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子寫實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宋代著名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在《夏日絕句》對項羽的英雄氣概大加讚揚,也對項羽的結局深深地惋惜。但這首詩也為後世的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項羽要是渡過烏江,回到江東,會不會東山再起,重新奪回江山?

    但事實會告訴我們,即使項羽回到江東也是不可能打敗劉邦重新奪取天下的。

    在秦末戰亂開始的時候,項羽的叔叔項梁在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失敗後,也就收編了大部分殘部。作為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和同為楚國人的劉邦相比,項家叔侄已經佔據了人和的優勢,范增又謀立楚懷王的後人羋心為王以號令楚國人,一下子把他們變成了正規軍。按照劉邦自己的說法,項羽是一隻鳳凰,而自己只能算一個家雀。

    在項氏叔侄的努力下,楚國軍隊勢如破竹的佔領了楚國大片土地,也正是因為太順利,項梁在輕敵的情況下站死。項羽斬殺宋義後,也就得到了楚國事實上的軍事節制權。之後項羽出兵救趙與秦國大將章邯在鉅鹿對峙,項羽破釜沉舟以三萬軍隊大破秦軍三十萬虎狼之師,也徹底摧毀了秦國的軍事防禦系統,奠定了項羽在眾多反秦勢利中的霸主地位。

    之後項羽向咸陽進發,嚇得退出咸陽的劉邦不得不來參加鴻門宴,以示自己的忠誠。到了這個時候項羽已經成功取得了天下,並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封西楚霸王。然而,此時的項羽也暴露出了他作為君主不應該範的錯誤,也體現了他作為天下君主素質的欠缺。

    1,誅殺秦王及秦氏宗族,火燒咸陽宮。劉邦是先項羽進入咸陽的,劉邦進入咸陽後,善待秦王和秦國宗族,並約法三章,深得秦人的愛戴,先得了關中地區的人心。以武力著稱的項羽不但誅殺了秦王和秦國宗族,更是燒殺搶掠,並一把火少了咸陽城,讓關中夫老看到一個惡魔一樣的項羽。

    2,不聽良言,失去戰略之地。項羽在到咸陽後,曾經有人進言,關中地理位置優越,勸他在咸陽定都。項羽不但沒有聽,還把那個進言的人給烹了,決定衣錦還鄉,定都彭城,也就失去了戰略地位重要的關中地區。

    3,做事不考慮大局,只憑喜好。項羽在分封諸侯時,不是以功勞大小權衡,而是憑藉自己的喜好,喜歡誰就把好的地盤給誰,造成諸侯們多有怨憤,不久後諸侯就紛紛反叛了。

    4,不善用人,讓人才流失。在楚漢相爭之中更是對人才的一場博弈。起初弱勢中的劉邦,居然得到了在楚漢中徘徊的著名謀士張良的青睞,可見劉邦的人格魅力是很強的。在以後韓信、陳平都倒向劉邦,就連彭越、英布也都歸入劉邦的陣營。而項羽最信任的被他稱為亞夫的范增,在陳平的離間之下也很快被趕走了。

    在項羽不成熟的政治格局下,這位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到最後只是一個迷信武力的孤家寡人罷了。

    龍且被韓信打敗後,項羽最主要的軍事家力量消失;劉邦更是讓眾多諸侯都臣服於自己的麾下;而三秦的民心早已不會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他渡過烏江,面對因為戰爭疲敝的江東又有多少兵力可徵,沒有那些曠世的奇才的輔佐,奪多少次江山還是要易主的。項羽終究只是個“萬人敵”罷了。

  • 2 # 真誠地看著你

    不可能的。

    項羽是從優勢打到劣勢再到失敗。劉邦大勢已成。而項羽唯一的優勢,他和他那支百戰百勝的楚軍,在垓下一戰之後也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劉邦聽取了張良等人的建議,鐵了心對項羽窮追不捨,他走到哪兒,戰火就燒到哪兒,不給一絲喘息。如果沒有外力介入(如劉邦突然死了,或是匈奴大舉入侵等),項羽絕無東山再起的機會。

