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塔布里斯
-
2 # 璽言春秋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一句話:多給明神宗五年時間,後金問題就不是問題。
要理解這句話,只有知道熊廷弼是一個怎樣的人才行。
熊廷弼是一個怎樣的人:
1、敢說真話
萬曆三十六年,李成梁放棄寬甸六堡後,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
針對李成梁加官進爵的秘訣——搗巢,熊廷弼說出了一句很多人都清楚但卻不敢說的真話“遼之積弊在搗虜巢,我之搗巢出其不意。竊其級以冒爵賞,虜亦挾其積恨……(搗巢實為)圖近利而殆實禍也”。
2、不怕得罪人
巡按遼東期間,熊廷弼整頓軍隊,嚴查各級將領吃空餉、剋扣糧餉、貪佔軍屯田等行為,使得大明在遼東的軍事形勢明顯好轉,以至於《明史》中給出了“廷弼在遼數年,杜饋遺,核軍實,按劾將吏,不事姑息,風紀大振”的評價。
3、極具軍事才能
熊廷弼巡按遼東僅僅三年,就修繕城池和墩臺一百多座、邊牆七百多里,新建糧倉十七所,並且憑著不怕得罪人,將遼東駐軍錘鍊成了一支能攻善守的精銳之師,使得努爾哈赤三年間不敢輕舉妄動。
4、富有戰略眼光
依據萬曆援朝之役、高淮亂遼後遼東軍力孱弱、將領不法等問題,熊廷弼制定了“實內固外,以夷攻夷”的戰略,使努爾哈赤面臨了巨大的壓力。
5、愛憎分明
熊廷弼雖然身為楚黨,但卻忽視了齊楚浙三黨同東林黨之間爭鬥日趨激烈的事實,對東林黨中某些正直、能幹之臣不加掩飾的表達讚賞,並與之交好。
總而言之,熊廷弼是一個長於謀國、短於謀身的人。
如果能遇到一位有魄力、能容人、知人善任的君主,熊廷弼就是一把刺向敵人的利刃,反之,熊廷弼就會被那些嫉賢妒能、貪戀權勢的小人撕咬的骨頭都不剩。
薩爾滸之戰後,熊廷弼就是明神宗手裡刺向後金的利刃,若能多給明神宗五年時間,在明神宗的支援下,熊廷弼極有可能平定羽翼未豐的後金。
很可惜,萬曆四十七年,明神宗令熊廷弼接替楊鎬經略遼東,萬曆四十八年,明神宗就駕崩了,天啟元年,掌權的東林黨鑑於熊廷弼接連取得蒲河、瀋陽之戰的勝利後遼東形勢穩定的事實,就一腳踢開了短於謀身的熊廷弼,換上了自己人袁應泰。
袁應泰自縊殉國後,明熹宗和東林黨才又相想起了長於謀國的熊廷弼,結果熊廷弼憑著自己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屢次說出了不怕得罪東林黨人王化貞的真話,因而與遼東巡撫王化貞結怨,進而導致了廣寧失陷。
關寧失陷後,長於謀身的王化貞立即投靠了閹黨,保住了性命,而短於謀身的熊廷弼卻在是否投靠閹黨上猶豫不決,最終落得個傳首九邊的下場。
-
3 # 春花秋實5872
明末將領熊廷弼和袁崇煥的命運一樣,都曾鎮守遼東,抗擊清廷,結果都死於窩裡鬥。
熊廷弼是湖北武漢人,他長的身高馬大,膽量過人,左右能開弓,而且通曉軍事。但這個人最大的缺點就是脾氣火爆,稟性太剛,而且喜歡罵人,對下級不能禮賢下士,所以輿論不好。
但這個人很有本事,在他任遼東巡撫其間,督造軍械,修繕城堡,扼守要衝,安定民心,致使後金一年多都不敢輕進侵犯。可惜在後來的廣寧之戰中,因與巡撫王化貞不和,兵敗潰退,廣寧失守後淪為囚犯。又因同東林黨關係密切,遭閹黨魏忠賢的陷害,在天啟五年的八月,被明熹宗所殺。
後人嘆息道:自遼事者,所用人鮮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
-
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熊廷弼是這樣一個人:
一、學霸
曾經是鄉試頭名,就是全省的高考狀元。這是很牛掰的。後來又中了進士,說明這個熊廷弼文化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學習也勤奮。
二、AB血型雙子座
性格複雜多變,溫柔時柔情脈脈,發怒時血濺當場,悲壯時慷慨激昂,得志時揚天長歌,眼裡不揉沙子,無懼無畏,對軍紀要求十分嚴厲,對待犯錯的部下和同事,張口就罵,毫不留情。
三、壯士
熊廷弼是有武藝的人,身高力大,頗有膽氣,敢於親身入險地,又擅長騎射功夫,左右手都能開弓射箭,很厲害的人物,文武雙全。
四、腹黑男
熊廷弼主持遼東政事主要的政略為:
開源節流,修城守土,經濟封鎖,不斷騷擾。
這就讓努爾哈赤感覺很噁心了。想打卻打不著,熊廷弼卻步步逼迫,不給發展和安定的機會,雙方在仇恨的對視中互相用小刀傷害。
本質上,就是想雙方都一點點地不斷流血,最終要憑藉自己龐大的體量生生地耗死努爾哈赤。
