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濤哥金評媒
-
2 # 平陽侯
跟現在一樣,慢出名考實力堅持,快出名看砸錢炒作。
比如赫赫大名的《滕王閣序》,本來主人閻都督請客佈局最後想借機讓他的女婿來寫,炒作一下他的女婿。
沒想到王勃這個愣頭青一頭扎進去寫了一篇流芳百世的文章。得,這個便宜被他佔了。
比如陳子昂,千金買琴,喊大家明天聽自己彈琴。第二天把琴摔了,請大家看自己的詩文。
總之,都是套路。
在古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但一樣不影響那些有點子的自我營銷牛人出名,主要有這麼幾個途徑:編故事自我炒作、找人唱和攢粉絲、傍名人蹭熱度、去世後被人重新包裝。一、編故事自我炒作
一、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
這個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七十多歲的姜子牙一直寂寂無聞,於是就挖空心思,編了個故事,讓人傳“有個老頭在渭河北岸用直鉤釣魚”,結果因為這個事情確實有些不可思議,立馬變成了街頭巷聞的八卦趣聞。
當這個事情傳到西伯侯姬昌耳朵時,頓時起了“化學反應”!
“我的天,不科學啊,這肯定是個神人啊!”
去到之後,果然見姜子牙一個人,在那裡用一個直鉤在釣魚,一聊,不虛此行,果然是隻有像姜大師神人,才會有這們的神操作啊!
“真的是我的菜,快到碗裡來!”
為了進一步炒作自己,體現自己的不可或缺性,姜子牙走到半路說走不動了,讓未來的文王揹他過渭水,他本來就是想試探一下的,但沒想他非常爽快地對他說:“樂意效勞,大師,快到我背上來吧!”
姜尚的這個餿主意,可把養尊處優的姬昌累吐了,當他實在背不動了,姜子牙就對他煞有介事地說:""你背了我八百步,我便保你江山八百年!""
八百年?你情景再現一下當時姬昌大人的激動心情吧,僅付出這八百步的辛苦,就能換來八百年江山永固,這投入的價效比多高啊,值,真值!
這個故事,一看就是後世杜撰的,但姜子牙從讓文王發現自己,到想盡辦法突出自己的重要性,一路走來,也只有像他這樣真正的營銷大師,才能將這樣的“陽謀”使用得如此出神入化。
從結果看,他無疑是成功的,周朝奪取天下後,他被武王封為第一任齊侯,為了繼續包裝自己賢明的形象,也為了讓周天子放心,他終身未回齊國就任,而是讓自己的兒子守在齊國都城臨淄。
像姜尚這樣會編故事的人不在少數。
有後世的被劉備三顧茅廬而請出山的諸葛亮,劉皇叔為了請他費多大勁;有為讓天子注意,假裝在都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隱居的唐朝假隱士盧藏;有那個從唐玄宗時,就經常重新回到山裡隱居的李泌,關鍵是好幾朝皇帝都吃他這一套;還有那個故意隱於鄉野,而又久有才名,最後被朱元璋跪求回來的劉伯溫。
都是一樣的“操盤技巧”,做跌的目的都是待價而沽,等著人來買漲,這些人之所以隱於世,其實是為了出世致仕,這都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自我包裝。
2、大凡造反,必出異象(1)陳勝吳廣“塞綢入魚腹”
公元前209元,陳勝吳廣走到大澤鄉想起義,為了讓大夥兒相信他們,他提前準備一條白綢條,用硃砂在上面寫上"陳勝王"三個大字,把它塞在一條人家網起來的魚肚子裡。
當士兵士們買了魚回去,剖開了魚,發現了這塊綢子上面的字,頓覺驚異。
到了半夜,吳廣又偷偷地跑到營房附近的一座破廟裡,點起篝火,先裝作狐狸叫,接著喊道:"大楚興,陳勝王。"全營的兵士聽了,更是又驚又害怕。
陳勝吳廣當時還編了一個故事,就是他領的這些到漁陽去戍邊的的人,如果不能提前趕到,將被全部殺掉,還不如索性反了。
從現在出土的秦朝的書簡中,我們發現,秦律是非常嚴恪,但遠沒有達到陳勝吳廣說得這麼嚴重,這兩個人現在看來絕對是“故事大王”。
(2)劉邦赤帝斬白帝,跟陳勝一樣的套路又來一遍
《史記》記載: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這是《史記》上記述的劉邦的長相:高鼻樑,大腦門,漂亮的鬍鬚,左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
這種令人驚詫的長相,顯然又是一個“史學家言”的完美包裝,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位仁兄,竟能趴在老劉的腿上數出來的的七十二顆痣,且得數一陣兒呢!
再說讓離龍體那麼近麼?
而且這麼神奇嗎?
竟然又是九的倍數,這是個連沒文盲都能看得出來的好兆頭啊,明顯是往"九五之尊“的路上奔啊!
明朝的朱元璋也如法炮製,但研究出來的形象卻有些對不起觀眾。
他找人給自己畫了個鞋拔子臉,說什麼是“龍顏”,這明顯是抄襲劉老大的創意,正常人哪有長得這麼怪的,劉邦這個還好,朱元璋那個簡直就是無底線炒作,已背離了人類審美可以正常容忍的深度:“這也太恐怖了吧!”
關鍵是前段時間演的那個電視劇《大明風華》,還專門復原了一個朱皇帝自我編排的這個有些像龍臉的樣子,簡直沒把我嚇死!
“我是不一樣,不一樣。”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凡人,老劉又編了一個“他是什麼赤帝子,斬殺了白帝子”的神乎其神的故事,又唬得這些本就沒太多文化的大老粗們一愣一愣的。
我想問一句老劉:“你那條死白蛇,是提前從哪裡弄來,放那裡的!”
