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會拉花
-
2 # 布衣隴山
今天是教師節,首先祝教師們節日快樂!
我也有幾個教師朋友,可能是他們“術業有專攻”之因,他們較擅長於
教學,有時候碰到評職稱時須提交幾篇略有質量的論文時就有些吃力,於是找到本人,其實本人也不擅長寫論文這個領域,只是喜歡寫寫散文玉、遊記之類的東西。但是,有時候盛情難缺,經不起朋友幾句恭維的話,也動筆寫過幾篇還算看過眼的東西。至於是否給他幫上忙就不得而知了!
當前教師評職稱,還看重於發表幾篇論文一事,我認為有些不妥!
現在除了高考還算比較公平,但是這幾年因高考出現的問題,大家對高考的公平性也略有微詞。至於上幾篇稿子,只要肯出錢,還真不算是什麼困難的事。
有一年,我的一個教師朋友找我寫一篇論文,但是我對於他給的那個寫作的領域實在是有點吃力,於是就拒絕了他。當然我也找了幾個有刊稿資源的朋友打聽了一下,結果都開出了較高的價格。我朋友說他再找找看,結果他透過另外一個渠道直接上稿了,順利完成評選職稱。後來他得意的告訴我,他直接給刊物領導打電話,交了費,就搞定了。對此,我沒話說了。
----腳踏車的汙染重於汽車。
----中國的房價格應該漲到讓窮人賣不起時才合理。
------起徵點太高就剝奪了低收入者作為納稅人的榮譽。
------收紅包醫患關係更和諧。
……
這些話可絕不是哪個白痴或瘋子胡說的,而是具有相當專業水準的教授或專業人員說出來的。
是不是有了證書,有了職稱就等於是真理?就可以說出來比任何人都正確的話,就可以寫出來都任何人都牛逼的論文?
現在已經有一部分企業或平臺都不太看重資質、證書或職稱了,他們不看學歷看實力,看能力,不看證書看水平,極大的扭轉、引導和傳遞了社會新導向,勇於向“學歷論”、“資質論”、“職稱論”說不,為我們開了一個好頭。
事實證明,有資質的人不一定能寫出來具有專業水準的論文,而沒有專業資質或證書的,也不一定寫不出具有專業水準的論文。
孰是孰非,相信歷史自的公斷!
但願我們的有關部門領導、企業或平臺再不要以“學歷論”、“資質論”、“職稱論”來論輸贏、論高低,再不要給後人們整出一些笑料!
-
3 # 伴生樹
職稱評定“難”在哪兒?
名額太少,只能靠等。
不少老師反映,優秀的老師太多,可職稱名額太少。一些老師已經符合了條件,摩拳擦掌地準備評職稱,可是一年也不一定能等來一個名額。
不同地區之間,各級各類的教師之間,在評職稱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在評職稱的機會上,城鄉教師差距巨大,相比城裡,農村教師評職稱更難。
重科研輕教學,一線教師評職稱難
在職稱評定中,年度考核、評優選先、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認定等,都可作為參評高階職稱的業績條件,而在這些榮譽的評定方面,和中層以上幹部相比,普通教師普遍處於劣勢。
一線青年教師身上都壓著很重的教學任務,難以有時間開展教學以外的研究工作,可絕大多數的考核都以科研為主,發表論文的數量和期刊等級、申請的課題數量和大小等等都是擺在眼前的“難題”。
而最大的難題在於,越有資歷、頭銜的老師越能拿到高級別課題,越能有更多機會,一線青年教師幾乎沒機會。
職稱評定“痛”在哪兒?
存在不公平現象,學生喜歡、課教得好的教師未必能評上
現實中,有“誰的關係硬,誰就能評上職稱”的現象存在。
中國青年報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對於“哪些職業最受職稱評審之累”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教師排在首位,73.2%的人選擇此項。76.5%的人意識到目前職稱的最大問題,是職稱評審制度不能反映人的實際能力;65.7%的人表示,名額分配中存在拉關係等現象。
評上職稱的老師易懈怠,沒評上的只能“多勞少得”
因為職稱與工資緊密掛鉤,一些教師反映,評上職稱的教師與沒有評上職稱的教師工資差距越來越大。而沒有評上職稱的教師,往往在教學一線工作,最為辛苦,但卻因為職稱與工資過多掛鉤而拿不到更多的工資,這挫傷了一線老師的積極性。
準備評聘材料精疲力盡,老師無法安心教學。
-
4 # 雨的印記145093019
感覺教得再好都比不上那些老教師,他們教學生的成績沒有年輕人好,可是工齡常,比我們工資高很多,挫傷我們的積極性!
