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廣西的四爺

    百戰百勝的項羽為何要自刎烏江嗎?我們都知道項羽這個人,勇猛善戰,百戰百勝,所以才得了一個稱呼叫“西楚霸王!”

    還有另外一個稱號就是“霸王舉鼎!”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這些歷史名言、名句了吧!項羽從幾千人,到後來擴充套件到了十幾二十萬多萬人。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就知道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了。“兵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將不在於猛而在於謀!”

    從項羽帶領的西楚幾千人坐船渡過江邊,然後再把全部的船砸了,這個就叫做“破釜沉舟!”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成功,就別想回去了。

    從此以後,項羽帶領的幾千西楚人,勇猛善戰,百戰百勝。把敵人都震驚了,敵人看見這樣的軍隊戰魂,他們能不折服嗎?能不投降於項羽嗎?所以他的隊伍很快就龐大起來了。而且還有其他的起義軍,各地的諸侯們聽說有這麼厲害的人,都紛紛來投靠他,也膜拜他,都是想來看看項羽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看見項羽本人,那些起義軍和其他諸侯,都被項羽的霸氣側漏所折服了。不愧是戰神!這個人確實很厲害,跟隨他肯定會有更好的發展、潛力的前途,人員隊伍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再從十幾萬的人馬上就擴張到了四十幾萬人,而且還有很多精兵良將,在項羽的帶領下大家都勇猛殺敵,百戰百勝!

    一路順風順水的殺到了洛陽城,把秦軍都給震驚嚇跑的跑,散的散,投降的投降。項羽進到洛陽城後,“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意思就是說:“項羽到了洛陽城,命人一把大火,把阿宮房給燒了,變成了一片廢墟。”

    那麼百戰百勝的項羽怎麼就被劉邦的十幾萬人給打敗了呢?難道項羽就真的有這麼蠢嗎?項羽身邊肯定也有謀士,為他出謀劃策的,怎麼就輸得一敗塗地。最後還被逼到絕路,在烏江自刎?真的有點想不明白,項羽這麼勇猛的人就這樣自殺了。

    難道他輸了就真的沒有臉面去面對江東子弟、江東父老了嗎?有句話這麼說的,“我是不相信的,怎麼可能呢?“江東弟子真有膽,肯為君王捲土來!”

  • 2 # 劍秋魂

    讀史是給不了人們明斷是非答案的!因為歷史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非對錯的事例太多了,例如項羽在烏江邊抉擇:烏江自刎或渡過江東,期待東山再起!那個是最好選擇答案呢。答案是沒有的,歷史中人物已作出選擇,對錯好壞還是應那句常用的話“留給後人去評判吧”!

    讀史可使人明智!我是這樣理解的,透過對歷史長河中各種風土人情、生活、政治、軍事等各類事件發生探索、思考,開闊了自身視野,增長了見識,主要是積累了豐厚的人生經驗。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能從借鑑學習中吸取精華營養,促使自己作出正確人生路途選擇!

    亡秦英雄

    “力拔山兮氣蓋世,石破天驚八面威風”,一位好大的英雄形象躍然於紙上,項羽救鉅鹿,破章邯,他懂用兵之道,戰鬥指揮得當,立機果斷。流芳千古的不朽戰績“破釜沉舟”流露出他超人的勇氣和過人膽識。司馬遷把項羽事蹟寫入《史記》中本紀篇,也就可以看出司馬遷對項羽的滅秦功勞給予讚賞與認同。鉅鹿之戰項羽軍事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他的聲望快速提升,從而軍事力量也大大增強。可以說,鉅鹿之戰是項羽人生、軍事業績達到最輝煌的巔峰時期。

    目睹秦皇常南巡遊山玩水,搜刮民膏,魚肉百姓。少年項羽就流露出“彼可取而代之也”的喟嘆,突現出身沒落貴族的他的復仇希望。這種強烈的內潛在靈魂深處激勵項羽矢志不移的奮鬥志向。“有志者,事竟成”少年立志的項羽最終完成滅秦的重任。其實,滅秦這個重任由當時項羽擔當是眾所周望的,他的身份,他的威望,他的才能作以肯定。從天下局勢這個角度看,由項羽作為滅秦先鋒,也是歷史的必然,項羽作為將門之後,再用楚懷王的聲望號召天下討伐暴秦,其軍事力量也處於各諸候之首了。