五、沒朋友
說到這個,就比較悲哀了。由於熊廷弼比較一根筋吧,他在朝中唯一的依靠只有皇帝的信任。萬曆信任他,給了他尚方寶劍(注意這個破玩意兒,明朝的尚方寶劍,誰敢拿,誰就不得好死),但換了皇帝,天啟就不那麼信任他了。
由於他的性格和做事的原則,他在事業上有知音,而政壇上卻沒朋友。
最後來總結一下吧,
明朝末期的政壇,這種踏踏實實辦事的人,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那就是個噴子的時代。
熊廷弼的戰略沒有什麼問題,野戰力量無法抵抗對方的情況下,採取這種步步為營,不斷騷擾的方式是最明智的。有些將領不是那種風光無限,戰果輝煌型別的,但能在不知不覺中把敵人榨乾。
熊廷弼應付遼西事變的措施也沒有問題,棄關撤民,是最明智的選擇。有人還抱收復之望,那是瞎琢磨,努爾哈赤嗅覺很靈敏,刀也鋒利。
就像有人攻擊袁崇煥不救覺華島一樣,腦子莫非在福爾馬林裡浸過?當然,如果是蔣Quattroporte的粉,那就不奇怪了。
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熊廷弼都是被冤枉了。那時候,明朝還仍然挺狂妄,至死都挺狂妄,覺得屈殺幾個人無所謂,直到上吊前,還那麼狂妄。
當然,現在還依然狂妄,還吹“守國門,死社稷”呢。
-
5 # 葉青漁
腐朽制度下的黨爭犧牲品。
文官利益集團中左右不討好計程車子。
被文人集團用作對付宦黨的馬前卒。
讓外敵仇寇為之無奈而又懼怕的戰將。
善於排程任人,對戰爭局勢有著一定的戰略觀的統帥。
脾性任性嚴厲而又浪漫自負。
時代大背景下終將會被犧牲的典型。
-
6 # 海上明悅
“…… 大凡天下事,當局者迷,旁觀者審……清國海陸二軍,連戰連敗之因,苟能虛心平氣以察之,不難立睹其致敗之由。以閣下之英明,固已知之審矣。至清國而有今日之敗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蓋其墨守常經不諳通變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由考試,考試必由文藝,於是乎執政之大臣,當道之達憲,倘比由文藝以相升擢;文藝乃為顯榮之階梯耳,豈足以濟世之實效?當今之時,猶如古昔,雖亦非不美,然使清國果能獨立孤往,無能行於今日乎?前三十載,我日本之國事,遭若何之辛酸,厥能免於垂危者,度閣下之所深悉也。當此之時,中國實以急去舊治,因時制宜,更張新政,以為國可存立之一大要圖。今貴國亦不可以不去舊謀為當務之急,亟從更張。苟其遵之,則國可相安;不然,豈能免於敗亡之數乎?”
――這是甲午之戰,曰酋致丁汝昌勸降書。於百年之後燈下靜思,仍啟人深省。無法想象日人一介武夫,識斷已臻如此之毒辣深邃。
服不服?不服沒關係,打得你服。吃痛了,六味地黃丸才能發揮作用。
題外話說完,再看下題主所問。該人簡歷度娘大把,不必在此拽文。我認為大多數人一致觀感,這定是有能力、有個性、有戰績、有策略……且有硬傷標記的一位古人。
比較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釀就的一杯藥酒和蓖麻,陳醋與普洱交織而成型的儒家武者。
精通政治但也不能逃避政治中的普世現實。加上為人剛強而不帶妥協的性格,勿論你曾立下幾許功勳,最終都只能成就一段實足道地的悲劇。
今月或曾照古人,但古人不懂今時月。熊廷弼如是。嶽鵬舉如是。袁崇煥如是。彭戴懷如是。巴頓亦如是。
-
7 # 風林火山
自遼事者,所用人鮮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明季北略
薩爾滸之戰後,努爾哈赤一路勢如破竹,全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已是殘局。而熊廷弼隻身入遼,力挽狂瀾,上任不過一年,使局勢大為改觀,後金一年之中亦無法破局,被迫陷入消耗戰,熊廷弼成為努爾哈赤當時最頭疼的人物。如朝廷肯專任熊廷弼,一舉復遼或未易,固守遼東足有餘。
可惜熊廷弼為人暴躁易怒,不易相處,縱有才華,在朝廷之中卻難免遭饞言誹謗,故而熊廷弼只能草草下課,而繼任者袁應泰一改熊廷弼主守之策,反中後金之計,遼陽兵敗後,遼東失手,熊廷弼之心血付諸東流。
熊廷弼再次起復之際,遼事並非全無可為,後金東有北韓,西有蒙古,南有大明,完全陷入明軍及其盟友的包圍網中。依熊廷弼的策略,憑藉遼西與登萊的明軍為主力,北韓,蒙古為牽制,進行大規模反攻,從戰略上看是可行的。
