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奈曼

    有,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裡面的: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本來是作者形容自己跟弟弟子由的兄弟情誼,現在人卻往往用來形容情侶之間的關係,不知道這個算不算過分解讀

  • 2 # 文學與教育

    文學作品有很強的開放性,不同的讀者可有不同的解讀,這正是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老話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對文學作品是否有過分解讀現象,因為好的文學作品,就是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就使得不同的讀者、不同水平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甚至過分的解讀。

    從文學欣賞來說,文學作品是可以二度創造的,能夠自圓其說,並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就可以的。

    當然也有人提出,一篇文學作品的作者還在世,讀著就進行了解讀,結果連作者都沒有想到,就否定解讀的不對,持這種觀點的人,我認為這是錯誤的。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只要他一問世,就不屬於作者個人的了,它應是屬於社會的,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對他品頭論足,說出自己的看法,甚至與作者的看法相佐。

    但讀者的解讀也不是無邊無沿的,更不能讓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作為我們讀者的代言人,如我們讓古人追求婚姻自由,追求夫婦平等、父子平等等等,因為從他們受教育的那一天起,就沒有“自由”“平等”的概念,就如同我們現代人沒有“父母包辦婚姻”的概念一樣。

    我們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就應瞭解作者所處的時代、所處的文化背景,甚至還有了解他們當時的語言特徵等,決不能一味的站在讀者自己的角度去解讀。

  • 3 # 鵬成Vincent

    有。

    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文字組成的。

    作者在創作作品時,當然不是為了說廢話,他的一字一句都是有意義的、有作用的,都包含著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但是有時候某些語句的作用真的只是為了說明而已。

    好比魯迅文章裡的“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一句,單純只是為了引出下文而已,卻被解讀出各種各樣的思想,這是不對的。

  • 4 # 四顧20DD

    個人以為文學作品研究中存在過度解讀。

    每一部文學作品,作者在創作時有其目的性,表達了其感想與訴求,也有其寫作的特點。所謂“詩言志”,這裡可以把“詩”延伸為一般的文學作品。

    對文學作品的研究,或者說對其的分析應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如果脫離了歷史背景,結合作者本身情況,是很容易把個人以為的觀點替代了作者的本意。當然,有人會說,作者作古遠矣,或作者不詳,那如何結合作者本身?這的確是個問題,但應該還是有跡可循的,可以參照同期作品,也可以直接翻譯,少加點評,保持原滋原味即可。

    “好讀書不求甚解”。這是陶淵明寫的。傳來傳去,出現了斷章取義,以為不需要好好理解。其實還有下句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的本意是不提倡“甚解”,也就是說不要太關注細節,要領悟文章的精要、主旨,從大的方面來著眼,沒必要去扣字眼。

    文學作品的過度解讀,個人認為有兩方面:一,過度的挖掘文章的含義,無限的拔高作者思想及創作主旨。當然作品需要研究和解讀,也可以有一家之言,但言之要有物,要有據,相互論證,論證合理。一味地拔高,一味地往高大上扯,未必能服眾,說服讀者,反而適得其反。真正的點評與研究,要“引人入勝”,“引人”參與思考,參與品讀。

    二,過度的對文字等細節深挖猛扣,對遣詞造句強行解釋。誠然,好的作品,在文字的作用上有特色,有精妙之處,讀到妙處,會有“拍案叫絕”之感,但有些分析就過了,恨不能每段落、每句話都要找出閃光點,大有不說出個,不放手之意。看過孩子的閱讀理解作業的人,估計深有感觸,有些答案實在無語,強拉硬扯,只能承認自己理解能力有限,以答案為準。

    為何會過度解讀呢?當然,作為文學作品的研究者,以此為業,是其本職,也可以發表個人觀點,換句話說,就是為了“五斗米”,混口飯,這裡沒有貶低之意,工作而已,能盡心盡責地幹好本職工作,是值得表揚的。有時會為了“創新”,“突破”一下也無可厚非。

    但有一部分人,以博眼球為目的,“標新立異”,“語不驚人死不休”,那就真的過份了。不同意前人的研究還算客氣了,會用“商榷”算是禮貌了,甚者直接“打翻在地,還踩上一隻腳”。標題嚇人,內容唬人,斷章取義,生拉硬拽。

    文學作品研究本就是各家各言,側重點不一樣,方向也不一樣。“一家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 5 # 無相茶話會

    每一本書,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東西,不管當時作者寫文章的初衷是什麼,我們只需要知道自己讀懂了什麼,一些人去研究考量一篇文章,不是過分的解讀,只是在理解揣摩文章帶給我們的昇華,帶給我們更深層的東西,因為每個人看東西的角度不同理解不同,學歷不同理解也不一樣,他們一些有學問的是從最根處理解翻譯給我這樣的去參考其中的價值,開發思想,去做有用於社會的人。就像簡單的一句話可能我理解的不同,古代大臣揣摩上意,現在我們考慮領導的意圖,這些不都是在理解考量嗎?不就是我說的過度解讀嗎?文章沒有過度,只是理解不同。

  • 6 # 默語者見

    文學作品研究是否存在過分解讀的現象,這屬於文學批評範疇,和“作家中心論”的傳統相關。

    作者通常被認為是對作品最有發言權的人,作者的寫作意圖即為作品的意義本身。解讀一旦超出作者意圖,就得不到作者承認,解讀似乎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於是我們經常看到某些語文閱讀的答案反被作者調侃,認為這些“答案”是不必要、不正確的。