    項羽滅秦,他的“威懾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個“威”,就是威震諸侯,威懾秦王朝。鉅鹿之戰後,項羽聲望風靡中原,諸侯怕,秦王怕,劉邦也怕,當時天下有一條不成文的約定,誰先攻入咸陽,誰就可稱王統領天下。劉邦走捷徑,避開秦兵主力,先破咸陽,但劉邦卻遲不敢稱王,暫駐兵霸上。為什麼呢?是因為劉邦怕項羽,項羽作為滅秦的最大功臣,正面對抗秦朝主力軍,也成功消滅了秦軍,項羽功勞是天下眾人都認同的,劉邦也不得不承認。

    二、末路英雄

    鴻門宴是項羽個人命運的轉折點。項羽剛愎自用,胸無城府。鴻門宴上就是英雄自大害了自己。他一生叱吒風雲但不善權謀,自稱西楚霸王,救鉅鹿,破章邯,逐而利令智昏,已昭示他不可一世宿命。在他眼中,劉邦是不足為患的,鴻門宴上,他主宰風雲,劉邦的生死就在他頭點間決定,可他不善審時度勢,眼光短淺,不顧范增數次用佩玉為號示意。有人評說,鴻門宴全由項伯一人亂打局面,這是全無道理的,項羽作為鴻門宴上權力最高的人物,可以說他主宰劉邦生殺大權,可惜他"婦人之仁",他沒有劉邦那種為達到目的可以"烹走狗,藏良弓,殺謀臣"的做法,為了順利逃亡,可以把自己的妻兒踹下車行為,他的性格決定他的命運,換句話說,他可以是光明磊落的英雄而絕不可能成為出色的政治家!

    項羽是一個出色將才,馳騁沙場,盡露英雄氣概,他知道體恤士卒卻不善分賞諸將,致使圖利將諸紛紛投奔漢營,這種懂用兵之道卻不懂用人之道做法,使轅門執戟郎成了戰場上的死對頭。他不善權術,不善權衡利害關係,新安道夜坑秦兵幾十萬人,火燒人民血汗凝成的阿房宮……,這些違背民意又不合乎滅秦而代之做法註定他必落敗的命運。

    在漢末這段歷史,成也項羽,敗也項羽,局面形勢如何發展,已不是項羽的劍決定的,而是他的心智定奪,可他的性格、人生觀印證了樊噲在鴻門宴上所說的"亡秦之續"!

    三、悲劇英雄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可惜這只是杜牧讀史感慨,但卻有合理性詮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等待時機東山再起,古今中外這樣例子比比皆是。可楚霸王卻另類在烏江邊演繹千古悽美又壯烈傳奇。垓下之圍突破後,此時局勢還有存在轉機,可他始終接受不了為"痞子劉邦"所敗事實,也沒有心緒去剖析四面楚歌是不是一種陷阱。他著魔於失敗了,開始自言自語"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籍與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還可笑自認為"此天亡我,非戰之罪"。這個評價他挺恰當的:一個豪傑,一個皇帝的刺客,王位的殺手,稱得起西楚霸王,卻當不起正襟危坐的帝王。

    四、始終是英雄

    歷史上項羽的人物行為,的確只能算作是滅秦出色將才,不能成為足智多謀又冷酷無情政治家,帝王級統治者。毛主席在其詩句中寫道"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表現出對項羽的評價也是不高的。可項羽是個英雄,這是一個不爭事實!司馬遷認同他是英雄,杜牧也認為他是英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是比較贊同李清照評價,有肯定!有惋惜!重要的是不以成敗論英雄,她只從項羽身上看到為完成精神品格的完美而放棄現實努力的絢麗光芒,同時代的劉邦、韓信、張良等應該是不能夠理解的,現代人也是不十分認可的,但又不得不承認事實,項羽就是一個大英雄!

    (本文插圖來自於網路)

  • 3 # 我叫宋曉峰

    首先我個人認為這是項羽自刎是必然的!