可惜王化貞與熊廷弼經扶不和,熊廷弼的策略難以施展,而王化貞又輕信蒙古林丹汗和孫德功,草率進攻後金,雖然期間毛文龍在鎮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引起了努爾哈赤對其南部防線的警覺,總體還是得不償失。後經廣寧大敗,遼西崩壞,此王化貞之罪。以熊廷弼之能,遼西走廊或許可以一守,可熊廷弼惱怒王化貞,又不願擔戰敗之風險,故盡棄全遼。
大明朝是個充滿意外的朝代,原本首罪當誅的王化貞投靠了正得勢的閹黨活了下來,而本來應該有機會戴罪立功的熊廷弼卻因為和東林黨的交情被傳首九邊,一代將才就此星隕。
熊廷弼為遼東經略時。抒誠效命。所奏諸疏。具見忠鯁。而其時主闇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轉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
8 # 靜靜de頓河
謝謝邀請。熊廷弼,生於1569年,是明末著名的軍事家,與孫承宗、袁崇煥同為抗擊後金入侵做出過重大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遼東三傑”;死於(被殺)1625年,在他死後的19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建國。由以上這些簡歷我們不難看出,作為軍事家的熊廷弼,可以說既是一個英雄人物,也是一個悲劇人物,這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但至少有三個方面,熊廷弼是當的起的。
第一,他有膽有識。熊廷弼曾以“鄉試”第一名的身份得中進士,是標準的學霸出身,但他為官的表現卻很少有書生氣,這在他擔任的第一個官職、監察御史時就已展露鋒芒。當時他奉萬曆皇帝之命巡按遼東,對當時總兵李成梁、巡撫趙楫相互勾結,主動放棄關外大片領土,將關外百姓轉移到內地安置的做法非常氣憤,採取了“零容忍”的態度,直接上書彈劾。並針對遼東土地多有閒置的情況提出抽兵興辦屯田的建議。萬曆皇帝對他前一個彈劾不置可否,但對他“抽兵屯田”的建議則大加讚賞,並詔令推行。熊廷弼在遼東巡按的幾年裡,極力推動整飭軍規軍紀,收到很好效果,史載“遼地風尚、綱紀為之大振”。
第二,他很有軍師才能。看明史,我們會發現一個有些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擔當軍事重任的往往都是文人出身,而非土生土長的武將。客觀地說,“重文輕武”是明朝皇帝的通病,但他們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就是,一到關鍵時刻貌似可選的人很多,但實際上卻又無人可用,只能是臨時抓人救場。熊廷弼就是被“抓來”救急的——出任遼東經略。這個時候,原遼東經略楊鎬在與後金的“薩爾滸”戰役中慘敗,明朝失去了遼東優勢,在舉朝上下人心惶惶的時刻,熊廷弼臨危受命。他到任後,斬逃將、造兵器、修城堡,同時重新遴選精兵強將扼守戰略要衝……一系列的務實舉措提振了軍心,穩固了守備,使後金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沒有再前進一步,形勢開始有所好轉。但這只是暫時的。
第三,他是一個真正的悲情英雄。接前面的話,遼東的戰略態勢的好轉只是暫時,這個問題還是出在明朝廷身上。在任命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的同時,明王朝又同時提升王化貞為巡撫,也參與到遼東戰事的指揮中來,也就是說一次戰役出現了兩個軍事指揮官,而且兩個指揮官的對戰爭的看法又是完全相反的!熊廷弼主張“守”,王化貞主張“戰”。兩人相左的意見反映到朝廷,又經過廷堂上的激烈爭論,最後朝廷同意了王化貞的方案,在當時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加上後金的離間計,結果就是我們知道的,四萬明軍幾乎全軍覆沒,剩餘明軍狼狽退回關內。對於熊廷弼來講,戰場上的恥辱還沒有結束,他因戰事失利在明朝廷追責中被殺,時年55歲。
那場導致熊廷弼被冤殺戰役的直接責任人王化貞,雖然因為魏忠賢的庇護暫時安全,但公道自在人心,終在1632年被處死,這時一代名將熊廷弼已經為國捐軀7年了。我們無法揣測熊廷弼臨終時的心事,但我覺得另一位同樣被冤殺的名將袁崇煥肯定說出了他的心聲:“死去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
9 # 關山明月779
