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空之下

    近2000年的封建帝制下,老百姓自然是很難見到皇帝。但是在前秦時期,只要理由充分,華人、野人要見國君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劉邦那個時候正是分封制向帝制轉變的時期,老百姓見皇帝並不奇怪。

  • 2 # 漩渦鳴人yy

    很顯然這個事情呢,我們必須得聯絡起來看!

    這個事情是什麼事情呢?當時劉邦在打算要把自己的國都定位在哪裡。主要他是考慮把國都定都在洛陽,畢竟當時東周的時候,國都就在洛陽,這樣的話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傳承,這個時候呢,很多將領都同意這樣的意見,為什麼他們老家在關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區域,那麼居住在洛陽這可以回家探親,方便一點兒!

    當時這個事情呢,劉邦也在考慮,就在這個時候來了一個人,誰呢?就是這個婁敬,這個人呢原本是一個齊國的人,只不過後來因為秦華人服兵役這樣一個傳統!被派往隴西去戍邊,然後秦國倒臺了,這個人回了家的時候,半路去投靠自己的一個老鄉,然後這個老鄉呢帶著他去見了劉邦!

    他告訴劉邦,不能夠定都於洛陽,而應該定都於關中,並且跟劉邦分析了1356,最終劉邦去詢問了張良的意見,記住這一點很重要,在詢問玩張良的意見之後,劉邦決定定都於關中地區,也就是後來的長安!

    首先我們得排除一個選項,就是婁敬這個人是一個其他國家的貴族!

    為什麼很簡單,當時各國的貴族其實都有自己效忠的物件!當然,張良那個純粹是西楚霸王項羽做事兒做的太絕了,最終逼得張良只能夠一直綁在劉邦的戰車上,其他的人。都有自己可以去效忠的人!直接說的直白一點吧,故土難離,你與其在其他地方做官,還不如選擇去自己老家去當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來得更好一點,畢竟是故土難離,當時劉邦很多江寧以實踐考慮的!

    但是這個人他卻建議劉邦定都於關中,並且在這之後當了劉邦的一員,官員屢次給出很好的建議。這就是問題了!

    這個人是誰,這個人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戰國時期有這樣的人嗎?有!戰國時期還專門有這樣的一些人出去,專門給其他人當幕僚,離開自己的故鄉,這些人就是各國公子所養的那些門客!

    至於說劉邦為什麼能夠見他,原因無非是兩條,第一條可能是這個人來自於某位特殊人物的門客。這位特殊的人物是誰呢,就是信陵君魏無忌!當初劉邦對他十分崇拜,曾經有時間動過念頭,想要去投靠這位大能,而且在他登帝之後,唯一一個祭拜的戰國四公子,就是信陵君。

    很有可能這個婁靜在這之前就是杏林君的一位門客,當然,時間和契機應該就是當初杏林君率領五國聯軍攻打秦國函谷關!在這個時候去投靠的信陵君,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當他向自己的老鄉表明身份之後,自己這個老鄉知道自己的主子到底崇拜誰,因此趕緊向自己的主子推薦了這個人!

    當然另外一點還有一個人我們得注意一下,就是張良,張良在劉邦這一生裡面所起到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後來劉邦因為這個太子的費力問題,曾經十分糾結過,而呂后呢去找的人就是張良,張良自己本人沒有出手,而是選了一個其他的四個人趣,向劉邦成名了利害關係,然後讓劉邦決定拍板子。確立了自己的太子。

    這一切就好像約定俗成的一樣,只不過後來的那件事情斧鑿的痕跡太過於明顯,畢竟當初朝堂之上,所有的眼睛全部盯在張良的身上,所以張良當時做這個事情有些斧鑿的痕跡!但這個時候,張良卻沒有太多的鐳射燈,包括劉邦,再後來替張良爭奪俸祿爭奪功名利祿的時候,所有人都反對是張良這個人具體幹過什麼大家都不知道!

    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推測,也就是這一件痛心疾首的事情,正是張良轉告給了樓進,然後再讓樓繼把這些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訴劉邦。張良為什麼要這麼做?很顯然,他想置身於世外,但同時,他又想幫助劉邦,因此才選擇派了這麼一位人物過來,跟劉邦說出了最後的理由,而劉邦的也是最後心有靈犀的跟張良互相通氣兒之後,最終拍板決定定都於關中地區!

    那我們可以再做一個推測,就是婁晉之所以能夠見到劉邦,其中有一個人可能出力不少,這個人就是張良!