    首先我們捋一捋項羽的家世背景,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姓項。項籍是下相人,字羽。項籍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即使吳中(今浙江省湖州市,項羽就是在湖州城邊西北8公里的弁山掩浦偷看秦皇輿並放言“彼可取而代之”的)當地的年輕人也都很懼怕他了。開始起事的時候,他二十四歲。項籍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是項燕,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害的那位楚國大將。

    項羽過江東之後到底能不能東山再起,我覺得不能了,項羽在歷史上武力值前三名的蓋世名將,家裡是名將世家,他襟懷坦蕩,錚錚鐵骨,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是人們千年傳誦的藝術典型。項羽為百將衝鋒陷陣,所向披靡,無人能擋,但是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你看他所做的事情都是隨性而為。初期那麼大的優勢都被翻盤,那麼多優秀的將領度,謀士,走的走,死的死。劉邦就不一樣,初期一個地痞無賴,在一步步經歷中逐漸瞭解自己想要什麼,為了這個目標不擇專手段有君王的潛質。後來終於靠上呂家的大樹,憑藉自己對內對外的手段統一了全國。這是性格使然。。我很欣賞項羽作為將領的勇猛,但是要是你想成為一個領導者,很多時候要屬向劉邦那樣圓滑,駕馭人才。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在他的字典裡從來沒有“逃跑”這兩個字。項羽是一位頂天立地的男子,他這輩子從來沒有退縮過。自從項羽在會稽起義之後,項羽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麻煩,但是他都沒有退縮,那怕項羽拼至最後一兵一卒,他也不會逃跑。

    當時和項羽一起逃跑的人一共只有幾十個,雖然這些人對項羽都十分的忠心,但是經歷多次戰役的項羽已經明白,大勢已去,他已經沒有機會再和劉邦一爭高下了。並且項羽和他的弟兄們被圍剿的時候,劉邦還故意讓人在他們周圍唱楚歌,這更是嚴重打擊了項羽計程車氣。

    再加上,在烏江邊,烏江亭長又對他提起了江東子弟,使得項羽明白,其他人對他已經沒有信心了。就算他能活著回到江東,重新招兵買馬,那麼又能如何呢?況且就算是回到江東了,劉邦肯定會繼續追殺,到時候又是各種打打殺殺。此時項羽的心已經累了,心愛的女人也死了,他也沒有臉見江東父老了,於是在烏江邊選擇了自刎。

  • 4 # 芸煙一縷

    自古成敗論英雄,項羽在與劉邦的競爭中雖失敗了,但他仍是後世的英雄。杜牧曾寫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世人為他不肯過江東感到惋惜,如果他捲土重來歷史是否會改寫?是非功過留給後人評說,他在烏江自刎的原因我認為有3點。

    1、哀莫大於心死:此生摯愛虞姬已死,這對於他打擊較大,心如刀割,心灰意冷。另一方面過了烏江之後,就算能招兵買馬又能怎樣呢?他為霸王時,尚不能戰勝勢弱的劉邦,更何況新招的散兵遊擊之士;項羽在軍事上精通兵法,也知出奇制勝的道理,但即便是破釜沉舟也要有足夠的能力才行。他深刻的知道自己如果逃了,也不可能再度集結起像當年那般英勇的軍隊了。2、心中有愧:項羽最開始從江東帶八千子弟兵,此時逃至烏江邊時,只剩下一人,心生羞愧,無顏面對江東父老。3、疑心過重:項羽是個多疑的人,他連自己的部下都提防著,更何況陌生人,他不信任老者,擔心被他謀害,與其背上逃兵的標籤,他寧願光榮死去。個人認為以上3點是他不肯回江東,在烏江自刎的主要原因,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歷史都不會重演;只嘆英雄氣短,悲劇收場。

  • 5 # 小穎說

    本來項羽是想過江的不然也不會跑到江邊,他和盡剩的26名騎士來到烏江邊,在江邊等候多時的烏江亭長說:“大王,江東雖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眾數十萬,也足以為一方之王,請大王快些上船渡江。頓時項羽恍然大悟,雖然到江東可以當一方之王,但只要項羽不死劉邦絕不會善罷甘休,憑江東的數十萬人,怎能與大勢所趨的劉邦抗衡,到時再連累家鄉父老和他一起喪命,不如現在一死了之。隨後項王將馬交與亭長,命騎士都下馬步行,持短兵器接戰。漢軍這時已追到,雙方衝殺,項王最勇,一人獨殺漢軍數百人,身受創傷十餘處。

  • 6 # 方胖胖美食

    兵敗烏江,愛人自刎,集團核心人員死的死,散的散,東山難再起。

    這樣的打擊對於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心敗了,那不可一世的氣也就散了,所以也就有了那句英雄落幕的“無顏見江東父老”!