熊廷弼,字飛百,湖廣江夏人。自幼家境貧寒,聰穎好學,一邊勞作一邊讀書。萬曆二十五年,29歲的熊廷弼考中鄉試第一名,也就是省部組織的考試,考中瞭解元。第二年又考中進士,也是學霸級的人物。考中進士,被授予保定推官,從此走上仕途。他是個文人,古代的文人不只是讀書,他們是文武兼修的,他擅長左右開弓射箭。明代又很多文人,同時又是牛人,像熊廷弼,後來的袁崇煥,盧象升。
萬曆三十四年,遼東總兵李成梁和巡撫趙祺放棄寬甸六堡八百里地域,拱手讓與努爾哈赤。我發現這個李成梁老是在幫努爾哈赤,李成梁卸任總兵前,打垮了蒙古部落,擊敗了葉赫女真,唯獨不攻打建州女真,並且還一個勁的像朝廷請封努爾哈赤,當總兵三十年,李成梁養寇為患,從1583年到1589年,預設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終於為大明培養了一個強勁的對手。
李成梁受到彈劾,熊廷弼做為巡按御史,負責查清李成梁案。經過詳細調查,上書朝廷罪行不“可勝誅”。那熊廷弼牛在哪裡,牛在與努爾哈赤的幾次對決上。
熊廷弼剛到遼東時,經過大量的實地考察,認為“建州女真飲食性情與了同,志在我大明。”針對騎兵的特點,實行了“實內固外”,“以夷制夷”的方略。其中的實內固外又分為“屯田積儲”和“修邊並堡”兩部分。以步兵付騎兵,最好的方法就是派上騎兵對砍,其次是修建城池,打攻防戰。“以夷制夷”就是挑動女真其他部落與建州女真的關係,使努爾哈赤疲於應付應付,無暇對外這用兵。
在努爾哈赤剛興起之時,熊廷弼就指出他是遼東的主要威脅。若這一戰略真能實現,將使努爾哈赤“終身老死於穴中而不敢動”。可以說,熊廷弼的謀略要甩努爾哈赤好幾條街。萬曆四十八年,努爾哈赤兵分兩路進攻瀋陽和奉集反動進攻,失敗。八月,努爾哈赤再以五萬兵力攻打瀋陽,結果又失敗了。
天啟二年,努爾哈赤親率五萬兵馬攻打西平堡。由於巡撫王化貞手下有奸細,兵敗逃跑。致使熊廷弼被朝廷殺害。
-
10 # 歷史總探長
看熊廷弼的一生,頗具正義感,也頗有一絲悲涼的氣息。
明朝的武將都有一個特點,他們大多是文人出身,可是明後期眾多的文若書生開始漸漸走上了戰場。看明朝的武將,你會突然發現,尼瑪!
這些傢伙居然都會作詩。
沒錯,因為他們都是正兒八經的牛逼讀書人,可潑墨、可揮刀是明朝武將最為明顯的特點。
進士出身的熊廷弼也許不是因為他的暴脾氣,可以當一個正直的好官員。可是,熊廷弼一向厭惡官場上的明爭暗鬥,並且對此深惡痛絕。
公元1619年,此時的熊廷弼已經整整50歲。
已經半百之年的熊廷弼可能自己都不會想到,朝廷會在這種關鍵的時刻派他前去經略遼東一地。當時的遼東可以說是多事之地,薩爾滸大戰之中,明王朝數十萬軍隊被後金擊敗,整個遼東地區的防線開始迅速被後金勢力擊潰。
大明朝的未來也許就要毀於這場戰役之中,值此生死存亡之際,50歲的熊廷弼奔赴遼東戰場挑起了遼東大梁。
瞭解一個人最好從他日常的生活小事看起。
初到遼東之地的熊廷弼就開始瘋狂的燃燒他心中的怒火,在薩爾滸戰敗後的遼東守將都以為這位軍門(軍門,一種尊稱。)僅僅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沒有什麼多大的能耐,僅僅是為了能夠立威。
然而遼東地區最為可怕的還不是那些已經怯戰的將士,而是朝堂之上那些層層剋扣軍餉的官員,剋扣軍餉這種弊病已經積痾成疾,整個遼東的將士和士兵並沒有多少的軍餉可拿,更多的是被官員所層層剝奪。
熊廷弼每次聽到這裡就將拳頭狠狠的砸在桌案上,隨後便破口大罵。
為了能夠儘快的改變這種官員貪墨橫行的弊病,熊廷弼就立馬殺人立威。可是身為書生的熊廷弼不會先到其實整個遼東已經成為了一灘汙水,這裡面有朝廷的眼線,也有安守一方的朝廷官員。
熊廷弼一生最為致命的缺點是不懂得如何“自保”。
在明朝末年那種動盪的格局中,“求自保,方能保國”的道理對於直率的熊廷弼而言或許一生都想不明白這個問題,他所理解的忠義也好、朝廷黨爭也罷。只要自己盡心盡力的為朝堂做事,自己就能夠得到皇上的信任。
可是他卻不明白,朝堂上的流言蜚語才是整倒他的最大的利器。
明朝後期的黨爭有多可怕,其實很多人心裡面都會明白。
很多時候,那些飄進皇帝耳朵裡的不僅僅是流言,而是一把把索命的利劍,而熊廷弼正是死於這些利劍之下。官員的彈劾、帝王的猜忌直接導致了熊廷弼的悲劇命運,在明末那個爛攤子中,熊廷弼想要潔身自好,為國效力已經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了。
如果熊廷弼能夠生活在帝王開創基業之初,他一定是一位數一數二的將才。
他曾經所鄙視的黨爭,他曾經所鄙視的閹黨。
一一成為了熊廷弼斃命的最佳利器。
許多東西都隨著明王朝的滅亡而漸漸消散,可是那些曾經慘遭帝王屠戮的明末將帥卻成為了大家最為關注的焦點。