幸好,他捉的不是白素貞,不然還沒當上老大,就被收拾了,當然這種說法,是比老劉”斬白帝“更不靠譜的想像,都別信啊。
連老劉這樣的大老粗,都能編出這麼有根據的故事,趙匡胤就更不在話下了。
老趙在造反前,先找人在皇城找人到處傳謠:”點檢作天子!“
因為這時候,他的職務是”殿前都點檢”,連街上玩耍的小孩都在傳這句話。
當謠造得差不多了,大軍走到陳橋驛時,這位趙大將軍就讓他的弟弟趙匡義搞了個半推半就的“黃袍加身”儀式。
成了,趙大哥靠這套過人的炒作本領,成為了新的人生贏家了。
套路,還是套路!
二、找人唱和攢粉絲有沒有發現,唐宋詩人的詩詞,在歷史上是流傳得最多的。
為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因為這兩朝的統治者們重視文化事業?
是,也不盡然,還有很關鍵的一點是,因為這兩朝的文人們,有一群緊緊跟在身後,不離不棄的“粉絲後援團”!
很多朝代都存在著的合法消費場所,到唐宋時,這門生意達到鼎盛。
尤其是很多文人,經常聚在這裡寫詩作賦,傳播詩名,像我們經常能在明朝劇裡看到的教坊司,也是這樣一個所在,一些被問罪官員的家屬就被髮配到這裡入賤籍。
元稹和白居易,這對終生密友,就深諳此道。
元白二人是同科進士,形影不離,吃在一起,玩兒在一起。
元稹因為寫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樣的悼念亡妻的詩,還曾被傳為情聖,其實呢,他就是《西廂記》裡始亂終棄的張生的原型,除了經常出去消遣,他還在婚後狂追過薛濤和劉採春,這兩位當世著名女詩人,並把這兩位閱人無數的才女迷得尋死覓活的。
高富帥、痴情郎、大才子,這一個震天響的人設,讓元大人俘獲了多少妙齡少女的芳心啊!
順便傳出去的詩文,更讓他名聲大振。
這些“小迷妹們”,把元白等這些大詩人的詩詞譜上曲,傳唱出去,一傳十,十傳百,傳播的面兒就越來越廣,再說,唱這些大文豪們親自做的詩詞,也會為傳唱者漲粉不少啊,這就好比在今天有粉絲拿到了劉德華的親筆簽名,還不得瑟一下!
元稹的這些行為,是被後世所不齒的,也是應該大力批判的,如果不是這樣,以他的文學成就,應該有更高的地位。
三、傍名人狂蹭熱度杜甫遇到李白時,他三十三歲,大他十一歲的李白,已經是婦孺皆知的大詩人了,而杜甫卻鮮有人知,無人問津。
“能有幸與這位大師級的人物相遇,我小杜還不好好蹭下你的熱度!”
寫詩,寫詩,還是寫詩,杜甫一共寫了十五首詩誇李白的詩,這些詩簡直把李白誇出了天際,就像是得了相思病。
杜詩人無時無刻不在想念李太白,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啊!
《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冬日有懷李白》:寂寞書齋裡,終朝獨爾思。
《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夢李白》: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夢李白,其二》: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信今何如。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贈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不見》: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李白在寫給杜杜甫的《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中,寫道: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看來當李白喝酒時,還是會想到杜甫的,別小看這個醉酒,要知道“李白斗酒詩百篇”。
醉酒的時候,也是李白詩興大發的時候,這說明李白很看重杜甫啊。
可是蹭來蹭去,李白也只回了杜甫四首詩,互動性也太不好了,這是杜甫自我營銷事件失敗的主要原因啊。
都做了這樣的”小迷弟“,還是不成功啊!
杜甫很失望,可他的身體沒讓他等到完全蹭熱度成功的一天,公元770年,這位一首顛沛流離的大才子帶著遺憾辭世了。
其實,我們今天把李杜並稱,實際上杜甫在世時,雖然有一點知名度,但是根本稱不上是大詩人,他是在死後才被人發現的,這個人是誰呢?
此人就是我們上面說的元稹。
四、去世後被人挖掘,重新包裝在杜甫去世後九年,元稹出生了,應該說這兩位詩人在活著的時候是沒有任何交集的,但英雄相惜的情懷,讓他們在另一個時空相遇了,因為元稹的一次偶然發現,改變了杜甫在詩壇的歷史地位,並躥升到與李白齊名的極致高度。
據說,當時元稹已貴為宰相,有一次皇帝讓他整理安史之亂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他赫然發現,杜甫的詩竟然將安史之亂的很多細節記錄了下來,尤其是反應了百姓在安史之亂時的生活疾苦,如《三吏《三別》系列等,仔細研讀之後,元稹對杜甫佩服得不要不要的,驚為天人!
”前朝竟還有這樣憂國憂民的詩人,堪為唐史啊!“
於是,他經常在人前大加讚賞杜甫的詩作,為表崇敬之情,他還主動為去世許久的杜甫寫了墓誌銘《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
文中寫道:
“以其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這就是說,古往今來這麼多詩人,誰的水平也不如杜甫啊!
關於發現元稹如何發現的杜甫,還有一種說法是,元稹在與蜀中才女薛濤相好時,大元稹十一歲的薛濤向其推薦了杜甫的詩,但無論如何,是元稹發現了杜甫,宣傳了杜甫,這是不爭的事實。
有了元大才子、元大宰相的加持,還有其好友白樂天等一眾一線大咖們的合力熱捧,杜甫是曠世奇才的這個新人設,算是立住了。
可憐的杜子美,終於在他死後50年後才名揚天下,並與其在生前追也追不到的偶像李白齊名了,杜甫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