    如果項羽沒有在烏江自刎,他最大的可能是一敗再敗,威名盡失,最後依舊是慘淡收場。

  • 3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項羽回江東再創業,能否成立,有個分析點是繞不開的,必須先考慮的:性格。

    有名人言:性格絕定命運。

    項羽烏江自盡時,才28歲。(很多美術作品,把他描繪成虯髯滄桑,年似四五十,是不對的)項羽自當初闖天下以來,一直多是順風之勢,少經坎挫。垓下兀得一場大敗,心理壓力一時承受之重,對他來說真是難以詞表。江邊悲風,他想的更多的是,回鄉如何面對把子弟交給自己的父老;是老天為何不開眼,讓一個厚臉皮的糟老頭子勝了我。年青血盛,乍敗遇挫,堵到心腔的只能是羞愧萬重。而如何冷靜、避劫,忍恥復興,怕在他心中還沒占上幾分。

    臨亡前,還對從騎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是老天要滅我,不是我不會打仗,不信我殺回去一趟,還可斬將奪旗。說明什麼?項羽的政治思想根本就未達到主政天下該有的理念。項羽猶如學校裡一體育分滿分,其它科三五十來分的學生。

    反觀東周列國春秋末期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典故,實與項羽之亡形成一個強烈反差。勾踐忍辱負重,發憤圖強,終得復國;項羽顧及羞恥,性直剛烈,一亡了事。兩下里同境,結局卻大相徑庭。

    由此展開正答,項羽回江東,能否東山再去嗎?

    答案是:不能。

    在理論上是有,羽之神勇,世之無二。江東還是他的地盤,魯地還是奉他為王。他若含恥忍辱,再向鄉中父老哭窮道飢,重振兵馬,與劉幫再來一博,說不定還有雪恥轉機。但,這得有個前提,項羽必須改變一下個性,忍辱收傲,向善親民。大堂的席吃得,小攤的菜也得能座下。這項羽能做到嗎?不能,有些人性格有了改變,是因為經歷屢次風霜,加之年紀愈長。尤如海邊礁石,化稜為滑,任爾風浪,絕不是一夕潮水衝出來的。

    還有個因素,項羽也難得翻身。那就是政治老手劉邦絕不會坐看項羽安穩復振。他勢盛之時,一定會窮其力,必亡項羽。那怕項羽逃至天涯,也絕不會給對手喘息之機。政治上,心必狠手必黑,這點劉邦深諳此道。事實上,垓下圍項羽,劉邦就發出了擒殺項羽者,賞千金封列候的重諾,表達了必至項羽死地的意圖。項羽自刎後,眾人紛搶,以至互相火併,最終有五個人各得到了項羽屍體一部分。嗚呼,一代霸王,沙場無敵,竟至落得無全屍。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項羽性格率直,不通政治厚黑,乃非只是以武力而定。但他敗後不苟而活,知恥不回的氣節,卻也到教無數後人生髮了許多感慨讚歎。

  • 4 # 柒柒通史

    歷史是不可以假設的,但是為了增加歷史的趣味性,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一下。

    如果項羽過了烏江,筆者認為,他依舊不是劉邦的對手。

    項羽

    李清照有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都說成王敗寇,可是失敗的項羽卻給後世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楚霸王的個人魅力是不言而喻的。

    項羽的家世在史書上記載的不詳細,他小時候跟著自己的叔父項梁一起長大,項梁教會了他很多東西。有一次秦始皇出遊,項羽說了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從那以後,項羽的人生就開始有目標了。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項燕。

    始皇帝遊 ,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項羽前期最大的成就就是鉅鹿之戰,鉅鹿之戰大敗章邯、王離的秦軍,後章邯因懼怕秦二世會追究自己兵敗的責任,就投降項羽。項羽攻破函谷關,進入咸陽城,殺害秦王子嬰,分封各諸侯,自封西楚霸王。

    垓下之戰,項羽兵敗,最終烏江自刎,結束了楚漢爭霸的局面。

    烏江自刎!