因為結局的淒涼,因為故事的悲情。
如果從民眾的角度來講,他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將軍。但是對於明朝的那些官員來講,他是破壞明朝政治潛規則的一個狂妄之人。
無論怎樣,在明朝亂象橫生之際,這位書生總自己的滿腹豪情和鐵血手腕將後金死死的擋了幾年。
這份功績我們不應該忘記。
-
11 # 創史人
熊廷弼,江夏人,出生地現在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在江夏,他是一位頗受人尊敬的歷史名人,江夏區政府所在地紙坊有熊廷弼路、熊公巷,在該區青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中還有一座叫熊廷弼公園的園中園,公園中央立有一座石碑,上刻清乾隆皇帝論熊廷弼和熊廷弼傳略碑文。
那麼我們首先看看歷史是如何記錄和評價這位“被殺後還要傳首九邊”的明末將領的。《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關於熊廷弼的記載8000餘字,拋開細節,且擷取兩段述之。“廷弼身長七尺,有膽知兵,善左右射。自按遼即持守邊議,至是主守禦益堅。然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惜乎廷弼以蓋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顯於遼,亦隳於遼。假使廷弼效死邊城,義不反顧,豈不毅然節烈丈夫哉!廣寧之失,罪由化貞,乃以門戶曲殺廷弼,化貞稽誅者且數年。”
熊廷弼少時家境貧寒,放牛讀書,刻苦強記。萬曆二十五年(1597)舉鄉試第一,次年中進士,授保定推官,盡釋被稅監王虎冤繫獄者多人,並上撤礦疏,以能擢為監察御史。我們且來看看他的史載功績。
一、以守為戰、嚴明治邊
萬曆三十六年,熊廷弼巡按遼東。他指出巡撫趙楫與總兵官李成梁棄八百里領土,把當地六萬老百姓遷移到內地來安家,罪可至死。熊廷弼提出保衛遼東的方略——“實內固外”和“以夷攻夷”、實行軍屯、以守為戰的存遼大計。建糧倉屯糧谷,修邊牆,築城池墩臺,同時按劾將吏,嚴明軍紀。
二、召置流移,聯朝御金
薩爾滸之戰後,擢升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為遼東經略。熊廷弼到任後,逮捕了準備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斬殺逃將劉遇節等,穩定了軍心。隨後督造軍器,修繕城堡,扼守要衝,守備大固。
他還親巡瀋陽、撫順,沿途看到幾百裡地不見人影,廷弼祭祀了那些為國而亡的將士後哭了一場。然後一路上招集流民,修整防守戰具,分派兵馬駐紮,因此當地軍民的心重新穩定下來了。
他還聯合北韓牽制後金。後金軍一年多內不敢輕進。泰昌元年,一月天子朱常洛繼位,努爾哈赤兵犯瀋陽,熊廷弼親自督陣,擊退後金。
三、 忍辱復出,獻禦敵良策
16歲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先是聽信楊淵、馮三元、大顧慥等之言,將熊廷弼以“誤國欺君”下革職獄。可不到一年,瀋陽、遼陽相繼失陷,接他班的袁應泰畏罪自殺,遼河以東全部被後金掌控。
危難之際,忙於幹木匠活的朱由校再度起用熊廷弼。熊廷弼提出三方佈置策:在廣寧厚集步騎以牽制後金主力;在天津與登、萊各設巡撫,置舟師,乘機入遼南;在東面聯合北韓從後方打擊後金;在山海關設經略,節制三方。只可惜,巡撫王化貞卻狂言“三個月內蕩平後金” ,主張主動出擊,並得到了朝廷的支援,熊廷弼則徒擁經略虛名,眼睜睜地看著乾著急。
天啟二年(1622)正月,努爾哈赤親率五萬人馬,三路人馬渡過遼河。王化貞以卵擊石,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王化貞狼狽逃出廣寧,熊廷弼認為事已不可為,遂撤回山海關,接著王化貞也退入關內。山海關以外的整個遼東完全被努爾哈赤佔領。
這也就有了熊廷弼被殺傳首九邊的悲慘結局。一直到崇禎元年(1628年),工部主事徐爾一上書位熊廷弼鳴冤“當年廣寧兵十三萬全都交由化貞管理。廷弼只有五千名援遼部隊,不一起敗退就夠了,還能指望他屹然不動,堅壁固守嗎?廷弼的罪在哪裡呢?”崇禎二年(1629年)五月,大學士韓爌等上書將廷弼的屍骨安葬,明思宗這才下詔讓熊廷弼的兒子拿他的首級回去安葬,算是平反了。
