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夜luck

    在這部小說裡,大多數的都喜歡看諸葛亮的故事,看他鬥智鬥勇精彩片段;從劉備三顧茅廬之起,便描述出三分天下的藍圖,諸葛亮隨即岀山輔助,隨劉備轉戰南北,首先博望坡一戰,奠定在劉備心中地位,其後火燒新野、接著聯合東吳火燒赤壁,更加奠定了在劉備集團中的位置。

    隨著地位的增強,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第一智囊,全權處理集團中軍事謀劃、物質運輸等等事情。在此後戰爭中,取荊州,滅張魯,降劉璋,佔盡人和之利,為劉備蜀漢立下不世之功。在其一生戰爭中對手頗多,最令他感到有威脅的一個人就是曹魏手下謀士: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今河南焦作溫縣人)此人博學多聞,聰明而性機變。早年為曹操文學掾,曹操臨終時,進為輔政大臣,全力輔佐曹丕,正式進入權力中心,其人對於對於政治、軍事頗有見解,再與曹魏權臣曹爽隱忍不發,終在正始十年發動政變,殺掉曹爽奪回權力,控制了曹魏軍政大權,史稱高平陵事變。從這事件來看其人城府之深,心機之重可見一斑。

    諸葛亮一生當中為劉備以恢復漢事江山為己任,一生中多次於司馬懿交鋒與戰場之上,雙方鬥智鬥勇。今日只拿幾個經典戰例來分析,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軍事理論與戰爭例項:

    【新城之戰】

    太和元年(公元227),魏明帝曹叡命司馬懿駐地宛城兼荊、豫軍事,當年蜀將孟達在新城做太守,因不滿曹叡對其態度,暗中聯絡諸葛亮準備投降,諸葛亮再得到情報之後讓孟達馬上就起義,哪知孟達猶豫不決,被司馬懿得到情況,力排眾議,決定先斬後奏親自帶兵,僅僅八天時間行程一千二百里,奇襲上庸。只用十六天,便破城斬了孟達,給曹魏解決了危機,可見其奇謀善斷。

    【五丈原】

    青龍二年(公元234),諸葛亮率軍十萬出 斜谷伐魏。行至(今陝西省寶雞)進駐渭水之南。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城阻擋。當時軍中將領想在渭水北邊與諸葛亮隔水相戰,然而,司馬懿卻說,百姓的糧草家業都在渭南,這是兵家必爭之地。而諸葛亮受阻於司馬懿,回首移軍攻打大散關、隴城等地不成,復回攻擊司馬懿!然而司馬懿抱著“以逸待勞,堅壁拒守”的戰略方針,來消耗諸葛亮的物質。諸葛亮用婦人衣服激將法,司馬懿不為所動,最終逼迫諸葛亮不得己退兵。

    在這次戰爭對持中,諸葛亮不幸病逝於五丈原。蜀漢從此一厥不振。

    【後記】

    從這兩次戰爭中,我們發現了好多問題,首先我們來聊聊諸葛亮,諸葛亮所在的蜀漢自從建國以來,人才凋零,而諸葛亮事畢親躬,其一生謹慎,深思熟慮,所造成的的性格缺陷,不能很好的下放權力,對於下屬不能才盡其用,膽量、肚量稍顯狹窄給自己帶來壓力,對蜀漢的滅亡負有主要責任。

    西晉,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對其評價:諸葛亮為相國,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雖讎必賞,犯法怠慢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仟而不貶……

    其政治思想與文化之間,軍事才能無一不讓人佩服之至,然而在戰略上受儒家思想保守性格上過分謹慎,故而長於軍事建設,短於奇計詭計,不顧國力衰微,對天下審視有所失誤,連年征戰勞師動眾,用兵追求萬全之策,在用人之上偏重於德,不能很好利用武將之長。

    反觀司馬懿,在其一生中,能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能固守本心,對時局的判斷有正確的意見,不急功好利,善於利用自己的長處,有效的發動別人的智慧為己所用,其觀察力與解析度十分的驚人,如五丈原中,仔細仔細詢問蜀國使者諸葛亮的飲食起居,於其對政事的處理情況,從而判斷諸葛亮必不可長久,後來果然被他言中,可見其在觀察人物其間,能綜合判斷一個人的成就,所以諸葛亮終其一生無法贏得司馬懿的原因!