    很多人在嘆息楚霸王的失敗,也都紛紛議論他為何不過烏江,為何不選擇東山再起。通過歷史記載,可以發現有幾點是可以解讀分析的。

    亭長做埋伏?

    在史記中有很清楚的記載了項羽烏江自刎的情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項羽垓下兵敗之後,被漢軍追殺到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逃到烏江邊,這個時候,江上有一個撐漁船的亭長在等他,載他過江。這個亭長的真實身份是什麼,漢軍封爵賞侯的要置項羽於死地,這個亭長是不是想要賞賜,在這裡埋伏項羽?項羽身受重傷,他是不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選擇不去坐船呢?

    對於這點的猜測也是有史可考的,不過這也是個人猜測,堂堂項羽豈會怕一名漁夫的埋伏。

    羽之不渡烏江,疑為亭長所執。”因為"漢兵追項羽至烏江,則烏江片土,必非雞犬不驚之地。亭長何人,能不隨眾避兵,而尚艤船以待,且為甘言以誘之乎?雖曰非奸,吾不信也。”

    ——《清·肉蒲團》節選

    項羽天命觀和擔當

    在項羽到達烏江之時,漢軍的追兵是沒有船的,項羽是完全可以過江的,但是項羽卻說這是天要亡他,他沒有辦法和天鬥,沒辦法過江來躲過命運的安排。

    再者項羽當年帶著江東八千子弟開始創業,現在只剩下他一個人回去,他無言面對江東父老,只有選擇一死。他一死,既可以對死去弟兄的親人有交代,又可以結束戰爭,還百姓以太平。體現了他的擔當,以致留下千古美名。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史記·項羽本紀》節選

    項羽失敗的原因坑殺秦軍,不得人心

    鉅鹿之戰,章邯帶著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因為糧食不夠吃,沒有地方可安置秦軍,在與部下商量之後,項羽選擇坑殺20萬秦軍。

    秦國就是因為太殘暴,百姓才紛紛揭竿而起。項羽的做法與暴秦沒有差別,百姓不會擁戴他,不會支援他,反而會忌憚他,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他已經失去了最重要的民心。

    寡謀輕信,虛榮浮躁

    鴻門宴上,項羽輕信了劉邦的話,不僅沒有選擇殺劉邦,反而把告密者的名字洩露出來。這就體現了他沒有敏銳的洞察力。

    任人不察,目中無人

    韓信投奔項羽時,項羽看不上他,讓他做一個執戟郎。而韓信投靠劉邦時,蕭何認定韓信是個人才,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果不其然,韓信的軍事才能是當時無人可敵的。

    項羽中了陳平的離間計,猜疑范增,最後范增無奈之下離開了項羽。這也是項羽由盛轉衰的節點,失去重要謀士的項羽,就像一個無頭蒼蠅到處亂飛。

    兒女情長,優柔寡斷

    提起項羽,就不得不說他和虞姬的愛情。雖然在後人的眼中,霸王別姬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可在當時,虞姬妥妥就是項羽的累贅啊!做大事者必不拘小節,項羽一次又一次因為虞姬改變自己的想法,優柔寡斷,實在難成大事。

    假如過江東

    要知道江東之地是越的地盤,在項羽分封諸侯之後,可未把越算在內啊,在楚漢之爭中,越實際上是多次偷襲項羽的背部,使項羽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態。由此可想而知,項羽過了江東之後,他哪還有立足之地,更沒有東山再起之說。

    小結

    透過上述,我們可以發現,項羽的失敗是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造成的。拋開那些原因,就算項羽過烏江,他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本錢了,越不會輕易放過他的。