    但事實上,隨著文學批評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同時也得益於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發展、補足,優秀的文學批評對文學的促進作用日益明顯。

    文學批評家、研究者在考察作品時,不再把作者的寫作意圖對作品的意義放在主要位置,而是更加註重文學作品本身的功能和意義,有時還能替作者挖掘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寫作意圖如今,文學批評形成了諸多流派,擁有多元的視角,可以挖掘到作品更加豐富的內涵。這個時候,文學批評理論對作品的解釋程度更高了,但這不意味著過分解讀的現象也增多了。

    在這個層面上,也許可以說優秀的文學研究成果,是以專業的學術視角對作品進行解讀,這是不容易出現大問題的,不會存在“很多過度解讀”的現象。但是如果研究者本身水平不高,或者是摻入了太多個人的主觀意見甚至是臆想,東拼西湊、強詞奪理,無視社會歷史等創作背景、文學規律等等,就會造成解讀的失範,這樣的解讀不具有參考價值,對文學的發展也無很大助益,才能納入“過分解讀”的情況。

  • 7 # 文小白讀書

    對文學作品的過度解讀應該不僅僅存在於文學研究之中,在老師授課的時候也不少見吧!我還清楚記得小學時候老師給我們講《憫農》,就短短二十個字,四句話,逐字逐句解釋,每一句話一箇中心思想,然後兩句話合起來又是一箇中心思想,最後還有整首詩的中心思想。一首詩一節課講不完,聽課筆記要整整兩頁紙,現在想想還很痛苦。

    說這些,並不是否認對文學作品解讀的必要性。相反,我認為對文學作品進行研究解讀是必不可少、很有價值的。我們透過對文學作品多角度的閱讀研究,利用自身的閱讀期待進行反思、批判,不但可以拓展自身的思維空間,並且經過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還能收穫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當我們對一件文學作品進行解讀的時候,這其中牽涉到三個主體:作者、作品還有我們自身。從歷史角度來看,文學作品的研究和解讀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轉變。

    1,以作者為主體

    “理解一位作者要像後者理解自己一樣好,甚至比他對本人的理解更好”。———施萊爾馬赫

    這是文學研究主體變化的第一階段,施萊爾馬赫是代表人物,他是詮釋學的奠基者。他認為,文學研究追求的是帶領讀者把握文字中呈現的作者原意。要在心理上重新體驗作品創作者的心境與精神狀態,由此重建作品的精神世界。

    他的這種觀點與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重“情”極為契合,按照我國文化傳承和欣賞理念,“神”比“形”更重要。而“神”就來自於對作者情感的體驗和理解,或悲憤,或激昂,或清淨無為,透過理解和體驗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鳴,獲得精神滿足。

    2,以作品為主體

    這個觀點最早是由狄爾泰最早提出,他說:

    “理解從來不是直接的,它是理解者透過自身對作者心理過程的`體驗"來重建這一過程,以達到對本文的理解”。

    也就是說,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和研究必須以作品本身為主體。透過對作品的創作過程作心理學上的還原,悉心體驗,彼此認同,藉此進入作者的視野,才能重建整個創作的心理過程,揭示本文的`原意”。

    3,以自身為主體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新世紀,文學作品的研究方向也發生改變,出現了“讀者中心論”。

    讀者中心論的主要觀點是,他們認為讀者在解讀文學作品時無須一味的還原作者的本意,讀者也可以依據自己的經歷、感受,增加文字的意義。

    這三個不同的觀點其實也並沒有區分得非常嚴格,只是不同的歷史時期以不同的研究角度為主流而已。任何文學作品的解讀和研究活動都不外乎於這三個主體的運用。

    我們理解了文學作品解讀和研究的目的,瞭解研究角度,那麼我們如何界定過度解讀呢?

    過度解讀,簡單來說,就是從作品當中榨取超過作品本身內涵的解讀。任何一件作品都有其本身的意義,任何超出作品本身的意義,對作品的意義做過多的解讀都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會對作品本身意義造成傷害。

    精準一點來說,任何脫離文字的特定領域、不顧作者文字的語言形式,對文字做過多的臆想、妄想,都可以稱之為過份解讀。咬文嚼字、牽強附會都屬於這類。比如說: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很多人就把注意力放到“大約”、“的確”這兩個詞的運用上,對魯迅先生所要表達的孔乙己最後的結局思考的比較少。

    更有甚者,不顧歷史背景對文學作品進行標新立異的解釋。認為武松打虎有違反動物保護法的嫌疑,認為朱自清的“父親”去買橘子“違反交通規則”,諸如此類,實在讓人看不下去。

    這種現象在對古詩詞的解讀上也很氾濫,到網上隨便翻翻,動則就是對封建社會的抨擊。“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實在看不出跟封建社會有什麼關聯,有點喝高了倒是真的。

    還有些文章其價值就在於本身的美感,比如《燈聲漿影裡的秦淮河》、《小石潭記》等等。文辭淺白,韻味悠長。對於這一類的文章,我們應該是閱讀、再閱讀,然後閉上眼睛,回味文章的美。你非要整出個中心思想,抨擊一下舊社會,實在是毫無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別人的孩子都報了許多課外班,我不想給我的孩子報班,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