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仙朝陽永垂不朽
-
2 # 初見如夢
個人愛好很重要,我雖學歷不高但平時喜愛寫寫畫畫,我比較喜歡欣賞哪些寫的漂亮的字,就會自己心中默畫一下,不經過幾番書寫是臨摹不出那種感覺,每個人的筆風不同,自學書法當然要靠勤練,但不要以為,每天寫得越多越好,其實,寫得多並不一定效果好,我覺得狀態或心情也能影響,有時候自己寫了N遍都達不到要的效果,有時候一遍就挺滿意的,想寫好字你要有寫好字的願望,再加上你的持之以恆的毅力,你也一定能寫出自己滿意的字來。
-
3 # 東湧海邊
臨摹首先是選一種帖後,無數次地重複,習慣成自然;然後才能熟能生巧,離開帖後如何融入自身的元素,變共性為個性,體現自我的韻味。除了臨摹之外,多讀帖也能意會貫通。同時多學習古詩詞、楹聯知識,提高自身文學修養,能提高書法的意境。
-
4 # 聞是文化
觀
“觀”就是“看”,歷來談書法的人常用“觀”字,也有說“看”的。還有的把觀看字帖比做讀書,叫做“讀帖”。讀書是要看著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成句的,讀成句還要理解由每句所組織成的全文意義,所以“讀”比“觀”或“看”要求更高了。這也就是要求“觀”必須細緻,不能“不求甚解”,要把帖中的字的用筆以及結構等都“讀”懂、“讀”會。
《幹祿字書》
我們剛接觸一種碑帖,有的容易接受,一看就很喜歡它;有的不是那麼容易接受的,這就要自已找找其中的原因。歐陽修善作此事,《歐公試筆》裡說:“餘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有書名,自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謂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臂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他找到對李邕書法不甚愛好的原因是李書的“深趣”自己沒有理解和體會。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觀”,要反覆觀之,要“看之久”。歐陽修養成了“久看”的好習慣,他在《集古錄》星寫了這樣一段話:“魯公喜書大字;惟《幹祿字書》法最為小字,而其體法持重舒和而不局蹙;《麻姑仙壇記》則遒峻緊結,尤為精悍。把玩久之,筆畫鉅細皆有法,愈看愈佳,然後知非魯公不能書也。”我們知道歐陽修不是以書法名家的,蘇軾說過文忠公書“不工”,又說“公用尖筆幹墨作方闊字”,“筆勢險勁,字型新麗”,“險勁”、“新麗”的風格決不是從顏字中來的,但歐陽修對魯公書能“把玩久之”,能看出“法”來,能“愈看愈佳”。這說明了一個問題,“觀”的開始,不一定要從興趣、從愛好出發,一觀,再觀,反覆觀,是會從“觀”中得到啟發的。
《麻姑仙壇記》
名帖古碑對於觀者往往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它能使觀者沉醉於其中。相傳歐陽詢看見索靖寫的一塊古碑,先是“駐馬觀之”,走了幾步以後又返回來,“下馬觀之”,看疲倦了,就鋪開氈子坐下來觀之,來去反覆地觀還嫌不夠,幹跪在碑旁邊睡了三夜,最後才離開。{見潘之淙《書法離鉤》卷二}【歐陽詢觀古碑,原文: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駐馬,下馬,坐下來,以致住下,一次比一次觀的時間長,一次比一次觀得細緻。歐陽詢這樣“觀“法,似乎是入了迷,迷則有所得。學習和鑽研都應該有這麼一股傻勁兒。無怪書評家們稱歐陽詢的楷法為唐代第一。
只守著一種碑帖觀看,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開啟眼界,廣泛觀看。司馬遷二十歲時開始南遊名山大川,見聞開闊,然後利用他誦讀古文的修養,“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寫出了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味的一部偉大著作《史記》。史學家、文學家除去他掌握 的書本知識以外,還要強調參加社會實踐,掌握社會知識。這和研究書法、學習書法的人必須廣泛觀看碑帖或名家手跡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他有些有關書法的著作,真偽待考,但是我們可以拿來參考。比如他的自論有一段話:“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曾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一個書法家必須廣泛觀看,才能兼取眾長。取眾長,務獨創,乃是書中之“大器。
