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dfghhh
-
2 # 肛腸主任醫師李建平
判斷寶寶是否脫肛,先要從症狀上去判斷,看看寶寶的肛門是否有排便時腫物脫出,排便後是否會自行復位。或者觀察寶寶咳嗽、用力或站立時肛門有沒有脫出物。
一般脫出物會隨著脫垂的加重,導致不同程度的肛門失禁,從而會有黏液從肛門流出來,導致肛門周圍組織產生溼疹和瘙癢。又因為直腸排空會比較困難,會導致大便次數增多。嚴重時肛門黏膜會發生糜爛,甚至破潰後有血流出。結合以上症狀,再帶寶寶到醫院去做個相關的肛門檢查,以便於更好地進行治療。
脫肛,是指肛管、直腸外翻脫垂於肛門外。脫肛是1-3歲孩子的常見病、多發病。其主要原因與嬰幼兒肛門區域性解剖結構上發育不全,支援直腸的組織較弱以及長時期的腹內壓增高等因素有關,如嚴重的便秘和腹瀉、劇烈咳嗽和營養不良等。
臨床表現:最初排便時有黏膜自肛門脫出,便後自動縮回。反覆發作後,每次便後均須用手託回,並常有少量黏液從肛門流出。隨著病情的發展,孩子一旦哭鬧和咳嗽就會引起脫肛。假如脫出的直腸黏膜不能及時回納,那麼區域性就會發生血液迴圈障礙,出現充血、水腫、潰瘍、出血,以及脫出的直腸黏膜難以復位,甚至發生壞死和腐爛。因此,年輕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患有脫肛,應引起高度的重視。
治療:
1、去除病因嬰幼兒發生脫肛,家長應首先尋找原因,如果是便秘、腹瀉或百日咳所致,可採取通便、止瀉和止咳等處理,以減輕腹內壓,消除引起脫肛的外力。其次,應改善病兒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營養,糾正營養不良等,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2、鍛鍊療法脫肛的發生與腹肌和肛周肌肉的鬆弛有關,故應注意加強這兩部分肌肉的鍛鍊,增加其收縮力。在家庭中可採用起坐法,即在家長的看護下,將孩子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伸直,然後讓孩子由平臥位慢慢坐起。若孩子不能完全靠自己坐起,則家長可助其一臂之力。坐起後再躺下,連續3-6次,每天做2-3次。也可採用爬行法,要求兩手臂放開,腹部著床,臀部及大腿、小腿用力夾緊、伸直,利用腹部和臀部肌肉的收縮,一起一伏,蠕動向前,引導孩子向前面爬行,以提高腹肌和肛周肌肉的收縮力量,達到治療脫肛的目的。
3、改變大便時的體位反覆發作且又能便後自動回納的脫肛病兒,關鍵在於改變大時的體位,避免蹲式排便。孩子可取直著大腿的姿勢由家長抱著排便,也可取臥位排便。稍大的孩子可讓其坐高腳痰盂或將痰盂放置在板凳上排便,這樣直腸就不易脫出。如此堅持1-2個月,大多能痊癒。
4、手法復位與壓迫療法排便後直腸脫出而不能自行回納的嚴重脫肛病兒,家長可用右手拇指輕輕地按壓在脫出的直腸表面,然後稍用力將其回納。對於復位後又立即脫出者可在復位後用紗布疊成厚墊壓住肛門,然後再用膠布將兩側臀部橫向拉緊粘固,並讓病兒臥床休息1-2個月,大部分病兒都能康復。
5、坐浴療法取五倍子、地渝和土黃連各50克(五倍子具有收斂消炎作用,地渝具有涼血解毒作用,土黃連具有清熱去溼作用),水煎外洗,趁熱坐浴20min,使藥力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一般做幾次就可見效。
6、推拿療法讓患兒取仰臥位,家長用右手掌根部按順時針方向,揉丹田穴(臍下三指)300次。揉時掌根不要在面板上滑動,以免損傷面板。患兒取俯臥位,家長用右手食指羅紋面揉長強穴(尾骨尖與肛門間的凹陷處),順時針方向揉200次,7-10天為一療程。經一個療程的推拿,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