    回顧項羽一生,無疑他是強大、自負且極具英雄氣概的!也只有這樣的西楚霸王才有足夠的人格魅力去凝聚西楚集團的核心人才圈!

    但反過來說,以項羽這樣的性格來說,在亂世爭雄的局面中他又是脆弱不堪的!曾經有多少次瓦解劉邦集團的天賜良機擺在眼前都被他一一錯過了!而反觀劉邦,我們這位漢太祖(更多被稱為漢高祖),不管在前期還是在後期,他的所作所為都不能被稱之為英雄所為!但如劉邦這樣的性格在時下的局面卻又是合適了!(《史記》有載: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

    所以說,性格決定成敗並非是沒道理的!

    而說到最後,關鍵的原因還是在當時的環境情況,劉邦也不可能對項羽留情,必然是趕盡殺絕;而項羽大勢已去,正所謂精兵易得,強將難求,就算過烏江一時逃脫追殺也無力再重整勢力,按照項羽之性格,與其被捕受辱而死,還不如自刎留名。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言道盡多少英雄淚?

    西楚霸王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 7 # 臨滄海

    有一句話叫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項羽的軍事能力世所罕見,但其政治能力就太弱了,劉邦雖弱,選對了歷史走向,人心思定,中央集權,不再軍閥混戰!而項羽還在搞分封制,劉項對戰不過是諸侯國混戰的延續!!!

  • 8 # 煙波信史

    首先,項羽烏江自刎跟他自己是不是百戰百勝沒關係,而是跟他西楚這一勢力有關係。

    勢力的強弱決定了項羽的生死與否。項羽本人確實勝多敗少。但是他的手下輸的多啊,龍且攻韓信,楚軍號稱20萬,一戰全沒。項聲率領的楚國精銳騎兵在彭城被全殲。大司馬曹咎中伏全軍覆沒,丟失戰略要地成皋。這一系列的失敗,使楚國損失了大量的兵員與戰略物資,以及軍事要地。是項羽的勝利無法彌補的。

    其次,就算是項羽自己,也戰敗過。京索之戰戰敗失去了活捉劉邦的機會。陳下之戰在垓下之戰前,此戰項羽被斬殺大將數十人。令尹也就是楚國宰相投降漢軍。垓下之戰,韓信帥三十萬大軍正面擊潰項羽十萬大軍,陣斬楚軍八萬。所以,烏江邊的項羽,是敗光了所有的家底逃到烏江的。是真正的窮途末路。

    最後,項羽其實在定都彭城的時候就已經奠定了敗局。無論他怎麼百戰百勝都沒用。為何?因為,彭城四戰之地,無險可守,無法作為穩定的後方給項羽源源不斷的提供糧食和兵員。彭越每次襲擊彭城,項羽都還要從前站回師救援。兩線救火,疲於奔命。就好像二戰時候日本跟美國,日本前期奇襲珍珠港,橫掃東南亞,美軍看似損兵折將,但人家有穩定的大後方,你打沉我一艘軍艦我可以造三膄,你消滅我三十萬部隊我可以在後方再徵五十萬。所以,有些關中穩定大後方的劉邦,對比擁有經常被彭越襲擾的彭城的項羽,優勢劣勢一目瞭然

  • 9 # 全力以赴的常說說

    項羽烏江自刎是發生在秦朝推翻以後的楚漢戰爭末期,楚漢戰爭也以項羽的烏江自刎而結束,漢高祖劉邦贏得了最後的勝利。那時光已過千年,許多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項羽百戰百勝神勇無比,為什麼就會在烏江自刎了呢,為什麼就不坐船逃回江東以期東山再起呢?