書法藝術修養的提高往往是從“觀”的多方面而促成的。興趣要廣,愛好要多,不能把自己侷限於一個小的天地裡。“學然後知不足”,孤陋察聞,才會“將謂大能”。培養興趣,提高修養,渠道窄了是不行的。做學問,要“不恥下問”,學書法,古人就有“不恥下觀”的說法。宋代泰少遊非常喜愛政黃牛的字,秦少游問他的筆法,政回答說:“書,心畫也,作意則不妙耳。故喜求兒童字,觀其純氣。”{見宋釋德洪《石門題跋》卷一、《題昭默自筆小參》。}政認為兒意寫的字,純美之韻,如水成文,出於自然。政和尚強調書法要有純美之韻,要出於自然,因此,他尋求兒童寫的宇,從兒童字中“觀其純氣”。他從“不恥下觀”的做法裡培養自己的興趣,形成自己的有“純美之韻”的書風。
《書譜》裡有“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兩句話。過去有解釋“察”字是辨別古帖真偽的意思的,包世臣在《藝舟雙楫·答三子問》章節中認為這樣解釋非《書譜》原意。這是對的。孫過庭這裡的“察”與“觀”有聯絡,“觀”與“察”相比,“察”是進一步的要求,“察”有“諦視”的意義,引申之,我們可以把“察”理解為“分析”。讀文章,講究分析,觀書法,同樣也要進行分析。“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見《關尹子·九藥》。】這句話有對的一面,但天下事物,有的非要“諦毫末”不可,在書法上,對於一個字的分析就要做到“諦毫末”。“諦毫末”是“察”的工夫,因此,察的要求是“尚精”。尚精者,貴細也。歐陽修觀顏書《麻姑仙壇記》,透過“久玩”,“久玩”是“察”的過程,然後他得出結論,“筆畫鉅細皆有法”。不進行分析,“法”是找不出來的。 美與善跟醜與惡相對而言,《淮南子·說山訓》:“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醜”,是說美中有醜,醜中未必沒有美的意思,我們對於名帖古碑也應該有這種辯證的觀點。古人名家的作品,“筆畫鉅細皆有法”的究竟是少數,很難做到盡善盡美。我們有了辯證的觀點,在 “觀”中就要一分為二,不盲目地迷戀古人和崇拜名家,不被他們所壓倒。對名作一分為二,這要涉及美與醜的標準問題。書既有法,法就是標準。按理,合法者美,離法者醜。但一個名家總是不甘拘泥於舊法的,努力去變法,就在這“變”的裡面,論書者的評價常常不一樣。例如顏真卿大膽變法,完成了書法史上獨樹一幟的莊嚴厚重、剛勁雄秀的”顏體”。蘇軾稱讚他的變法,有“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的兩句詩,而李後主卻說“真卿得右軍之筋而失於粗魯”,甚至說“顏書有楷法而無佳處,正如叉手並腳田合漢”。一般說來,封建帝王沒有不怕“變”的,政治上如此,藝術上也知此。這就和廣大人民的標準不一樣了。人民對藝術的要求是推陳出新,能“袋”則新。
《禊帖》
觀中有分析,經過一番分析,印象就深了,離開了碑帖也能記住字的點畫結構形象。“讀帖”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讀”能幫助理解,“讀”能幫助記憶。我們讀書還要求背誦,觀君碑帖,比做讀書,是要求把觀看與記憶結合起來,不能過眼即忘。宋高宗學《禊帖》,他說:“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見宋高宗《翰墨志》。】觀帖達到成誦不忘的程度,可以說是使觀看變成了記憶。“成誦”是“讀”的結果。讀書成誦,誦上口頭;觀帖成誦,誦上筆端。所謂“上筆端”,是把成誦的“內容”表現於自己的書寫中。——這是“觀”的目的。帖之成誦上筆端,“上”到什麼程度以及“上”中要不要有改造的成分等等,“誦”與“上”之間是有一段距離的,縮短這個距離,則須透過書寫實踐。《書指》說:“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日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較,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然後多書以積其量,自將去古人為不遠矣”。【見潘之淙《書法離鉤》卷二引】閉目而索,舉筆而追,是使“成誦”上筆的過程。當然,追上古人固然不錯,但終不如趕超古人為尤佳,“觀”後所取得的效果是要超過古人。