關於熊廷弼的功勞和其人,讓我們看看後世對他的評價。乾隆帝:“熊廷弼為遼東經略時,抒誠效命,所奏諸疏,具見忠鯁,而其時主闇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轉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蔡東藩:“熊廷弼、孫承宗二人,為明季良將,令久於其位,何患乎滿洲?”蕭一山:“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皆以蓋世之才,治遼事而有餘。”
-
12 # 兵團戰士1949
這個問題很簡單,說下明史對熊廷弼的看法吧,畢竟從敵人和對手的角度看問題也算客觀,起碼沒有那麼多意氣之爭。
《明史 熊廷弼傳》,“惜乎,廷弼以蓋世之才,褊性取忌,功名顯於遼,亦隳於遼,假使廷弼效死邊城,義不反顧,豈不毅然節烈丈夫哉!”,哈哈,大家看,這就是赤裸裸的挖苦了,短短几句話說明了一切,首先人家滿清承認他是蓋世之才,因為“功名顯於遼”嘛,什麼功名呢?當然是打擊努爾哈赤叛軍加強盜集團的功績唄,萬曆47年因為薩爾滸之戰失利,熊廷弼奉命收拾遼東局面,以明朝駐東北最高軍事統帥,即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的身份經略遼東,鑑於當時形式危急,開鐵重城相繼失守,熊廷弼直赴瀋陽,接過兵權,秣兵厲馬,修城壕,集兵將,填火器,清查蒙古北韓並各地商團隱於內部的奸細,在遼瀋一帶迅速打造出一個銅牆鐵壁,與努爾哈赤叛軍連番拉鋸,防守緊密挫其鋒芒,叛軍每每興兵無不鎩羽而歸,造成叛軍士氣低落,內部動盪不安,努爾哈赤為之焦頭爛額,這是熊廷弼的高光時刻。
直到天啟年到來,東林黨上臺把持朝政,皇帝被架空,難以親政,文官商業集團實現了第一次完全取代皇權的利益大聯歡,所謂的眾正盈朝開始了,這也同時為努爾哈赤利用場外力量搬倒強敵鋪平了道路,很快好訊息傳來,熊廷弼被請離職,回家養老了,努爾哈赤終於喘回這口氣,於是乎連得遼瀋二城,兵鋒直指廣寧,而此時在北京的眾正們不得不重新考慮再請熊廷弼出山的問題,鑑於東林君子們的政治新規則新玩法,他們向熊廷弼提出了要銀子的合理化建議,熊廷弼偏偏囊中羞澀,這下沒辦法了,一分錢一分貨,遼東去是可以去,但再不是一把手了,只能給東林大佬王化貞打下手,這也為廣寧之敗埋下了伏筆。
熊廷弼赴任後立刻搞了個三方佈置策,中心思想是以守為上,以攻為輔,然而遼東巡撫王化貞卻反其道而行,提出一舉蕩平策(一是希望撫順遊擊李永芳做內應;二是藉助蒙古林丹汗軍隊;三是自領六萬大軍攻後金。),中心思想就是主動進攻,堅決不被動防守,當然要以大佬的意見為主了,結果廣寧丟了!這就是“功名亦隳於遼”的由來了。 天啟四年,皇帝為保皇權結束了漫無休止的韜光養晦,拉開了最火爆的政爭大戲,其中最高潮要屬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項大罪,劍鋒直指天啟皇帝本人,當時魏忠賢遠未得勢,職小權微,突然被外廷大佬指名道姓拿來當出氣口,居然沉住了氣冷靜應對,做為皇帝一方的總代表,沒有嚇尿褲子,而是堅決反擊,絕不後退,於是熊廷弼曾賄賂東林君子的所謂五萬兩銀子的事兒被查出來了,這成了這場較量中最後的撒手鐧,東林黨怕引火燒身,決心丟車保帥犧牲楊漣、熊廷弼等人。天啟五年(1625)七月,一代名將被敵人稱之為蓋世之才的熊廷弼因封疆失守,貪贓枉法的罪名處死,並被傳首九邊。
熊廷弼的一生為官清廉,愛國愛民,將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奉獻給了祖國的遼東大地,做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他還是很有覺悟的,他從來沒有怨天尤人,他理解自己的真正價值,就在於為皇權鋪路,就在於徹底打倒東林黨,他願意自汙清名成全皇室,只是可惜天啟皇帝還是沒能實現對他的保證,僅僅兩年後他也同樣倒在了政爭的路上,死於非命!他們本可以共同創造更大的功績,這一點不僅是熊廷弼的遺憾,也是大明天啟皇帝的遺憾,更是中華民族的遺憾!以上,謝邀
回覆列表
可惜復可惜,報國寸心赤!幾度事戎行,九死衽金革。
這首《絕命》詩相傳為明天啟年間遼東經略熊廷弼所作。
明天啟五年八月(公元1625年)經歷了三年多牢獄之災的熊廷弼被朝廷以“失陷廣寧”“納賄貪贓”處以死刑,家產被籍沒,屍體不得安葬必須“傳首九邊”——即將屍首傳到遼東、薊州、宣府、太原、大同、榆林、固原、寧夏、甘肅等九個邊鎮,以儆效尤。如此殘酷的刑罰,如此悲慘的下場。熊廷弼到底是何許人,又犯了什麼樣的大罪,才落得“傳首九邊”的下場?
