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風痕

    曾國,是周王(成王或康王)分封給周朝開國功臣南宮适(即南宮括)之子、周朝宗室曾諫的封國 ,周代姬姓諸侯國,史書稱為隨國。大約存在於西周成康時期至戰國末期。後世推測,立國之初的曾國是周王朝在江漢地域控制銅資源運輸的重要據點和遏制楚國等南蠻擴張的重要諸侯。按史書記載,春秋時期,曾國在楚國興起的過程中淪為盟國和楚國的保護國,吳王闔閭伐楚,攻破佔領楚都城郢後,楚昭王逃到“曾”國,吳軍追來,楚昭王被曾國保護。 戰國時期,曾國仍然保留獨立性,延續至戰國末期。

    曾國不見於傳世文獻,由最新的隨州葉家山晚商西周墓地的研究發現,西周早期的曾國僅存於隨州的漂水流域,但隨著鄂國被周的消滅,曾國迅速擴充套件至漢北及河南新野一帶,成為替代鄂國的漢東第一大國。

    曾國源自於分封制,而分封制的作用在於加強了君主對於地方區域的統治,周朝為了擴張國家的領土,開發了一些原來領土中比較邊遠的地方,然後派出自己比較信任的一些諸侯,讓他們去統領這些地區,這樣一來在諸侯的幫助下地方的政權得以控制,而實質上一切的等級都是處在君主的統治之下的。可以說分封制的歷史作用主要就是讓君主的統治權更加穩定更加強大。

    因此,曾國對周王室作用也在於此

  • 2 # 寰球探索者

    曾國這個名稱實際上不見於歷史文獻記載,透過若干青銅器金文和文獻對比,有歷史學家認為其實際上是隨國。

    曾國是周天子分封給南宮适(南宮括)的封國,位於隨州(湖北北部)。在周代,這一地區屬於中原文明的南方疆界,是周王朝勢力向南部擴充套件的重要基地和屏障。

    曾國原本為小國。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隨著鄂國因反叛被周天子消滅,曾國迅速強大起來,成為“漢東之大國”,為風雨飄搖中的周王室維持南方邊疆穩定,同化洞蠻,傳播中原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 3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曾國對周王室的主要幫扶是控制隨棗走廊,體現周王室威懾力和掌控力;次要幫扶為掌控青銅器、拓寬發展樞紐、牽制楚國南下。曾國可以當做一枚棋子,而且是周天子手中相當重要的棋子,直接關係到周天子的半壁江山。

    曾國的地理位置

    曾國在哪?它是一個諸侯還是一個區域型掌控之所?曾國又是怎樣崛起的?戰國七雄好像也沒聽過曾國呀。

    《左傳》的引子

    曾國這個古地名,在很久之前的一次古書閱讀中有幸查閱過。只不過,那時候的曾國不叫曾國,而叫隨國。

    漢東之國,隨為大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漢陽之處的所有諸侯國全部拿捏出來,隨國是大哥大。

    那麼,這僅僅是隨國,為什麼會牽扯到我們今天要談的曾國呢?問題出就出在這裡了:隨國和曾國是同一個國家,我們姑且可以這樣認為,目前史學家已經做出定向推斷。

    曾國的定居之處

    目前史學界最為出名的是葉家山墓葬群,而根據對應的墓葬解析,三座著名墓葬全部為曾國墓葬(諸侯葬)。

    於是,我們可以繼續做一個大膽揣測:曾國墓葬的主要地就在葉家山,而這一片區域基本可以稱之為曾國的實際控制區域。(這一點與春秋戰國墓葬文化相關,可以認為:正常情況下,墓葬出處與諸侯實際掌權地相符)

    隨棗走廊的言論

    曾國在春秋時期以及戰國時期進行了數次遷徙,我們不由得好奇起來:一個國家如此頻繁的遷徙,它的目的是什麼?曾國最開始的初衷又是什麼?

