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怎麼大變樣

    在原始氏族時期就有姓了。姓起源於女系,氏起源於男系。“姓表血統,氏表職官、表居地、表職業”,如今姓氏只用於表明家族,《說文》對於姓的解釋是:“人所生也”,“姓從女,從生。”因此,姬、姜、姚這些最古老的姓都與女性有關。在母系社會,同一母系的後代不能通婚,為了區別不同的婚姻集團,便有了姓。其中一些主要的姓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隨著同姓的不斷出現,為了區別家族的地位、出身,才產生了氏,最早明確記載姓氏是從周朝開始的。氏的本義為“支”、“歧”,目的是用來區別子孫的出處,同一姓可以衍分為許多不同的氏。隨著“支”、“歧”的不斷產生和增多,姓氏也多了起來,有以祖先的族號或廟號、國名或地名、官職、動植物、數字、方位等為姓的;有以爵位、國號、官職、居住地、封地、職業等為氏的。

    上古的堯帝族號為唐,其後代便以唐為姓;齊、魯、秦、晉等姓也都是古代的國號;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後代有不少人分別用他們的諡號“文”和“武”為姓;東郭、南門、南宮等既是以地名又是以方位為姓的;以動植物和數字為姓的有牛、馬、羊、龍、熊、柳、楊、花、李、千、百、萬等;以官職官位、爵位、爵號為姓的有司徒、帥、尉、王、公、侯等;以封地為氏的有屈、解、商等;以職業為氏的有陶、巫、屠、卜等。不少“姓”和“氏”出處相同,因此除了人們的社會關係由母系轉向父系之外,“姓”、“氏”同源也是兩者合稱的一個重要原因。

  • 2 # HMH昊

    我姓李,其實在小學的時候,不記得哪一次了,語文課本上有一個小故事,就是講的李氏的由來,其實你是有很多的由來。課本上介紹的是,一個,在一個朝代,我不記得是哪個朝代了,一個官員非常的清廉,然後她姓理,所以有的人就隨他的姓也改成了李,後來,人們又把理改成了李

  • 3 # 七鬥

    據統計郭姓目前人口已達1500餘萬,是排名前十七位的大姓。

    源於姬姓。西周時期,武王封其叔虢仲於陝西寶雞,稱西虢國(虢通“郭”)。

    得姓始祖

    虢序,又作郭序,虢序是虢叔的裔孫。虢序做為虢叔後裔的代表者,東周初年被周平王封於夏陽。

    虢序號稱“郭公”,是“虢聲轉為郭”最關鍵的代表人物。

    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郭姓主要活動於河南、陝西、山西、山東、河北地區。秦漢時,郭姓已向南北擴散,北抵內蒙古、西至甘肅、東觸江蘇、西南入四川。三國兩晉時,郭姓已經分佈於長江南北的廣大地區。唐朝初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8姓經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入閩,郭姓隨以河南人群為主體的二次南下移民進入了福建。唐朝中葉,大臣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被封為汾陽王,中興之功帶來了姓族的興旺,達到鼎盛時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數敬奉郭子儀為始祖。

    人口分佈

    宋朝時期,郭姓大約有101萬人,約佔全華人口的1.31%,排在第十二位。郭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16%,佔四川省總人口的2%。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山西、甘肅,這四省郭姓大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53%。其次分佈於河北、山東,這二省的郭姓又集中了15%。全國的郭姓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北,形成了川豫晉甘為中心的郭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郭姓大約有96萬人,約佔全華人口的1%,為明朝第十七大姓。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郭姓人口由96萬增到1500多萬,大約增長了15倍多,郭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於全華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省,大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37.8%。其次分佈於廣東、四川、陝西、安徽、湖北、遼寧、湖南、江西、江蘇、黑龍江十省區,又集中了郭姓人口的37.5%。河南為郭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14.3%。全國形成了豫冀魯晉、粵湘鄂皖、川陝三塊郭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時間裡,郭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北、向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華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郭姓歷代名人397名,佔總名人數的0.8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八位;郭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63%,排在第四十位;郭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75%,排在第二十六位;郭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78%,排在第二十九位。

    姓名

    朝代

    生卒年

    籍貫

    備註

    郭隗

    戰國

    前351年-前297年

    燕國

    燕昭王客卿、謀士

    郭泰

    東漢

    128年-169年

    太原介休

    東漢教育家[12]

    郭嘉

    東漢

    170年-207年

    潁川陽翟

    曹操著名的謀士[13]

    郭淮

    三國魏

    ?-255年

    太原陽曲

    曹魏車騎將軍

    郭象

    西晉

    252年-312年

    洛陽

    西晉玄學家[14]