其實熊廷弼的死在當時就已經有人認為是大冤案。
《明北季略》一書中這樣評價此事:“廣寧事,廷弼以控扼山海而罪其西奔,然王化貞一敗實為首罪,但不能收散卒固守寧前耳。唯殺王化貞而戍廷弼始稱平允,至於傳首九邊,過矣。”那麼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先簡要的概括一下熊廷弼的生平熊廷弼生於公元1569年,湖北武昌人,字飛百,萬曆二十五年鄉試第一,第二年就已30歲的年紀考中進士,後擔任御史。
由於熊廷弼文武雙全,長於謀劃又精通騎射。在萬曆36年(公元1608年),熊廷弼被任命為巡按遼東御史,主要負責考察大臣、審理案件、查算錢糧、整頓風紀等工作。此次赴遼,熊廷弼處事果斷、雷厲風行,堅決杜絕貪汙受賄的風氣,重點考察軍紀問題,一時間使遼東地區軍隊面貌耳目一新。但也因為此都得罪了遼東官場,不久後彈劾熊廷弼的奏章不斷送到御前,熊廷弼不得已革職回鄉。
熊廷弼第二次到遼東任職是在萬曆47年(公元1619年)由於薩爾滸大敗,熊廷弼接替楊鎬被任命為新任遼東經略。此時的熊廷弼面對的是薩爾滸戰敗之後,遼東地區軍無戰心、軍備廢弛、糧草短缺、民生凋敝的悲慘景象,而且他還沒到任,開原和鐵嶺就又失陷。此時熊廷弼“受任於敗軍之際 奉命於危難之間”到任之後果斷採取措施,處理畏敵退縮的將領、籌措前線糧餉修繕防禦工事、激勵將士士氣。並且上書朝廷提出了:聯合蒙古和朝鮮,海陸結合對後金採取全面打擊的戰略。這一次擔任遼東經略的一年時間,熊廷弼成功了穩定了戰敗後的局勢,整頓了前線四散的軍隊,可謂功勳卓著。
《明史》中評價熊廷弼本次的功績:一時大臣,才氣魄力,足以支柱者,唯熊司馬一人耳正因為熊廷弼的努力有效的遏制了努爾哈赤的攻勢,在任期間後金一年都沒有軍事行動。但就在熊廷弼即將要反守為攻的時候,因為受黨爭牽連,熊廷弼又一次被革職,接任的袁應泰,剛剛到任就接連失陷瀋陽和遼陽,一舉毀滅了熊廷弼苦心經營一年的大好局勢。
由於熊廷弼離任後遼東局勢急轉直下,於是在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朝廷派熊廷弼第三次擔任遼東經略,這一次熊廷弼提出了有名的“三方佈置”的戰略:
以廣寧為中心,集中優勢兵力,沿河防守,正面阻擊後金騎兵
在天津、登州整頓水師,跨過渤海海峽,從水路進攻後金後方
聯合朝鮮和蒙古,側面騷擾,形成掎角之勢,夾擊後金
可這個戰略決策被當時的遼東巡撫王化貞否決,他認為熊廷弼的策略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實現的。此時應該藉助明軍降將為內應,直接率軍剿滅後金。
王化貞有閹黨做後臺而當時朝廷會議被閹黨把持,所以熊廷弼的決策被“斟酌推用”。而王化貞指揮西平之戰進攻失敗,直接導致廣寧失陷。熊廷弼和王化貞殘部只得退守山海關,自此明朝在遼西地區的所有戰略要地全部淪陷。
廣寧兵敗後,按照大明律:封疆失守,國法難容。熊廷弼被下獄調查,最後才落得在開頭中所描述的“傳首九邊”的下場。
其實熊廷弼的的結局是由兩大原因導致的:根本原因是明朝末年政治黑暗腐敗黨爭激烈,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熊廷弼自身的缺陷。
首先談黨爭可以說明末的黨爭貫穿了整個熊廷弼的遼東生涯。
第一次集中的體現是在熊廷弼第二次擔任遼東經略並取得一定的戰略成果的時候,由於朝中楚黨和東林黨鬥爭的關鍵時期,熊廷弼從根基上講是楚黨,但是他又和東林黨的核心人物關係匪淺,受到兩方鬥爭的牽連,熊廷弼被革職調查,在他離任之後苦心經營一年多所取得的戰略成果也隨著瀋陽、遼陽的失陷而毀於一旦。