  • 3 # 水一白聊歷史

    婁敬是西漢歷史上一個非常神奇的人物,他的出現也映襯出了劉邦的善於用人,不拘一格。

    公元前202年,剛剛打贏了楚漢之爭的劉邦,打算把都城定在洛陽,手下的這些一起跟他打江山的小地方人對於洛陽這種大城市還是非常有好感的。可是這時候一個從齊國趕往隴西戍邊的小卒也剛好路過洛陽,他就是婁敬。

    婁敬聽說了劉邦打算定都洛陽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的機會來了。但是隻是普通一個小兵想見到當朝的皇帝,這個難度在後來人看來,無異於痴人說夢。但是,在婁敬看來,這並不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他運氣好的一點也在於他碰到的是劉邦,一位同樣起於草莽的人。在他的眼裡,人才是能不能為他所用,而起點並不重要。

    而婁敬之所以能見到劉邦,其主要還在於中間有一個牽線的人,這個人就是婁敬的老鄉——虞將軍,一個劉邦宮中的守衛。

    婁敬到了洛陽,身上穿著個破舊羊皮襖,就去見老鄉虞將軍了,見面就直說想要見皇帝,還口口聲聲說,要跟皇帝說點國家大事。

    虞將軍作為老鄉還是很看重婁敬的,還特意拿了一件光鮮亮麗的衣服,想讓婁敬換上,結果婁敬卻說“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總之就是穿啥來的就穿啥去見,換是不存在換的。虞將軍倒也不強求,就去跟劉邦彙報去了。

    劉邦聞聽以後,也覺得婁敬這個人挺奇特的,當即宣其進見。婁敬來了以後,劉邦也沒直接問東問西的,反正弄了一桌子好酒好菜供著,讓婁敬吃飽喝得了,才探討“國家大事”。

    遷都關中

    婁敬跟劉邦說的“國家大事”就是——遷都。

    婁敬的觀點很明確,當年周朝以德治國,但是德高時國在,德不在時,國便名存實亡了。時至今日,漢主劉邦以武力打江山,自然也要防備其他人打他的江山,所以應該選擇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洛陽這裡實在是不太適合,雖然繁華程度勝於當時的關中,但是其防禦性卻要差一點。而關中是秦人當年起家的地方,無論是攻防都佔據非常大的優勢,而且有秦人多年的經營,其土地肥沃程度也相當不錯。綜合考慮,關中才是適合定都的地方。

    於是,劉邦一聲令下,遷都關中。至於那些不同意遷都的大臣,也都是常年跟著劉邦混的,自然仰劉邦馬首是瞻,這才有了後來的歷史名城——長安。

    除了遷都以外,婁敬還為劉邦獻了兩道計策——和親和移民

    這兩道計策都是針對北方冉冉升起的新星大國——匈奴的

    秦朝末年,中原大地打得個熱火朝天,在北方的匈奴也沒閒著。一代雄主冒頓單于一統草原,成為了草原上的霸主,匈奴遠比以往強大很多,“控弦之士三十萬”之巨。

    但是劉邦卻並未重視已經強大起來的匈奴,在韓王信投降匈奴以後,劉邦的大軍也指向了匈奴。但是為保險起見,劉邦派出了十幾個使者去匈奴打探情況,回來彙報的結果都是“老弱殘兵”,可以輕鬆擊敗,唯有婁敬出使回來彙報的結果是,匈奴有詐,不可輕敵。

    但是劉邦卻並未重視,反而輕敵冒進,以致有“白登之圍”,差點命喪。後來靠著陳平賄賂匈奴閼氏才倖免於難。回來以後,劉邦更加重視婁敬的意見。於是婁敬先後為劉邦獻了這兩條計策。

    和親

    即以漢朝公主嫁予匈奴單于,未來生下子嗣即為漢朝外孫,親人一般,匈奴自然臣服了。不過後來在呂后的制止之下,並未將劉邦唯一的公主魯元公主嫁予冒頓,而只是以公主的名義嫁了一個宮人。

    移民關中

    移民關中即是將以齊國的田氏各族以及楚國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為首的關中六國貴族後裔,移民至關中。

    與和親政策不同的是,移民關中是一個一石三鳥之策。一方面充實關中人口;另一方面增加抵禦匈奴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徹底解決六國後裔的威脅。