  • 2 # 歷史課代表張大同

    老規矩,先說結論——把諸葛亮、司馬懿劃分為謀士而不是統帥是小說《三國演義》的重要失誤之一。這與作者本人的人生機遇有很大關係!

    受小說影響,很多人覺得謀士最牛逼,呼風喚雨,一個奇謀就可扭轉乾坤,而這樣的定位也十分符合底層屌絲的審美。因為這幫人既不能文也不能武,人還懶,沒有家世,寄希望於憑藉自己一個奇謀就可平步青雲,受到掌權者的賞識,簡直痴人說夢!羅貫中本人就是個不成功的幕僚,所以他會有這種底層的屌絲思維。

    諸葛亮被他寫成謀士是對諸葛亮的侮辱,諸葛亮的本質是主帥和執政者!

    諸葛亮剛進劉備陣營的時候,他的資本是他不凡的政治能力而不是作為謀士的幾個奇謀!協調荊州的錢糧資源,充實國庫,理財,治民,這都是實打實的政務,是需要耗費巨大精力的,並不是扇一扇羽扇坐一坐獨輪車指點江山那麼輕鬆寫意!他本人辦得也很出色,把關羽治下的荊州一切搞的井井有條!不然關羽哪能在剛被抽調一波人入川后沒幾年又憋出一波北伐的精銳之師呢?關羽並不擅長理政,後期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相當於半個“皇帝”,從這點來看,諸葛亮並不是單純的謀士,而是執政者。

    司馬懿在這裡就不單展開說了,最後三家歸晉就是最好的證明。說多了恐怕又是罵聲不斷了!

    大家所熟知的位高權重有名氣的謀士,其實都不是單純的謀士,他可以憑藉謀士的身份,得到賞識,最後從大量謀士團隊裡脫穎而出,擔任了其他職責並且幹得風生水起,才被人知曉,名留青史。而大家看不見的,大量混跡在參謀團隊裡一輩子得不到賞識重用的大多是像羅貫中一樣的LOSER。

    在一隻作戰部隊中,一個謀士的作用微乎其微,現實不可能像遊戲一樣派一個弱智當主帥,一支部隊的主帥是全軍綜合能力最強的人,謀士團的作用就是彌補這個主帥可能犯的錯誤,提醒主帥一些不太容易被重視的問題,是補漏用的,而一個主帥如果天天有漏給你補,那也當不了這個主帥。

    所以很多執行任務的部隊根本不帶謀士團,主將和副將商量著互相有什麼遺漏就足夠了,兩個智商正常的人互相提醒,就可以避免絕大多數的人為失誤,根本不需要多養幾個謀士在軍中。

    歷史總是這麼讓人頭大……

  • 3 # Yll708

    因為諸葛亮雖敗猶榮,戰場上輸給了司馬懿,可是人品卻不輸,諸葛亮雖為謀士,一生都在為了蜀國敬業,可以說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蜀國的百姓,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想到,對待君主忠誠,對待身邊的人公平,面對百姓從不私利,這樣的人當然會流芳百世,況且後人的做法更是有影響的,諸葛亮的後代將這種敬業精神延續,他的兒子雖不如父親這般,可也是英勇殉職。可司馬懿則不同,最後算是取得了勝利,可是卻名聲不好,他和諸葛亮鬥了很久,兩人有相同之處,本應該是朋友可卻成了“冤家”,可以在出謀劃策上,兩個人是不相上下的,不過司馬懿之所以能勝,還是比諸葛亮略勝一籌。司馬懿的略勝之處就在於“人品”,他狡詐圓滑,為了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手段,對待君主也是有野心的,很會利用身邊的人,也和更不會替百姓著想了,一生都在為想要的榮華而戰,可以說在小說中算是個反面人物吧,和諸葛亮一比較確實差了很多。戰爭勝利了司馬懿卻臭名遠揚,當時司馬懿為了能夠得到曹魏的兵權更是大開殺戒,無辜的人受到牽連被殺害,當他們司馬氏掌握了兵權後,更是讓百姓遭了殃,不久後司馬氏家族開始了內鬥,可百姓卻淪為了”犧牲品“,那段時間就像是百姓的”黑暗時期“,之後司馬氏為了重建王朝,更是丟下這些人撒手不管了,所以說後人的事情直接影響著整個家族。

  • 4 # 青言論史

    把諸葛亮、司馬懿劃歸為謀士的論調,是沒有看到孔明和仲達的職業軌跡——在他們剛剛進入將軍幕府的時候,他們確實扮演過一段時間的謀士;但是在他們生命的下半場,卻都是統帥甚至是執政。