-
5 # 人生如夢LLH
職稱給老師們最大的感受是:絕望,沒有奮鬥的方向。
舉個例子:
一個老師就算年年考第一,不請假,學校任何工作都兢兢業業認真完成,年年擔任班主任,工作量最大,關愛學生,沒受過任何處分,你該評不上職稱還是評不上。
就是這麼毫無道理,就是這麼沒有理由。
為什麼?
因為工作只決定了你成績很好。但評職稱需要的其它東西並不是有成績決定的。比如榮譽,你第一難道一定給你?比如優質課,你第一難道是上課上的最好的,學校也不一定給你?比如課題,上課上的好,課題你還真不一定是寫的最好的?
評職稱好多東西與教學並無直接關係。
就是這麼無情。
職稱給大家的第一感覺就是絕望,看不到任何希望。比如小高,我們學校已經6年了,沒一個指標,你怎麼努力?
職稱給大家的第二個感覺是沒有奮鬥的方向。
比如:評職稱有個硬條件,必須有市級優秀。
但這個市級優秀,我們學校一年最多一個指標,有時候還沒有。全校140名老師,就算學校很公平,一年給一個老師,得多少年?
你怎麼奮鬥?往那個方向努力?考第一嗎?學校每年那麼多第一,怎麼肯定一定會給你?
職稱讓大家感到絕望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為因素太多,自己決定不了。
像榮譽,領導不給你你能怎樣?
像優質課,學校不推薦你怎麼去上?
像課題,學校不往上推送你怎麼評?
這些你怎麼決定?能決定了嗎?
當然,放下尊嚴,給領導送禮,巴結領導也是有希望的。但一般老師,誰願意那麼去做?
只要是人為決定的東西,都會有不太公正的地方,這也是大家反對職稱的一個重要原因。
絕望,看不到任何希望,職稱未來的路只有一條:放棄的人會越來越多。
-
6 # 自然野草
王八政策猴子行、缺錢少人弄不成。職稱誕生卅五年,變幻百態無正型。昨天推我評職稱,讓激三百我難容。教育淨土垃圾生,棄評何妨我夲性?
-
7 # 太行晨曦1
關於教師評職稱的事,許多從事教育的有識之士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比如降低職稱佔工資權重,增強工齡工資權重;達到一定工齡,基礎條件合格,可直接申報高一級職稱;要想留住鄉村教師除在評職稱指標方面予以傾斜外,提高差別補助幅度等等都是很好的建議,最起碼可穩定教師隊伍。
說到這裡,我主要是想給大家講一個關於教師評職稱的真實故事,記得十年前我在鄉下中學教書,有一位大約50來歲的數學男教師(和我是鄰村的),努力工作二三十年了,終於等到一個指標能上中級職稱啦!為了準備上職稱的各種資料,奮戰了5個夜晚,因為白天要給學生上課,只能在晚上給學生批改完作業,完成學校的額外任務後,加班加點補充職稱資料,等資料都準備好了,可他卻一命嗚呼了!到醫院也沒搶救過來!聽送他回來的老師說,得的是腦溢血。職稱還沒評上,便飛上了西天,一去不復返!給家庭帶來了無盡的悲傷,給學校帶來了不應有的損失!哀哉!悲哉!
然而,他的女兒卻在當年又報了師範學院,現在也在鄉下當老師,一名音樂舞蹈老師!這就是父親當年教育影響的結果,這就是一位鄉村教師的家國情懷!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難道我們也讓其女兒重蹈父親的覆轍嗎?難道我們就不能痛下決心,讓老師心情舒暢,沒有後顧之憂,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當中嗎?我們用生命的代價在呼喚!但願教育的春天快快來臨!