  • 5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杜牧有一首描寫霸王項羽的詩: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項羽假如過了江東,勝敗真的未可知麼?現實很殘酷,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想當年項羽何等意氣風發,鉅鹿之戰大敗秦軍主力,轅門之前霸氣的分封十八路諸侯,可惜婦人之仁在鴻門宴上未聽范增之言,讓劉邦逃過一劫,之後殺害義帝讓自己背上千古罵名,政治上使自己陷於不利地位。

    軍事上有自己的強項,可又太過於剛愎自用,使一些猛將的才能不能得到發揮,進而使這些人才流向劉邦之手。

    再其次有一謀臣范增卻不能好好利用,少年成名,未經歷挫折,格局不夠,所以才導致後來的兵敗垓下。

    當時天下已基本盡歸劉邦之手,就算項羽度過烏江也於事無補,要地盤沒有地盤,要民心沒有民心,要兵力沒有兵力,所以就算項羽渡江也於事無補,還不如壯烈的獻身。

  • 6 # 歷史有知社

    項羽是秦末之際的軍事天才,按《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起兵八年,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而至項羽自刎之前,都認為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劉邦的軍事才能一般,多次被項羽打得狼狽。為何劉邦能屢敗屢起,而項羽卻禁不起一敗?

    唐朝詩人杜牧曾感慨項羽兵敗自刎之事,而作《題烏江亭》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認為項羽應該忍一時之辱,退守江東積蓄力量,然後,捲土重來再與劉邦較量,勝負還不一定。

    而宋王安石卻不贊同杜牧的觀點,也作了一首《烏江亭》詩,而道: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王安石認為項羽大勢已去,已經沒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對比杜牧與王安石的觀點,可以說王安石的觀點更在理。楚漢之際的時勢,已經完全不同於秦末之際。秦末之時,六國故地的百姓早已不堪忍受秦朝的暴政與奴役,以致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起義便如烈火烹油般在六國故地蔓延起來。而楚漢相爭之時,秦的枷鎖已被砸斷,各地都民心思定。此時,英雄也難有用武之地。

    再則,江東在當時地廣人稀,並不能以一域而對抗天下。而更為重要的是,江東乃是吳、越人的地盤,而與楚的關係並不密切。至今,江淮(楚)與吳越的文化,仍是涇渭分明。項羽乃是楚人,楚地(秦末,楚人的主體在江淮)才是項羽的故鄉,力量的源泉。項羽曾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而項羽東歸故鄉之時,並沒有回到江東,而是都彭城,足以說明項羽只是曾經客居避難於江東而已。

    而對江東土著(吳、越人)勢力來說,項羽等人也不過是外來勢力,其在江東並無深厚根基。當初跟隨項梁、項羽起兵的八千江東子弟,應該絕大多數也是避難於江東的楚人。而隨著,這八千江東子弟煙消雲散,江東的楚人應該更所剩無幾。

    劉邦之所以能屢敗屢起,在於楚漢相持之時,劉邦佔有地利(基本上為戰國中後期的秦國條件),始終堅持在外線作戰。劉邦的後方甚為穩定,有源源不斷的兵力與糧食補充。項羽的西楚,乃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毗鄰齊(田榮等)、梁(彭越)等地。後方甚為不穩,而易遭偷襲。至楚漢相持後期,楚軍的糧道就屢屢被彭越所斷,致使項羽始終不能全力西向消滅劉邦,而只能疲於來回奔波。

    而至韓信滅西魏、代、趙,逼降燕國,下齊國,已對項羽形成戰略包圍態勢。楚軍雖善戰,卻缺糧已久,而楚地又始終得不到安定與喘息,疲憊已極,早已到了油盡燈枯之時。故而,項羽禁不起一敗。

    參考史籍:《史記》、《漢書》

  • 7 # F14560678

    項羽是一個相信武力的人,拋棄了范增,自絕了其它,只剩下武力,他的勇武蓋天下,人們稱之為英雄,因此有了暴秦,秦的法是有點嚴苛,但各朝各代都在變通使用秦的體系啊,或許我說的有點莫名,但也是客觀的。

    項羽是相信武力最直接的人,只以武力蕩平天下,之後他以武力論天下英雄,因此有了各方諸侯,成就了諸侯成就了亂。武力代表了叢林法則!

