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舞螢惑
-
2 # 聊齋先生
回答有什麼證據證明西羅馬的存在,要從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說起。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方文明的領地除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延續著西方古典文化傳統,其他地區基本上轉變成了一個基督教世界。歷史上稱從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段時期為中世紀。中世紀西方文明的歷史寫作傳統自然不可能擺脫宗教這個因素。在某種意義上,它還是統治性的因素。不過,在中世紀佔統治地位的歷史寫作傳統卻是在古典文化晚期的羅馬世界開始形成的。生活在羅馬帝國晚期的教會歷史學家因為自己的信仰,逐漸在歷史寫作中滲透進越來越多的宗教因素。
基督教起源於猶太教,早期的基督教曾經是猶太教中的一支。因此,猶太史觀對於基督教的影響可想而知。猶太史觀中的年代連續性和發展觀念也深深地紮根在基督教徒的歷史作品中。在古典文明中,對這些觀念的強調只是反映在極少數歷史學家那兒,例如塔西陀的《編年史》,但是,在基督教的歷史作品中,這些觀念卻是普遍存在,並代表著基督教歷史寫作的根本特徵。在早期的教會歷史學家中,最著名的作家有攸西比烏斯和奧古斯丁。攸西比烏斯被後人稱為“教會史之父”。他生活在公元3—4世紀。313年,在羅馬帝國承認基督教具有合法地位之後,他編纂了大量的歷史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一部稱為《編年史》。這部大著記載著公元前2015年到公元324年這兩千多年間的歷史。它有著嚴格的時間框架,以年代順序為綱,編輯各類可能收集到的歷史材料。
顯然,對於早先的歷史的描述,攸西比烏斯運用的材料並不是那麼真實可靠,他也並不具備對於史料的批判精神。然而,他的貢獻就在於,他創制的那套以年代連續性為綱的編輯體系,最後成了西方年代學的雛形,而這種被後人稱為線性時間觀的編年法,甚至至今在影響著我們的歷史寫作。例如我們在編輯大事年表時,就是採用的這樣一種作法。奧古斯丁出生於公元354年,作為基督教世界的聖徒,他是早期基督教神學、哲學和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撰寫的歷史作品《上帝之城》對基督教世界影響深遠。同時,他也為西方歷史寫作的一個重要傳統提供了典範,這個傳統就是通過歷史寫作來證明現實的合理性。
在《上帝之城》的寫作之前,羅馬不斷受到外族入侵,於是,許多異教徒認為,這都是一些人信奉基督教的結果,根本上是基督教帶來的罪惡。這種情形刺激了奧古斯丁寫作此書來駁斥異教徒的觀點。他認為,天地之間存在著兩個城市,一個是上帝之城,一個是人類之城。上帝之城代表著光明、正義,而人類之城則代表著黑暗和邪惡。兩個城市之間會不斷地進行鬥爭,這恰恰是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之間的鬥爭,當上帝之城取得勝利之時,教會便將取得統治地位,世俗政權的衰落是必然的,基督教的存在有其先天的合理性。外族入侵不但不是基督教的過錯,相反,恰恰是基督教緩和了外族的野蠻和殘暴。為了某種現實的宗教目的或政治目的進行歷史寫作,奧古斯丁不是第一個人,但他卻是樹立這種典範的最重要的一個人。可以說,歷史寫作與宗教之間的緊密關係無不與這樣一種思路有關聯。這種思路蔓延開來,還得出這樣一種結果,即人類的歷史不過是上帝的一種宏偉設計。
奧古斯丁曾經根據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思想來解釋上帝與歷史的關係。“作為造物主,上帝是歷史的第一推動力;作為道成肉身的聖子,他參與了神聖的和世俗的歷史;作為聖靈,他賦予了歷史程序以神秘的連續性和意義。”一旦基督教徒們確認,歷史過程不過是上帝的設計,那麼寫作歷史自然而然便成了證明上帝的規劃的一種有效手段。此後,中世紀西方重要的歷史學家和他們的作品有:格雷戈裡(539—594年)撰《法蘭克人史》、比德(約672—735年)撰《英吉利教會史》、艾因哈德(約770—840年)撰《查理大帝傳》、保羅(730—800年)撰《倫巴第史》、鄂圖(約1114—1158年)撰《編年史》等。這些作品大多呈現出中世紀曆史寫作的基本特徵,即作品的年代線索力圖保持清晰、連續,並且總是要從時間開始的時候寫起。
