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說,我小時候停父母聊電話,他們報一串數字,要反覆多次確認,很多時候都聽不清楚,我在旁邊反而聽得很清楚。再比如說,我讀書的時候跟朋友聊天,都非常順暢的,意思表達非常明確的,很少出現誤會或者歧義。出來工作後發現這樣被誤會或者產生歧義太普遍了。漸漸地我也變成了我小時候看待父母的樣子,一個問題要反覆確認。我能想到的解釋就是,年紀大了,遇到的事情多了,同一句話來自不同的人,人民按照經驗,不假思索地認定了某個理解。 你們有類似的感覺嗎?談談發生在你身上的故事吧?
11
回覆列表
  • 1 # 瑞華春風

    題主說得這種情況,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我覺得有幾個原因:一是年齡大了,接觸的事、人少了,對社會的關注度也降低了,與人們的共識少了,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代溝”吧,交流中疑問就多,重複的問話就多;二是隨著年齡增長聽力減退,聽不明白的話就多,為了弄清楚只有重複再問了;三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減退,前說後忘、前聽後忘的現象經常出現,這樣返復話就多了。四是老人怕年輕人不耐煩,就聽諧音或看說者口形猜話,這樣就會有歧義現象,如你說“去山川哩!”,他可能說“哦,去搬磚哩?”,讓你啼笑皆非。所以,一般而言年紀大的人嘮叨多,重複多,與其對話需要有耐心和韌性。

  • 2 # 莫忘初心242650426

    年級大相對於年級小而存在。年紀愈呈顯兩極化趨勢,鴻溝愈加難以愈越。

    經歷不同,認識事物的方法,思考問題的角度存在差異。

    年齡愈大愈喜歡用直觀、對比和憑經驗分析問題。歷史的、全面的、系統性的處理問題的方法,相對成熟穩妥。

    年輕人容易撲捉新資訊,接受新事物,創新精神可嘉,又善於冒風險,工作中的優缺點會更突出一些。

    鑑於這些實際情況和特點,彼此之間溝透過程中,就會出現不順暢,不易銜接的問題。

    除了認識水平的一些差異之外,還有身體健康原因導致的問問題。

    諸如,腦力、聽力方面引起的誤會,導致的隔閡,及其某些程度上,先入為主的形成的一些固有理念,也會影響正常溝通的。

    所以,愈是與年紀大的人們溝通時,愈發注意尊重和耐心傾聽他們的意見。

    儘管一些想法看法會有陳舊性和侷限性,但是還需理解和直面應對的。

  • 3 # 小貓鬍子103240101

    有的,我就是老年人,頭腦還算清醒,有時和老伴溝通都常有誤解,各自想的不一樣,實在難免,並作好以後更多誤解的思想準備,和子女及年青人更為明顯,但是大部份屬無關緊要的問題,通不通都不去爭論,也從不計較,當沒有發生一樣。

  • 4 # 林小寶的舒適圈

    我跟我媽打電話也是一樣,有時候聽不清楚,有時候不確定是什麼意思。確實是年紀大了,各方面就沒有年輕的時候那麼靈敏了。

    年紀越大,聽力就會下降,聽不太清楚,溝通起來誤解也是有的。

    我外婆就是這樣。又一年暑假,外婆家裡的龍眼熟了,起表哥想吃,於是媽媽就帶他們去摘龍眼,摘得可開心了,又大又甜的龍眼,摘完媽媽就上縣城了,外婆在老家。可是第二天,外婆就打電話給我媽說有鄰居來家裡說我媽媽摘錯了,摘的不是我們家的,而是他們家的,外婆好生氣,還說媽媽連自己家的果樹在哪裡是哪一棵都不知道,摘了人家的還要被人家罵。