    一、項羽兵敗至此,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據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項羽兵敗垓下後率領幾百將士突圍,最後來到了烏江邊只剩他一人,面對烏江亭長的勸說,他拒絕了:天之忘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於是拔劍自刎……從司馬遷的描述和項羽說的話可以看到,項羽兵敗烏江拔劍自刎確實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了……因此,這個原因也就廣為流傳,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其實我們可以再往深處想一想,如果是真的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寧死也不願意回江東,那百戰百勝的他就失敗了這一次,為什麼就無顏面對了,這其中是不是還有什麼更加深層次的原因呢?

    二、霸王別姬,虞姬逝去,項羽希望奔頭破滅,也不願獨生。可以說,虞姬是那個時代的絕世美女,更是項羽最致愛的女人,英雄總須美人配,那個時候的項羽怨念深重,但每每和虞姬相處都會覺得安逸美好,並且虞姬舞姿美豔,歌聲優美,也經常陪伴在項羽身邊!可以說虞姬不僅僅是項羽的愛妾,更是項羽精神的慰籍和生活事業的希望。然而項羽被圍垓下,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拔劍自刎,一想到兄弟戰死,愛妾為他自殺,項羽就心灰意冷,失去了再站起來的意志,也不願意獨生,於是拔劍自刎。

    三、項羽想到短時間內不可能再與劉邦對抗,也不想再連累江東父老。垓下之戰以後,項羽力量損失殆盡,即使回到江東重整旗鼓,也不可能短時間內組織起有生力量對抗兵強馬壯的劉邦。另外一方面,即使回到江東不再想著對抗劉邦,那劉邦也不會放過項羽,會想盡一切辦法帶領強悍的漢軍來到江東,而江東父老也會為了項羽誓死抵抗,小小的江東肯定不是漢軍的對手,必然導致江東血流成河,斷送了江東血脈。

    四、項羽英雄氣概,放棄抵抗,還天下一個太平和統一。不管怎麼說,項羽英雄氣概無人能敵,他心懷天下,一心想要統一,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日子。而到了烏江項羽發現自己完成不了這個目標任務了,自己也治理不好天下,也沒有能力了,就把希望寄託給了劉邦。於是選擇烏江自刎斷了劉邦的念頭,讓劉邦安心治國!

    五、腦洞放大,或許當時項羽根本過不了江。史記中記載的也只能說是司馬遷的一家之言,也可能有一些司馬遷的個人腦洞呢。我們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了,秦漢時期亭長是負責治安巡邏的,所以項羽見到亭長可能是在離烏江邊還有一段距離呢,而漢軍也快要追上了,最合理的說法就是當時情況危急,亭長說了一番到了江東以期東山再起的話語,也大概就是安慰項羽的話,而項羽分析以後知道根本過不了江,亭長的話是寬慰的話,於是項羽拒絕了,選擇烏江自刎。

    六、項羽對自己的治理無方,短視,高傲自滿,粗心大意,猜疑身邊忠臣而感到懊悔無奈。無論是鴻門宴還是猜疑亞父范增等身邊忠誠,都顯示出了項羽胸無大略,治理無方和短視,可以說在楚漢相爭的五年裡,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還不聽亞父的話在劉邦崛起之前就把他殺掉,還被劉邦忽悠與其拜了把子,還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還重重地猜疑亞父范增……這些都是項羽滅了秦以後,治理天下的無能。可能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項羽清楚了自己的這些做法都是錯的,就感覺到很是懊悔和無奈,於是選擇了拔劍自刎……

    其實無論是哪個原因,我都覺得百戰百勝的項羽選擇烏江自刎,都是以上原因的綜合,都有關係。個人覺得項羽適合打天下,而不能治理天下,他贏在了自身的英勇善戰,卻輸在了心無城府!

  • 10 # 尚武唐人

    我個人分析是性格原因。 他小時候走的路太順了,接受不了失敗。再者說來他手下死的死,逃的逃,心愛的女人都死了。所以心灰意冷。再者說來,他的義父曾經告訴過她結果,所以可能還有愧疚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現實是:很多人越是虛情假意,越是表面熱情”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