首寫的是詩人在第二天早上在江邊送別友人的情景,也是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必修詩詞。提到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肯定想到的是其一,被其一的光芒所掩蓋,其二就很少為人所知。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芙蓉樓送辛漸·其二》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樓餞別友人辛漸的情景。按時間順序來看,這首詩應該是放在第一首來寫,詩人卻把它放在第二首,以倒序的手法來寫,表達了詩人內心不捨友人離別,想留住與友人敘舊的時光。

    這首詩的第一句中的“秋海陰”和“楚雲深”既是寫景,又是寫情,以互文的手法寫出了詩人沉重壓抑的心情。詩人站在丹陽城的高樓上,放眼望去,深秋的江面霧茫茫一片,陰沉沉的雲彷彿要壓下來似的,詩人的心情也如這陰沉的天氣一般。第二句在高樓擺宴為有人餞別,此時與友人分別下次再見不知道什麼時候,心情不免悲愁苦悶,第二天要送別友人,只能點到為止,酒不盡興。江面孤寂寒冷,如同詩人惆悵的心情,皎皎明月,如同兩人的友情一般高潔。整首詩融情於景,以景結情,可謂是唐詩中的佳作。

  • 7 # 謝小樓

    唐詩七絕,以李白王昌齡為最,而王昌齡最經典的七絕,其中之一就是千古名篇《芙蓉樓送辛漸》,其中那句「一片冰心在玉壺」,更是家喻戶曉。

    不過,《芙蓉樓送辛漸》不是一首詩,而是一組詩,共有兩首,我們大多數人熟知的,是第一首。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第一首,固然是千古名篇,然而第二首,亦可稱經典。

    芙蓉樓送辛漸(其二)

    王昌齡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這第二首詩,寫的是送別好友辛漸前夜的情景。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這一句運用互文的用法,寫丹陽城四周陰雨茫茫,層雲深深。丹陽城,江蘇省西南部。楚雲,楚天之雲,丹陽城在古時屬楚地。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這在高樓上設宴餞別好友辛漸,但卻不能喝醉,因為即將送好友離開,高樓外,江水寒冷寂靜,而詩人的內心,就像夜空中皎潔的明月。

    「寂寂寒江明月心」,這一句堪比第一首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壺」。丹陽城的四周是陰沉的,鎮江的江水是陰冷的,在這陰暗的世界上,唯有詩人的內心,如天空之皓月,不染纖塵。

    在這一組送別好友的詩中,詩人王昌齡兩次表明自己高潔的內心,並非是要向世人辯解,而是詩人珍重友人的情誼,所以向友人表明自己內心澄淨,不畏世人誹謗,以此來告慰友人的深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緩解女性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