    於是媽媽立刻打電話去確認,原來人家說的是有人想買龍眼,想叫外婆一起摘了賣,沒想到外婆居然聽成是錯摘了他們家的龍眼。

    這就是年紀大了耳朵背了和人溝通起來就沒那麼簡單了,時常會錯解別人的意思,導致了不必有的誤解。

    雖然會有誤解,但是我們也應該理解,畢竟每個人都會老,他們經歷的可能我們老了以後也是會經歷。

  • 5 # 瑩子的小日常vlog

    我覺得年齡gap越大,溝通的時候越費力

  • 6 # 立三9626

    我說你提這個問題就難以與人溝通,同時容易被人誤解,本來在社會上,個別老年人聽力下降,記憶力減弱,在某些交談中難以投機,這種情況也難免。何況是老年人,在其它年齡中也都有類此情況存在,講話做事難以協調,各持己見,嚴者動手,輕者吵咀不計其數。剛才我說你提這個問題難以溝通,容易被人誤解,為什麼?問題存在哪?我說就在你這個問題上。本來這個問題存在小數人身上,你把這小數人做了問題的當本。這大多數人聽了怎麼想,如果說這大多數人對你這個問題有誤解的話,根源起點還不是你這個問題的導火線。就拿越老越誤解,越老越難以溝通,我看社會上知識達理的有好多高齡人。工農商學兵中都有,站在最高講臺上領獎的,年齡大多數是80至90多,這個問題你怎麼解釋?所以有矛就有盾,你偏要這講,他編要那講。溝通有溝通的方法,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溝通方法。不能夠一個模式一個方法,針對性的,啟發式的引導,自然溝通協調,不會產生誤解。

  • 7 # 我是李明皇

    (對事物:共識越多,分歧越小;反之亦然)

    溝通是很難的。

    但溝通之難,年齡並不佔主要因素。因為固然有“人越老越糊塗”的說法,可也有“薑還是老的辣”的諺語嘛。可見溝通中的分歧不在年齡,而主要在“三觀”的不同。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群,裡面從上世紀50後直到90後,師兄弟/師姐妹有500人是個大群——如果按老規矩“弱冠之年”即20歲算成年的話,兩者見識/思想跨度大概是40年。

    其中50、60後的“三觀”比較一致,原因在他們曾經歷了以往那段荒唐歲月,見識過這社會人世的……沉浮,所以凡事有“對比”,愛“批判”。

    80和90後的“三觀”也比較一致,那是因他們相對生活在一個比較上升、富足的時代,特別是他們幾乎獨生(子女)一族,哪怕窮家也一定富養,即父母總是把家裡最好的寵讓給他們。所以他們從童年到成年幾乎很少波瀾,他們多生活於承平之時,幾乎沒體嘗過艱辛,因此他們比較樂觀,也信奉印刷體,愛動“激情”,表現出“民粹”。

    70後是個異類。他們的態度比較騎牆:有的有師兄/師姐們的“縱深”思維;有的卻又有師弟/師妹們的“橫向”自豪。

    在群中,“縱深”派和“橫向”派時不時就會交火,但首先拔槍的一般是“橫向”派的師弟師妹們。

    他們不滿“縱深”派師兄師姐們的那些“引經據典”或“翻屋越脊”訊息的對比和批判言論,往往又摘章引句(多從印刷體重複制貼上過來)給予反駁,最後演繹為惡語攻擊。

    都認為自己對,“真理”在自己這邊。每鬧,都以雞同鴨講的彆扭散場。

    這兩“派”之間,幾乎無法調和——溝通是不暢的。

    什麼是溝通?