-
8 # 東愛雨小公
近年來,教師職稱已然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只要提到教育、教師,總會有人提到教師職稱競聘的問題,這也是教師們最為關注、關心的話題。畢竟當前教師職稱競聘難度太大,而且與教師的工資待遇關係過於密切,教師們為了提高自己的工資待遇,只能想方設法地參加教師職稱競聘。
談到教師職稱,相信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亦或是家長等相關主體,都會擁有很多的話要說,都會有很多的建議要提,都會有很多的設想要說。總體上來講,我們注意到教師評職稱已然成為目前教師隊伍中熱度最高的話題。
教師評職稱,不僅僅是個人教學能力的事情。在過去的教師職稱競聘中,我們注意到雖然理論上是以教師的教學能力、個人品德等作為評職稱的主要參考指標,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這部分因素往往都會被弱化,都會被掌握話語權的教師改變了初衷,也就是說在以往的教師職稱競聘中,單純地有較高的教學能力、個人品德等,是沒法保證一定能獲得教師職稱的,還要有足夠的人際實力與領導青睞等。
教師評職稱,不僅僅是提高工資待遇的事情。雖然教師職稱能提高一定的工資標準,可以改善教師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但是對於目前的很多教師i來講,他們更期待著一種肯定,一種對自身職業發展的肯定。長期堅守在教育一線的老教師,他們似乎對工資待遇並沒有太過於看重,他們更看重的是一種精神慰藉,有時候高階職稱在他們看來更多的是一種對自身職業的肯定,對自己一生職業貢獻的尊重。
截至目前,山東、寧夏、河南等地已經出臺了教師職稱與教齡掛鉤的政策,不過他們的政策受惠物件主要是農村教師,而且他們所說到的教齡也僅僅是指農村教師教齡。一般情況而言,他們普遍採用的是10年初級,15年中級、20年高階等對標政策,也就是說農村教師不用再擔心因為沒有職稱名額而長期無法獲得職稱競聘機會的事情。
-
9 # 使用者53166212094
決定人的權利叫決定人說評先進一次性獎勵好評一次定終身本身教師資格證都是考的還來評個職稱領導容易特例埋藏買賣門關係門腐敗之門
-
10 # 未名74
真的好懷念沒有職稱的年代,那時每一個人都鉚足了勁地幹。領導老師一條心生怕愧對學生和職業。可當下呢!就不用我說了吧!`
-
11 # 嶺南喬木
一把心酸淚,說起來都是疼!
捫心自問,一個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為什麼大行其道?是不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
-
12 # 王洪泉
從事教師行業能看到晉升的渠道無非就是兩種:行政和職稱。行政不一定適合任何人,職稱晉升卻代表了每個老師的切身利益。
最近幾年教師職稱力度還是挺大的。給了學校更多的自主權。以我自己為例,我是一名高校教師,碩士畢業。按照現有的高校職稱體系職稱從低到高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2017年評的助教,助教主要的兩個要求是考取高校教師資格證和課時量,剩下的就是專家來進行稽核資料和麵試。2019年底評的講師,講師相對助教來說要求就高一些,助教升講師需要兩年時間,同時在課時量和科研上也有了要求。課時量每年平均授課不少於200課時,科研上至少在公開刊物上發表兩篇相關論文。最後還是需要專家稽核和麵試。還好都幸運的通過了。
在這先談談自己的經驗。
(一)最好是選擇自己所學專業或自己感興趣的學科進行職稱晉升。因為職稱越高,要求也越好,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自己不斷的縱向深入研究目前或者專業的學科,還需要在科研上有突破。在這背後都代表了自己人脈圈子和個人專業背景。隨便評一個很簡單,但是後邊晉升不容易。當然也有評了其它學科,後又轉的。
(二)提前做好規劃。尤其是科研方面,科研要出成果或者發表論文是有時間的。最好是提前做好科研規劃,每年要發表什麼論文,做什麼科研都需要提早準備。因為科研課題申報都有規定時間,另外也有研究週期。所以越往上申報職稱就得越早提前打算。
-
13 # 使用者5108059437429
輪換學校教課,實行月考制度考評,評審工資,教室安裝監控,這樣將有效監督老師校外補課行為,讓一些不良行為的教師無空可鑽!