    消失於歷史長河的婁敬

    婁敬因為被劉邦賜姓,所以也被稱為劉敬,被劉邦加封為建信侯。

    但是,在歷史的記錄中,婁敬在獻出這三條計策以後,就徹底消失了。沒有再為劉邦獻上一策,他的建信侯爵位也沒有傳承後代的記錄。而這三條計策也不過是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兩年之間獻上的。

    有說婁敬得道成仙的,也有說婁敬退隱山林的,還有說婁敬告老還鄉的,說法很多。不過,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有婁敬山、婁敬墓、婁敬洞、建信侯祠等地方存在。

    相傳婁敬晚年隱居山林,熱衷於以仙術種黃金,至今仍有當年婁敬種黃金留下的種金坪、曬金場等地。

    這些雖然無法證實,但是婁敬為劉邦獻上的這幾條計策卻是記載在史書之中的,也使得他成為歷史中的一個謎——出現得神秘,消失得離奇。

  • 4 # 一葉碧雲

    導語:漢五年,齊地一個戍邊的平民婁敬路過洛陽,要求見當時已經稱帝的漢高祖劉邦,經同鄉齊將軍介紹,婁敬拜見了劉邦,獻上了定都關中的建議,後被劉邦採納。這事透著“邪”:婁敬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為什麼能見到漢高祖劉邦?一介平民,為什麼會有這麼卓越的見識?

    婁敬見劉邦,確實是西漢開國史上一件奇怪的事情,也是關乎西漢國祚的一件大事。因為婁敬見了劉邦,談了定都的建議,觸動了劉邦,最終促使劉邦棄洛陽而都長安。

    這件事在《史記》、《漢書》和《資治通鑑》裡都有記述,大同小異。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劉敬者,齊人也。漢五年,戍隴西,過洛陽,高帝在焉。婁敬脫輓輅,衣其羊裘,見齊人虞將軍曰:“臣原見上言便事。”虞將軍欲與之鮮衣,婁敬曰:“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於是虞將軍入言上。上召入見,賜食。

    根據史書記載,婁敬本來是齊人,漢五年因為要到隴西服兵役,路過洛陽,正好劉邦就在洛陽,於是婁敬就穿著羊襖去找老鄉、幫助劉邦守衛的齊將軍。說想見皇上談事情。齊將軍讓他換上鮮亮的衣服再進見,婁敬不同意,說穿什麼就什麼,不用換衣。齊將軍稟報劉邦,劉邦竟然召婁敬進見,並賜給他飯食,讓他吃完再說。

    婁敬飯後就問劉邦是否要定都洛陽,劉邦說是!婁敬就分析了洛陽存在的問題,指出定都洛陽必須是德政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否則,洛陽無險可守,一旦失德,很容易被攻破。洛陽是“有德者王、無德者亡”!西漢剛建立,德澤而沒建立。且山東異姓諸侯王勢大,定都洛陽很不利。而關中正好相反,關中地勢易守難攻,背靠關中和巴蜀兩個大糧倉,進可攻、退可守,佔據關中,相當於扼住天下諸侯的咽喉。

    劉邦又問張良,張良認為婁敬說得對,劉邦才下定決心,定都長安。

    這個現象非常奇怪,甚至不合常理:婁敬一個到隴西服兵役的庶民,劉邦怎麼會接見他?婁敬一介平民,怎麼會懂那麼多的大道理?

    因為無史可考,筆者只能根據事情做個簡單的推測分析:

    一、 婁敬的身份推測:

    婁敬一介戍邊的平民,怎麼會講出那麼高深的道理?看看史記的描述: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已而問婁敬,婁敬說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婁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周之先自後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馬箠居岐,華人爭隨之。及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武王伐紂,不期而會孟津之上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遂滅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洛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務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險,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及周之盛時,天下和洽,四夷鄉風,慕義懷德,附離而並事天子,不屯一卒,不戰一士,八夷大國之民莫不賓服,效其貢職。及周之衰也,分而為兩,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德薄也,而形勢弱也。今陛下起豐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而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痍者未起,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鬥,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這麼長的一大段對話,史記、漢書、資治通鑑都收錄進來。從這段對話中,我們發現,婁敬不僅熟悉歷史、也熟悉地理,更對王道理論也很熟悉,對劉邦與項羽的對抗情況也非常瞭解。這是一個普通戍邊的平民嗎?