    郭璞

    晉朝

    276年-324年

    河東聞喜

    文學家、訓詁學家

    郭子儀

    唐朝

    697年-781年

    華州鄭縣

    政治家、軍事家[15]

    郭威

    後周

    904年-954年

    邢州堯山

    後周開國皇帝[16]

    郭忠恕

    北宋

    ?-977年

    洛陽

    畫家、文字學家[17]

    郭沔

    南宋

    1190年-1260年

    浙江永嘉

    音樂家、琴家

    郭守敬

    元朝

    1231年-1316年

    順德邢臺

    天文學家、數學家[18]

    郭子興

    元朝

    1302年-1355年

    濠州定遠

    紅巾軍領袖[19]

    郭樸

    明朝

    1511年-1593年

    河南安陽

    吏部尚書

    郭嵩燾

    清朝

    1818年—1891年

    湖南湘陰

    中國首位駐外使節[20]

    郭化若

    中國

    1904年—1995年

    福建福州

    軍事學家[21]

    郭松齡

    中華民國

    1883年-1925年

    遼寧瀋陽

    奉軍著名將領[22]

    郭汝瑰

    中國

    1907年—1997年

    四川銅梁

    中共紅色間諜

    郭永懷

    中國

    1909年—1968年

    山東榮成

    “兩彈一星”元勳[23]

    郭鶴年

    馬來西亞

    1923年—

    福建福州

    企業家、亞洲糖王[24]

    郭濤

    中國

    1926年-2011年

    河北魏縣

    解放軍中將

    郭蘭英

    中國

    1930年—

    山西平遙

    歌唱家、藝術家

    郭沫若

    中國

    1892年—1978年

    四川樂山

    文學家、歷史學家[25]

    郭德綱

    中國

    1973年—

    天津

    相聲演員、主持人[26]

    郭可盈

    中國

    1970年—

    廣東中山

    影視演員

    郭晶晶

    中國

    1981年—

    河北保定

    跳水運動員[27]

    收起

  • 4 # 隨波探史

    中國有句俗語——大丈夫,行不改名坐沒改姓。我自己是姓洪的,對於洪姓,很多人不瞭解,覺是小姓,根據我的瞭解,下面給大家說說洪姓,或許洪姓不是你想象上那樣的。

    姬姓中,在春秋時期,有個叫共叔段的鄭國國君,他的第二個兒子以共為姓,後來也改成洪姓。姬姓後裔中,魯國有個大夫叫慶父,他的部分子孫也改成洪姓。

    二、洪姓分佈與遷移 洪姓形成以後,早期主要在江西、湖北、江蘇、浙江等地活動。因為它來源廣並複雜,所以分散也很廣,人口發展也比較迅速。明朝時期浙江為洪姓第一大省。全國洪姓主要分佈還是在浙江、江蘇、福建,繼續向東南方發展。目前,廣東是洪姓第一大省,佔全國洪姓14%,洪姓又偏向南方遷移。洪姓在現代姓氏排行榜中排名99位,人口240多萬,屬於大姓。

    三、洪姓的郡望與堂號 敦煌郡,漢武帝六年設定,現在的甘肅河西走廊西邊;宣城郡,晉朝時設定,在現在安徽定城;豫章郡,漢朝時將秦朝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現在的江西南昌、九江一帶。洪姓的堂號有平山堂、敦煌堂、三瑞堂、雙忠堂、義居堂、積德堂、務本堂、懷本堂、敦本堂、本立堂、楚寶堂、永錫堂、和順堂、敬愛堂、洪福堂、苦存堂、聽彝堂。

    四、洪姓的名人 洪姓的名人從古至今,都是舉不列舉。南宋鄱陽人洪皓公很有典型,洪皓宋徽宋政和五年進士,擔任過台州寧海主簿,宋代詞人,有很多著名作品流傳至今。他曾經出使金國(宋的敵國)被扣十五年,始終不屈,後人以他與蘇武相提並論。他任主簿時減賦稅、撫卹貧民得人心,被世人稱為“洪佛子”。封忠宣公。

    洪适(洪皓長子)官至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封魏國公。與其弟洪遵、洪邁名滿天下,被稱一門四進士三宰相。

  • 5 # 窗外的自己

    大家好,我來回答一下自己姓氏的來歷。

    首先我姓李,關於李姓的起源有如下幾種觀點:

    1、據古資料顯示,李姓是顓頊的後代,出自於嬴姓,因為他父親的職務,伯益被賜為嬴姓,在商朝末年的時候為了躲避紂王的追殺,帶著家人一起逃難,在逃難因吃了一種叫“木子”的果實而得到充飢,為了感謝和紀念這個果子,就將自己的姓改為了“李”。而後在中國的其他朝代因為李姓皇帝的原因,姓李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大多數有功的人也都被賜了李姓,所以李姓到現在已是全華人口最多的姓。