回覆列表
第一,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教師評職稱和職稱與工資收入密切相關,這兩方面的制度,應該沒有多少完全取消的可能。這是因為在我國,公辦學校是事業單位,公辦學校在編教師的首要身份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而且是國家幹部。嚴格地說,各位是先被錄用為國家幹部,然後被分配到公辦學校。教書是您在幹部體系內的任務分工。既然是幹部,就必然會在國家體系下給每個人一個等級身份。體制內的級別劃分,又分為行政級別和專業技術級別。換句話說,只要還是國家幹部,就肯定要定級。有不同人說國外教師沒職稱。那請您說說哪個教師沒有職稱或者等級的國家,是跟中國一樣,將教師納入國家公職人員體系的?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只要您自己不作死,沒人能讓您隨時捲鋪蓋滾蛋。
第二,中國一直是行政主導,所以國家體制內的其他級別序列,都是比照行政級別來制定的。雖說序列不一樣,但是和行政級別,在工資水準和其他其他待遇上,大致有一個比照關係。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企業單位人員是可以相互調動的。現行的規定,就是國有企事業單位人員,如果專業技術級別達到副高及以上,可以不經公務員考試,調任機關領導職務或者四級調研員以上及其他相當層次的職級。而且國家對此還是鼓勵的。
第三,從1955年實行工資制以來,專業技術序列就和行政序列一樣,工資和待遇和級別掛鉤。只不過在1986年把專業技術序列的級別,改名為了職稱。1955年,中學教師分1-10級,小學教師分1-11級。1類工資區(就是全國工資標準最低的地區),中學1級月工資130元,相當於同等工資區的行政幹部12級和13級之間(約等於現在的正副處之間),10級月工資37元。小學1級75元,等於同類工資區行政幹部17級(大概等於現在的正科),11級23.5元。當然,在1956-1986年之間,國家多次普調工資。1986年將專業技術級別改為職稱級別,實際上,就是把中學的1-10級,改為高階到三級,小學的1-11級,改成小高到小三。但是,和黨政級別的對應關係沒變。這就是現在中學高階基本工資約等於正副縣之間的來歷。小學職稱就不說了,應為已經和中學職稱合併了。
第四,為什麼現在中小學教師,不少對職稱制度不滿呢?我想可能原因有以下幾個:
1.以前基本條件能夠得著評高階職稱的人,遠沒有現在那麼多。既然根本夠不著,就不會生氣了。比如說1955年,中學1級非常罕見,現在每個地級市最好的高中都不一定有1個。因為當時全國受教育水平比現在低多了。而要評到當時的中學1級,原則上必須是大學本科畢業+30年中學教齡。換句話說,要在1955年評到這樣高,1925年就得大學本科學歷。1925年全國才有多少這樣的人,又有多少會來教中學就一直教30年? 至於後來呢?後來有20多年,中小學加上大學,級別就沒有大批次地晉升過。到1979年,才第一次大面積晉升過。比如說我一位長輩,1958年本科畢業,分配到全省最好的中學,當時定級是中學7級,本省是5類工資區,每個月60.5元,應該說在當時是很不錯了。後來21年沒有升級過,到1979年才晉升到中學5級(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中學一級)。1979年各級學校晉級,不一定逐級升,是可以跳的,只要基本條件符合,原因還是以前20多年就沒有搞過大面積調整。後來,他在1986年那批,評上了中學高階。此時距他本科畢業28年了。而且,1958年的本科畢業生,那是什麼稀缺度?
其實,1986年評職稱的時候,很多教師,也許以三線城市最好的高中為界,往下的學校,大多數是硬條件,尤其學歷不夠。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本科學歷越來越普及了。而且職稱制度從1986年建立以來,就基本上每年都評的。所以,現在有資格評高階的,比以前多了不知道多少倍,這樣一來,夠條件才會有不滿嘛。
2.高階職稱的名額分配,沒有趕上後來的形勢變化。據我所知,現在的高階職稱名額的分配,基本還是按照八十年代的格局,層級越高的學校名額相對越多。最近兩年,同時明顯傾向鄉村、這樣的話,兩頭不佔的比如說縣中這級就比較虧了。然而,最近十多年進來的,平均第一學歷本科還是有的。這其實是最吃虧的一個群體。
3.職稱評定的規則經常變,而且被校領導操作空間太大。這也是因為現在夠條件的太多了。要是整個學校某年夠資格的就一兩個。校長就沒那麼權威了。
第五,那麼取消職稱體系行不行呢?應該不可行。除了第一點提到的原因。還有其他三個
1.如果取消評職稱,以前評定的怎麼算?總不能跟著取消吧?