    不僅如此,婁敬因為定都建議提得好,劉邦賜姓“劉”,所以叫劉敬。並拜為郎中,號奉春君。

    而婁敬接下來又做了三件事,更讓劉邦刮目相看:

    一是勸阻劉邦不要打匈奴。劉邦因為韓王信的原因,要打匈奴。婁敬出使匈奴,看出端倪,認為匈奴有詐,打不贏。劉邦不聽,結果白登被圍,差點丟了命。劉邦回來就向婁敬道歉,並封婁敬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

    二是對待匈奴政策。婁敬認為,漢初國力弱,不適宜與匈奴對抗,建議和親。劉邦採納,並派婁敬為使,出使匈奴,簽訂和親條約。

    三是遷徙六國貴族及豪強到關中。婁敬認為,關中離匈奴近,快馬一天一夜就能趕到。為了抵禦匈奴,同時為了防止六國貴族造反,建議把六國貴族及豪強遷到關中來。被劉邦採納,並交給婁敬實施。

    婁敬作為一介平民,不僅懂歷史、地理、王道理論,而且還懂外交,甚至軍事也懂,你說,婁敬會是一個普通的平民嗎?他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

    筆者敢肯定,婁敬絕不是一介平民,而一個“士”人,一個飽讀史書及其它典籍計程車人。

    第一種可能,這個士人是戰國四公子中某一位的門客或者門客的後人。戰國四公子都與秦國有過直接對抗,特別是信陵君和平原君聯手把秦國打敗過。六國滅亡後,秦朝必須要對四公子進行清算。四公子的門客們為了逃避秦朝迫害,而改名隱藏起來。劉邦的結義大哥張耳曾經就是信陵君的門客,後來因為秦朝政府的通緝,隱姓埋名躲起來。婁敬很有可能也是這樣的身份,從山東來,估計不是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就是信陵君魏無忌的門客,或者是某位有文化的門客的後人。

    第二種可能,婁敬可能是一位儒生。他對劉邦講的那一套,完全就是儒家“以德治國”理念的重現。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天下儒生害怕被坑被殺,所以許多儒生隱姓埋名,躲到鄉下避禍。

    第三種可能,婁敬家裡可能藏有典籍,為了防止被焚,所以躲了起來。至於他是儒生還是黃老學說,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讀了許多書。

    第四種可能,婁敬可能是六國某一貴族的後裔,秦滅六國後,為了避禍,改名換姓躲起來,等天下太平再出山。

    漢五年楚漢戰爭剛結束,天下基本平定。婁敬雖然人在家裡坐,但注意收集天下情報,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已經做好了出山的準備,只是等待合適的時機。

    恰好這時婁敬被徵調去隴西戍邊,而他可能早就打聽到自己的一個齊姓同鄉在劉邦帳前當將軍,保衛劉邦的安全。於是婁敬途經洛陽時,就找到這位齊將軍幫忙,以便見一下劉邦。婁敬知道,只要見到劉邦,他就有辦法說動劉邦。

    一切皆如婁敬所願,他見到了劉邦,並且提出的建議也觸動了劉邦,他勇敢的嘗試終於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劉邦的態度推測:

    婁敬見劉邦的時候,劉邦已經稱帝,由漢王晉升為大漢皇帝。婁敬一介平民,劉邦為什麼要見他?分析起來,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劉邦本來就是平民出身,對平民有天然的親近感。

    劉邦本來就是農民出身,起事以前,整天和田頭農民、街頭小販、屠夫這些平民打交道,並且稱兄道弟,許多人還是莫逆之交。像盧綰、樊噲、周勃這些人都是劉邦的鐵桿。還有一些基層官吏,像蕭何、曹參、夏侯嬰等。這些平民兄弟,是劉邦事業的倚仗力量。所以劉邦對平民有天然的親近感,婁敬說想拜見劉邦,所以他就沒拒絕。

    二是婁敬來自齊地,與豐沛比鄰而居,算半個老鄉。豐沛是劉邦故鄉,劉邦起事後號沛公,就是管理沛縣的縣令。沛縣屬於今天的江蘇省徐州市,是江蘇最北面的一個縣,沛縣再向北,就是山東地界,春秋戰國時的齊國所在地。徐州話與山東話屬於一個語系,語言、生活習慣基本都一樣。所以啊,齊人對劉邦來說,相當於半個老鄉。對於常年在外流浪的劉邦來說,聽說有老鄉來拜訪,肯定很高興的。