    2、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3、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 6 # 6別無選擇6

     

    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

      最早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由於是母系社會,因此,幾乎所有人只知道自己的母親,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所以那時候的姓都是女字旁或女字底。

    而我們現在說的“姓氏”,在一般情況下其意義其實只是指“氏”,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氏”是什麼意思。而在先秦時代,“姓”和“氏”有著不同的意義。姓表示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姓的作用是“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

      氏的作用是“明貴賤”,相當於後代稱地望的意思。比如魏晉時最重門第,但同是崔氏,清河崔氏就要比博陵崔氏門第高。

    春秋初期,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共有130多個。但那時平民有名沒有姓,有姓的多為貴族,所以那時姓不多,姬姓,姜姓,嬴姓等幾大姓便佔據了絕大部分。

      而這其中,又以姬姓為盛,嬴姓次之。

      究竟盛到何等程度,看一下現在中國十大姓起源就知道了:

      1、李氏 主要出自嬴姓

      3、張氏 主要出自姬姓

      4、劉氏 主要出自祁姓

      5、陳氏 主要出自媯姓

      6、楊氏 主要出自姬姓

      7、趙氏 主要出自嬴姓

      8、黃氏 主要出自嬴姓

      9、周氏 主要出自姬姓

      10、吳氏 主要出自姬姓

      為什麼要說是“主要”出自某姓,因為今姓的起源大多不是單一,後來又有皇帝賜姓,少數民族改姓以及後邊我們要說到的隨國姓等等情況出現。還有我們平常所見的複姓,也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由官職、封地或者貴族的字號而來。

      古代擁有複姓的人,大部分不是官員就是諸侯,如司馬、司徒、司空都是過去權重位尊的官職;公孫、仲孫是由爵位而來;歐陽、上官則是由封地的地名而來;公羊、子車則是由王父的字而來。

      而現在所說的同姓,實質上是同氏。由以上十大氏的起源可知,同氏,有可能族屬關係非常遙遠。如子姓王氏和姬姓王氏,三千多年前已經不是一家了。異氏,並不表示沒有族屬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姓和氏的區別在今天仍然是存在的。古今所修的族譜,都只叫某氏族譜,不會叫某姓族譜。