    目前已知的曾國可能淺析之地為:葉家山、蘇家壟、隨州、郭家廟。這四處地方,雖然區域相差較大,但一直在牢牢掌控一個地方:隨棗走廊。

    沒錯,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曾國終其一國,只是在隨棗走廊不斷晃盪,而曾國的勢力分配,似乎也在一直滿足上層需求。

    隨棗走廊的重要性

    隨棗走廊的地理優勢

    隨棗走廊連線兩處地方,分別為: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

    在春秋戰國時期,農耕技術尚未出現技術性突破(已有技術性突破除外,因為這些高階技術僅僅是在諸侯上層貴族流傳,並未傳遞給下層)。所以,春秋戰國時期,掌握一大片土地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在農耕不發達的年代。

    因為農耕不發達,無法保證土地原有收穫數量的前提下,就必須衝著土地數量去了。這也是為什麼,秦襄公在分配到一小塊破土地的時候,迫不及待地發出了《求賢令》。

    隨棗走廊在春秋時期,是華夏重要的南北通道,也是一處非常重要的地緣區域。只要控制隨棗走廊,就可以掌控漢江平原和南陽盆地。

    曾國的左右騰挪

    既然隨棗走廊如此重要,那麼曾國只要一心撲在隨棗走廊上,死命的守護就可以了,幹嘛四處溜達呢?(四處遷徙)

    營宅汭土,君庇淮夷

    這句話,直接點出周王室對於曾國的重視程度。礙於這句話前後還有很多句(約莫百字),全都搗鼓出來實在是有些為難,我們可以單獨看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准許曾國適應當地環境,管理淮夷地區。好的,我們只要能證明淮夷地區一直在不斷變化,就能得出為什麼曾國在不斷遷徙了,對麼?

    曾國作為一個管理者,必須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否則的話根本折騰不下來。而這句話,除了表面意思之外,還有更深層次考量:徹底放權給曾國。

    這在春秋時期是很少見的,讓一個小國家直接掌控大片區域,並且起到監視作用,想想都有些後怕。

    周王室全面放權的背後,則是對曾國的百分百信任。不信任諸侯國,也絕不會做出這等舉動。

    周王室的直系掌控力

    周王室的掌控力沒我們想象的那樣大,可也相差不多。因為周王室一直在前進的路上,從未後退過半步。

    最開始周天子一統天下,僅僅是統一了平原的一小塊地方。只不過,四周尚有強敵再加上自家兄弟們也有分封的渴求,分封制正式實施。

    儘管站在現階段來看分封制有著各種缺陷,可這是周天子所能夠採取的最有效的管理措施了。當時的交通不發達,百姓們相互溝通也很困難,要想做到一朝天子令,千軍萬馬來相見很是困難。周王室只能鋌而走險,讓數不清的諸侯來代替自己發號施令。

    威懾力的進一步體現

    隨棗走廊地處特殊,前文已經講到過。怎麼特殊呢?隨棗走廊一面是可控制的,另一面是不可控制的,這就意味著隨棗走廊隨時隨地可能出現問題,而這個問題是雙向不可控的。

    周天子想要在此處彰顯己方的威懾力,就得源源不斷的安插大量兵士,費心費力。可是,安排一個小諸侯就可以很完美的解決了,畢竟這個小諸侯進可攻南方,退可守楚國,再加上背靠周天子,有著三面利好性。青銅器的重要性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的文明正處在一個特殊的階段,即將邁入封建帝國,可與此同時還總是差點火候。

    而青銅冶煉技術已經達到了如火純青的地步,只不過單純的達到爐火純青地步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掌握大量的青銅器才可以進行鍛造。

    在春秋時期最為緊缺的兩個物件分別為戰馬和青銅器。而秦襄公之所以能夠擁有自己的諸侯國,秦國之所以能夠在戰國時有著七雄的地位,就是因為他曾經幫助周天子養馬。

    一位幫助周天子養馬的人都能夠獲取自己的諸侯土地,就更不用說幫助周天子守著青銅礦的人了。

    在公元1966年的時候,在湖北荊門市修建水庫,發現了曾國的大量青銅器。

    當然這一發現為後來的古墓挖掘提供了一定切實可行的基礎,可這也能從側面反映出來曾國的青銅器數量之多,在春秋戰國時期佔據了極高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

    江漢地區的青銅礦

    前面已經講到了,曾國控制的隨棗走廊所連線的江漢地區有著巨大的戰略地位,那麼它的戰略地位究竟是什麼呢?