第二次則體現在遼陽失守後,明朝內部對於遼東戰區戰略的決策上。如果單就軍事戰略而言,是否要繼續防守遼西本來不是一個該討論的問題,所謂寸土必爭。但是由於此時東林黨和楚黨、浙黨、閹黨的鬥爭已經如火如荼,一黨提出的策略其餘黨派必然反對。由此,在戰略決策上不斷地貽誤戰機,導致後金得以利用這個時間整頓軍備、厲兵秣馬。第三次集中體現就是著名的“經撫之爭”首先是朝廷用人不當,東林黨推薦熊廷弼擔任遼東經略,為了平衡,閹黨則委任王化貞擔任遼東巡撫,兩人工作上相互制約,決策上互相掣肘。兩人各行其是,內耗嚴重,為後來的戰敗埋下禍根。而王化貞又是有名的剛愎自用、誇誇其談,為了迎合朝堂上黨爭的意圖,處處與熊廷弼作對,熊廷弼提出“三方佈置”的戰略,王化貞堅決反對,提出了所謂“一舉蕩平”的口號迎合上方的好大喜功,直接導致了戰爭指揮的失誤。最後則是體現在戰後對熊廷弼的處置上,熊廷弼被“傳首九邊”時,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已經到了你死我活最後關頭,隨著東林黨左都御史楊漣和左光斗彈劾魏忠賢失敗,被下獄迫害,東林黨兵敗如山倒,此時已經被關押三年的熊廷弼又受到東林黨的牽連,成了閹黨的清算物件,這才有了“傳首九邊”的慘劇。當時《明北季略》一書就評價此事:廷弼不死於封疆而死於時局;不死於法吏而死於奸黨。可以說,熊廷弼就是當時明朝政治腐敗黨爭黑暗而作為政治犧牲品的典型代表,“傳首九邊”也是典型的冤案,因為導致廣寧戰敗的罪魁禍首王化貞還在閹黨的庇護下“逍遙法外”和袁崇煥的悲劇一樣,熊廷弼的死也是明朝自毀長城的政治悲劇之一。
那麼為什麼又說,熊廷弼自身的問題也同樣是導致他悲劇的原因之一呢?首先是他自身性格的原因
《明史》記載:熊廷弼剛烈自負、好謾罵人、不甘為人下。這從他第一次在遼東擔任御史因得罪官場可見一斑。但同時他的這種剛烈又是侷限的,既然您熊廷弼大人剛烈,為什麼在跟王化貞爭論戰略的時候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
後來廣寧戰敗,王化貞固然是罪魁禍首,可是在王化貞敗逃之後到熊廷弼的防區時,你熊經略手中尚有五千精兵毫髮無損,而廣寧此時還沒有淪陷敵手,熊廷弼作為遼東經略畏敵如虎竟然沒有絲毫抵抗,和王化貞一道逃遁山海關,將輜重糧草全部便宜了後金,實在是難以讓人理解。所以看來熊廷弼的的所謂剛烈自負,實際上是色厲內荏,在面對戰敗時的種種表現,實在是氣節有虧。
第二,就是熊廷弼長於戰略謀劃,短於實戰應變
在第二次擔任遼東經略時只是做了戰略恢復工作,並沒有直接和努爾哈赤交手的經驗。在關寧之戰中,面對後金騎兵的進攻,熊廷弼選擇的是放棄廣寧城牆的優勢反而將重點放在沿河設定防線,而且各個據點呈“品”字形,相互獨立,沒有形成聯絡,最後都被後金割裂後各個擊破。
廣寧失陷是由於叛將投降,明朝的軍隊有生力量卻並沒有損失多少,熊廷弼依然有可能趁後金立足未穩,組織反擊,何至於望風而逃?
第三,“三方佈置”的戰略過於理想,缺乏實踐的條件。
首先熊廷弼“三方佈置”的第一條沿河據守已經被實踐證明,並沒有起到阻擊的效果。第二從海上阻止偷襲,首先需要在登州、天津的等地組織水軍,而後金的威脅已經是迫在眉睫。明朝末期災害頻繁、貪官汙吏橫行,朝廷財政緊張,有哪裡來的人力物力組織新的海上武裝力量?
況且背後突襲尤其是渡海作戰,變數太大。一旦有災害發生或者訊息洩露到後金,那麼水師即使能夠出海也是羊入虎口。
至於結盟蒙古、朝鮮形成對後金的包圍,首先是靠不住,此時蒙古和朝鮮的軍事力量非常有限,能夠防禦後金已經困難,況且分屬不同民族,他們各自的利益都希望以鄰為壑,巴不得後金只集中力量進攻明朝來緩解自身的壓力,明朝自身尚且損兵折將,又怎麼指望他們他們結盟的可靠呢?
總結的評價熊廷弼:一生經略遼東,有功有過,不失為忠臣。雖戰略失誤、氣節有虧,卻遠不能使之有滅門身死、傳首九邊的結局。
正如他自己《絕命詩》中所說:
長城萬里餘,將星中壘折。不念君父憂,徒饒廣長舌。他日儻拊髀,安得起死魄,絕筆嘆可惜,一嘆天地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