      後嬴政掃滅六國,統一海內,那些被滅諸侯國的流亡之士,為了逃避滅族之禍,許多人更名改姓,以"國"為姓。

  • 7 # Mrsucan燦

    拿後世成熟的概念去總結,完全無法表現這一套東西從無到有的自然發展。首先請大家忘記什麼姓氏啥的鬼概念!現在神馬鬥木有!!!除了若干群野人,好吧,瘋狂原始人。 水是生命之源,所以無論是哪一群原始人,幾乎都居住在河邊。逐漸的,人們也會用語言來區分地名,比較叫這條何為jiang,那條河為ji,但只有發音,沒有文字。那麼自然而然地,也會用這個發音來指代這條河邊的那群人,你們那群叫jiang,他們那群叫ji。瘋狂的原始人就這樣區分各種人群,跟我們會很自然的叫東北來的人“東北人”一樣。現在我們把這種人群劃分稱之為“部落”。 然後發展出了符號,每一群人也就是部落都會有一個標誌自身的符號,相當大的一種可能是來源於這群人所崇拜的圖騰,影象化後再符號化。這個符號自然和這群人的指代發音捆綁在了一起,甚至這個符號也相當程度上也指代這條河。 在形成成熟文字和語法的過程中,人們很自然地把標誌人群也就是部落的符號新增一個女的符號——算不算合文——於是出現了一系列我們現在已能看到,標誌人群的成熟的文字,比如姬、姜、姚、嬴、姒、妘、媯、妊。 這個時候,這些字依然同時指代河流或者地名。再後來,文字和語法越來越成熟,細分也越來越厲害——這個過程直到現在——人們把這種區分人群的字歸納為一個概念,叫“姓”,同樣帶符號“女”,後世謂之偏旁。我不太清楚“姓”的原始寫法,但現在的字面意思倒也傳神,實質上就是表達哪群女人生的。 因為那個時候是母系社會,男人除了播種沒球用。但是根據以往的播種經驗,發現一個群裡的男人播種倒是方便,可是消耗了十個月勞動力之後,甚至分娩等等導致勞動力死亡,收穫的卻常常是廢物,最可氣的是養了好大才發現這個小孩過於萌萌滴呆呆滴。這種經驗逐漸上升為群規,播種必須為另外一個群的男人。 這同時也賦予姓一個天然的附帶價值——同姓不婚。所以後世總結:“姓所以別婚姻”,但實在是因果倒置。 所以後世類似“黃帝居姬水,故以姬為姓”的說法是不折不扣地拿後世的概念套祖宗的故事。那個時代,姬既代表部落,也代表河流,甚至就是混為一談的,至於姬做為姓的概念,沒有。 但事情在悄悄起變化,黃帝時期大致就是母系社會轉為父系社會了,男人的力量發揮出來後,不得了,人口迅速發展起來。然後悲傷地發現,姬水邊不夠住了,其它地方情況也類似。分解族群成為必然。 於是有一些人成年以後就會分出去,自己尋找地方獨立生存發展。具體的情況不得而知,可能被迫和主動的情況兼而有之。也很容易想象,通常是強者帶一些弱一點的,小家庭中成年的哥哥帶著幼小的弟弟妹妹⋯⋯總之,他們紛紛到了新的居住地,這些居住地這個時期很可能已經有了名字,那麼很自然江湖上會用這個地名稱呼他們,如果沒有地名,自然也會如之前的情況一樣發展出地名和部落名,無論哪種情況,重要的是,地名和部落名依然是混為一談的! 於是後世記錄這段歷史時,是這樣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但細究起來,無非是黃帝部落人太多了,黃帝的兒子有25個,分出去獨立成為新的部落的有14個。那多出來的兒子呢,很簡單,不可能每個兒子都有帶人出去發展的能力,也可能同母兄分出去的時候跟著走的小弟弟,也可能分出去混死了⋯⋯那為什麼得姓12呢,說明裡面有幾個可能都在一個地方混,也可能哥哥和弟弟繼續分為兩個小小部落,但旗號還是一樣得。 有人會問,黃帝兒子所謂得姓12,嚴格地說應該是得氏12,而不應該叫姓啊。這話不能算錯,用後世的歸類來說是對的,可問題還是之前的老話,那個時候沒有姓和氏的概念,而且這事年代也很遠,後世自然而然也稱之為姓。 生產力更進一步的發展,帶來幾個主要的問題,首先是人口激增帶來的次級族群分化,然後是人口交往遷移的頻繁,再就是文化和階級的發展導致的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由此生髮的族群自我意識。 有點繞?好吧,說白了,就是人口激增,部落和家族越來越多,而且大家好到處亂竄,之前姜/姬/姚之類的老代號已經完全無法區分,就跟現在一叫帥哥滿街都答應一樣。所以自然而然對於小的家族和部落會形成一種新的區分叫法。這種叫法一開始基本上也是隨居住地地名,比如你們居住在趙,就叫你們趙,你們在黃,就叫你們黃。也有專業技術大拿,巫師,或者史官,這些除了專業而且都是不外傳,人們自然也用巫或史來指代他們家族,再往後,有人當了大官,比如當了司馬,很牛,於是人們可能就以司馬稱呼他們家的人,還有爺爺是王侯的,人們也會說,那家是王孫。 這個過程中,人們覺得這個二級代號跟之前的根代號是不一樣的,於是把根代號稱為“姓”,各種下級代號稱為“氏”。這意味著,姓氏觀念發展成熟了,所以也有了上級領導賜氏的情況了。 