    三是劉邦本身對等級尊卑看得並不是很重。

    劉邦是個平民皇帝,對等級尊卑看得不是很重。雖然漢承秦制,但在禮這方面,劉邦不喜歡秦禮的繁瑣,所以劉邦在定陶初登大寶時,對於禮儀,沒有從秦國繼承太多,這也是劉邦不注重尊卑的一個原因。劉邦和那幫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隨便慣了,甚至在定陶劉邦稱帝的登基大典上,那幫老部下飲酒爭功、醉後狂叫、拔劍擊柱、無所顧忌。讓劉邦很不舒服。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漢五年,已並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叔孫通就其儀號。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後來叔孫通集結儒生,為劉邦編制了一套禮儀。漢七年,長安長樂宮落成,才正式舉行朝儀大典,劉邦才真正體會到做皇帝的滋味。

    不過在漢五年,還是不注重尊卑的,所以,婁敬才有機會。

    四是齊將軍說好話,劉邦信任齊將軍。

    婁敬的老鄉齊將軍應該是劉邦的近身侍衛,劉邦應該比較信任,所以齊將軍在劉邦面前能說上話。婁敬拜託了齊將軍,齊將軍在劉邦面前一說合,劉邦就接見了。

    五是劉邦有可能聽說過婁敬是個讀書人,出於對讀書人的尊重所以才接見。

    劉邦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打天下需要人才,治天下也需要人才。所以劉邦對人才很看重,對除了儒生以外的讀書人他都尊重。劉邦聽說商山四皓很有名,當皇帝后就想請四皓出來輔佐自己,但劉邦對待儒生的壞名聲讓四皓擔心受辱不願意出來。前面我們說了,婁敬肯定是個讀書人,也許齊將軍向劉邦介紹了婁敬的真實身份,所以劉邦才會破格接見他,並且還賜他酒飯,讓他吃完後慢慢說。

    以上不管哪種原因,都會導致劉邦不計較婁敬的平民身份,放下架子接見他。

    三、張良的態度推測:

    劉邦即帝位以後,定都問題就被提上議事日程,劉邦的本意是定都洛陽,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那幫大臣們也願意定都洛陽,畢竟洛陽離他們家鄉近嘛。

    但是張良肯定是不建議定都洛陽的,但他沒有提出來。後來婁敬提出定都長安的建議,劉邦舉棋不定,請張良出來拿意見,張良支援婁敬,劉邦才下定決心定都長安。

    奇怪的是,這麼重要的定都意見,張良為什麼不早點提出來?為什麼非得要等婁敬提出來以後再“附議”?

    筆者認為,張良不是不想提意見,而是張良覺得當時的形勢一邊倒,提了沒有用。而且當時劉邦和張良太熟,張良說話又不是直截了當的,不一定能引起劉邦的高度重視。所以張良不說。

    婁敬為什麼在這個節骨眼上跑過來,幫張良“助攻”?

    筆者推測,婁敬很可能是張良找來的“託”!

    張良的用意是:劉邦和豐沛班底都希望定都洛陽,自己勢單力薄,找來婁敬,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婁敬是局外人,屬於第三方,第三方的立場往往比較公正,這樣決策者往往易於接受。

    張良本來就是南韓貴族,婁敬也是六華人,也許他們早就相識,所以在定都的關鍵時候,張良找來婁敬,讓他扮演“程咬金”,半路殺出。結果收到了奇效!

    張良請“程咬金”可是有歷史記載的:劉邦晚年,想廢掉太子劉盈,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呂后向張良問計,張良就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結果“商山四皓”一出山,劉邦就打消了廢太子的主意。

    婁敬這個“程咬金”和商山四皓這四個“程咬金”最後所起到的效果出奇地相似……不能不讓人浮想聯翩!

    張良功成後身退,要從赤松子遊。史記中記載,黃石公傳給張良太公兵法後,約定十三年後張良到濟北找他,而濟北,可是齊地啊。婁敬是齊人,看婁敬的能耐,應該不輸張良,婁敬會不會也是黃石公的徒弟,張良的師弟?

    而巧合的是,婁敬當了幾年建信侯以後,也不知所蹤,會不會也從赤松子遊了?

    可能性很大!!!!

    結論:婁敬一介平民,之所以得到劉邦接見。一來因為劉邦是平民皇帝,不注重尊卑,對平民有親切感,禮賢下士;二來婁敬很有可能是個讀書人,所以提出的建議很有見地;三來婁敬可能是張良找來的託,是為了以第三方身份公正提建議,以堅定劉邦在關中定都的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說喜歡別人,我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