例如,格雷戈裡在行文之初寫道:“為了更好地計算年代,我認為在這第一卷裡最好先從世界的創立講起。”既然人類的歷史都是神意的設計,從創世之初開始撰述歷史,有助於人們確定自己身處的時代在神啟歷史中的準確位置,這也代表了中世紀曆史寫作的一種通史的模型。在這些精緻的歷史作品之外,中世紀的歐洲還存在大量普通教士們編寫的年代紀和編年史。同樣,時間的連續性也是這些作品的根本特徵。另外,保證了時間的連續性之後,中世紀的歷史寫作還表現出寫作者的一種世界歷史眼光。諸多教會人員撰寫的歷史,雖然有些內容看似只涉及一些地區,如比德的《英吉利教會史》描述了597年傳教士奧古斯丁在不列顛傳教以來,英吉利教會的發展史,但這些教會人員眼中的世界,教徒與異教徒之分顯然要比不列顛和高盧地區之分更重要。
這樣,撰述基督教是如何由巴勒斯坦地區、南歐向世界其他地區傳播,描寫這一歷程就更容易培養一種將已知世界看成一個整體的世界歷史眼光。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與他在後世的崇拜者鄂圖撰寫的《編年史》,都是想用一種世界歷史的眼光把一切已知的事件串聯到上帝啟示的神聖歷程中,這個歷程不僅是時間上的延續、空間上的拓展,更是人類作為整體對基督教精神由叛逆走向虔信的過程。從後世歷史學研究的角度來說,中世紀曆史寫作的另一大成就乃是萬千教徒們筆錄記載下的千百部年代紀和編年史。這其中不乏精品,如比德的後人撰寫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法蘭西的《夫勒德加年代紀》、《法蘭西大編年史》、日耳曼地區的《撒克遜編年史》等。從總體上而言,這些年代紀或編年史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史料,也為後人瞭解中世紀的社會、經濟、文化、信仰打開了一扇扇窗戶。
概而言之,中世紀曆史寫作傳統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它與宗教勸說或證明之間的相輔相成。基督教對於時間的連續性觀念與世界歷史觀念貫穿到了歷史作品中,同時,歷史作品也是證明某些宗教思想的有效方式。與古希臘羅馬的歷史寫作相比,中世紀的歷史作品中,神的因素和人的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是神在作品的主題上更多地佔據著核心地位。再者,對古希臘羅馬歷史寫作中所要求的那種真實性,中世紀的歷史寫作者們並沒有太在意。這是因為,一方面,在中世紀基督教視域中的歷史寫作者們將一切有利於宗教信仰的東西都視為真實的,因此,從根本上講,中世紀的真實性內涵與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真實性內涵是不一樣的。
另一方面,一些宗教奇蹟被信徒們認為是證明上帝存在的極好證據,這就造成奇蹟大量存在於歷史文獻之中,這些奇蹟現在看來是不可信的,但它們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下卻被信徒們接受,被認為是真實的。這些都是中世紀基督教歷史寫作與古典歷史寫作不同之處。走出中世紀,自14世紀開始,西方歷史寫作的傳統再一次面對新的世界,獲得新的充實。
-
3 # 大成觀視界
西羅馬存在於公元4世紀中期,是國家簡稱。
公元4世紀中期,羅馬帝國境內不堪承受殘暴統治的人民紛紛起義。羅馬分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公元394年,作為起義者起家的提奧多西最後一次把羅馬帝國統一了起來,然而統一是短暫的,公元395年提奧多西去世后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率領下又掀起風潮,從巴爾幹進攻義大利,日耳曼部落的汪達爾人和勃良第人也從北方向義大利進攻。西羅馬帝國岌岌可危,5世紀初西哥特人在羅馬城內奴隸的配合下,一舉佔領羅馬城。待到5世紀70年代,西羅馬帝國終於土崩瓦解:西哥特人統治西班牙,東哥特人統治義大利,汪達爾人統治非洲北部,法蘭克人和勃艮地人統治高盧;帝國皇帝成了日耳曼人手下傀儡。公元476年9月4日,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克廢羅馬皇帝羅慕洛,自立為王,西羅馬帝國滅亡。長期的、反覆的、綿延不斷的奴隸、隸農起義和外族入侵,推翻了西羅馬的奴隸制統治,從此,西歐各族開始了封建社會階段
-
4 # 藍天影視精剪
公元410年,首領阿拉里克率領日耳曼人攻佔了了西羅馬城,不可一世的西羅馬帝國走向了滅亡。但有學者稱,這次事件並不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真正原因。那麼,西羅馬帝國到底是如何覆亡的呢?