同樣在這個過程中,天然產生一個現象,就是能獨立門戶被人拿出來說的自然都是各級領導,也就是貴族,只有他們的家族有必要被區分,也就是有氏,而平民甚至奴隸沒必要被區分,也沒人去區分,所以也就沒有氏,就像誰關心阿Q姓(嚴格說叫氏,後世姓氏合流)什麼一樣,但是趙老爺的趙氏就很重要了。 所以後世總結“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又是因果倒置。這種貴賤也包括氏之間,比如你北大的,牛,你復旦的,呵呵。 但是具體的人怎麼叫呢? 當然是直接叫老大老二老三老么咯,古文寫作孟仲叔季,我們現在看這幾個字挺文藝的,其實現實真的很粗糙好吧。其實現在在農村,依然很流行,張家老二,你來幫我把,么妹,借點米,至於名字叫啥子,不出村沒意義。 後來人口多起來,光叫排行肯定是亂了,於是逐漸人有了代號。當然大部分可能是父親取的,這個代號很隨意,生小孩時老爹看見岩石燒炸了,叫“啟”吧,被雷劈了可能就叫“劈”了,不過這也算得有文化的初始形態了——這很重要——畢竟是賦予名一定的紀念意義了。這種爹叫兒子的名到底世很私密的事,沒準就叫狗蛋啥的,跟現在的乳名小名一樣,有種長輩的親暱在裡面。 社會活動逐漸頻繁,男人出去混的時候逐漸意識到一個問題,別人也這麼叫自己的話總感覺怪怪的,於是想出一個方法,再取一個大名用作社會交往。逐漸定型為一套規矩:出生後父親取乳名,直到成人儀式的時候,由家族或部落裡德高望重的人給取一個社交大名。後世就把乳名稱作“名”,大名稱作“字”。 這就暗含了一個規矩,那就是隻有長輩才能稱呼別人的名的,其他人都得稱字,否則就是拿自己當別人爹,自然是大不敬。 比如,百里奚生了個兒子,頓時感覺神輕目明,“兒子就叫視吧!”多年後視舉行成人禮,百里奚說隔壁二大爺你給我家大兒子取個字唄, “這是老幾啊?” “老大。” “叫個啥啊?” “視。” “出來混,是要看清楚點,既然是老大,就叫孟明吧。” 很容易想象,族裡的老人在取字的時候很容易會考慮和父親取的名有所呼應,這種呼應最樸素的道理就是最重父親的感情和用意,當然也有展現自己德高望重的考慮。所以發展到後來,被附會為字有表一個人德的功能,所以字又稱為表字。其實說到底,所謂表德,無非是對這個人寄予一種美好的願望。 至於女人嘛,因為沒有社會交往,活動範圍依然侷限於部落或家族,所以壓根沒有取名的需求!依然是老大老二的叫。出嫁了怎麼辦,出嫁了不也侷限在夫家嗎?也用不著名。即便是在現在,也是這樣,一個村裡嫁過來一個新媳婦,村裡的大媽怎麼叫?山東妹、姜丫頭、姜山東,如果有衝突,那就大山東、小山東。 後來這個姑娘做了一件大事,竟然上了書,作者只好記成“姜家大丫頭”,也就是孟姜女。再比如齊姜,就是姜山東的意思,褒姒,就是從褒那疙瘩來的姓姒的丫頭。總之,就是在姓前面加一個最能表現其屬性的字——多數為來源地——做為區分。所以後世看見這些的時候會以“姓名”來理解,其實不對,那實在是史官不得已搞出的代號而已。 也是嘛,做為“生產”工具,只有你的姓重要,不然不利於優生啊。其它的,who care? ————要打麻將的分割線,兩下寫完吧,贏了就考證下細節————— 隨著周武革命,商王朝做為原始部落邦國聯盟的古典王朝進入了歷史。周不遺餘力地強化等級與次序,並以完成了由宗藩取代部落方國的萬世王業。不僅氏的組織形態得到了空前地發展,姓/氏/名/字也完成了文化禮儀上的成熟。但戰國的來臨將分封制扁平化,氏這種組織形態也將走向集權國家的對立面上。 然後我赳赳老秦奮七世,連貴族的根都滅了。集權國家郡縣制從社會形態、文化意識上都不再需要氏的概念了,只有民。於是貴族和平民都被統一登記造冊,貴族的氏和平民的姓混在一起,再也沒有區別了。 但我推測民冊裡面的記錄還是有所不同的,貴族後裔應該名字都還比較像樣,比如項羽,更多的恐怕是:沛縣劉老太爺戶,妻劉老太婆,子劉老大、劉老二、劉老么。然後陰差陽錯,劉老么竟然建立了漢朝,只好整個正式的名字,叫邦。 秦漢之季,氏徹底歸於了姓。 但是,但是,但是周所發端禮儀文化完全就是講資歷,完全沒有個人發揮的餘地。要知道,展示自己的個性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啊!!! 社會交往文化生活的發展,這種需求立刻被激發出來。諸葛亮混荊州本地論壇的時候,覺得別人叫他孔明真的too low,我的明難道只能照亮一個孔嘛,連個洞都不是,不知道隔壁二大爺怎麼想的。於是在論壇註冊了一個ID:臥龍。龐統更扯淡,五短身材,一聽就是龐大的桶,還表字士元,確實圓,整個一土肥圓的感覺,於是註冊了一個花一樣的ID:鳳雛,瘋狂騙粉。 更可氣的是,他倆聯手,請幾大版主崔州平、徐庶等瘋狂炒作,文案也不錯“伏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最後雙雙直接進入大漢高層! 這種自己給自己取的以裝牛必為主要功能的ID就是所謂“號”。至於有什麼講究,那就是逼格怎麼高怎麼來,比如太嶽、大千!!!所以往往人們更願意稱呼對方的號,因為這樣拍馬屁效果最好啊!!! ——————————打麻將去了——————————