    諸葛亮就不用說了,他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接受徵辟,來到劉備軍中。從他初出茅廬到赤壁之戰結束,諸葛亮一直是不帶兵的(儘管頂著個“軍師中郎將”的頭銜),只負責劉備集團大政方針的把控。直到劉備發動對江南四郡的進攻,他才開始掌兵。

    但也是從這時開始,諸葛亮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他先是帶兵,而後又擔任荊州留守,與關羽共同鎮守荊州;劉備發動對益州的戰事以後,他又帶著張飛等人一起進軍蜀中;等到益州大定以後,他就成為了劉備的後勤部長和益州地方官,負責地方的治理。夷陵之戰後,他成為了蜀漢事實上的執政。

    司馬懿的故事也差不多——早先他甚至拒絕曹操的徵辟,甚至還在家裝過中風病人。在曹操逝世以前,他在曹操陣營中也只是一個謀士的身份,其重要性遠不及荀彧、荀攸、賈詡等人。直到曹丕謝世、曹叡上臺以後,由於諸葛亮在西線不斷地進攻,才讓司馬懿逐漸掌握了兵權,並在曹叡死後發動高平陵之變,奠定了司馬家族的黃圖霸業。

    透過對兩人的人生軌跡的簡要梳理,我們也能看出端倪——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曾做過謀士,卻都在三國鼎立後逐漸成為了統帥甚至是皇帝(司馬懿死後被追封為宣帝)。

    只不過,諸葛亮是因為他的文韜武略本就在蜀漢陣營之中無出其右,而司馬懿是成功熬死了曹家三代統治者和其他文臣武將以後,才成為了曹魏的NO.1而已。

  • 5 # 一根有思想的韭菜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謀士”和“統帥”的概念。

    謀士:常以“門客”、“軍師”、“幕僚”等身份,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謀劃策,排憂解難,有時甚至以死相報。

    統帥:統領武裝力量的主帥。

    三國是一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的時代。諸葛亮和司馬懿之所以被劃歸為謀士行列,是因為他們最初就是以軍師或者謀士的身份入仕的,起一個出謀劃策,幫助自己的主公取得戰役勝利的一個作用。

    熟讀三國的都知道,諸葛亮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前是沒有軍權的,而在他掌握軍權以後,儘管帶領軍隊六出祁山,也還是起一個出謀劃策的作用,真正帶兵打仗的還是魏延、王平、趙雲、馬岱這些將領,他們只需要認真執行諸葛亮的計劃就可以。

    同樣的,司馬懿也是如此。在曹操死後,曹丕繼位以後,司馬懿才得的重用,儘管是以大都督的身份統領軍隊,但是打仗的事情同樣也是由那些大將完成的,所以他倆的作用都是一樣的。

    但是相對於諸葛亮和司馬懿而言,周瑜就是既能出謀劃策,也能統兵掛帥的人,能文能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統帥。

    所以在我看來,統帥就是既能做謀士的事,又能做武將的事。就比如魏國的張遼、蜀國的姜維、吳國的陸遜。再比如唐朝的李靖、薛仁貴、郭子儀等。

    綜上所述,諸葛亮和司馬懿之所以為謀士行列,就在於二者不可得兼已!

  • 6 # 風去了無痕D

    人們受了演義影響,一廂情願的將諸葛亮與司馬懿二人劃入了謀士,實則二人,當然是統帥!

    統帥從沒有天生的,先為謀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長期積累之後,形成統帥之才。

    至於為什麼把諸葛亮與司馬懿歸為謀士,這問題本身,就是個一廂情願式的問題,偏了。誰給這樣歸的類?

    諸葛亮在蜀漢,軍國大事皆由彼一言而決之。以一州伐天下之半,以弱攻強,還能屢耀兵威於境外。其之治下編練蜀軍,兵甲銳利、營陣無雙,迫使以強魏之強,亦不得不避其鋒芒。這不不是統帥,那又是什麼?

    司馬懿長期獨當魏國一面,專掌軍事之權,,擒孟達,屢拒諸葛亮,四千裡遠征,一役平遼東,其之用兵,每能因地制宜,從不拘於成法。從隱忍不發,到一發而制天下,如此之輩,不是統帥?又豈是謀士可為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使面板變漂亮,祛斑效果比較好?