    目前已知的華夏發現的最早的大規模青銅礦的採集、提煉以及鍛造之地就在江漢地區。

    而根據已知的歷史文獻以及有跡可查的史籍資料,不難發現:周王室的時候大量的銅礦開採就是在江漢地區。

    而湖北大部分割槽域、江西的大部分割槽域,早在殷商之前,就曾為統治者們提供源源不斷的青銅資源。

    作為超級大型的戰略資源地,就已經決定了隨棗走廊的特殊性以及曾國的超強戰略位置。

    印燮繁陽,金道錫行

    這句話翻譯過來頗為繁瑣,簡單講的話就是曾國的職務所在,而職務所在之一便必然是延續青銅礦的運輸,這幾乎成為了曾國在南方立足的重要根據。

    青銅礦的超大型戰略地位

    這一點不用過多,引申兩點就好了:

    第一點:在古代行軍作戰,日常生活,百姓冶煉以及帝王將相的家庭當中青銅會佔據主要地位。(指春秋時代及之前)

    第二點:因為鍊鐵技術相對落後,甚至還沒有出現,只能透過青銅的冶煉來維繫民間百姓的生存以及諸侯貴族之間的生存。

    我們可以做一個小比較,如果把現階段的民間百姓日常所需的柴米油鹽醬醋當做必備的戰略物資的話。戰國時期的青銅礦,也就是周天子的戰略物資。

    曾國對楚國的牽制作用

    曾國的加強區域性統治

    曾國最開始被分封出來,就是為了透過一個分封的方式來拓寬周天子的地位,來提高周天子的影響力。

    在最開始分封的那幾大諸侯國當中,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太強,本領太大,在整個討伐過程中出的力非常的高,不得已進行分封的。

    除了這一部分之外,還有一部分就是對周天子有著強烈的依賴心理,對周天子是絕對意義臣服的,而曾國就屬於這一部分。

    把曾國安排在隨棗走廊就有一點點牽著各方諸侯的意蘊,而這一部分安排有利於讓分封更加平衡,更有利於維護周天子的高大形象。

    可是除了這兩部分作用之外,還有一點很多史學家都會忽略,那邊是對楚國的牽制作用。

    楚國的野心

    楚國的能力非常強悍,這也是為什麼在春秋時期以及戰國的前期和中期能夠保有強大的話語權,甚至他所說的一些話,做出來的一些決定,周天子都要再三揣測。

    這一點如果牽扯出來的話,和楚國的統治者最開始加入周天子軍團時所享有的話語權有著直接聯絡,咱們不做過多延伸,單純的說一點,那就是楚國的野心非常大。

    這也是為什麼最開始的時候把楚國分在最南面,因為分在南面,南面的南面就是敵人,這個時候會對楚國有一定的牽制作用。

    但這個牽制作用僅僅是一方面的,周天子為此還做了雙重打算,第二重打算就是曾國。

    但是沒有想到曾國在後期的時候,竟然淪為了楚國的盟國和被迫保護國。

    有趣的是,即便這樣,曾國也依然保留了自己的獨立性。

    歷史啟示錄

    曾國在春秋時期的知名度非常大,影響力也非常大,可是伴隨著戰國時期的混亂狀態以及強者為王的姿態,曾國的歷史流傳到現在卻很少有人知曉了。

    但即便如此,也無法忽視曾國的能動性以及它本身所具有的超凡能力。曾國就如同一個棋子,掌握著周天子和各個諸侯之間的平衡(特指南方勢力平衡)。

    再加上曾國青銅礦和大量戰略物資需要源源不斷的運輸給周天子,就導致曾國國家雖小能力也未必多強,但是話語權卻非常的大,影響力也非常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龍小說中用劍的人物誰能匹敵獨孤求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