  • 8 # 北方的秋天

    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 枝葉繁茂。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 首先依據姓氏認祖尋根凝聚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向心力 其次 中國的姓氏文化蘊含著民族進取精神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人們耳熟能詳的岳家軍、楊家將就是在民族危機時抵禦外族入侵的一種民族自強精神的象徵 我們常說的宋本《百家姓》流傳的最為久遠和深入 百家姓是一千年前產生於鄉間村塾的啟蒙讀物 在百家姓出現以前有關姓氏的最早記載甲骨文裡就有

    盧姓的起源主要有四:

    其一 , 出自姜姓 為炎帝神農氏之後裔 相傳炎帝因原居姜水 因以為姜氏 至周朝時 炎帝后裔姜尚 因輔佐周武王伐商建周有功 被周公旦封於齊 建齊國 春秋時期 齊太公裔孫徯任齊國正卿 因迎立齊桓公有功被封於盧邑 其子孫以邑為氏 稱盧氏

    其二, 出自複姓改單姓盧氏 據《通志·氏族略》中所記載 齊桓公後裔有以“盧蒲”為姓的 後改為單字盧氏 又有南北朝時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 有複姓吐伏盧氏 伏盧氏 盧浦氏 莫蘆氏皆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其三, 出自賜姓 據史書記載 隋煬帝時 河間有人姓章仇名太翼因其善天文 被賜以盧氏

    其四, 出自他姓改姓 如范陽有雷氏 以盧氏為著 因為雷 盧音相近 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 唐朝時期又有三原閭氏 訛為盧氏

    盧姓的郡望主要有范陽郡,河南郡 河間郡等

    范陽郡:三國魏時改涿郡置郡 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縣)

    河南郡:漢時改秦三川郡置郡 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河間郡:漢時置郡 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盧姓的堂號主要有 專經、范陽等

    盧姓的發源于山東 春秋時在山東和河北繁衍發展 盧姓人分佈在河北陝西等地 秦朝末期 有盧姓人受封於河北地區 並在當地形成較大的聚落 同時有盧姓人遷入寧夏和甘肅等地 西晉末年盧姓人大規模南遷 落籍於江蘇浙江一帶 並有一支盧姓人北上進入遼寧地區 唐朝時 以河南為主的黃河流域的盧姓人發展的較為昌盛 南方的盧姓人則主要活動在江西 江蘇 四川 福建 廣東 等地區 元明清之際 盧姓人已遍及大江南北。

    盧氏的歷史名人

    盧植:字子幹 東漢官史學者

    盧照鄰:字升之 唐朝初期傑出詩人

    盧倫:字允言 唐朝著名詩人

    盧摯:字處道 元代文學家

    古人云:“參天之樹必有其根 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追根溯源 尋根問祖的傳統 !這體現了華夏兒女對姓氏文化的重視 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姓氏都有一段意味深長的來歷 蘊含著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 是超越時空 貫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

  • 9 # 龍哥講話

    我小的時候據老人們講,我的先人祖居山西洪洞縣大王莊。後來移居山東的登州府老來縣大王莊。

    王姓的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是天、地、人都歸王管的不二哲學。現在王姓佔全國總人口的7.4%,近1個億,是全國第二大姓。

    歷史上最有名的東周時期縱橫家王詡,說這個名字可能你不知道。還有個你一定知道,又名鬼谷子。西漢的王昭君,東晉的王羲之,唐朝的王維、王昌齡,北宋的王安石,金代全真教始祖王重陽,三字經作者南宋的王應麟,明朝的Nautilus、外交家王景弘,等等!

  • 10 # 小麥在路上

    在中國上古時期姓與氏不是人人都有的,據記載,上古時期有八大姓,分別是:姬、姜、姚、嬴、姒、妘、媯、姞。古代從夏到周都是天子有姓無氏,貴族有姓有氏、一般老百姓沒有姓氏只有名。而戰國以前對於某個具體人來說,貴族則是女人稱姓,男人稱氏。南宋鄭樵在《通志·民族略序》中說:“三代之前, 姓氏分面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明貴賤”的,姓是用來“別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而產生,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例如姬、姜、姚等。

    2、以國名為氏。——例如我們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許等,都成為今天常見姓。

    3、以諡號為氏。——例如楚莊王的後人以先人諡號莊為姓。

    4、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例如邱、官(上官)等。

    5、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姓傳世。

    6、以次第為氏。—— 家族中,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老大曰伯,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例如叔孫通、季羨林等。

    7、因賜姓、避諱而改姓,——例如皇甫在避難中改成姓白和姓王;漢代匈奴中一些投降的人賜姓劉。

    8、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大部分是多字姓,——例如愛新覺羅、博爾濟吉特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的變遷,由複姓改為單姓或意譯為漢姓。——例如:佟佳氏改為佟氏;阿古佔,滿文是為雷之意,即改為雷姓。