如果有機會或有條件的話,我們觀當代書法家親手書寫,觀他如何執筆使毫,觀他如何動指運腕,觀他如何及時而靈活地處理字的結構以及行氣的貫通,觀他如何由於這些具體活動而表現他的獨特風格。這些,從古人作品中是觀不到的。還有書寫時行墨的問題,濃淡枯潤相配合,—一也有以一種取勝的,能使全篇的字風神煥耀,他雖然用的是墨,而幾乎取得了著色的藝術效果,碑帖中的黑底白字,行墨的藝術全無了。
-
5 # 金玉滿堂43738831
多看帖 提高審美水平,多觀察,增加對結構的把握。字要一個一個的扣。只要自己有興趣 持之以恆,進步就在不經意間。 我們不是要當書法家 ,只是興趣愛好,自己開心就好!
-
6 # 東臺晏溪書畫院滕宏
學習書法一般要先讀帖、二摹寫(包括指畫)、三臨帖、四默寫、五創作。
臨摹字帖只是學習書法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步驟和漫長的學習過程。
學習書法還要加強對書法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做好這步過程,對提高書法水平有事半功倍之效。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學習書法在有條件有空餘時間的情況下,要對其相關的姐妹藝術進行學習研究和比較。也可以有選擇的來做。比如詩詞、繪畫、篆刻;禪道儒學,人文歷史;武術操練等等。
書法家不僅僅要書法技巧高,有一定深度的學養對學習書法非常有益,大家可以在實踐中得到體會。
-
7 # 騫翮思遠翥85098706
描紅也可以,不過描紅適合年紀嬌小的和初學者,大部分應該都是以臨帖為主,這樣可以鍛鍊眼手心合一,效果最好。
-
8 # YaYa-huang
作為一名菜鳥級別的初學者,覺得除了要有一定的悟性就唯有勤學苦練了這一條了!一萬小時定律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保證每天一定的練習時間,可臨亦可摹,多讀讀名帖也是很好的。
字寫得不好,希望多多指教!
-
9 # 茶與書法
練字,以臨摹為主。確定一家一體一帖之後,下功夫讀透、臨透、悟透,最後消化成為自己的東西,加入自己的理解,便水到渠成地有了自己的風格,寫出一手漂亮的字不在話下。
但是,我們絕對不能滿足於一家之精華。就拿柳公權的柳體來說,便是吸收歐陽詢的歐體和顏真卿的顏體之精華,而後自成一家。在臨寫主學碑帖之外,可以多讀一些其他名家的墨跡字帖,從中體會古人筆法、結體、佈局,這對於練字是大有裨益的。別不相信,木直中繩、水滴石穿。不是沒有效果,而是讀帖的量不夠多,不足以發生質變。
柳公權《玄秘塔碑》臨寫示範
戀上八雅,邀你一起練字。
-
10 # 度道書法
臨摹只是練好字其中的一個環節,我覺得還有其他幾個環節需要重點說一下。
第一,臨摹之前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讓大家容易忽略的環節是讀帖。讀帖不是讀字,要將字的筆畫輕重,結構,字勢都要看出來。
第二,臨摹之後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對比。寫完後要與原帖進行對比,長了還是短了,粗了還是細了,正了還是斜了?找出問題,以便下一次寫的時候進行更正。
所以說臨摹只是練字其中的一個環節,真正想練好,還需要加強讀帖,對比。
回覆列表
筆畫記熟,然後不斷練習,隨心所欲,或自己創新,但是不能往醜書上發展。
每個人都要離開父母,就像每個喜愛書法的人都要離開臨摹一樣,如果一生都沒有自己的風格,那隻能證明自己是個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