    溝通是個人之間或個人與群體之間,在思想與情感方面的傳遞和反饋。

    溝通的目的是達成彼此在思想上的一致和情感上的愉悅。

    但事實上,溝通從來是比較難的。

    溝通難,難在雙方因各自生活環境/背景、學歷/閱歷不同,而造成在見識和心胸格局方面——即“三觀”方面有了差異、或不同,甚至逐漸行走成了兩條平行線。這種情況,無法溝通。

    只有三觀相同相近的人,即同頻的,才有可能順暢溝通,達成一致。同頻者之間是沒有代溝的,多有共識。

    但人是社會的動物。Ta總會歸屬於每一個“團隊/組織/層面”——這是他們聯絡的紐帶。

    在這個集合體裡面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因共同信仰集合在一起;一種是因需要生存而集合在一起(如在公司或機構等)。

    集合體裡的人是有某種尊卑秩序或利益/利害關係的,如老闆和職員、上司和下級。這裡面的溝通有兩種結果:一種是三觀同,好溝通;一種是老闆或上司挾威勢而來的“溝通”——這種情況下達成的“溝通一致”,往往是震懾下的順從(有的是習慣性的絕對服從;有的則是“口服”而心不服)。

    因此,綜上所說,溝通中出現所謂的“誤解”,年齡因素並非主因。其實質是——三觀的差異。或當兩者不在一個集合體、沒有利益/利害關係時,才會產生“誤解”或不暢。

    兩不搭界,則我行我素可也,“溝通”不暢又咋滴,你奈我何?

    反之,若在一個集合體內,則即便是三觀不和,有時也不得不屈從,哪怕心裡不服,也只得偽作溝通已一致的“皆大歡喜”場面。

    其實這是一種悲哀。

  • 8 # 慕魚記

    那是你溝通的人老了不願意接觸新事物,用固有處理問題的態度,所以溝通會艱難。人拒絕或害怕接觸陌生的事物是衰老的開始。

  • 9 # 娛主角

    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便是在人生的白卷上開始一筆一筆的書寫了。就像一幅剛開始做畫的畫卷一樣,當畫卷上筆畫還很少的時候一切都很簡單有序,別人說哪一筆如何如何,自己也能很快的知道是哪一筆;慢慢的,筆畫越來越多了,當別人說到某一筆的時候,你會想到很多類似的筆畫,分不清到底是哪一筆。

    人生也是如此,小時候的我們簡單快樂,聽別人說什麼話,也是很簡單的理解字面意思就好了;慢慢的我們長大了,學習了很多、也經歷了很多,知道有些話不單單是字面意思,還有他深層的意思,當分不清對方到底是那個意思的時候只能憑說話語氣來辨別。

    舉個例子,“怎麼了”這三個字本來是很中性的問句而已,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步入職場之後,“怎麼了”這三個字卻會被誤解成“怎麼了,有意見?”或者“怎麼了,管你什麼事?

    每個人經歷的都不一樣,當你對一個人生道路平坦順利的人說:“好羨慕你的生活”,他會很開心的接受你的羨慕,甚至可能你們距離也會拉近些;但當你對一個人生道理並不那麼順利的人說這句話,那他就有可能會理解成你在諷刺、嘲弄。

    不管成人的世界多辛苦、需要我們多小心翼翼去應對,我們都要用心生活,畢竟生命只有一次,不好好生活便是辜負了這一趟世間之旅!

    ——————————

  • 10 # 三峽豔姐

    我是八零後,爸媽都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年紀也是不大不小,就拿我媽媽來舉例,我爸媽還算是比較開明的人,但是有時候溝通時容易讓媽媽誤會,我家孩子上七年級,開學時學校集體軍訓一個星期,期間老師發來反饋,我就轉發到我們家人群裡了,媽媽看見吃的飯菜後,給我發信息,說吃的不好,我說這樣的菜已經很好了,我是真心覺得三菜一湯八個孩子還算可以了,媽媽說我是在安慰自己,其實心裡已經很心疼孩子的,我說這不算什麼,生活真的很好了,當時是手機發的語音,不知道媽媽說沒聽懂我的意思還是真的覺得我是在心疼孩子,所以跟年紀大的人說話要通俗易懂,不需要長篇大論,這就是我親身經歷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重新規劃設計一條新的黃河水道,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