    11、以鄉、亭之名為氏。——和以國名為氏一樣,這類常見的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12、以官職為氏。——例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就可分辨出什麼官職。例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 11 # 終南青

    聽先輩講,趙姓很早很早以前是跟隨黃帝,為黃帝養馬的人,後來被賜姓趙,並給予封地。

    趙姓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 12 # 薔薇看中國

    根據我們家的家譜得知,我是溧陽史氏第62代。

    史姓的歷史很久遠,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史姓的遠古祖先是史佚,他是周文王的孫子,在西周初年擔任太史令,輔佐周武王打敗商朝。“天子無戲言”的名言就出自他之口。後人一直把他當作史官的楷模。史佚的子孫以官職太史令的史字為氏,稱史氏。史姓的發源地是今陝西的白水。

    我們這一支史氏,源於西漢魯華人史恭。史恭的孫子史丹從山東曲阜遷居陝西長安,史恭的曾孫史崇於東漢初年遷到今江蘇省溧陽市埭頭鎮。史崇於東漢初年曾官至青州冀州二州刺史,被封為溧陽縣侯。史崇率領全部子孫定居溧陽,從而形成溧陽史氏,也成了溧陽的望族,溧陽史侯祠是江南第一大祠。

    史崇,字伯勤,漢朝政治人物。史崇,其先祖是皇親國戚,歷代封侯,皆為漢皇朝建立功勳大業,是史習之子。史崇的曾祖史玄侍中、中郎將、平臺侯,父親史習是駙馬都尉、平臺侯。

    史崇的高祖史恭有個妹妹是衛太子的良娣,生史皇孫(也稱悼皇考),史皇孫生了劉詢,劉詢即位就是漢宣帝。漢宣帝劉詢小時候家遭不測,依靠史恭的母親貞君養育成人,等到劉詢即位,史恭已去世,漢宣帝感念舊恩 ,追封史恭為杜陵侯,並將史恭的三個兒子均封為侯,長子史高為平臺侯,次子史曾將陵侯,三子史玄平臺侯。史玄生兒子史恁,史恁生了史習。史習生了史崇。所以史崇就是漢宣帝的姻親,後來被封溧陽縣侯,食邑萬戶侯。

    建武末年史崇到封地江蘇溧陽後,便“褰幃涖政,軫民之瘼,治尚寬簡,不威而化,注重教化,發展農桑,兼顧漁獵”。史崇對江南溧陽貢獻頗大 ,在他的治理下,溧陽經濟得到了發展,溧陽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史崇子孫定居溧陽,繼承封爵,世族繁衍。歷經二千餘年,史崇祠屢毀屢建,漢司空溧陽壯侯史崇祠於公元2008年冬又第16次被史崇後裔建成,史崇祠稱“溧陽顯惠廟”,也稱“溧陽史侯祠”,其已成為江南第一大祠,史氏第一大祠。

    溧陽史氏名人輩出,英才輩出。據《二十四史》和各種史料統計:從東漢至清末,史家共出了569名進士,御史大夫10位,三品以上朝廷命官368位,將軍、元帥26位,9位宰相。第49代孫史可法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抗清英雄。中國近代革命家、法學家、原國家司法部部長史良是史氏59世孫。

    在中國現代史上,史家宗族也是群英璀璨。據不完全統計,全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體育冠軍、國家一級演員、全國知名科學家、企業家以及將軍和省部級官員有340多位。

  • 13 # 江城in武漢

    姓氏: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在姓氏出現之前,人們用什麼來標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國東方學家馬克斯·繆勒在《獻給神話學》中說:一個圖騰,開始是一個氏族圖騰的標記,而後是部族的名字,而後是部族祖先的名字。這裡的“名字”,其實就是“姓”。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學者認為,中國姓氏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關於圖騰,目前學界有3種觀點:圖騰名稱是一個群體共同的名稱;圖騰是群體的祖先,成員都是由圖騰繁衍而來;圖騰是群體的保護神。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后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后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個姓,佔《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所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姜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當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妘起源於帝嚳高辛氏;嬴起源於少昊金天氏; 姚 、媯同源,都是起源於帝舜;姒起源於大禹。