    世道無常,相信武力的人,當其在滿血時,他就是英雄,他自然相信可以無憂無慮地蕩平一切,給了劉邦以喘息的機會,給了劉邦以盟友,給了劉邦以"豁達",

    以武力為行為方式,自然只會造就英雄。以武力造就諸侯,那些諸侯自然也會以武力衡量天下。當項羽折戟時,環顧天下,他再也找不到地方充血,作為一個英雄,他自然明白,他再也找不到那三千江東子弟,家鄉的常人不是那三千,家鄉的子弟再也不會等著他召喚,那些子弟已經動搖,英雄自該蓋世!

    因此作為曾經的英雄,他知道過往哪裡都無法再充滿血,因此選擇留在了英雄鄉,那大江兩岸造就了英雄,最終也留住了英雄!

    悲愴不過英雄夢!扼腕莫過項羽!

  • 8 # 歷史神秘人

    性格決定命運,項羽就算過了江東也贏不了劉邦,這是大勢所趨,不是一個人就可以改變的。

    項羽逃到了烏江邊,烏江的亭長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說的就是項羽只要過了江東,憑著江東勇猛的人,一定可以再度成王和劉邦對抗,說是這樣說,但是項羽還是自刎而死。如果項羽過了江東真的有資本和劉邦對抗嗎?江東還真是沒有那個資本啊,江東的人是很勇猛,只是江東的經濟可不是後來孫權的那個江東啊,當時的江東按照史記的說法就是“無積聚而多貧”這樣的江東能有多少錢財啊,項羽就算過了江東,招了十幾萬士兵,問題是拿什麼去養活這麼多的人啊,打仗打的是後勤,打的是錢糧,沒有錢和糧食,再多再勇猛的人也沒有意義啊!要知道當時的江東可是在劉邦的三面夾擊之下,劉邦能看著你項羽安穩的發展嗎?必然是不斷的打擊,沒有安穩發展經濟哪有錢糧去打仗啊,一味的消耗而沒有建設是不行的,所以江東的經濟並沒有提供項羽東山再起的資本。

    項羽過了江東也沒有用,因為他已經民心盡失了,所有的人都放棄了他,沒有人真心跟隨你,還怎麼東山再起啊!項羽剛愎自用,不聽忠言,婦人之仁的性格讓很多人拋棄了他。韓信這麼厲害,不受項羽重用,范增有才華,項羽忌憚,讓他在鴻門宴殺劉邦卻一時婦人之仁而沒有做到。呂馬童跟隨項羽出生入死,最後還是一個馬伕,所以項羽的做法讓很多人失望,大家覺得項羽是個英雄,不是做皇帝的材料。說白了,大家跟著你在項羽打仗,為的不都是將來你做皇帝了,給大家封個爵位,一起榮華富貴嘛,你項羽不是做皇帝的材料,自然給不了大家利益,大家自然就不跟隨你啦!項羽民心盡失,將領不信任,你項羽憑什麼讓人跟你出生入死啊,光棍司令還怎麼東山再起啊!得民心者得天下,沒有利益給民眾,自然就不會有人跟隨你啊,畢竟項羽殺了多少投降的俘虜,大家都清楚呢!

    所以後人說什麼“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只是大家的一廂情願的想說,是惋惜項羽沒有過江東的遺憾啊!王安石說的很多“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大家都累了,民眾也不想折騰了,還是讓這個世間重新安定下來吧。項羽到最後一刻也想明白了“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自刎而死。項羽過了江東也改變不了什麼事實,能自刎而死,也是悲壯的好漢,這點還是比劉邦強!