很多學者認為,在攻克西羅馬城之前,西哥特人已經開始學習羅馬人的先進文化,使自身的戰鬥力不斷加強。同時,羅馬軍隊中僱用了眾多的日耳曼人,他們在戰爭中的表現並不令人滿意,因此,阿拉里克得以攻克西羅馬城。強敵當前,傲立於西方的西羅馬帝國走向了覆亡。從表面來看,強大的西羅馬帝國似乎確實是被西哥特人所消滅的。但最近一些學者對這一說法提出了質疑,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西羅馬帝國毀滅於鉛中毒。
1969~1976年,考古學家在英國南部賽倫塞斯特展開了考古挖掘工作。在一座公元4世紀末的羅馬人墓群裡,發現450具骨骸而嚇呆。
後來,他們經過調查,發現多數骨骸中的含鉛量是正常人的80倍之多,兒童的骸骨含鉛量更高。考古學家依此推斷,這些人可能死於鉛中毒,同時有文獻記載,西羅馬帝國各地居民都有頭痛和四肢麻痺的情況,這正是鉛中毒的症狀。
羅馬人十分喜歡鉛製器皿。他們用鉛杯喝水,用鉛鍋煮食,甚至用氧化鉛代替糖調酒。食用瞭如此多的鉛,羅馬人逐漸感到全身無力,更可怕的是,他們漸漸喪失了生育能力。後期的西羅馬帝國皇帝經常鼓勵夫妻生育更多子女,可能是為預防人口減少。現代醫學表明,即使吸收微量的鉛,對生殖能力也有影響,所以羅馬人很可能是因為喝了含鉛的酒水而致殘,最終使帝國覆亡的。
考古學家結論一出,舉世驚歎,引然軒然大波。當然,很多人提出了質疑:如果鉛中毒是西羅馬城於公元5世紀被攻陷的原因,那東羅馬帝國為什麼能在西羅馬被滅亡之後繼續存在1000年呢?有人說,東羅馬帝國邊疆不長,較容易抵禦,可以避免外族人的入侵;同時,東羅馬帝國國內治安維持較好。此外,也不難發現,東羅馬境內的鉛礦較西羅馬少得多,所以當地居民只能使用在當時看來較為低劣的瓦鍋和陶杯。
鉛中毒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真正原因嗎?真相仍有待歷史學家進一步探究。
回覆列表
公元395年,最後一位統一羅馬帝國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駕崩,他的兩個兒子繼承羅馬帝國,自此,羅馬帝國分裂成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西羅馬帝國算是一個很短命的帝國——公元476年即覆滅。
公元410年,外族在領袖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開啟城門,掠奪而去。公元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廢黜西羅馬末代皇帝,西羅馬帝國覆滅。
值得一提的是,西羅馬帝國的覆滅同時也標誌著古歐洲時代的結束。
談到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仍以羅馬城作為自己的首都,現今羅馬城存在有很多的歷史古蹟均可證明西羅馬帝國的存在。
至於談到西羅馬帝國時期有沒有留下什麼堪稱瑰寶的遺物,答案是沒有的。
畢竟,西羅馬帝國時期更多的是對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繼承與延續(或者說敗家?)。西羅馬帝國時期本身也沒有什麼大規模建築的修築,而其自身的歷史,說白了也算是很短。
短命帝國。
特里爾大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