    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

    氏的出現,記錄著人類歷史腳步邁進階級社會。

    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姓與氏的共同點

    第一:皆是血緣親屬組織。

    第二:以外婚製為正常屬性。

    第三:均是一種單系的繼嗣群,即父系的繼嗣群。

    姓與氏的不同點

    同一家族可因居邑為氏,也可以族長的官職為氏,當時也經常出現命氏、別族等情況。在這種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幾個氏,如晉卿士會,以士為氏,是承其祖氏,士氏初當是以官為氏,但士會由於食採於隨、範,在《左傳·文公》曰隨會 [30] ,《左傳·昭公》曰範會 。《國語·晉語九》所記晉智氏之族人智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即是智果,又稱輔果 。 [31]

    第三:姓是統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層次區別,雖有氏為分支,但沒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卻可以是多層次的。一個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來的若干小氏。從史料看,這在商代比較明顯,卜文所要論述的商代晚期青銅器銘文中的所謂“複合氏名”即顯示了此種多層次的氏的存在形式。多層次的氏組織隨著血緣關係與其作用範圍的減弱而漸漸不再盛行,漸向單層次發展。但較大的氏組織內仍包括若干分支,只是分支未必皆另立新氏。

    第四:女子不論出嫁與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與父同氏,出嫁後屬夫氏,所以可以夫氏為稱,但亦可以仍以父氏為稱。此從周代青銅器銘文資料可知,如:父為其女制媵器,在銘文中稱其女名為“夫氏加女姓”,如輔伯鼎銘。出嫁女子在夫家自己制器亦自稱其名為“夫氏加己姓”。夫為其婦制器,在器銘中稱婦名為“婦之父氏加婦之姓”,如善夫旅伯鼎銘。可見出嫁女子在夫家並未完全失去自己的父氏。

    姓與氏合而為一

    秦漢以來,姓氏合而為一。《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自此以後,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在不同場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區別的。例如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不相識的人碰在一起,往往會禮節性地問:“請問貴姓?”答曰:“免貴姓×。”從未聽說有:請問“貴氏”的。在家譜、族譜的題名上卻是《×氏家譜》、《×氏族譜》,也從未見過《×姓家譜》、《×姓族譜》的。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大概在口語中問“貴氏”犯忌,因“氏”與“死”同音。“氏”在遠古時代是男子的識別符號號,家譜、族譜是紀錄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員的血緣關係的圖冊,所以家譜、族譜的題名用某氏。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義上的,雖然有字面上的這麼多姓。因為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衍生出來的,比如姚姓,據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開的全球華人公祭舜帝大會上的最新統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60個之多,如陳、王、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氏,流佈於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 14 # 桃夭夭yao

    我的姓氏是冉

    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

    其源流有以下幾點:

    源流一

    源於高辛氏,出自帝嚳之後,屬於以古部落名稱為氏。

    據《元和姓纂》所載,帝嚳為炎帝部落聯盟首領時,其屬下聯盟是由八個大部落組成的,其中即有冉氏部落。冉氏部族人世代為冉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季載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姓氏考略》《姓氏尋源》等所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封於冉(一作聃,國都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冉堌鎮一帶),春秋時被鄭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或說聃去耳為冉;西南地區土家族冉姓是冉閔後代,是北宋時期從北方遷至此處。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叔山冉,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著名的大夫叫叔山冉,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大力士,與百步穿楊的神箭手養由基同為楚共王熊審的屬下。

    發生在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五月晉楚兩國之間的“鄢陵之戰”中,楚軍敗北,連公子熊茂也成了晉軍的俘虜。當晉軍大肆追趕楚軍時,叔山冉隻身殿後,反撲晉軍,抓起追在最前面的晉軍士兵當武器投向晉軍新軍佐郤至身旁的一輛戰車,把車前的橫木都擊斷了。晉軍上下見叔山冉如此兇悍,皆駭然停止追擊,使得楚軍安全退兵。

    叔山冉的後裔子孫形成兩支姓氏,一支仍以父姓為叔山氏,一支以父名為冉氏,叔山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山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秦國太后羋八子之弟魏冉,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史書記載:“秦之穰侯魏冉,原為羋姓,改姓魏。”

    魏冉,亦稱秦穰侯,他是著名的秦國宣太后羋八子的異父弟弟。在魏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冉氏、魏氏、羋氏、陶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羌族,出自漢朝時期西南夷冉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漢書·顏師古注》中記載,唐朝時期,四川夔州(今重慶奉節)、開州(今重慶開縣)、汶邑(今四川茂汶)土著羌族中,有許多漢朝時期西南夷所建古冉國遺民,在冉國遺民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世代稱蚺氏、冉氏者,後皆稱冉氏,是今天少數民族羌族中的大姓之一。

    源流六

    源於土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鄂、川、湘交界地域的土家族中多有冉氏,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冉氏,或由漢族人融入土家族時帶入的姓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女人用情專一的男人,在處事方面信守承諾!大家認同這個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