2.如果不評職稱,又必須按照國家幹部來定級,就只能轉到比照公務員的職級。當然,有不少教師也提出可以比照這樣來自然晉升。但是,各位有沒有了解過自然晉升所需要的的年限?看看好嗎?要知道,按照基本工資標準,中學高階大致可類比為副處,一級大概類比為副科。明白了嗎?如果這樣比照的話,中學高階和一級之間,其實差的是兩個行政序列的級別。不妨算算從副科到副處,自然晉升要多少年?沒錯,15+15=30年。其實,這也是為何中小學高階和一級的崗位比例、中小學正高和中小學高階的崗位比例,都是那麼大的原因。因為如果比照行政級別來看,一級(約等於副科)到高階(約等於副處),高階到正高(約等於副廳),是跨了兩檔的。
晉升科員須任辦事員滿8年,級別達到25級;
晉升副科級須任科員級或科員滿12年,級別達到23級;
晉升正科級須任副科級或鄉科級副職、副主任科員滿15年,級別達到20級;
晉升副處須任正科級或鄉科級正職、主任科員滿15年,級別達到19級;
晉升正處級須任副處級或縣處級副職滿15年,級別達到17級。
3.如果廢除專業技術級別,都轉入公務員的職級序列。哪個地方能有那麼多職級的名額?要知道,一個地級市,高階教師往少了說,兩三千是有的。
第六,既然只能在現行框架下改,那該怎樣改呢?我的看法是可以如此大改。
1.大幅提高評中小學高階職稱的硬條件。大家不要以為硬條件高了,就肯定不利於自己。未必,硬條件越高,被人為操作的空間,其實就越小。當然,所謂硬條件,要向教學效果明顯傾斜。比如說可以把學生的進口—出口質量比,作為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素。例如某個高中班級,入學的時候,平均中考成績在全市的百分之多少。例如大致正好在25%吧。但是被教了三年,到了高考的時候,相對位次大幅提升,比如說到了10%的水平。那教他們的各科教師,就應該在職稱評定裡,大大加分。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中小學肯定是以教學為主,什麼最能說明教學成果,當然是中高考。第二,中考高考成績,分佈狀況如何都是公開的。至於專案什麼的,完全取消為好。論文發表,僅對參評正高階教師有要求,其他級別的也取消。
2.各個職稱級別的基本工資差,任何部門包括教育部都是無權修改的。因為這是國家公職人員統一實施的。但是,除了基本工資,績效這塊,就是由地方可以決定的,應當適當弱化職稱差的比重。但是也不能變得太輕。
3.高階教師的職數名額,不再以學校為單位來分配,而是在地級市範圍內,按照統一條件來統一評定。學校不再具有提名權,直接由教師向市人社局申報,由人社局來組織評定。為什麼不由教育局來評定,大家都懂的。人社局的評定,可以分成以下三個步驟。
(1)資格審查。這一關只篩出不符合條件的。
(2)匿名送審。就是由人社局送交同行專家評審。同行專家,應該既不在本市範圍內的任何單位任職,又具備高階職稱。可以由 外市高階教師、外省高階教師、省級教科所和師範大學對口院系教授三部分人士組成。每個人的申請材料,既匿名送審,又要經過至少5名專家打分。最後以不超過120%的比例,確定入圍名單。入圍名單確定後,要在本市教育系統內公示。
(3)會議評審。最終確定入選人。評審人可由本市人社局長、教育局長、外市各科目正高階教師、省級教科所和師範大學對口院系教授組成。在本市任何學校任職的,作為利益相關單位,不得參加。會評全過程,需由紀監委派人現場旁聽;需錄下影片;每個參與人需對自己的意見做書面簽字。會議檔案,需永久性儲存。
4.凡是現任各級學校校級領導的,在任職期間,不得參加上一級職稱申報。中層領匯入選數,不得超過本年度總入選數的20%。
5.同等條件下,向縣中及以下學校、教齡較長的教師傾斜。學歷方面的要求,可對教齡超過30年且或據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教師,做降低一級(例如從本科降到大專,從大專降到中師高中)。
6.為年輕教師保留綠色通道。45週歲以下參評正高階教師、40週歲以下參評高階教師的,如果條件符合,可申請綠色通道,綠色通道按照上述程式單獨組織評審,總名額不超過當年所有名額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