  • 9 # 三國校尉讀春秋

    不能,烏江最多讓他再撐一段時間。以前那麼大的地盤,那麼多的文臣武將都經營不過劉邦,更何況於一個江東,順流而下也。

  • 10 # 共論矛盾

    肯定不能。

    大勢已去。

    個人再厲害,也只能順勢而為,否則必敗無疑。

    大勢,就是統一。

    統一,就是開明大氣,選賢用賢,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減賦為民……

    統一,就是一切有利於爭取民心的戰略方針。

    項羽,缺乏統一戰略,失敗是不可避免的,跑到哪裡,都是一個結果。

    矛盾之中,統一,就是勝利。

    統一必勝!

  • 11 # 桃殳

    不能,項羽是被歷史淘汰的人。當項羽在秦亡之後,大封諸侯,為天下共主。這一點表明,他的做法已經不符合中國當時要求了。中國當時需要一箇中央集權制度。來面對日益迫近的北方匈奴人的威脅。所以項羽是被歷史淘汰的 就算他過了江東,甚至於他打敗了劉邦,最後肯定會被什麼王邦,李邦之類的給打敗。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

  • 12 # 重走玄奘路

    霸王根本沒想自刎烏江

    路人騙他誤入沼澤

    霸王自刎的時候江東至少還有四個郡沒有被佔領

  • 13 # 七世貓哥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項羽這個人的性格有問題。狂傲自大目中無人,“老子天下第一”。因為這個特點,你會發現項羽手下不是沒有能人。陳平、韓信都曾經在項羽帳下效力,但是項羽沒有慧眼去識別這些人才。他既不能發現人才,也不能使用人才。縱觀項羽的一生,都是自己在衝鋒陷陣,所有的勝仗都是項羽靠自己的勇力打下來的。

    不僅僅是性格的問題。項羽也沒有足夠的胸襟和抱負。

    滅秦之後,項羽坐擁天下,都被劉邦打敗。是因為項羽完全沒有政治頭腦,只知道打仗,甚至是隻知道怎麼打架,卻不知道怎麼打天下,當然更不知道怎麼坐天下。

    垓下之戰,項羽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失去了戰勝劉邦的最後一點兒信心,所以才自刎烏江。

    如果歷史能夠重來,項羽依然會被劉邦打敗。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項羽最適合做一個快意恩仇的劍客,或者遊俠。但是他不適合做一個三軍統帥。更別提率領一群風雲人物去開創一個時代,建立一家王朝。項羽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 14 # 在下古麒

    不能,項羽的人格魅力不夠,總是剛愎自用,好大喜功。並且,項羽的個人榮辱觀特別的重,不太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所以也顯得有點兒急功近利。

    如果項羽沒有在烏江自刎而是回到了江東,首先要面臨的就是江東父老的詰問。大家這麼放心的將自己的丈夫兒子交給你去打江山,本來以為能夠跟著你從此榮華富貴,沒想到你連一個人也沒有給帶回來。儘管項羽的聲望還在,可是講真的,江東父老們也會覺得有些失望吧。

    我們在假設一下項羽繼續起兵與劉邦爭奪天下,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項羽這一邊,項羽周圍的將領已經沒有多少,而且還不怎麼會打,就靠著項羽一個人撐著門面。而謀士呢,就連劉邦也嘗言:"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連范增也被自己給逼走,想想這不僅是涼了范增的心,也涼了天下欲助項羽成就霸業人士的心。

    而劉邦那一邊呢,文有蕭何、張良、陳平,武有韓信、周勃、英布、樊快、曹參。這可謂是人才濟濟啊。而劉邦能夠有所成就靠的不是別的,而是自己知人善用。而正是因為這一點,天下英才盡歸劉邦之手。

    兩相對比,不難看出,項羽仍然會以失敗於劉邦之手而為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老家務農月入1500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